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文眼聚焦】康剑:山再高也在云下,人再高也在山下

2016-03-21 新疆兵团卫视

“山再高也在云下,人再高也在山下。”这是一句图瓦人的谚语,被记录于一本叫做《喀纳斯自然笔记》的书的扉页上,从扉页开始,对喀纳斯、对自然、对山水的敬意于文字中缓缓流淌出。


        3月18日新疆作家协会主办的康剑散文集《喀纳斯自然笔记》作品研讨会在乌鲁木齐市召开。  

周涛说“这部作品,文学语言丰富、优美,情感含量饱满,传达了对喀纳斯自然风光的理解。康剑这本书中的文字是营养品,是绿色食品。”

“这是一本美丽的书,同时也是一本有责任的书,作者在这本书中以自然为镜,反观人类的种种行为。”沈苇如是说。

“康剑的山水文章是安静的,那些他看了多年,听了多年的风景,在进入他的文字时,有如走上回家之路一样惬意自如。”刘亮程这样评价。

本期【文眼聚焦】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康剑的散文《喀纳斯湖岸上那棵五针松》

朗诵者:李秋玲

那天从深山巡护归来,要乘船渡过二十四公里长的喀纳斯湖。湖面碧波荡漾,清风送爽。坐船行至湖面的一道湾处,我习惯性地抬头向湖东岸的悬崖上望去,竟然发现崖壁上的那棵五针松不见了。起初以为是自己老眼昏花,没看清楚。赶忙揉揉眼再仔细看,发现那棵挺拔的五针松竟然连根拔起,横躺在了崖壁的上方。

于是内心一片悲戚,我那站在悬崖上守望湖面已经有一百多年的五针松呀,你怎么竟如此不近人情地弃我而去了呢!又是谁将你挺拔的身躯硬生生地从陡峭的山崖上抹去了呢!要知道,这无情的一抹,抹去的可是喀纳斯湖畔一道别样的风景。

回到护林站,我茶饭不思,辗转反侧,连做梦都要梦到湖岸上的那棵五针松。我百思不得其解,一棵好端端的松树怎么就会糊里糊涂地轰然倒地,忽然死去了呢?要知道,一棵长在崖壁上的树能生存一百多年,它要经历多少风霜雨雪的磨砺,怎么可能会轻而易举地死去呢!

但我的眼睛没有欺骗自己,那棵五针松确实是倒在了悬崖上。我迫不及待想弄清楚的是,让它轰然倒下的,到底是人为的力量,还是自然的作用。

难过了几日,我约了两个同是护林人的伙伴,去看那棵我日思夜想的五针松。我们沿着湖岸边的林间小道,从喀纳斯湖的出水口向一道湾的崖壁处徒步行走。这条小道被称为泰加林小道,四周长满了西伯利亚落叶松、五针松、云杉、冷杉和疣枝桦。在这样的混交林中行走,五针松的形象最为抢眼,它们树干挺拔,树冠婆娑,被称为林中骄子,还拥有一个好听的学名,叫新疆红松。走在林间小道上,你能听到喀纳斯湖的波浪轻轻拍打湖岸的声音,那声音像音乐,特别有节奏感。

这段路程足足有五六公里长。起初,我们陶醉在森林与湖水交相辉映的风景里,似乎暂时忘记了悬崖上的那棵倒去的松树。但越往里走,越是感觉到今年湖岸上的这片森林有别于往年。我们陆续看到一些松树被连根拔起或拦腰折断。再走不多久,我们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我们怎么也不会想到,在快到一道湾处的湖岸边,松林竟然成片地匍匐倒地,惨不忍睹。要知道,这些松树大的有几百年的树龄,小的也已经生长了上百年。

不用再取证分析,现实足以告诉我们,这些高大无比的松树都是被大风刮倒的。我们讨论着,要成片刮倒这些参天大树,风的力量和速度会是何等的不可一世呀!横躺在小道上的松树已经被附近的护林人用油锯清理过,可见这些大树被风刮倒已经有些时日了。好在再往里走,倒木比我们前面看到的明显减少了。我们刚才激动的情绪才开始慢慢平复下来。

我们攀爬上一道湾处的悬崖上方,这里保存着大量古冰川运动留下的遗迹:羊背石、冰臼、冰蚀凹槽……悬崖顶端上的冰川擦痕虽然经历了几十万年的风吹雨打,但依旧清晰可见。在冰川巨大无比的力量面前,坚硬的岩石都会被它削峰填谷。我们眼前宽阔狭长的喀纳斯湖,就是冰川刨蚀作用下形成的冰碛堰塞湖。在自然界里,冰川的力量往往胜过岩石的坚硬。

站在高高的崖壁上方,我们眼前是波光粼粼的喀纳斯湖。那棵倒地的五针松,就在前方悬崖的边上。过去,我常常一个人来到这里,独自欣赏湖岸上这棵孤独的松树。不管是春夏秋冬,无论是风霜雨雪,它就像是一个忠诚的卫士,始终守护在喀纳斯湖的身旁。它站在高耸峭立的崖壁上,玉树临风,孤傲无比。喀纳斯湖周围生长着亿万棵松树,只有这棵松树生长在了险峻的山崖上方,因此,它被人记住了。我曾经站在这棵悬崖上的五针松旁,它的个头足足高出我十几倍,站在它面前,我显得那么微不足道。这棵树孤芳自赏地站在那里,站立了一百多年,把自己站成了喀纳斯湖边一道不一样的风景。

