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网

其他

出口额超1600亿!医疗器械为何齐聚中东市场?

2024上半年,受种种因素影响,我国医疗设备招标采购活动持续推迟,市场需求出现暂时性积压。但尽管如此,我国医疗器械行业仍保持整体向上态势。一方面,国内耗材类市场未受到延迟招投标影响,在手术量同比增长8%的情况下,业绩增长明显。在行业典型企业中,微电生理上半年营收同比增长39.57%,惠泰医疗营收同比增长27%,心脉医疗营收同比增长26.63%。另一方面,医疗设备企业经过多年布局,在海外市场迎来新的营收契机。2024上半年,中国医疗器械出口总额为229.76亿美元(约163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12%。其中,万东医疗海外市场销售收入同比增幅超过100%,鱼跃医疗海外营收同比增长30.19%,联影医疗国际营收同比增长约30%,迈瑞医疗IVD业务的国际收入增长超30%,普门科技IVD业务国际收入同比增长27%。这些数据的背后,医疗器械出海的逻辑也在发生转变。第一,我国医疗器械对欧、美、日等传统主要出口市场的增速放缓,甚至同比下滑。根据中国海关数据,2023年,我国医疗器械对美国市场的出口额同比下降19.2%,对日本市场的出口额同比下降26.2%,对德国市场的出口额同比下降40.8%,对英国市场的出口额同比下降46.1%。观察国内上市械企的财报可以发现,不少企业的产品在在美国、欧洲、日本等地的销量均受到一定影响;第二,我国医疗器械对“一带一路”新兴市场的出口额大幅增长。根据中国海关数据,2024年第一季度,我国医疗器械对阿联酋的出口同比增长23.41%;对土耳其的出口同比增长9.68%;对沙特阿拉伯的出口同比增长8.34%;上半年对伊拉克的出口额同比增长31.43%。以企业为例,东软医疗已在中东地区部署了数百台大型医疗设备;联影医疗、迈瑞医疗等企业的医学影像产品已进入中东地区多所顶尖医院;华大智造已向阿联酋医疗科技公司Prepaire
9月15日 上午 8:02
其他

重磅!支付宝母公司已收购好大夫在线

近日,据企查查数据显示,互联网医疗企业好大夫在线的运营主体——互动峰科技(北京)有限公司进行了工商变更:股东变更为蚂蚁集团旗下的上海云玚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持股比例100%;好大夫在线创始人王航、雷军等股东退出,但王航仍担任公司董事长;公司法人则变更为支付宝副总裁、数字医疗健康事业部总经理张俊杰。
9月14日 上午 8:01
其他

