查看原文
其他

红军长征出发90周年|这些历史故事你可知道?②


江西南部,于都河畔,水波荡漾,岁月悠悠。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从这里集结出发,踏上了二万五千里长征路。8.6万余中央红军主力,在于都人民的支持下,静悄悄地完成了一场规模宏大、彪炳史册的战略大转移。从此,中国革命揭开了崭新的一页。平均每300米就有一名红军牺牲。这条长征路,浸染着烈士们的鲜血,写满了可歌可泣的故事。任时光荏苒,经久不衰、荡气回肠。今年,是中央红军长征出发90周年。让我们走进于都,在重温历史中,追忆那段峥嵘岁月,感悟长征精神,探寻老区人民坚守初心,薪火相传,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长征中,谱写新时代荣光的生动实践。伟大长征精神,必将永远激励着我们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01

四封家书和三位红军爷爷

“争取革命首先胜利”“望大人在家中保重自己才好”“家中事情望大人切实维持,努力耕种,多种杂粮”……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里,几张泛黄的信纸上,字迹遒劲有力。
这是红军后代易克美与家人捐献的四封红色家书,它们穿越时空,静静诉说着一段革命与亲情交织的历史。
“我想,这是它们最好的归宿。”月色渐浓,坐在毛泽东旧居何屋的大树下,易克美娓娓讲述着四封家书和三位红军爷爷的故事。

▲易克美与大爷爷易冠美革命烈士证明书的合影。

“我有三位红军爷爷。”易克美说。大爷爷易冠美,1933年参加红军,1934年在福建牺牲,年仅19岁;小爷爷易鸿兴,1929年参加红军,1931年为组织购买枪支时被俘牺牲;亲爷爷易林发,1934年参加红军,在四渡赤水时受伤返乡。

写信的便是大爷爷易冠美,小名易观佗。其中一封家书提到,当时部队前往广昌方向进行第五次反“围剿”战斗,先后转战瑞金、宁都、石城等地。8月初,部队开赴福建永安一带,艰苦地打阻击。

一次轰炸,满地残损的尸体。“同村的红军,看见有只被飞机炸断的腿,脚上穿的是千层底布鞋。通过鞋子辨认,那腿就是大爷爷的,鞋子是当时离开于都时,太奶奶亲自纳的。”易克美说着,眼中噙满了泪水。

四封家书在易克美家放了80余年。易克美的母亲找到时,保存家书的铁盒子早已锈迹斑斑,纸张因摩挲过多已致边角受损。

“上面一定浸满了太爷爷、太奶奶的泪水和思念。”

易克美曾听奶奶提起,有一天半夜,她被开衣橱门的响声吵醒,看见太奶奶从衣橱中间拉出一个抽屉后,又拉出里面的小抽屉,小心翼翼地拿出一个长方形铁盒子,轻轻地取出几张纸。在微暗的煤油灯下,太奶奶一字一句地读,并将纸张放在胸口,啜泣着,“儿啊,你在哪?快回来吧……”

▲四封家书和保存家书的铁盒子。易克美供图
在家书中,出现频率最高的除了问候母亲平安,就是嘱咐家里多种杂粮、支援前线。易克美感受到,这不仅是爷爷对家庭的牵挂,更是一位红军战士令人动容的信念和家国情怀。
思考再三,易克美与家人决定将家书捐献。“这些物件就是历史最好的证明,我们不能忘了,也想让更多人铭记!”
红军家书捐了,红色血脉仍在流淌。
10年前,易克美加入了长征源合唱团。“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战士双脚走天下,四渡赤水出奇兵”……她一遍一遍地唱着,仿佛当年的血与火历历在目。
“只要我们还记得,他们就还活着!”

在合唱团,易克美与150余名红军后代一起,利用休息时间辛苦排练、无偿演出。他们沿着先辈的足迹巡演,将《长征组歌》唱遍了于都,唱响了江西,唱向了全国,把长征精神传播得更广。

02

红军奶奶,您的故乡在哪?

