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一本叔
来源:一星期一本书(ID: yer808)
第一对:爸爸看书,妈妈收拾屋子,偶尔四目相对,眼里都充满了爱意。
第二对:坐在一张桌子上用餐,偶尔互相夹菜,彼此有说有笑。第三对:站在樱花树下约会,旁边放着一个婴儿车,一家人其乐融融。第四对:两人激烈地争吵,房间凌乱不堪,生活一地鸡毛。孩子们看到前三对父母时,笑容充满愉悦,眼神闪烁光芒。而等到第四对父母出场,他们的眼神则立马暗淡下来,整个人都被忐忑和不安包围。试想一下:如果一间屋子里,脏衣服在柜子中缠成一团,床上的被子乱七八糟,到处都是没扔掉的垃圾,连窗户上都积着一层灰……当你身处其中时,会有什么样的感受?而若是成年人都尚且如此,那么正处于成长期的孩子,难道不会受到更深的影响么?
桌上的东西总是摆得乱七八糟,要用的文件都要找上半天,不管被老板骂了多少次都不改,家里也像猪窝一样乱七八糟。雅楠只能不好意思地挠挠头,唤来儿子给我倒茶,可没想到儿子当着我的面顶了一句:沙发上散落着半包没吃完的薯片,厨房的碗筷还是上周残留的;孩子的作业大喇喇地瘫在油腻的餐桌上,上面糊了黑乎乎的一团;
其实父母是孩子的榜样,如果你一味地乱丢东西、从不收拾,那么孩子只会做得比你更过分。人是一种需要秩序感的生物,整天在凌乱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耳濡目染良久,会变得暴躁焦虑和易怒。而在多年以后,他自己的房间会弄得一团糟,工作上也称心不到哪儿去。有一栋空置的房子,几个熊孩子经常玩掷石子的游戏,一天一扇玻璃窗被石子砸碎了,熊孩子看没人找过来,就天天朝着玻璃窗扔石头。后来房子换了主人,玻璃窗都修好后,熊孩子又来光顾,当第一扇窗户被砸碎后,主人及时把它修好了,看到崭新的玻璃窗,熊孩子很羞愧。我们都知道,一件坏事一旦有人开了头,后面的坏事就像开了阀的自来水一样止都止不住,因为惯性会让他觉得无可挑剔,大家都是这样做的。同理,一个人如果从小生活在凌乱的环境里,这种根深蒂固的思想会禁锢他一辈子,因为从一开始就没人告诉他是非对错。这样的孩子做事会毫无章法,因为当他们遇到问题时,如同对面凌乱的房间一样。想要的东西找不到,没有头绪,只能想到哪做到哪,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哈佛商学院曾经做过一个研究发现:幸福感强的成功人士,往往居家环境十分干净整洁;而不幸的人们,通常生活在凌乱肮脏中。房间如果长时间不打扫,便会布满灰尘,杂乱无章,连蜘蛛也会织网安家,到最后连门都不想踏进一步;但如果一家人投入时间,花费精力经常清理,房间整洁而明亮,住在里面的人也会舒适而安心。上周去老同学家里做客,一进门,就看见拐角的鞋柜摆放整齐,尤其是客厅,大大小小的东西摆放得错落有致。借着阳台透过来的光,一排绿植自然而生,简单格调的装饰,看不到一点杂物堆积的痕迹。加上夫妻俩精心装饰,一个巴掌大的房子却被折腾出新的景象。大家都白天在外工作,晚上回来累的只想瘫在床上,锅碗瓢盆经常一放能放一周,衣服也是脱了随便扔。差不多是囡囡刚出生那会吧,给她买的玩具玩了一会就随手乱扔,我们夫妻俩开始认识到,孩子小时候,模仿能力最强。家里总是乱糟糟的,对孩子影响也不好,所以那时候我们家就开始有意识的定期清洁了。”看囡囡的房间,一个小孩子的书架都分门别类的码放一致,写字桌上的作业也都按科目摆放规整。难怪这帮老同学经常拿囡囡说教自家孩子,看来“言传身教”真的是孩子最好的启蒙老师。如果从小培养孩子自己收拾房间的习惯,不但能提高孩子的动手能力,孩子的生活能力也会大大提高。潜移默化中,孩子就会主动做事,作业不再马虎、敷衍,做任何事都会有始有终,孩子成绩自然会得到提高。所以,当你发觉生活不知何时开始变得一团糟的时候,不妨静下心来好好收拾一下自己的房间吧。这个时候带上孩子一起,将桌子上的东西收拾干净,把被子叠整齐,把地上散落的零件各就各位。
《道德经》里提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
杂乱无章的事物会让我们心神不宁,学会定期大扫除,才能告别凌乱的房间,唤醒对新生活的向往。尤其是孩子小的时候,正是培养他动手能力的关键期,不要沉浸在焦虑中,去做手头能做的事情。比如早晨起床主动把被子叠放整齐,学习如何折叠衣服,并根据季节或服装样式分门别类做一次整理。全家每月一次的大扫除,该扔的扔,能捐的捐,清理杂物,让房间焕然一新,心情也能豁然开朗。简单的事情重复做,重复的事情用心做,用心的事情坚持做。人生就是一场旅程,有山穷水复的困顿,亦有柳暗花明的惊奇。这一路悠长,把平凡的日子过得烟火气十足,才对得起这一生岁月。把生的食物煮熟,把凌乱的房间收拾干净,这就是生活的乐趣啊!
作者:一本叔,来源:一星期一本书(ID:yer808)。一星期一本书,再忙也不忘记充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