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之星”大赛回顾 | 北京外国语大学文秋芳教授、张虹副教授精彩点评
翘楚集结,云端论剑。8月18—19日,2020年外研社“教学之星”大赛全国半决赛于线上成功举办。104组参赛教师团队同台竞技,线上角逐,共研“语言与育人融合的外语课程与教学设计”,多位外语界专家把脉课堂,精准点评,发表寓德于教智慧见解,启迪教学设计优化思路。
为促进大赛成果共享,教学智慧传递,助力高校外语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与专业发展,大赛组委会特别整理全国半决赛评委会主席及提问评委精彩点评,以期助力广大外语教师优化教学设计,提升教学成效。
本期与您分享大学英语组第1、3场次评委会主席北京外国语大学文秋芳教授和提问评委张虹副教授的精辟见解和智慧点拨。
评委会主席文秋芳教授精彩点评
大赛中,参赛教师团队全力以赴,认真对待,打造了一场异彩纷呈的教学盛宴。本次大赛涌现出了三个新的特点:
教师育人意识明显提升,教学设计能紧扣大赛主题,深入挖掘外语课程中的文化内涵与价值理念,探索语言与育人融合的有效途径;
院校特色充分凸显,教学设计体现了理工类、财经类、医药类、军事类等不同院校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理念;
教学方式与时俱进,参赛教师能顺应教育技术发展趋势,顺势而为,积极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实践。
下面,我从语言与育人的融合、教学设计的科学性、教学的过程性等三个方面谈几点我的感想,与广大教师探讨。
第一,语言与育人的深度融合不仅是本次大赛的主题,更是高校外语教学的应有之义。
首先,语言教学应兼顾知识和技能两个方面,教师应准确把握课堂教学的重难点,重点传授新知识、攻克薄弱点。在传授新知的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搭建足够的台阶和“脚手架”,帮助学生掌握语言新知:新词汇、新句型和新用法等,同时调动学生已有知识结构,指导学生运用恰当的语言开展语言技能训练,例如在进行comparison and contrast essay写作教学时,学生已在中文学习中掌握根据point-by-point,subject-by-subject等行文结构进行对比和比较的语言技能,在外语学习中学生的难点并不在语言技能,而在于如何运用恰当的语言进行对比和比较,因此语言知识的传授和语言的应用才是教学的重点。
其次,语言与育人的融合应落小、落细、落实,教师应紧扣教学内容,精准挖掘教材中的思政点和思政元素,设定明确具体的育人目标,选取恰当切题的教学资源,从小处入手,以小见大,避免大而化之,与教材内容脱节。以《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三版)读写教程2》Unit 3 Text A Journey through the odyssey years为例,课文聚焦年轻人高中毕业后在成家立业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传递不惧挫折、勇往直前的精神信念,教师在思政融入时可紧扣课文主题,有针对性地选取恰好反映这一主题的小故事,在润物无声中使学生获得不怕困难、面对挑战的勇气,实现思政育人的目标。
第二,教学设计的科学性是教学有效性的前提和关键,教师可从对概念、术语的细致把握以及语用情境的细心观察两个方面,保障教学设计的科学性。一方面,教师应深入研究诸如metaphor,allegory等概念术语,充分理解其含义,透彻理解其本质特征,避免概念的误解和混淆,误导学生。如在讲解allegory时,可以龟兔赛跑、东郭先生和狼、农夫与蛇的故事为例,使学生更容易明确什么是allegory;另一方面,教师应理论联系实际,细心观察真实语境,基于常识判断,仔细推敲所授知识的科学性和逻辑性,在此基础上科学设计教学内容,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
教学是教与学相结合的过程,重点不在教师单方面的讲授,而在于学生的主动参与和积极思考。教师应积极创设语境,提供案例和练习资源,启发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在“做中学”,实现教与学的转化,体现从“不会”到“会”的中间过程。
最后,教学如同讲故事,教师应厘清教学主线,从教学设计到课堂实践各环节的开展应做到内容完整、思路连贯、有所聚焦、层层深入,使学生有所学,有所得。
提问评委张虹副教授精彩点评
很荣幸应外研社之邀,担任本次大赛的提问评委,让我有机会向各位参赛老师学习并有机会交流。通过观看老师们的视频,阅读老师们的教学设计方案,我个人收获良多,在此也将我个人的认识与广大教师分享,共同交流。首先,我谈谈参赛教师团队三个共性的可取之处:
一、 本次参赛团队的教学设计能够紧密贴合大赛主题,将立德树人的内容融入语言教学,立意高远,设计精妙。
二、与往届大赛相比,今年参赛教师团队的说课质量显著提升,说课思路清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有理有据。其中一个表现是大部分参赛团队的说课课件后附上了参考文献,这一做法表明参赛团队教师在设计教学时不再仅仅是依据经验,而更多地去参考相关的理论、理念,丰富了自身的学科专业知识和学科教学知识。
