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乡村指导员!星火燎古温!温县大手笔……

焦作日报 2022-03-23



温县快人一步选派乡村振兴指导员分赴各村——

星火燎古温


3月18日《焦作日报》头版

3月18日《焦作晚报》02版


核心提示

  人勤春来早。深入践行“崇文尚武、创新创造、时不我待、追求卓越”新时代温县精神,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无缝衔接”,温县率先从全县县直机关、事业单位选派40周岁以下年轻干部下基层,262名乡村振兴指导员分赴各村,通过工作力量和资源向乡村一线下沉,推进经济发展、建设文明农村、打造宜居环境、建强支部堡垒,努力实现乡村产业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


  以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温县的探索与实践恰似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如同这个春天次第花开。


古温大地,三月春暖。


温县招贤乡中辛村,有一个红色教育基地——清风幸福苑。在这个由该村村民王华田、王华奇兄弟无偿捐献祖宅改建而成的建筑里,如今又添一景——脱贫攻坚精神馆。
3月5日,本报“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追寻初心、焦作印记”主题采访组来到这个曾经的省级贫困村,切身感受了脱贫攻坚精神的力量: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


近日,市纪委监委驻该村第一书记杨延军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刚刚被授予“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如今,杨延军又有了一个新身份——乡村振兴指导员。

温县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无缝衔接”,源于县委、县政府印发的2021年“三号文件”《温县选派乡村振兴指导员实施方案》。
或同杨延军一样就地转换身份,或从全县县直机关、事业单位中选派40周岁以下年轻干部,262名乡村振兴指导员现已分赴温县各个行政村。


温县县委书记毛文明说:“乡村振兴的瓶颈在于人才短板,选派乡村振兴指导员就是为了拓宽人才培育渠道,实现人才振兴,并通过推动工作力量和资源向乡村一线下沉,推进经济发展,建设文明农村,打造宜居环境,建强支部堡垒,实现乡村产业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
村里来了乡村振兴指导员
马锡睿是温县武德镇亢村的乡村振兴指导员。他的到来,解决了村民杨大花的大难题:“指导员来了,俺的有机蔬菜不愁销路,俺越干越有劲!”


马锡睿入驻亢村以来,先后从山东寿光引进西红柿、辣椒等有机蔬菜品种,积极发展大棚种植,解决了20余名村民的就业问题;引入乡村旅游,使很多游客慕名而来体验“农田采摘乐”,既解决了蔬菜销售问题,也为村里汇聚了人气、带来新活力。
亢村党支部书记王永富对乡村振兴信心满满:“指导员帮我们村找资金、上项目、找销路,我们更有底气,去年集体收入17万元,今年目标要翻一番。”
“乡村振兴指导员进乡村,绝不是‘大撒把’、走形式。”温县县委常委、组织部长朱保平说,乡村振兴指导员按照“部门对应、专业相符、资源互补”原则,聚焦“建强基层组织、促进农民增收、有效推动治理、推动乡村振兴”目标,通过“个人自荐+单位推荐+组织审定”的方式进行选派,各派出单位把所驻村作为联系点,将在资金、技术、信息、项目等方面给予优先支持。


不仅如此,温县对乡村振兴指导员入村前有培训、入村后“传帮带”,并跟踪考核,将其在村任职期间的工作实绩、考核鉴定等情况纳入干部成长档案,考核结果作为评先评优、职级晋升、提拔任用的重要依据。
乡村党建“CBD”进入3.0时代
选派乡村振兴指导员的创新之举,并非临时起意,而是源自温县以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并与温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国家级试点创建一脉相承,更是“崇文尚武、创新创造、时不我待、追求卓越”新时代温县精神的厚积薄发。
温县温泉街道觉世头村是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去年被评为全国文明村。“村里现在用的是天然气,喝的是丹江水。”该村村委委员牛艳玲自豪地告诉记者,河南省委常委、组织部长孔昌生称赞该村的党建综合体是“村子里的CBD”。


幼有所托,老有所养。2020年,觉世头村门对门建成了幸福院和幼儿园。凡是年龄70岁以上、能生活自理的老人,在幸福院每天花1.5元就能享受日间照料服务。而通过争取财政补贴资金建设、实行市场化运营的幼儿园,不仅是民生实事,能容纳200多个孩子在家门口入园,而且每年向村里交纳20.5万元租金,成了村集体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
蚰蜒河从温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门前蜿蜒而过,河畔花草繁茂、杨柳依依,门前英雄路上红色的塑胶路面令人耳目一新。
英雄村、英雄路,让村史馆成了温泉街道西南王村党建综合体不可或缺的部分,记录着乡村的发展变迁,承载着村民的时代记忆。


