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迷宫》之后,忻钰坤还会给我们带来什么?
BC Talks
作为类型片导演
想给观众不一样的观影体验
暴
裂
无
声
“毒舌电影首届影展·华语电影11人”上周22日在北京百老汇电影中心闭幕,作为闭幕式影片《暴裂无声》也给此次影展画下句号。
忻钰坤自《心迷宫》之后就备受关注,而第二部作品《暴裂无声》也能看得出这位导演开始在风格和类型上的追求和尝试,抛不开技术和审查上的妥协,但也不乏导演的自省。
《暴裂无声》和近期的《嘉年华》《暴雪将至》都存在共同点:在现实题材的大胆涉及以外,新晋导演们亦看重电影叙事的语言和别样的主旨诉求,以及人物或关系的复杂性,也再次提出艺术需要真实还是真诚的问题。
地点:百老汇电影中心 1厅
时间:2017.11.22
嘉宾:忻钰坤
主持人:
大家有什么问题,可以举手了。导演有什么需要先铺垫一下的吗?
忻钰坤:
我觉得时间有限,就都留给观众吧。
观众:
忻导您好,您拍完第一部《心迷宫》之后您说,拍电影难,但没想到拍电影会这么难。然后《心迷宫》之后您建立了一些名气,您觉得拍第二部电影还难吗?
忻钰坤:
更难啊。因为你心理压力会特别大。《心迷宫》之后,大家都知道你了,然后也期待你的下一部影片,所以你从一开始就知道,这部片子将来一定会到院线,大家都会看到,那就跟《心迷宫》不一样,《心迷宫》你其实不知道未来会怎么样,甚至你都不知道明天会怎么样,这电影能不能做完,所以那个时候你看到的就是,把眼前的问题解决掉,然后解决下一个问题。
这个片子从一开始改剧本,到拍摄,所有一路上都想过将来它在面对观众的时候,观众的印象,还有他们那个期待是怎么样的,然后是否有完成这个期待,还有就是在这个过程里面,有多少是给自己,有多少是给观众。所以其实是要比在《心迷宫》的时候想的东西要复杂多了。
而且因为你希望给观众更好的视觉呈现,包括表演,包括所有东西,所以你在拍摄上会给自己加难度,对,我们整个的主创所有的人、时间,都比原来有一个特别大的变化。
那其实对于青年导演来讲,你原来可能三十多岁,你还在别的剧组学习,你还在跟老导演在学这些东西,现在你必须要自己去承担一个领袖,承担一个全局的人,所以就还压力蛮大的。谢谢。
作为类型片的导演,
我很希望给观众一个不一样的观影体验。
观众:
谢谢忻导。我想问的是,其中有一段,男主角的儿子出现的场景,这段是,表达某种期望,还是想暂时性的欺骗一下观众?
