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四大医疗产业集群已形成,新园区如何规划合适的发展路径?
1988年8月,国家开始实施火炬计划—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计划,明确提出创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从1991年开始,全国多地陆续获批建立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生物医药园区也应运而生,成为了高新技术开发区中的医药产业载体。
过去的三十年见证了第一批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的崛起。随着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成熟,越来越多有独特技术的初创企业涌现,也有越来越多的地区开始重视生物医药产业,并兴建生物医药产业园区。
如今的环境已与当年大不相同。头部园区已经形成了聚集效应,持续吸纳优质企业进入园区中。而新成立的园区缺乏企业服务经验,也缺乏对医疗产业的理解,初入产业之时,难免会遇到些困难。
动脉网通过对产业集群的走访和调研,基于重新审视中国的生物医药园区格局,以及头部园区的发展历史,试图为新入局的园区,找到破局之法。
四大产业集群逐渐形成
经过三十年的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在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和中西部地区初步形成四个产业集群,各自围绕着自己的中心园区,向外围辐射。
每个产业集群都有带有自身特色的几个头部园区,比如环渤海地区的中关村生命科学园;长三角地区的张江药谷和苏州BioBAY;珠三角地区的深圳国际生物谷和广州国际生物岛;以及中西部地区的武汉光谷生物医药产业园和成都天府生命科技园。
头部园区的聚集效应非常明显。良好的创业氛围对于初创企业来说非常重要,而且大多数已经形成规模的园区都已经诞生了上市公司或具备上市资格的头部企业,类似的孵化经验对于初创企业来说非常有吸引力。
围绕头部园区,一大批二线园区也已经形成规模,比较典型的包括萧山经开区,泰州生物医药产业园、天津滨海高新区等。一二线园区,联同周边分布的其他医疗产业园区,构成了一个区域的医疗产业生态。
基本要素:政策、资本和人才
园区的基础属性是为企业提供适合自己当前发展的空间。园区提供的空间面积、配套设置、价格、政策扶持力度都会影响到入驻企业的积极性。而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当地对产业的政策扶持。国内头部园区大多是依托了本地高度支持的政策走向,并且政策一直在根据本地产业发展情况进行更新。
举例来说,上海在2018年发布了《促进上海市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18-2020年)》;北京在2019年印发了《北京生物医药产业跨越发展工程(G20工程)三期实施方案》;成都在2019年印发了《促进成都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苏州在2020年3月召开会议,专题研究完善打造生物医药产业地标政策。
已经形成了生物医药产业规模效应的地区,还在通过持续更新的政策推动生物医药产业,足见政策对于产业发展的重要性。
投资机构对产业集群的发展起到很强的推动作用
在解决了政策问题之后,园区需要为企业解决的第二个基本条件是资金问题。
对于生物医药企业来说,持续多年的研发周期和巨额研发费用,几乎不可能避免。大多数药企在产品上市之前,甚至第一款产品上市后的一段时间内,都可能处于亏损状态。因此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离不开资本的扶持。
资本总是倾向优势地区,发展迅猛的地区因此能获得更多的资本。在这样的情况下,能够形成持续正向循环,使得该地区的产业发展的越来越好。从2019年底动脉网对投资机构所在地的统计中可以看出,医疗领域发展迅速的省份,无疑都吸引了大量的投资机构进入。
如果园区能够与本地或外地的基金机构合作,一方面园区能快速聚拢部分企业资源,将机构的被投企业引入园区;另一方面,新入园的企业也可以与机构更快的接触,更容易达成投资意向。
而创业企业需要解决的第三个基本问题,就是人才。