“奶奶的真名叫什么,我们至今都不知道。”

在于都县宽田乡龙山村,红军后代邱建敏向记者讲述了红军奶奶的故事。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隐姓埋名的人不在少数。奶奶习吉安的来历,对邱建敏一家来说是秘密。她与过去的联系只有一只银手镯。

1935年,于都县宽田乡龙山村来了四位“外地女”,她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红军”,习吉安便是其中之一。

那年,国民党东路军李延年部对留在苏区的红军进行疯狂“围剿”,喊杀声此起彼伏,枪声震荡山谷。好不容易突出了重围,四位女红军弹尽粮绝,在进入茂密的森林后,与分队失去联系迷了路。

“走投无路时,一个砍柴人将她们带回了龙山村。”

苏区时期,龙山村家家户户都有人参加红军或游击队,仅300多人的村子里,有名有姓的烈士就达63人。当地百姓对于红军,有信任有敬畏,热情地接待了这四位女红军。

在龙山村群众周密保护下,四人顺利躲过了国民党匪团的几次搜捕。为了更好地保护她们,族长决定将几位姑娘分散照顾,邱惠瑶和家人便接下了习吉安的照顾工作。

▲习吉安留下的一只银手镯。本组图片由邱建敏提供

“我的爷爷邱惠瑶也是一名返乡红军,听说村里来了红军很激动。”邱建敏说。
1931年,邱惠瑶跟随本地人去福建汀州,正赶上罗炳辉的部队在扩红招兵。邱惠瑶听了“当兵就要当红军,保家卫国杀敌人”的宣传后,毅然报名参加红军。因在老家做过厨子,他被分在部队做炊事员。
“爷爷说过自己身体强壮,也不知道怕和累。”
红军行军打仗,时时在变动。邱惠瑶日日挑着沉重的炊具担子东奔西跑,想到能把新鲜的饭菜送到前线战士们的嘴里,他不曾停下脚步。
在红军攻打建宁的战斗中,因敌军火力凶猛,战士伤亡惨重,部队趁着夜色快速转移。邱惠瑶也因腿部受伤,与部队失散了,最终无奈回到老家参加赤卫队。
无法继续跟着部队前行,是邱惠瑶心中解不开的结,遇到与队伍走散的习吉安,二人惺惺相惜。
半年后,四个姑娘纷纷在龙山村成家。她们私下仍保持着联系,打听外面的革命形势,继续从事地下革命活动,与龙山村人民一道坚持敌后斗争。
哪怕安家在龙山村,习吉安对于自己的背景也是只字不提。丈夫孩子只知道她来自吉安,“这还是在革命形势好转之后,奶奶才对家人透露的。”说起奶奶的坚持,邱建敏的语气里有敬佩有骄傲也有遗憾。

▲习吉安的一双儿女,家里人说女儿长得很像习吉安。

摇椅上,习吉安曾抱着一双儿女,说起老家,她说以后会带孩子们回老家看看,看看他们的外公外婆。然而世事难料,1944年,年仅30岁的习吉安因病离世,回家看看也成了她未了的心愿。
岁月如梭,龙山村的变化翻天覆地,但关于红军的故事和记忆,永远镌刻在这片土地上,留在后人心中。

习吉安留下的银手镯已经传到了第三代,她的过去依然是谜。邱建敏和家人想通过各种方式,找到关于习吉安更多的信息,了解她的过去,却一无所获,“如果有机会,我们想找到奶奶的娘家人,这是我们全家人的心愿。”

03

共和国第一国企

山势起伏,山路蜿蜒,车子沿路绕行,抵达铁山垅,眼前豁然开朗,山涧一栋栋房子拔地而起。走进山坳的中心,“共和国第一国企”七个大字映入眼帘,熠熠生辉。

在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于都县的山林深处,隐藏着中国共产党建立的第一个国有企业——中华钨矿公司。