忻钰坤:
你看问到点儿上了。这个其实我相信看到的观众也会觉得,嗯我们片子也拿到龙标了,而且能上映,然后会有这么一段处理。其实在剧本阶段,到最后一稿的时候才有这些处理。
因为之前,其实对于孩子真正的下落,我们会藏得更深,然后到最终,观众对孩子的最终的归宿,还有很多的空间可以去想,那后来我觉得,可能空间给的太多的时候,你会跑偏。
那到底孩子是以怎样的方式最后生命终结,我觉得要再具体有些信息出来。但是为了结局我们又不能给的太多。正好讲到这个女孩在山洞里的时候,会不会跟孩子有一个互动。那这个是剧情上的需求。
另外,因为它作为一个悬疑片,其实作为影迷的观众,他看过很多这样类型的影片了,他很容易在一开始就知道结果。然后很早就给到自己一个答案,基本上如果你的线索要按照这种线索走的话,就没有观影乐趣了。
所以我想,影片快要结尾了,观众也觉得,基本上这孩子可能就没了,那因为你的命题就是,这孩子丢了,然后父亲找孩子,最后发现孩子去世了,死掉了,然后找凶手,可能这样一个模式。
但是我突然在那个时候,孩子出来了,在那个瞬间你会觉得,哦,这个模式不一样,这个模式可能是你之前没有想到的。它可能是关于这个找孩子的父亲在树林里面可能会不会跟他们有一些争执,然后他的生命会面临一个危险,可能需要观众在那个时候有一个不一样的体验吧。
但是呢,当然它还是最终要回到这个逻辑里面,所以我用了一种虚实结合的方式,就把孩子真正的去向我不交代了,然后也帮助观众最终解释这个孩子,他以怎样的一种方式走进山洞的。那可能通过律师的一个回忆,一个闪回也能交代出来。
所以你说的“欺骗”,我是这么理解的,作为这样一个类型片的导演,我很希望给观众有一个不一样的观影体验,当然这个过程里头肯定会有一些设计,会有一些匠气的东西,那我也相信观众来看这样的影片时,他期待的不是真诚,他期待的是你给我一些不一样的观影感受,那我在做处理的时候,我觉得基本上是这样一个出发点吧,不会觉得我可以把观众玩弄于手掌。谢谢。
观众:
忻导您好,我是中国传媒大学的一名在校生,一名大一新生。从当时心迷宫我就是去电影院看的。然后我先提一个问题就是,拿到龙标是不是因为最后一幕的字幕?
忻钰坤:
对这个确实是最终最终没有办法去解决的,对,就靠这个。
观众:
我想问一下,关于律师这个角色。那么在前半段电影中律师是一个很反面的人,他犯伪证,给人感觉非常不乐观。
最后男主角其实帮他找到他的女儿,然后在我的感觉当中,这个律师说不定会因此感激而这个男主角,但是我看到导演您最后给他的处理是给他一黑到底,也不说是哦我看到这个谁杀了这个谁。我想问一下导演您对律师这个角色是怎么想的。
因为律师既掌握着责任,承担着义务,
但同时他又游离于司法的体制之外。
忻钰坤:
呃其实我觉得可能这位观众可以再想一下最终的这个结局,律师其实不光是看到了,他应该是参与者之一,所以他不可能完全是掩护老板才作了伪证,应该还有别的原因。
所以那也是可能影片到最终,不管之前发生了什么,但最终你会发现,这样一个抉择才能保全自己。这也是可能在这个命题上,逻辑关系中的一个想法吧。
那最早我们是希望,就是蛮希望有一个公职人员的加入,比如说可能法官啊、检察院啊,但是不太可能,那样的话,可能今天这个影片就看不到了。那我觉得律师,有意思,因为律师,他既掌握着这样一个责任,承担着这样一个义务,但是同时他又游离于司法的体制之外。
所以确实可能今天,我和很多人聊过,如果你有找律师去打官司的经验的话,往往都不是很好,对就是不管是从胜诉还是从各个角度来讲。那我对这个角色没有成见啦,只是觉得,他应该担负起,很多很正义的这种义务,但是因为他掌握着法律的武器,可以帮到很多人,可以真正地惩恶扬善吧,但真正在现实社会里面他们并没有做到这一点。
而且很重要的一点是,其实为什么是律师呢,这个环境里的人物,他(宋洋)是一个无声的状态,当他想要去表达的时候他没有机会,没有空间,他要通过律师。对,这其实是一个承上启下的人物。
那如果他们选择自私的话,或者选择要违背自己的良心的时候,那个带来的伤害是无限大的,就像你最后结尾看到那个山会塌掉。这是我希望的东西。
这背后可能有一个大的逻辑,这个逻辑的东西没有人聊过,
那我觉得能把这个逻辑聊一聊。
观众:
有两个问题想问您。首先就是您刚才提到这个男主一直无声,您开始设计剧本时一直都是这么想的就是作为无声这样子,为了方便表达内心的对他儿子的可能想念和最后那段情绪吗?