人才既包括了高素质员工的招聘,也包括了寻找合适的创业伙伴。合作伙伴的需求量不大,筛选的标准也并不稳定,园区很难帮助企业物色合适的人员。但是高素质员工就像机器上的零件,不仅要质量高,而且需要持续供应。
高素质员工最主要的来源,就是高校毕业生。动脉网在2019年底的统计中发现,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如北京、上海、广东、江苏等地,重点高校数量多,人才得以持续输出给当地企业,帮助企业快速发展。
而单个企业与高校的接触机会其实比较少,主要也都集中在毕业季。因此,作为园区的运营者,可以与周边高校进行联动,通过沙龙、讲座、见面会等形式,促进园区内企业与高校之间的互动,形成高校输送人才的一条重要通道。
孵化器几乎成标配
政策、资本和人才,对于企业来说,只是基本要素。园区想要从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还需要更多吸引创业者的亮点。
对于期望吸引初创企业入园的园区来说,孵化器几乎是必备项。
孵化器能否真正为初创企业提供帮助,可能直接影响到初创企业的入园积极性。孵化器的职能做得太深,园区的运营成本可能太高;做得太浅,又不能满足初创企业的需求。如何在建设孵化器的过程中保持平衡,是园区要考虑的核心问题之一。
中关村在早期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中,就借助孵化器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中关村的生物医药产业主要集中在位于北京昌平的中关村生命科学园中。在2001年,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就开始酝酿园区孵化器项目。虽然孵化器现在已经几乎成为了园区标配,但是对于当时那个时代来说,这一意识无疑是超前的。
中关村生命科学院孵化器的前身,是北京市科委与北京医科大学共同于1997年建立的北京生物医药高科技孵化器(简称:北联孵化器),主要从事生物医药产业的开发、转让和企业孵化,是国内第一家成功运作的生物医药专业孵化器。
在北联孵化器的助力下,仅用了两年的时间,在2003年5月,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孵化器就正式投入使用。为保证孵化器的良好运行,中关村也与北联孵化器联合组建了孵化器经营公司,专门负责运营管理。
北联公司专业孵化管理软件体系和技术人员整体加入新组建的公司,形成八大专业孵化器平台。包括早期的项目筛选服务、新药研发过程中的中试服务、工艺技术服务、临床研究服务、新药申报代理;帮助项目融资的风险融资服务;还有运营管理方面的中介服务和工商管理服务,几乎满足了所有初创企业的需求。
再加上京津地区各大高校提供的源源不断的人才,中关村的孵化器可以全方位为企业提供孵化支持。其模式,像极了当下热门的一站式深度孵化。
园区内产业链搭建
有了孵化器,意味着园区拥有了为入园企业提供服务的基本能力。但是如果想要再进一步,为企业提供更多的合作机会,构建上下游产业链可能是园区的最佳选择。
完善的上下游产业链能让园区及其周边的企业形成协同关系,促进行业内合作。产业聚集能显著降低运输过程中产生的成本,这点在制造业上可能更加明显,但在医药产业同样重要。
上下游聚集之后,可以让企业之间的沟通更加顺畅。如今的投资机构在布局产业时,也越来越倾向于让自己投资的企业形成互补关系,互相配合打通产业链。其好处在于,上下游企业可以产生协同关系,能更有力的促进布局产业链中核心企业的产品落地。
动脉网统计了在科创板上市,和在港交所新规执行之后在港交所上市的生物医药企业,发现有60%的企业都地处江浙沪一带,属于长三角产业集群。这一批上市的企业,大多在从事创新药研发相关的工作,长三角地区由此也成为了中国创新药产业的聚集地。
作为长三角产业集群的“老大哥”,张江药谷在中国的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发展中极具代表性。张江药谷发展中的关键点,就在于利用外企资源,在自己的园区内及周边地区,形成了完整的医药产业链。
张江药谷以药为名,药品自然是其重点发展的细分领域。张江药谷在早期吸引了大量的跨国药企进驻,可能与上海国际化大都市的定位也有关系。1994年,罗氏制药成为首家进驻张江药谷的跨国药企,成为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进入21世纪之后,跨国药企在中国的布局进一步加速,张江药谷则成为了其第一选择。2005年前后,诺华、辉瑞、阿斯利康等跨国药企先后在张江设立了研发中心。至今,全球十大药企中已经有8家在上海建立了研发中心。