现在,它却倒在了湖岸岩石的上方。摧倒它的,不是人为的破坏,不是闪电霹雳,恰恰是来自湖面上的山风。想当年,这棵树的生长也许正是来自风的作用。一颗松果被山风吹落在了悬崖上的石缝里,种子接触到了土壤,恰恰又赶上了雨水的滋润。于是,松果开始发芽,幼苗慢慢长大,是喀纳斯湖水散发出来的潮气,养育了这棵挺拔的树中骄子。大自然就是如此的神奇无比,一棵树的生长缘于山风,它的死去也因为山风。这也许就是大自然生生不灭的因果关系。

好在我们眼前倒下的这棵大树,它周身长满了上百颗松塔。或许再过一百年,这悬崖之上会长满密不透风的红松林。我努力想象着,在松涛之下,那时的湖水还和今天一样,依旧碧波荡漾。


康剑在喀纳斯景区管理委员会任职8年,自称是喀纳斯的护林人。在喀纳斯景区工作的8年时间里,那片土地上的一草一木,一人一景他都熟记在心,并以文字记录。

康剑说,自他进入喀纳斯工作之日起,但凡有业余时间,便要写写喀纳斯,“从没想过要出书什么的,只是觉得,喀纳斯那么美,美得让人不由自主地想写下来。”

康剑兼具散文作家和摄影家双重身份,他对喀纳斯倾心、持续的书写,与精挑细选、堪称经典的摄影作品的结合,再加之出色的设计,三者通《喀纳斯自然笔记》达到完美、极致的呈现。而责任感,则表现为作者那种“常德乃足,复归于朴”的写作态度,保有人文立场和生态意识,将自然与人视为一个生命整体和命运共同体,通过对自然的观察和沉思,来反观人类自身——自然为镜,以鉴人心。康剑自称“护林人”,这个“护”就是爱护、呵护、维护,一颗护佑之心跳动在字里行间,那就是对喀纳斯这方“人类净土”的珍视与热爱、迷醉与爱惜。文风上,也处处流露出一种健朗、实诚、纯正的气息。

《喀纳斯自然笔记》描写、记叙的是喀纳斯的山水与人事。无疑,山水部分着墨最多、用力最深,也是最具分量的,康剑将山水视为人类永远的老师,它使人变得宽容、善良、博爱和谦和,同时希望自己透过山水表达出山水之外的东西。人事部分,虽不是本书的重头,却写得妙趣横生、活泼精彩。曲开老人的故事、喇嘛的心愿、禾木木桥的重建、图瓦敖包节仪式等,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康剑的文字表达,朴实而不失炽烈。比如,他写喀纳斯的冬天:“严冬时节,当你历尽千山万水,最终面对眼前的喀纳斯,最好的诉说方式,便是聆听和注视。”

在康剑笔下,大自然是作为一种生命镜像显现在我们面前的,它本身就是一个有血有肉、有灵魂的生命体,在葆有与宇宙的原始关系的同时,也传递了宇宙的明示或暗喻。换言之,大自然之美是宇宙的一种表达。而在人类这一边,大自然则是我们心灵的对应物,它总在印证我们心灵的诸多问题,就像爱默生所说的那样,一个是印鉴,另一个是印记。


作者简介:

康剑,1964 年5 月生于江苏雎宁县,6 岁时随父母移居新疆布尔津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

小编的话

康剑迫切地将喀纳斯的美呈现于读者眼前,仅这份诚意和炽热的宽和深,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超越了文字所能到达的边界。当我们不再满足于在喀纳斯只做一名走马观花的游客时,去读这本《喀纳斯自然笔记》,这里面,有对喀纳斯更深远,更幽静的讲述。

读康剑的《喀纳斯自然笔记》,既可通过它的图文并茂欣赏自然之美、边地之美,又使我们受到启发和教益。作者有一颗面对自然的“写碑之心”,写出了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常道”。而这种“常道”,值得我们认真倾听。


征文启事 

自2015年【文眼聚焦】栏目开设以来,我们兵团卫视微信平台推出了许多新疆、兵团作家的小说、散文和诗歌等文学作品,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现在微信和文学作品相互捆绑得越来越紧,文学作品借助微信上图片、声音和视频等元素的多重参与,传播势头越发生猛。相应地,文学作品也以其短小精悍独特的形式高度吻合了微信传播的特质,开始成为微信运营平台上盈利方阵里的的“内容为王”。当文学作品和微信完美邂逅,必是一场场丰盛的文学盛宴。 

为传播正能量文学作品,讲好实现中国梦的故事,小编在此热烈欢迎全国的作家多多为我们投稿(请投邮箱1505774274@qq.com),丰富我们平台的内容,也让更多的读者沉浸到文学气氛当中去,去彰显文学的力量!


编辑/邓亚美 责编/贺孜孜 监制/王志明


❤猜你喜欢❤

新疆3县市成国家第二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其中兵团的这个城市我早想到了……

【朋友圈】一张照片带来的感动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推出5000亿项目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