然后第二个想问您的是,就是您设计这个剧本的时候,我看到这个涉及到儿童拐卖,参考一些在国内发生的类似的这种案子?
忻钰坤:
第一个问题,剧本也是在不断在往前写的过程中,调整出这样一个结果的。因为我们的文学策划说,他们之前剧本觉得没有难度啊,太模式化了,后来我说那就再看看,我说要不要让那个角色干脆不要讲话,他说这个有意思。
因为我们的主角之前设计就是一个很沉闷的人,然后他更多的时候其实性格很暴烈,然后更多的跟人会去动手。那我觉得既然他的核心台词也不多,干脆就剪掉。
而且其实剪掉之后我们发现很多事情通顺了,就很多他在找孩子的过程中的那些困难变得更合理了,因为他真的不能讲,他说不出来,所以他必须....也会产生很多的误会,所以他必须要靠肢体去解决。那这样一个暴烈的性格就很吻合。
那当最终我来解释他为什么不能说话的时候,其实又把这个人物的另外一层,就他的前传交代了。
整个这个人物是比较贯穿的,不是一个好像很有噱头的人物,他不说话。他明知能说他不能说,他其实不是。他带来了这个人物的一个状态始终的一个贯穿。
那另外说到关于孩子这一点,嗯...因为它的核心不是讲拐卖儿童,所以更大地是讲这个三个人物的关系,所以孩子的失踪,其实在一开始就想到,他可能在一开篇就没有了。然后带着所有的疑问观众会跟着这个疑问一直看到最后的结果和答案。
然后,因为我们不是讲那样议题的片子嘛,所以其实就没有找到去参考很多的案例。但是这个电影在之前,我在做剧本的时候是考虑要不要去写具体的某一个跟矿产有关的一个题材,比如像《老井》那样的。
但找了很多都觉得,都太具体了,就像说了一个人的问题,那我想这背后可能有一个大的逻辑,这个逻辑的东西没有人聊过,那我觉得能把这个逻辑聊一聊。
所以这也是为什么我今天不太觉得就是可能......观众可能需要花点时间,因为之前很多我看完的观众跟我聊过,说这个电影有点慢热,就我看完之后有点懵,但是过了一段时间之后想想,好像很多东西被我挖掘出来了。
那个过程是我希望给观众的。因为这个电影它的确不是你表面看上的这样。它还有很多东西其实需要你自己一点点去串联,而且我希望观众相信自己的判断。对,因为这样的电影其实...呃...就还现在越来越少了。
主持人:
其实我觉得也没有一定是对或者不对的,或者说是不是你当时的那个初衷也不是最重要的事情,观众的理解也很重要。
忻钰坤:
还有就是我就是学电影,所以大家会看到很多经典电影的一些案例,就大家其实会发现,导演所掌控的声音语言里面,有很多东西是有潜台词的看到一个道具啊一个镜头一个动作,带来很多的信息,以往是我们看这样的电影的最大的乐趣之一就是我们去跟观众通过这样的解读做一个互动,会知道更多的关于影片背景的信息。
那今天可能大家看到更多的简单的电影,就没有这个空间,我会希望,再慢慢想一下电影背后的故事。
更有电影感,
有一个人物气质的塑造。
观众:
刚才您提到视听语言的问题,我想问一个细节,电影里面用了很多的肉,羊肉,我想知道仅仅是为了营造那种粗粝感还是您有其他考虑?
忻钰坤:
因为我是一个西北人,我是内蒙人,从小对这个吃肉的场景,包括切肉的机器一点儿不陌生,而且我觉得挺有电影感的,之前就有想过有没有机会把这个场景放到电影里去呈现。
在写剧本的时候,对人物的设计,除了有钱、生活很奢靡之外,他一定有某些爱好,这个兴趣让他不一样,更有电影感,有一个人物气质的塑造,我想就营造一个吃肉的环境,其实他那种吃肉的方式在我们那儿并不少见,很寻常。
另外一点,羊、肉、人在片子里是有很多关系的串联,这也成为电影里面人物关系的隐射,他承载了很多层面的含义。
观众:
是怎么找到姜武老师来演这个角色的?