跟随这些跨国药企一同成长起来的,是中国的研发外包服务产业。跨国药企在中国的研发和生产需求不断攀升,随之而来的是大量的外包订单。如药明康德、美迪西、泰格医药(杭州)、合全药业(被药明康德收购)等CRO\CMO企业在上海及其周边地区迅速涌现,并且快速扩张。
张江药谷因此产生了完善的生物医药产业链,让初创药企可以借助于周边的力量快速推动产品研发。
在2010年前后,中国迎来一次海外学者归国潮。大量在国外药企中辗转十几年的高水平人才回到国内,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旅。信达生物、君实生物、亚盛医药等都在这一时期诞生。张江药谷抢先一步做好了准备。从2009年开始,张江药谷逐步在自己园区中建立了孵化平台,包括生物技术平台、研发外包平台、设备共享平台等,为刚成立的创新药企提供全方位帮助。
张江药谷的发展路径非常明显,先通过上海的地理区位特质吸引跨国药企入驻,推动本地生物医药产业形成链条,然后赋能创新药企业,让创新药企安家落户。
虽然整条发展路径的源头是吸引跨国药企入驻,但其实发展中的核心在于形成合同外包产业链。之所以上海张江会从吸引跨国药企开始,是因为当时中国的研发外包产业还处于萌芽期,需要来自国外的订单刺激行业成长。上海的地理区位又适合国际交流。
如今,中国的研发外包产业已经非常成熟,新园区想要切入创新药领域,很容易就可以吸引到CRO/CMO企业入驻。这些研发和制造的外包服务,也可能会被整合进入园区的孵化器系统,作为园区对企业的支持出现。但是无论以怎样的形式,在产业链上为企业赋能,对于园区的招商引资来说,都非常重要。
优质服务切入创业者痛点
孵化器和产业链,连同园区内的基础设施,都可以算是园区为企业搭建的硬件平台。除了要将硬件平台做好,园区还需要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软件”,为园区内的企业提供更好的园区服务。
在2019年发布的《2019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竞争力评价及分析报告》中,苏州工业园区排名在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综合竞争力的第三位,仅次于中关村和上海张江,产业竞争力排名更是位列第一。只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就做到与头部园区比肩,苏州BioBAY与其他园区最大的不同,就在于特色的园区服务。
在张江药谷成功之后,围绕着完善的产业链,江浙沪地区开始涌现出大量切入生物医药产业的园区,如萧山经开区、泰州中国医药城等。但是若要说发展最迅速的,必然是苏州BioBAY。
2007年苏州生物纳米科技园正式启用,2017年正式更名为苏州生物医药园BioBAY。BioBAY在发展中的关键就是关注人才,吸纳人才,并通过自己优质的服务留住人才。BioBAY一面通过苏州的“招才引智”计划在园区周边聚集了大量国内外的高校和研究院,又通过与华人行业协会的互动来吸引人才;另一面又通过人才政策和资金补贴留住人才。
一面开源,一面截流,人才像是通过了一个漏斗流入BioBAY园区中。
被吸引到BioBAY的人才很快就感受到了BIoBAY独有的服务风格。持续关注创业者的需求,并通过自己的方式满足创业者们纷繁复杂的需求,BioBAY的人文关怀让创业者进入之后就不再想离开。
创业者需要资金,BioBAY就在园区内建立了BioCAPITAL,汇聚国内外优秀的风投机构;海归创业者需要解决子女上学的问题,BioBAY就建立了一所海归人才子女学校;创业者有与服务部门进行沟通的需求,BioBAY又建立了面对客户的一站式服务中心,为创业公司提供公司注册,环保咨询等多方面的零距离服务。
创业者们的需求不断变化,BioBAY服务的内容和方式也在不断调整。现在的BioBAY提出了“专注、联合、创新”的3C理念,希望能完成从服务型团队到服务型社区的转变,为企业提供更深度的服务内容。
明确园区定位,切入特色细分领域
基于以上,从过往园区发展的经验中,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些园区在运营方面,应该着力发展的要点。有些要点甚至已经可以被看作园区服务中的必备要素。
1.配合地方配套政策,拉动产业发展;
2.引入资本,扶持初创企业;
3.与周边高校沟通,建立人才桥梁;
4.建立孵化器,全方位辅助园区企业成长;
5.构建产业链,促进上下游合作;
6.保持对创业者需求的关注,用优质服务为其解决后顾之忧。
除了从以往的经验入手之外,想要快速吸引产业目光,园区或许应当结合自身情况,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细分领域切入。
