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超过3000位医学专家点赞,这家大数据公司缘何能落地2700个临床科室?

2017-08-11 郝雪阳 动脉网

索闻博识创始人兼CEO郭宇岚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部,曾在中金公司投资银行部工作多年;联合创始人兼联席CEO刘溪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部,拥有超过10年的医药销售经验;联合创始人兼CTO杜伟毕业于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拥有超过10年的企业级数据系统开发经验,连续多年被微软评为最有价值技术专家(MVP)。


索闻博识创始人兼CEO郭宇岚 


错过了电子病历的第一波、第二波创业热潮,郭宇岚却赶上了医疗大数据的热潮。这一次,他没有放过大好机遇。


近几年,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政策频出。伴随着资本的滚滚涌入,大数据+医疗逐渐成为了企业张口必谈的时髦概念。看似繁花似锦,却少有产品能真正成为临床医生的实践工具。


索闻博识自主研发的博识医疗云,凭借完善、领先的技术体系,在一干产品中,显得独树一帜。

 

困局待破


中国的疾病诊断与治疗发展到今天,高度缺乏疾病专业化工具。越是垂直的领域,就越是缺乏趁手的数据工具。作为医院的临床数据承载平台,现阶段的电子病历系统在设计理念和使用上都过于陈旧,难以应对医生在重大疾病领域内对数据瞬息万变的需求。


郭宇岚认为:“新一代的电子病历,需顺应医院临床多学科发展需求,功能更全,适用范围更广。从定义来看,将其称为疾病专业化信息平台要更为贴切。”


疾病专业化信息平台,能够满足医院临床数据迭代的需求。按照疾病种类的不同,它还能帮助医院实现个性化、标准化数据整合,最终打通患者健康数据与诊疗数据的隔阂,从而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健康医疗大数据。


就目前而言,要实现这样的理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梦想的起点,博识成立


2014年4月,在郭宇岚牵头下,索闻博识正式成立。


和众多先包装概念,再拿融资做产品的公司不同。公司成立后,郭宇岚与技术团队对专家临床需求的复杂性进行了漫长而深入的调研。


充分的调研结合多年软件开发经验,让博识团队清晰地意识到,如果能将患者在诊疗过程中的数据进行整合,实现更高效,更多维的数据结构化、疾病专业化处理,满足专家需求,那将是一件非常有价值的事情。


据郭宇岚回忆,当时博识团队拜访了很多全国学术顶尖的临床专家,从主任到主治医生,按不同疾病领域,挨个访谈,理解他们的真实需求。


在此过程中,博识团队理解并攻克了各科室医生在诊疗过程中的复杂场景和需求,在产品的概念设计上融入了临床医生的观点。


博识团队耗费一年半的时间,不断打磨完善从底层工具到前端界面的整个产品体系。历经锤炼,最终开发出的博识医疗云,是一款能够满足不同科室复杂需求的全能型产品,并于2015年底正式上线运营。


“博识医疗云之所以要做疾病专业化的电子病历,是基于疾病诊断治疗的底层信息化需求。它的意义在于,一旦系统普及到一定程度,就能形成下一代的疾病诊断标准和指南。”郭宇岚告诉动脉网。


按照郭宇岚的设想,博识医疗云先从重大疾病入手,再向全科方向发展。当重大疾病做得足够好,就能自然而然地衍生为全院各病种的专业化电子病历科研工具。在此目标下,一线城市的三甲医院重点科室,成为了目前博识医疗云的合作重点。


“专家的需求是最难被满足的,不是拿了多少融资,有多少工程师,就能把中国一位肺癌专家服务好。由于临床场景复杂,他们的数据需求也非常多变,靠传统的技术路线去开发,很难满足个性化需求。”郭宇岚说。

 

马路旁边的高速公路


博识医疗云是否会与医院原有电子病历系统冲突?当动脉网抛出这个问题时,郭宇岚笃定地回答:“并不会!”。


他的结论,基于两个现实场景。


场景一,由于医院的电子病历系统缺乏疾病专业化数据的承载能力,只能对相对简单的患者信息进行记录,因此医生在使用传统电子病历时牺牲了数据结构化的可能,把一些原本可以直接结构化的信息,用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就像在word里写一份记录报告,大段的自然段落让医生的后期使用和分析十分不便。