忻钰坤:
我们在找这个角色的时候觉得那样一个年龄段,同时很霸气,又带出很多威猛的东西,观众可能会觉得太脸谱化了,因为一开始我在命题的时候就觉得这次我不跟观众玩谁是凶手的游戏,我不藏着掖着,一开始就很快告诉大家这三个人物的定位,和他们有可能的状态。
姜武老师往那儿一站,他那个状态,包括再给他设计一个吃肉的场景,很快观众就认识到他的角色了,他干了什么事儿,我们来看看他为什么干,具体细节是怎么样的。
观众:
他在剧中的发型是导演您设计的吗?
忻钰坤:
你问到点子上了,这个其实要感谢姜武老师,我们之前就想过给他的造型做一个特别的呈现,西装等等都是他人物身份的掩饰,发型是他在现场觉得做个油头也挺普通的,我们就想要不要再洋范儿一点,做些卷儿,但他头发太短,烫不起来,后来就想着要加发片,加发片之后就发现会穿帮,还是太密了。
姜武老师就提出干脆把这个改成道具,这个人物本身就会掩饰自己,这个发型也是掩饰的一个工具,脑海里就呈现出姜武老师在镜头前突然把头发摘下来,那个瞬间,毛骨悚然,我觉得挺对的,这样可以,所以后来发型就变成一个他用来掩饰的一个东西了。
观众:
首先是导演您形容这是一个很泯灭的片子,我看完感觉是很野生,我就是觉得像宋洋这个演员,其实他长得很暖男,就好像跟这个野生有很大的反差,不知道您为什么会选择他这个类型的演员?
第二个问题是我觉得三个主要角色的人物关系会有点不够稳固,因为影片开头您给了宋洋这个角色一个吃东西的形象,也给了姜武老师这样一个吃东西的形象,这样人物就出来了,我觉得这样很野生的方式也很展现人物,但袁文康这个人物总体来讲感觉要弱一些,戏剧情节中和另两个人物的联系感觉比较断,所以三角关系不是那么稳固。
忻钰坤:
先是宋洋,我跟你也有同感,我第一次见到他本人的时候,就觉得天哪!跟我想象的不一样,非常阳光,特别白,跟他一聊,他说你为什么选我呢?我没有这样的生活经验,也没有这样人物塑造的经验,你为什么敢选我。
我是觉得,我是一个新导演,跟演员一样,跟演员沟通也没有那么多,也不知道该怎么说服演员,但很简单的是,他没有演过,他就有兴趣,我们想要的这个年龄段,包括他能够自己上手去打动作戏的演员其实不多,所以跟宋洋聊,他也愿意做这样一个尝试,我们已经在造型上给他做了最大化的黑,还有很多造型上的设计让他看上去更粗糙。
其实在剧组里,宋洋有这么一个笑话,他在候场的时候,他就蹲在看热闹的观众群里,旁边的人就过来问他,这儿干嘛呢,拍电影,主角谁啊,还不知道呢,真的有人认不出来。
第二个问题是很实际的原因是袁文康的戏量少了,这个是我在做剧本的时候包括《心迷宫》,我遇到的最大问题,我控制不好时长,《心迷宫》我也剪了很多,但感觉还连得上。
这次是袁文康的很多戏影响到了节奏,还有一点是他怎么知道了这个案子的复发,A案是矿案,B案是人命案,最终他们是用A案掩藏了B案,他在A案被发现之后他有几个场景是去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他也确定了姜武演的昌万年站到了他的对立面。
那个过程就很主题叙事有点拖沓了,就被拿掉了,原来从剧本层面看三个人物是并行的,差不多多的,但后来由于时长和对主线推进的作用不是太大,就把它拿掉了,所以一开始观众可能会觉得这个人物戏份很少,也没什么表现机会,而且大部分时间是一个静止状态,但其实最终整个这个戏的戏核是落在律师身上,最后他在审讯室的状态是最重要的。