广场上,毛泽民塑像坚毅刚劲,目光炯炯有神;一幢幢修旧如旧的土坯房,诉说着共和国第一国企的风雨与辉煌。

▲毛泽民塑像。摄影丨全媒体记者胡宇浓 

这里是铁山垅镇,1932年3月,中华钨矿公司在此成立,作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唯一重工业,钨矿的开采增加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财政收入,有力地支援了当时的革命。
“这是一段值得永久怀念的光辉岁月,上演了共和国第一国企伟大而生动的实践。”在一大堆史料前,中华钨矿公司旧址负责人华锋将记忆一页页翻回到那个惊心动魄的年代。
1932年2月12日,经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批复,“中华钨矿公司”在公营铁山垅钨矿的基础上正式成立。成立中华钨矿公司后,钨砂生产并没有大的起色。1932年秋末冬初,临时中央政府决定,由时任国家银行行长的毛泽民兼任公司总经理。
当时,钨矿工人与红军战士在露天条件下作业,生活在艰苦的环境中,红军战士和钨矿工人同早操、同劳动、同娱乐、同上夜校,切实和工人打成一片、心手相连。红军战士利用公休时间,教工人唱革命歌曲,讲革命故事,组织山歌对唱等文艺活动。当时传唱的歌曲有《当兵就要当红军》《送郎当红军》《国际歌》等,向矿工们传播“红军是穷人的队伍”“共产党是工人阶级先锋队”等革命思想。

▲红军战士和钨矿工人同上夜校场景。摄影丨全媒体记者胡宇浓

以毛泽民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采取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密切联系群众、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把支部建在企业等一系列举措,在党的领导下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产品产量不断攀升。
中华钨矿公司规模横跨三县七乡,矿工数千人。钨砂年产量从1931年的280吨到1934年的3925吨,4年生产钨砂7830吨,按当时52块银元一百斤计算,公司创造了814万银元的经济价值,占中央苏区财政收入的70%,支撑了苏区中央银行的现金流,养活了十万红军,巩固了苏维埃共和国的经济。
1934年10月,因战争局势发生变化,部分矿工加入红军队伍相继参加长征,1935年1月,中华钨矿公司停办。作为苏维埃共和国第一个国有企业和唯一重工业,为维持苏区政府的运转和十万红军的生存,反抗国民党对苏区的“围剿”和经济封锁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华钨矿公司内的红军医院旧址。摄影丨全媒体记者胡宇浓

如今,铁山垅镇依托共和国第一国企红色文化,推动红色乡村游,通过“红色+生态农业”“红色+休闲康养”“红色+培训研学”“红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等模式,让青山绿水、红色传承、文化魅力相得益彰。该县带动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使红色旅游、观光农业等产业协同并进、融合发展,助推乡村振兴。
“我们大力推动矿山治理与生态保护、发展旅游、土地复垦相结合,做好矿山治理的‘后半篇文章’。”于都县铁山垅镇党委副书记章宝民信心满满,他表示,铁山垅人民将传承红色基因,不断创造新的业绩,让日子越过越甜。

04

改变中国革命命运的神秘小屋

车水马龙、人声鼎沸的于都城里,有一栋客家建筑风格的小院。青砖灰瓦,错落有致,它以独有的静谧与古朴,吸引着行人的目光。
濂溪路48号,推开一扇老旧的木门,顺着鹅卵石铺设的小路,记者一行踏进伟人曾经住过的地方——何屋。
“毛泽东同志就是从何屋出发,踏上了长征路。从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走向辉煌。”屋内,于都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历史博物馆编辑研究科主任管冬梅讲述起何屋的故事,把我们带回那个风起云涌的年代。