国产内窥镜市场份额大增,背后CDMO是最大助攻

国内内窥镜市场格局正经历变革期,国产市场份额大大提升。多家国产企业涌入内窥镜市场,2022年国内就至少有48款内窥镜系统获批,以一次性内窥镜和硬镜为主。新进入者表现凶猛,迈瑞近年来才推出内窥镜产品,根据《中国医疗器械蓝皮书2023》,2022年以约7%的份额,超越史赛克跻身前三,而老牌外资企业则面临挑战。内窥镜市场参与者数量大幅提升,是合同研发制造组织(CDMO)作为产业支撑让内窥镜生产制造门槛大大降低。国内外CDMO企业已经能够提供完整的内窥镜成像系统方案,国内企业通过代工或集成模组就可以在短期内获得内窥镜产品注册证。一次性内窥镜领域由于产品结构相对复用型产品更简单、对于成本控制要求高,也催生了极大的内窥镜代工需求。在产业结构和市场格局的双重变化下,国内内窥镜CDMO产业链正在悄然崛起。图表1内窥镜CDMO近期融资情况整机厂家与CDMO企业相互成就在医疗器械领域,鲜见大型的CDMO企业。但内窥镜领域是个例外,国内科创板上市CDMO企业海泰新光就来自内窥镜领域。海泰新光与全球巨头史赛克合作10年,每年从史赛克那里获得上亿元订单。史赛克发展为全球荧光内镜龙头的路上,海泰新光是重要的上游部件提供商。为什么内窥镜领域能够诞生大规模的CDMO企业。内窥镜行业的产业特性决定了其对精密制造的高要求。由于内窥镜系统包含众多高度精密的零部件,并且涉及光学、机械、电子和计算机等多个学科,因此其产业链条长且复杂。采用CDMO模式,可以将不同领域的技术分散至专业的上游企业,减少基础研究和开发的投入,能缩短产品上市的时间。对于国产企业中的新进入者,它们面临着更高的产品和技术迭代需求。因此,它们对于CDMO模式的依赖性也更为显著,以期通过这种模式来缩短研发周期,提高市场响应速度,并最终在竞争中获得优势。为实光电创始人曹后平表示:“过去,全球内窥镜市场由日企主导,他们产品迭代速度相对较慢,有足够的时间去慢慢打磨产品,所以他们的供应链基本也都由自己掌握。而国产企业作为新进入的追赶者,产品需要快速迭代,对于生产响应速度要求高,企业提出的创新需要解决大量工程技术难题,代工的模式术业有专攻,能更快地将设计图纸的上的模型转换为样机,再形成大规模量产。”在内窥镜领域,整机制造商与上游企业之间建立了一种互利共赢的合作关系,而非单纯的采购与供应关系。整机制造商负责提出创新的设计理念,而CDMO企业则利用其专业能力,迅速攻克工程化挑战,并实现规模化生产。这种协同合作模式不仅加速了产品从概念到市场的转化过程,而且也促进了整个产业链的创新和效率提升。以史赛克和海泰新光的合作为例,2006年,史赛克想用LED光源替代原有的氙气光源。该项目持续了两年,但进展并不顺利。于是,史赛克在全球寻找新的LED解决方案。海泰新光凭借技术积累,用三个月做出了原理样机,推出了第一代医用LED光源模组,成功进入到史赛克供应商名单中。此后,史赛克又为降低胆总管手术失败率提出研发荧光内窥镜需求,海泰新光与老牌内窥镜生产商同台竞争,最终率先研发出荧光内窥镜镜体、光源模组和适配镜头,成为史赛克荧光内窥镜三大部件唯一供应商。虽然目前国内部分企业是直接购买整机解决方案,但良性的合作方式中,整机厂家在在产品设计和迭代方面发挥着引领作用。同时在产品开发过程中提供关键的指导和反馈,确保产品能够满足市场需求并保持技术领先。卓外医疗作为国内内窥镜企业,选择了全链路自主研发的路线,自主掌握核心技术后再将部分部件的加工外包。选择这种发展路线一是因为卓外医疗在2015年进入内窥镜行业,国内CDMO产业链尚未成熟,海外技术合作受限;再者企业坚定初心,要做自主原创,具有创新性、差异化高品质的产品。卓外医疗运营总监赵辉表示:“核心的光、电、算的技术需要自己掌握后,再将部分部件外包才能保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内窥镜的设计包括前端的成像、照明、摄像图像采集再到主机算法处理,这个链条上如果整机企业不掌握系统的开发能力,在整机兼容性和临床应用中就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CDMO企业则依赖整机厂家强大的品牌和渠道优势。内窥镜市场对品牌和分销渠道的依赖性较高,这恰恰是整机制造商凭借长期积累所建立的核心竞争力。整机制造商凭借其强大的品牌影响力和广泛的分销网络,能够更有效地覆盖众多终端医院,并与医生群体建立紧密联系。相比之下,合同研发制造组织(CDMO)尽管可能涉足终端市场,但在品牌认知度和渠道渗透力方面,往往难以与整机制造商相抗衡。为实光电创始人曹后平表示:“内窥镜国产替代以及全球化正在高速发展的进程,下游厂商能否成功除了与技术、产品力相关,与销售市场渠道关联度也极高。对于上游企业来说,核心成功要素则是产品质量、稳定性及成本控制。”内窥镜领域的特殊性在于其对精密制造的严格要求和多学科交叉的技术特点,这为CDMO企业的成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整机制造商的品牌和渠道优势为CDMO企业提供了稳定的市场入口。这种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关系,是内窥镜领域能够孕育出大规模CDMO企业的关键所在。一次性内窥镜CDMO潜力最大内窥镜细分领域较多,按照应用场景可以分为硬镜和软镜;按照使用次数分为一次性内窥镜和重复性内窥镜;按照成像原理可以分为光学镜和电子镜。数据来源:行行查研究中心图表2
9月13日 上午 8:03
其他