热门领域,如生物制药、基因检测等中的优质企业早已被头部园区吸纳。头部园区已经形成了自身在相应领域的产业链布局和配套设施。新入局的园区想要从这些头部园区手上争抢优质资源非常困难。
实际上医药产业的细分领域纷繁复杂。生物制药初创企业可能需要实验室平台来辅助其早期发展;医疗器械行业可能需要更高规格的实验室环境用于搭建实验设施;医药制造业可能需要大面积的厂房来进行产品生产。
每个产业都在医疗领域中扮演着同样重要的角色,即使是头部的园区也很难同时满足不同领域企业纷繁复杂的发展需求。这也就给了新生园区留下了切入机会。
我们在这里根据梳理了4个新园区可以着力发展的方向,可以成为新园区在方向选择上的参考。
1.创新生物药产业
以免疫细胞治疗为代表的创新生物药正在逐渐成为生物医药产业的热点。2019年3月卫健委发布《体细胞治疗临床研究和转化应用管理办法》,标志着免疫细胞治疗产品的临床试验路径终于有据可依。
根据动脉网的统计,国内布局细胞免疫治疗的企业已经有80家,融资总额达73.5亿元。2020年5月,中国免疫细胞治疗企业传奇生物成功登陆纳斯达克,成为第一个上市的中国免疫细胞治疗企业,并且上市首日涨幅超过60%。这些数字都表明,虽然目前为止国内还没有免疫细胞治疗产品获批上市,但是资本市场非常看好这一领域的发展。
除了免疫细胞治疗产业之外,基因治疗、小核酸药物等其他创新生物药产业也备受资本关注。重庆、浙江、天津等多个省市也都在相关政策中提及要鼓励创新生物技术发展。而且创新生物药产业的主要研发过程都在生物学实验室中进行,对于园区公共平台的需求相对统一。因此园区发展中可以考虑以创新生物药产业作为核心,构建产业生态。
2.高值耗材产业
从2018年开始的药品带量采购,已经蔓延到了高值耗材领域。长期以来国内的高值耗材大量使用进口产品,实现国产替代是当前高值耗材领域的主题。
国家医保局在2019年发布的《国家医疗保障局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第6395号建议的答复》中表示,下一步国家卫生健康委将配合相关管理部门建立耗材一致性评价机构。而就在一周前,国家医保局在6月5日发布了“医保医用耗材分类与代码数据库第二批医用耗材信息”,推动统一的医保信息业务编码标准又往前前进了一步。根据动脉网的统计,截至2020年5月26日,共有262款医疗器械进入了创新器械审批程序,其中144款属于高值耗材,占总体的54.96%。
从政策层面的导向可以看出,高值耗材的国产化势必会成为下一阶段国内医疗企业行业的发展重心,因此可能会成为园区切入医疗领域的一大发力点。
3.医疗信息化产业
2020年5月22日,医政医管局发布《关于进一步完善预约诊疗制度加强智慧医院建设的通知》,其中提到要求二级以上医院普遍建立预约诊疗制度,而且重申加强智慧医院建设。
近几年有关部门发布的政策中屡次提到智慧医院建设。2019年3月,国家卫健委还专门引发了“医院智慧服务分级评估标准体系(试行)”,确定了5个类别共17个评估项目,对0-5级智慧医院进行了明确的定义。
一系列政策的发布推动着医疗信息化产业加速发展。动脉网进行的2019年公立医院信息化招投标数据统计显示,仅中国政府采购网公开的2019年医疗信息化招标采购中标数据就有5628条,同时估计2019年医疗信息化市场规模可达约600亿人民币。对于这一目前快速发展的产业,新入局的园区还有很多切入机会。
4.中医药产业
2019年10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其中除了提到发展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完善中药质量安全监管法律制度、优化中药注册管理等方面以外,还专门提到中医药医保支付、中医药信息化体系建设等,促进中医药融入到更广泛的医疗体系中。
国家在近几年持续推动中医药产业发展,部分有中医药产业基础的地区也已经响应国家号召开始布局中医药园区。比较知名的如安徽亳州市,2018年中医药产业规模已经突破了1000亿。因此如果当地在中医药方面有比较好的基础,向中医药方向发展也是园区不错的选择。
*封面图片来源:123rf
文 | 郝翰
微信 | hhaaa_bio
添加时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转载授权请联系:kokopellii
投稿请联系微信:q19930797
点击图片,识别二维码,填写问卷
点击图片,识别二维码,让我们相约6月24日
点击图片,识别二维码,传递就在此刻
近
期
推
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