其实你会发现有点儿怪,宋洋演的张保民戏份最多,而且影片把他作为一个开端去讲,但到三分之一的时候他成了一个次要角色,他成为了整个故事状况外的人物,而最后把核心落到了律师身上,其实这个不是巧合,这是我希望观众看这个片子最后知道最重要的人物、最想说的、最想深究的是谁。
观众:
我快速的问3个问题。第一是关于片名,最早立项的时候叫《山野追踪》,后来在first发布会上叫恶人,最后改到这个;
第二个问题,我看到您的采访里说到这个片子很多动作戏是韩国的动作指导做的,我也确实看到了韩国电影的影子,包括吃肉,很多粗粝的风格,让我想到《无人区》,电影风格上跟您上一部一样,大部分发生在乡村,想问的就是风格上的看法;
第三个问题就是他说过您拍这个电影的缘起是您看到了山崩,最后也有一个山崩的镜头,但是感觉有点出戏(观众笑声)。
说到风格,
我觉得还在摸索。
忻钰坤:
大家笑说明想的是一样的。
首先说片名,最早在剧本阶段我取得叫山野追踪,进过心迷宫,我也想过名字最后是会变的,没有想到最终的名字,先写个代号。
剪辑的时候感觉影片有更有力量的东西,对这三个人物有一个人性的探讨,我觉得叫《恶人》挺有力量,最终谁是恶人观众有自己的认识,但我们提交的时候已经有一个华语的片子叫恶人了,虽然它没有拍完,但我们不能叫了,这是一个很技术的考量,必须再换。
后来和宣发一起考虑,首先是有一个无声的概念,很符合张保民(宋洋饰),跟片子里面所讲的沉默的大多数是有关系的,再找一个合适的前缀,那张保民的性格和影片中视觉的呈现,爆裂爆开,但是否用火字旁的爆也做了一个纠结,现在这个暴可能不会让观众对火爆场景有不合理的预期,那个“爆”可能会让大家以为是个枪战片。
说到风格,我觉得还在摸索,因为这才是我比较自由的,有很好创作环境的第一部片子,《心迷宫》的时候其实没有想那么多,能拍完就好,所以从这部才开始觉得西北的环境,应该给它什么色彩、质感和人物的状态,之前也找了一些视觉参考,大的戈壁……
怎么去呈现,我们这个片子还使用了变形宽荧幕的镜头去拍,希望能在景深像场上能带来不一样的效果,风格还在摸索,不具有稳定的东西,自己觉得是风格可能还不对,需要观众层面有一个定位或符号吧。
第三个问题,这个片子是会有一点妥协,在剧本阶段很天真,我说在最后一个画面一定要把脑海中炸山的画面放进去,大家讨论完之后说实拍是不可能实现的,要求人物的位置、景深、人物,的距离、时间,还有山坍塌从一个什么样的形状到一个什么样的形状都完成不了。
那么我们就做CG,CG带来的问题是它的时长,这个镜头很长,40秒,CG的技术人员跟我讲,如果能做分切的话就可以做很逼真,以假乱真,但是你要这么长,这就解决不了,因为粒子点是累加的,到最后我要看一次这个画面审核效果要一个月,它的累加特别长,每多一秒它都是指数级的增长,最终的时间点我们做到的就是这样一个效果。
但也不是说给自己找理由,最早讨论的时候是希望画面有一点点写意的成分,这个山既是一个形象的山也是一个心里的山,因为他实在很绝望,找不到孩子了。如果它能逼真一点,观众不会出戏更好,这也算是一个遗憾。
主持人:感谢忻钰坤导演,也感谢大家今天的到场。
纪实影像周BC时光网购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