首台全国产7T核磁获批

首款国产7T临床磁共振系统来了!就在9月10日,西门子医疗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了一条言简意赅的消息,宣布其国产化的新一代7T磁共振MAGNETOM
9月12日 上午 8:02
其他

用大模型“造医生”,王小川选择做难而正确的事

8月28日,百川智能与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北京儿童医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计划共同推出“一大四小”五款AI医疗产品,以人工智能赋能优质儿科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百川智能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王小川(百川智能供图)作为唯一将医疗作为发展重心的大模型独角兽,百川智能将如何在医疗场景进一步布局落地?动脉网有幸与百川智能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王小川进行了交流。百川智能计划发布首个儿科医疗大模型,聚焦“造医生、改路径、促医学”我国儿科医疗资源一直紧缺且分布不均衡,为解决这些问题,有关儿童健康的政策在近年频频发布。比如国务院颁布的《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年)》以及《关于推进儿童医疗卫生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都是这种关注的体现。此次百川智能将发布的儿科大模型将是业内首个专门针对儿童健康的大模型,也切中了全社会高度关注的儿童健康议题。百川智能希望用大模型打造出足以赋能基层的“AI医生”,为解决当下我国儿科存在的诸多难题提供助力。“北儿将拿出最大化的专家资源和我们合作,我们认为有机会在3年内打造出具有三甲医院主治医师水平的AI儿科医生,相当于造出了100万主治医师,足以覆盖全国乡一级的诊所。”王小川认为,这次合作的意义十分重大。对于接下来在医疗领域的布局,王小川也有清晰的规划:“我们会延续‘超级模型+超级应用’的思路。年初我们已经有好的模型,年内会逐步把更多的资源和精力调到医疗大模型里。接下来我们会推出赋能基层的全科AI医生,一些战略性的布局也将开始落地。随后大家就可以看到整个团队从组织到落地上在今年内会有更多突破。”王小川认为,百川智能在AI医疗领域具备诸多优势:“第一,我们选择往基层走,然后走儿科和全科,在道路选择上就跟很多人不一样。我认为这是既符合大模型能力,又符合国家需求的事情。”“第二,我们技术本身的优势是很明显的,可以说是技术最好的公司,再加上对应用场景的深刻认知。就像成功的人工智能,比如Alpha
9月11日 上午 8:01
其他

斩获3个IPO,中国GDP第一县要在医疗领域大干一场!

名列《2024赛迪百强县名单》第一的昆山,正在医疗创新领域全速发力。就在近期,昆山开始布局医美赛道,并已落地了沪昆整形医学及抗衰产业园。据了解,沪昆整形医学及抗衰产业园力争通过3至5年,建设成为国内首个整形医学及抗衰产业特色专业园区,集聚规上企业超20家,年产值超50亿元。而在此前,昆山全速发力核酸赛道,目前拥有亚洲最大的核酸研究基地,以及一个自主建设的小核酸及生物医药产业创新体系,已在国际上形成了“做核酸,到昆山”的品牌。其中,昆山高新区汇聚了国内小核酸领域几乎所有的知名企业和研究机构,囊括了全国80%的小核酸服务及科研试剂供应和90%的小核酸原料和药物。除了在核酸赛道形成特色,并在医美赛道开始布局外,昆山的医疗创新企业逐渐形成规模,并在资本市场受到热捧。具体来看,二级市场端,泽璟制药、江苏曼氏生物科技、红冠庄国药股份3家医疗创新企业成功IPO;一级市场上,翰尔西、昆山博青生物科技、新蕴达生物科技、苏州博创同康生物、昆山医源等创新企业频获融资……取得丰硕成绩的背后,昆山正在医疗领域讲述一个怎样的产业创新故事?中国GDP第一县,如何发力医疗创新领域?在20世纪80年代,还是农业县的昆山并不引人注目:其不仅缺乏产业基础,经济也在苏州六县中排名倒数第一。然而,40年转瞬即逝,昆山在我国的县域GDP版图里名列前茅,并在各类机构发布的百强县名单长期霸榜,更是成为2023年唯一GDP超5000亿元的县城,与不少西部省会城市的体量相当。经济上一路狂飙的昆山,究竟靠的是什么?据官网自身的说法,昆山的成功经验是注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时间节点来看,有两个关键阶段。○
9月9日 上午 8:03
其他