三、教学设计遵循教、学、评一体化的理念和原则,将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过程的设计和教学评价的实施有机结合,力图实现以评促教、以评促学。
其次,我结合提问环节出现的问题,谈三个可能进一步完善的方面:
一、语言和育人融合是本次大赛的主题,两者之间的关系需要梳理清楚。语言能力是外语课堂教学的基础、核心和显性培养的能力;育人是根本任务,需要自然、有机、隐性地融入语言教学过程中。如果说语言学习是水,育人则是盐,我们在外语课堂教学中应融盐入水。有的参赛团队在教学设计和展示时,更加突出了育人,而忽略了语言本身;有的参赛团队的育人内容与语言内容的融合不够自然;有的参赛团队只是把育人内容置于教学设计中,但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落实得不够,这些是需要各位教师更加注意的方面。
二、教学目标的设定和教学活动的设计应该更加科学、规范。教学目标陈述应该准确、清晰、明确和具体,这样才能可评、可测、可达成。教学目标设计质量直接决定着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活动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教学评价的实施。在教学目标陈述时,应从学生视角,可以采用谓语+宾语的句式,其中,谓语应是具体的行为动词。有的参赛团队列出的教学目标存在含糊性、随意性等问题;有的参赛教师团队是从教师视角陈述教师的教学行为,如“培养学生……”;有的团队陈述的教学目标仅是知识点本身,没有给出动词;有的团队用“master”“understand”“know”等动词来陈述教学目标,这样的教学目标不具体,难以评价。教学活动除注重多样性外,同时应注重各个活动之间的逻辑性、渐进性,特别是教师应提高教学活动、教学评价与教学目标的对应性和精准性。
三、教学评价应落到实处,不能仅把评价当成一种形式的存在。有的参赛团队在说课和课堂展示环节仅列出评价标准,这是不够的。教师应真正在教学展示中去实施评价,包括通过提问等多种过程性监控的形式给予学生即时的、基于内容的反馈或评价。
最后,我想引用《礼记·学记》,对参赛教师团队提出建议,与各位教师共勉。《礼记·学记》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著,全文言简意赅,只有1229个字,但喻辞生动,内涵深刻,是对我国先秦时期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的概括和总结,是我国珍贵的教育遗产之一。文中讲道,“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这几句话阐明了教学成功的三个要素:
一、及时施教,适时而教。教师应把握好课堂教学中每一个生成性的时刻,关注学生的不当言行和错误倾向,及时反馈与引导,将育人理念自然、有机融入课堂教学。
二、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应合乎顺序,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
三、学生通过相互观摩可以取人之长、互相学习;同时,教师自身也要有时时跟同行学习的态度和心境,通过观摩同行的教学,加强学习,相互交流,互促共进。这样,教师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礼记·学记》中还有一句话,“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这句话强调了教学应遵循启发性原则。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避免单方面的show and tell,教师不要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应启发学生积极思考、独立思考、主动参与,帮助学生打开思路,真正帮助学生达成教学目标。
大学英语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取决于教师的素养提升,从参赛教师团队的教学设计、现场问答都能看出大学英语教师队伍作为中华民族“梦之队”筑梦人的专业。希望各位教师把握好新时代教育的新使命,坚持教育自信,主动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和《大学英语教学指南》的新要求,持续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育人素养、学科素养、教学素养、信息素养和科研素养,用我们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迎接和拥抱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
精辟见解,智慧点拨。外研社高等英语资讯公众号将陆续推出更多评委精彩点评,敬请期待。
相关阅读
秉承时代之需,勇担育人使命 ——2020年外研社“教学之星”大赛全国半决赛圆满落幕
回应时代叩问,彰显格局担当 ——2020年外研社“教学之星”大赛全国半决赛拉开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