▲长征前夕毛泽东同志旧居——何屋。摄影丨全媒体记者胡宇浓

何屋始建于何时已无从考证,但其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却不容忽视。1934年7月,中央革命根据地在于都县城成立了赣南省苏维埃政府,其地址就设在何屋。9月中旬,毛泽东从瑞金来到于都,住在何屋东厢房。

何屋东头,这间仅有9.08平方米的小屋里,被中央苏区百姓视若家人的毛泽东同志,在书桌前伏案挥毫,勾勒出一条“红飘带”。

当时,毛泽东主动向中央提出要到于都调查研究情况。得到批准后,他带着警卫员吴吉清、陈昌奉,秘书黄祖炎,卫生员钟福昌以及伙夫、马夫和一个警卫班来到何屋。从那天起,这间小屋成了作家铁凝口中的“阳光小屋”,也成了军事历史学家金一南所说的“改变中国革命命运的神秘小屋”。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印的《毛泽东年谱》记载,1934年9月20日,毛泽东同志在于都何屋给周恩来发去了一封电报,介绍了中央苏区西南部,也就是赣县、于都、登贤(今属于都)的敌情,详细叙述敌军小队、地主武装及小股散匪在何地骚扰或潜伏情况;同时报告红军和地方武装的防务,其任务是对敌军小队进行戒备,对地主武装和小股散匪进行打击、驱赶和肃清,最后报告于都、登贤全境没有赤色戒严,敌探很容易出入,现正抓紧西南两方各区建立日夜哨及肃反。

电报里所说的“赣县、登贤”,正是中央红军渡过于都河,开始战略转移的方向。

▲何屋内景。摄影丨全媒体记者胡宇浓

从电报内容上看,毛泽东抵达于都后,在这间“神秘小屋”里的前十来天,完成了对中央苏区西南部的敌情调查后,已通过于都县的红军部队和地方武装,对不同性质的敌人采取了不同的措施,并提出于都、登贤二县应该实行赤色戒严,重点抓紧西、南两个方向(指中央苏区)白天和夜里布哨,防止敌人渗入,采取肃反等措施,确保于都这个当时仅存的战略后方万无一失的详尽布置。

“10月18日傍晚,毛泽东带着警卫班阔步走出何屋,从于都东门渡口渡过于都河,迈出了长征的第一步。”管冬梅介绍。

暮色渐起,回望立于喧嚣街市中的何屋,这座足以改变中国革命命运的老宅,在今天仍然以最初的姿态展现岁月之美,绽放新的时代芳华。


90年来

长征精神

作为宝贵的历史财富薪火相传

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

开拓进取、接续奋斗


今年是红军长征出发90周年

看一看

关于长征的知识

你知道多少?




1


红军长征经过多少个省份?

A. 14

 回答正确 √


解析:按照当时的行政区划,红军各部队长征共途经14个省份,即江西、福建、广东、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西康(今分属四川和西藏)、青海、河南、湖北、甘肃、陕西。

B. 13

回答错误 

C. 12

回答错误 

D. 11

回答错误 

点击答题


2


中央红军长征出发时的人数有?

A. 6.4万人

回答错误

B. 8.6万人

回答正确 √


解析:中央红军出发时有8.6万多人,到达湘江沿岸时有6.4万多人,渡过湘江后锐减到3万多人。

C. 9.5万人

回答错误 

D. 10万人

回答错误 

点击答题



岁月的长河从不停息

奋斗的征程永远向前

今天我们纪念红军长征

就是要继承和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

只要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一定能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来源:综合江西新闻客户端、中国军网红军长征出发90周年|这些历史故事你可知道?①闪亮的TA|你假期想去哪儿?这三位姑娘的坐标是......
第四届“中国美术奖”获奖名单揭晓!江西高校师生获殊荣!
@研考生 江西省2025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网上确认请注意→
“走,同学们!我们去田野上一堂劳动课!”
就业季 | 江西多所高校举办专场招聘会 ②
就业季 | 别错过!江西多所高校专场招聘会来了

你在看就点这里吧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江西省教育厅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