上半年交易额超200亿美元,创新药找到新“现金流”

近日,恒瑞医药发布半年报:2024年上半年实现营收136亿元,同比增长21.7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34.32亿元,同比增长48.67%。在这份史上最好半年报中,行业讨论最多的是恒瑞确认了一笔海外BD收入:上半年,恒瑞就PARP1抑制剂HRS-1167收到了默克支付的1.6亿欧元首付款。这只是其中一角。2023年,恒瑞医药共拿下5笔海外许可交易,除PARP1抑制剂HRS-1167之外,还包括EZH2抑制剂SHR2554、TSLP单抗SHR-1905、HER1/HER2/HER4靶向药物马来酸吡咯替尼和Claudin-18.2
9月8日 上午 8:03
其他

中国市场营收承压,联影、万东们借“一带一路”在海外赚翻!

受去年开始的行业整顿影响,多家医学影像企业预计国内市场将在短期内放缓。从数据上看,2024年,GE医疗第二季度在中国市场的销售额下降约18%,西门子医疗第一季度在中国市场的业绩下降14%,联影医疗上半年在国内市场的营收同比下降3.2%,迈瑞医疗也表示上半年国内超声市场招标采购的活跃度依然不容乐观……另一方面,多个医学影像企业在海外市场营收大涨,给国内企业指明了道路。上半年,联影医疗国际营收同比增长约30%;万东医疗海外市场销售收入同比增幅超过100%。值得一提的是,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在欧美日等市场之外,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作为重要出口地。以康泰医学为例,2023年,其在美国、欧洲、日本等地的销量受到一定影响。但是,其依靠“一带一路”战略及相关政策,成功在印度尼西亚、阿联酋、阿尔及利亚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取得突破,实现业绩的稳定增长。不止是康泰医学,如今越来越多在欧美日市场受到影响的企业开始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市场倾斜。根据海关数据统计,2024上半年,我国对波兰的医疗器械出口额同比增长18.52%;对越南的医疗器械出口额同比增长14.21%;对印度尼西亚的医疗器械出口额同比增长9.13%。截止目前,“一带一路”国家市场已成为我国医疗器械的重要出口地,其已占据医疗器械出口总额的37.5%。批量落地,医学影像企业突破“一带一路”市场自2013年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我国与中东欧、东盟、阿盟等国家和地区的卫生部、医学院等部门展开了医疗人才培养、公共卫生服务、传统医药等方面的合作。截至目前,中国已与16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了卫生合作协议。期间,国内医学影像企业依托政策红利,迅速将国产医学影像设备推向“一带一路”国家,顺利实现出海或开拓新市场。例如,联影医疗此前成功切入莫桑比克共和国市场,为其提供全国第二台、北部第一台核磁共振设备;顺利进入乌兹别克斯坦市场,为其提供两台搭载数字智能天眼系统的CT和MR设备……截至目前,联影医疗的PET-CT、MRI、CT等高端医疗设备已在约30%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落地,包括波兰、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越南、菲律宾、埃及、伊拉克、阿联酋等国家。其中,联影医疗的高端影像设备已在波兰落地超200台。另外,东软医疗也高调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并取得重磅成果。2000年,东软医疗首次将CT设备出口至欧洲,从此走上全球化之路。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东软医疗随即调整出海策略,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也作为重点出海市场。在“一带一路”政策红利下,东软医疗顺利与肯尼亚政府签约,为其全国37个郡提供高端医学影像设备、影像云、影像服务及临床培训等一站式解决方案。同时,东软医疗还在“一带一路”沿线的中东欧地区有所斩获,拿下了罗马尼亚卫生部招标项目。截至目前,东软医疗已与90余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签署数百份合作协议,其产品也在众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规模落地,其中仅中东、北非地区就落地了数百台大型医疗设备。除此之外,赛诺威盛、明峰医疗、开立医疗、迈瑞医疗、万东医疗、普爱医疗、光脉医疗、祥生医疗等国内影像企业均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作为公司出海的重点布局区域,并纷纷取得突破。如赛诺威盛的CT产品已在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俄罗斯、埃及、黎巴嫩、阿尔及利亚、加纳等国家实现装机;明峰医疗的CT设备先后落地越南、罗马尼亚、埃及、肯尼亚、阿根廷、巴西等国;普爱医疗已为吉尔吉斯斯坦供应31台高端DR,向乌兹别克斯坦交付40台C形臂,并有多款影像设备落地巴基斯坦医院。