场景二,作为科室的核心骨干,高年资的临床主任医师对医学数据的使用需求更加多维和专业。然而,传统电子病历系统无法在实现医生个性化数据维度需求的同时紧跟医学知识进步而快速迭代,很容易让高年资的主任和专家由于缺乏趁手工具而在科研领域上落后国外其他同行。


因此,博识医疗云非但没有对医生造成额外的负担,而且通过博识医疗云,医生还能够很好地改变上述两个场景的现状。

 

规则下的数据共享


在2013年国家卫生计生委印发的《医疗机构病历管理规定(2013年版)》中,明确提到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应当严格保护患者隐私,禁止以非医疗、教学、研究目的泄露患者的病历资料。这也意味着,医院之间基于医疗目的,对于电子病历研究性的共享属合理应用范畴。


反过来说,即便某些公司拿到数据,脱敏之后再去商业化利用,也依然属于不合规行为。


过去十几年,不少专家为了临床研究,通过软件公司开发的公网系统去建立自己的单病种数据库。这个过程中,科室拥有自己独立操作的权限。


在此基础上,博识医疗云可以很顺畅地与医院科室合作,并且在非商业目利用的情况下,获取到科室的临床数据。


目前,博识医疗云已经顺利完成国家信息系统等级保护备案,且评定等级为第三级。

 

解放医生临床信息搜索


柳晨,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国际诊疗中心影像介入诊疗中心主任。


“过去我们统计数据,基本都是用excel表格之类的工具。医生需要把病人诊疗过程的所有信息数据输入到excel表里,然后再进行搜索、寻找和分析,使用起来十分困难。”


作为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国际诊疗中心主任,柳晨的经历可以说极具代表性。


按照他的观点,医生要想把数据分解成不同的课题,例如只关注病理分型和用药疗效之间的相关性,那么医生就得把所有非相关信息剥离,然后再做一个表格,对有用的信息进行分析。


“我们现在用的疾病专业化信息平台(博识医疗云),能够让医生的每一个病例根据输入的不同字段,得到想要的信息。医生搜索小结节或者小肺癌,之前所有输入过的资料,都能够通过这套系统自动分析出来。”

 

李少雷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胸外二科主治医师


从2008年开始,李少雷的科室就开始尝试建立临床数据库。和柳晨一样,那时用的也是excel表。


后来科室找到一家IT公司设计了一套软件,但由于IT团队没有医学背景,沟通起来效率极低,加上技术开发路径传统,设计上就无法满足临床需要。因此,项目虽然投入巨大,但最终没有实施下去。


两年前,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接触到博识医疗云,李少雷所在的胸外科开始根据科室特点,自己设计表单,利用博识医疗云进行实现。


“现在我们每天都在用,有一个病例就录一个病历,病例中有不同科室医生的诊断信息,每一位医生都可以全面地了解患者的病情。每周,我们还会聚在一起,用博识医疗云进行MDT多学科讨论。”

 

医院科研的好帮手


在博识医疗团队的帮助下,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胸外科医生耗费一年多时间,把科室过去十年以上的病例全部都录入到了博识医疗云中。


“过去我们要做一项研究,回顾数据是第一步。这个过程中,医生会收集几百上千例的患者数据,花掉整个研究周期80%的时间,而真正产出的环节只会用到20%的时间。使用博识医疗云后,就完全倒过来了,效率有了根本性提升。”李少雷说。


据了解,临床医生往往花费大量的时间在数据统计上,且最终的分析结果时常是没有意义的。一旦医生需要重新寻找研究方向,耗费的时间就太长,成本太高。


博识医疗云在对增量数据进行输入的同时,也帮医生把存量数据进行了整合。这样一来,医生就不需要再手动整理数据,从而大大缩短了科研周期。

 

助力医院MDT


同一位患者,不同科室的医生关注点不同。每一位医生的记录,都能在博识医疗云中形成数据集合中的一环,最终形成数据共享。


作为一名介入科医生,柳晨在对患者诊断完后,还会关注病人的手术情况和药物治疗效果,甚至包括患者半年乃至一年后的各种情况。


这个过程中,由于随访的工作并不是由他来做,所以很难完整地了解到患者后续的治疗效果。而二线、三线的后续治疗,涉及到的医务人员较多。如果每一个环节的人员都开放其阅览权限,这位病人的整体治疗过程柳晨就能一清二楚。