在西南王村村史馆里,展示着该村英烈们的生平事迹,从抗美援朝三兄弟,到“维和英雄”申亮亮,一张张老图片、一件件老物件、一个个老故事……无不传承着红色基因。
光荣传统不能丢,红色基因不能变,英雄的精神在弘扬,文明乡风起于青萍之末。65岁的“好婆婆”杨秋花,61岁的“好媳妇”郑桂英……西南王村在开展“好婆婆、好媳妇”评比活动中立家规、传家训、树家风、扬家德。
黄河街道中张王庄村党群服务中心由废弃的奶粉厂改造而成,这里红砖墙、灰钢构,房顶架着太阳能发电板,不仅处处体现美学与文化,其“百米服务圈”也涵盖了超市、电商服务平台、银行、针灸室等“服务体”。


在由锅炉房改成的村史馆内,一面“博士墙”展示着从该村走出来的博士。“我们村已出了5名博士生,是远近闻名的‘博士村’。”该村党支部书记田四军自豪地说。
唯有书香能致远。重视读书、重视学习,也许正是温县这个“院士之乡”高质量发展的密码。
处处体现出的设计感,让中张王庄村党建综合体充满了时尚感、国际范。“这里是温县乡村党建‘CBD’的3.0版本。”黄河街道党工委书记王世谦说,党建综合体引来百业兴,如今已吸引包括康养、乡村旅游等项目落地。
乡村振兴的温县探索与实践
3月5日,采访组偶遇河南农业大学乡村振兴学院副院长、河南省高校智库联盟副理事长张锟一行,他们专门为温县262名新任村党支部书记上好履职“第一课”而来。张锟说,农村党支部书记是乡村振兴的“领头雁”,应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扛牢责任、主动作为,而此次培训可以帮助他们提高政治站位、增强工作本领,为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人勤春早。在招贤乡中辛村的蘑菇大棚里,村民王占成正忙碌。他告诉记者,两个大棚占地2000余平方米,第一年预计能收入10万元以上。
该村村委委员高文中介绍,这些蘑菇大棚由中辛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建设,返乡人才王志中承包经营,带动村民王占成、高贤水参与经营,土地流转、光伏发电,再加上蘑菇大棚的租金,让村集体经济收入翻了一番。
在中辛村的文化广场上,戏曲爱好者的精彩演出引来很多村民观看。在文化广场旁边,一栋红砖老厂房门前挂的“炳福鞋帮加工车间”牌子格外引人注目。1971年出生的周敬敏,曾是该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在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她创建的鞋帮缝纫扶贫加工车间吸纳务工人员22人,其中贫困户劳动力5人,工人月均收入1500元左右。2019年,致富不忘乡亲的周敬敏又利用扶贫小额贴息贷款在自己娘家番田镇前峻山村,开办了一家鞋帮加工车间,带动更多群众脱贫致富。去年4月,她被省妇联授予“河南省乡村出彩巧媳妇”荣誉称号。
在太极拳故里陈家沟,太极拳成功申遗带来的蝴蝶效应逐渐显现。
一座高7米、重9吨的红柳桉树雕塑矗立在陈家沟太极拳学校内,这个名为“拳上一柱”的古木来自所罗门群岛,由众多太极拳习练者捐赠。“参天大树必有其根,陈家沟是太极拳根。”该校总教练陈志强如此阐释。

1971年出生的太极拳名家陈炳是一名党员,也是村里的致富带头人,一直热衷于公益事业,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自2016年开始,陈炳就倡议把全村回家过年的拳师从酒摊、牌桌上拉出来,召集全村返乡的170名拳师举行村赛,如今已逐步扩展到温县全县及周边地区。
在陈炳的联络下,以村集体合作社的方式,与深圳一家康养公司和德阳的酒业公司初步达成合作意向。他认为,乡村振兴不仅是经济的发展,更需要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下一步要在陈家沟幼儿园推广少儿太极,在孩子心中种下太极文化的种子,同时把太极拳祖庭的文化氛围营造起来,让前来陈家沟的游客和习拳者接受太极拳文化的滋养。
温县县委统战部干部贾媛媛在赵堡镇陈家沟村担任第一书记5年时间,如今是该村的乡村振兴指导员。说起身份的转换,贾媛媛坦言:“乡村振兴是全面的振兴。与脱贫攻坚相比,乡村振兴工作内容更多、任务更重、责任更大。”


1987年出生的陈冲,刚刚通过村“两委”换届担任陈家沟村党支部书记。他告诉记者,经过与乡村振兴指导员沟通交流,该村下一步将在产业振兴和有效治理上下功夫,“以拳立景”做大太极拳产业,成立太极拳产业协会,把全村的家庭拳馆、民宿和酒店统一规范管理。
以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温县的探索与实践如同这个春天,正次第花开。

焦作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爱军 王静锋 陈 彬 许伟涛 朱明哲 报道


版权所有:焦作日报社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0801

版权声明:本文为《焦作日报》(微信号:JZRBWX)原创,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 点击关注 --


推荐阅读

焦作日报微信视频号

上新啦

总编辑:王静锋    统 筹:王 鹏

主 编:王晨光    编 辑:刘洋瑞

责 编:赵晓晓    校 审:薛 莹

本报全媒体常年法律顾问:律师吕晓燕 律师朱建锋

你点的每个赞,我都认真当成了喜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