总的来看,国内医学影像企业纷纷突破“一带一路”市场,在欧美日等传统主要出口目的地之外,找到了新的机遇。中东、北非、东南亚,医学影像企业更爱去哪儿?目前,中国已与154个国家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协议;其中亚洲41国,非洲52国,欧洲27国,北美洲13国、南美洲9国、大洋洲12国。而各个国家都拥有独特的医疗器械市场环境和发展需求。在中亚,受地理环境、经济水平、历史因素影响,当地的医疗资源较为匮乏、整体医疗水平较低。例如,中亚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排在前列的哈萨克斯坦,其全国CT和MR医生大概仅有600人,核医学专家仅40人。设备方面,其全国仅有96台磁共振、174台CT设备。不过,中亚五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均在大力推动当地医疗行业发展。一方面,中亚五国正加速新建医院与诊所,另一方面,其正对继承自苏联的医疗设施进行升级改造,因而对医疗设备的需求较高。如乌兹别克斯坦正逐步引进高端CT、核磁共振设备等先进的医疗设备和技术;哈萨克斯坦政府已审查并通过了《2024-2030年医疗基础设施发展构想》。在非洲,发展中国家十分密集。受经济水平影响,该地区的大部分国家均存在医疗卫生水平偏弱、医疗人才匮乏等问题。例如,莫桑比克是联合国宣布的世界最不发达国家和重债穷国之一,全国三千万人口仅有一台核磁共振设备,医疗资源极其匮乏。同时,非洲国家众多,政策法规多样,市场割裂也更明显。其中,尼日利亚、阿尔及利亚、埃及、肯尼亚、乌干达、南非等国在营商环境、市场规模、准入限制等方面有一定优势。在中东,沙特、阿联酋、土耳其是最大的三个医疗器械市场。其中,沙特、阿联酋均属于发达国家,消费能力强,且在医疗旅游方面极为发达,因而对医疗技术和医疗服务有着极高的要求。近两年,沙特与阿联酋均在加快公共医疗卫生设施建设,提升医疗服务质量。此背景下,高端医疗器械在沙特与阿联酋市场受到欢迎。土耳其的市场需求则有所不同,其更倾向于具有价格优势的产品。截止目前,约有154个国家参与共建“一带一路”,且每个国家的市场差异极大。其中,东南亚、中亚、中东、北非等市场更受国内企业的关注。根据中国海关数据,东南亚国家是国产医学影像设备的主要出口地。数据显示,2024上半年我国医疗器械对“一带一路”国家出口额前十中,东南亚国家占据六席,即越南、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同时,中亚医疗器械市场的增速较高。上半年,我国医疗器械对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的出口额分别同比增长7.11%、48.49%、30.54%。此外,诸多医学影像企业正加码布局中东、北非市场,并实现大批量装机。超100个国家,他们如何切入市场?“一带一路”沿线,各个国家在经济水平、政策环境、营商环境、宗教信仰、市场需求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但是,国内众多医学影像企业纷纷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斩获订单,实现批量装机。他们是如何突破这些差异化市场的?据动脉网梳理,国内医学影像企业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渠道切入市场。第一,借助政府援建医院等医疗卫生合作计划,打入当地市场。例如,“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已向非洲地区国家援建了130多所医院和诊所,如非洲疾控中心总部、非洲疾控中心实验室、莱索托马塞卢地区医院和眼科诊所、中几友好医院、尼日尔综合医院等诸多项目。这些援建的医院和诊所中,部分医院的医疗器械与医疗设备由国内企业供应,许多医学影像企业因此顺利切入当地市场。例如,赞比亚利维·姆瓦纳瓦萨医院的医疗设备由迈瑞医疗供应,非盟疾控中心(一期)项目的设备由海尔生物供应,安哥拉罗安达省总医院改扩建项目的设备由安徽佳普特生物供应。有匿名业内人士表示:“为援建医院供应医疗设备,相关机构会给企业支付对应的费用。”第二,借助政府、协会等牵头的出海团、考察团或经贸合作活动,加速出海抢订单。例如,2017年,四川省加大“万企出国门”的活动力度,分层开展218场省级活动,其中“一带一路”是重点方向。2022年,浙江省启动“千团万企拓市场抢订单行动”,联动企业赴境外参展、开展商务洽谈,助力企业拓展海外市场。2018年,祥生医疗就受邀参加无锡市商务局主持的“赴捷克、匈牙利、比利时经贸活动”,并成功与捷克Viamed医疗技术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将超声医学影像诊断设备销往捷克等地。据悉,在专业的销售后和Viamed公司的支持下,祥生医疗的产品在捷克赢得了很大的市场份额。第三,借助展览、会议等传统方式,开拓“一带一路”国家市场。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之前,迈瑞、东软等企业就已通过展览、会议等方式在“一带一路”国家市场实现装机。如2006年,东软医疗的CT设备在哈萨克斯坦落地。之后,东软医疗的大型医疗设备又陆续进入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等市场。2024年1月,迈瑞医疗、东软医疗、深图医学、祥生医疗、汕头超声等医学影像厂商均参加了第49届阿拉伯国际医疗器械展览会(Arab
9月7日 上午 8:02
其他