不同的医生,观察的视角不同,记录的信息也不同。因此,在观看其他科室的记录信息时,医生很容易打破原有的认知界限。


“使用博识医疗云的每一位医生,都可以通过它单独设置病例的访问权限,甚至连一份病历中不同的内容(图片、文字、视频),都可以单独进行授权。”柳晨说。


传统信息系统的权限设置,更多是医院层级的设定。医院从行政的角度,规定每一个科室相应的权限,并由信息科来统一管理。行政的束缚很难打破。但医生个体之间,可以实现最大限度的自由。


目前,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的十个科室,一百多位医生都在使用博识医疗云。


肿瘤的复杂性,单靠一个科室根本无法解决问题。MDT提供了多学科诊疗方案讨论的机会,但这仅仅只是疾病的诊断环节。


博识医疗云以科室、学组为单位,通过医生的自由组合,让信息覆盖病人的全治疗周期。这种形式,比传统意义上的MDT概念更宽泛、更广义。

 

让随访变得轻松


疑难重症患者往往会辗转多家医院,医生通常利用电话的方式完成患者或家属的随访工作,以了解患者的康复情况。但由于缺乏专业背景,患者或家属的描述与真实情况往往偏差较大。


通过博识医疗云的跨机构数据共享能力,能让不同医院的医生完成信息汇总,最终得到最真实、完整的患者数据。


“现阶段提的大数据,更多时候只是数据量大。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的介入微创手术一天约为二三十台,一年下来,形成的临床数据量十分庞大。但问题的关键是,其中有多少患者能留下真实、延续、可追溯的临床诊疗数据。这是每一家医院,每一位医生都应该思考的问题。”柳晨表示。


目前,在武汉、大连、杭州、上海、广州等地,多个省市的三甲医院都在利用博识医疗云实现数据共享。在空间和时间上,博识医疗云让数据最终形成了完整的一条线。

 

规范基因检测服务


北大肿瘤医院的很多肺癌患者,都有基因检测的需求。了解到这个情况后,博识医疗云迅速与第三方基因检测公司展开了合作。


通过合作,博识医疗云平台中加入了一键下单功能,患者可以向医生提出申请,由医生帮助完成在线购买。


并且,博识医疗云基于检测公司提供的API接口连接到对方的数据库中,根据生成的报告内容,抽取出医生需要的部分,整合到平台上对应患者的病例之中。


这样一来,患者接受的基因检测流程就会完全透明化。医生可以实时地查看检测的进度和结果,从而得出医学判断。


过去,医生是直接给基因检测平台打电话,让患者与平台去联系,这个过程中,不仅医生无法跟踪检测进度,而且由于医生和患者对于平台的不了解,容易出现不必要的风险。


而博识医疗云的检测中心都是经过认证的企业,只有具备一定的资质的企业,才能进入到平台中提供服务,这样就最大限度保证了患者的个人安全。

 

未来,持续以技术驱动


目前,“博识医疗云”已成为国内疾病专业化、数据结构化的云端数据库及电子病历平台,产品覆盖肿瘤、血液、骨科、神经外科、神经内科等重大疾病领域。


博识医疗云的产品市场推广,包括学科推广、癌种推广等多种方式。在全国400余家三甲医院的超过2700个临床科室实现了落地应用。其中,肿瘤(含血液肿瘤)相关科室已超过1200个。


在拿到经纬中国投资的千万级A轮融资后,郭宇岚表示:“将继续升级产品和服务,整合各疾病领域内的专业资源、结合深度学习算法和数据科学技术,为更大范围的临床医生提供更好更便捷的服务,最终为患者带来健康。”


文|郝雪阳

微信|hxy942416176

添加时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后台发送关键词即可获得相关好文

网站、公众号等转载请联系授权

tg@vcbeat.net



近期推荐

 中国液体活检产业图谱,涉及6个子领域、64家企业全景扫描

 在线付费问诊来了,谁将成为中国在线问诊领域的“战狼”?

 都昌信息袁永福:利用电子病历赋能框架,为健康医疗大数据打好基础【电子病历和健康医疗大数据系列】

声明:动脉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动脉网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文中出现的采访数据均由受访者提供并确认。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