2024重组胶原蛋白行业白皮书:从美业革新先锋到精准医疗动力源

从来源上看,胶原蛋白主要分为动物源胶原蛋白和重组胶原蛋白两大类。重组胶原蛋白相较于传统动物来源的胶原蛋白在生物活性、生物相容性、低免疫原性、降低漏检病原体风险、水溶性、无细胞毒性等方面表现出诸多优越性。随着胶原蛋白的来源和生产方式不断演变,重组胶原蛋白凭借其优势,正逐步成为医疗、美容等高要求领域的主流选择。市场前瞻:需求持续攀升,应用领域全面扩张01
9月5日 上午 8:03
其他

刚拿下首款一类创新药的重庆,何时能在医药领域扬眉吐气?

近日,重庆首个一类生物创新药——赛立奇单抗注射液正式获批上市。据悉,赛立奇单抗注射液主要用于中、重度斑块状银屑病的治疗,是智翔金泰首款获批上市的产品,同时也是国内首个全人源IL-17A靶点药物。事实上,在近几年,重庆在医药领域时有重磅信息披露,比如在2022年年底,随着血液净化龙头山外山在科创板成功上市,重庆不仅实现了在科创板“零”的突破,同时也打破了重庆医疗领域五年没有IPO的尴尬记录。而在诸多突破的加持下,行业里也逐渐诞生了一个疑问,即重庆医药产业何时能迎来爆发?能否像重庆的经济地位一样,也能站在全国一线?这引起了不少行业人士的关注。重庆医药为何被落下了?事实上,重庆医药产业一直给人一种反差感,这是因为相比于重庆的经济地位,其医药产业一直相对靠后。以最直观的一级市场为例,据动脉橙数据库不完全统计,重庆医药领域今年仅完成5起融资,这与其他一线城市相比差距明显。但重庆医药曾经也辉煌过,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重庆医药产值就已经达到70亿元左右,是全国六大制药基地之一,拥有西南合成、西南药业、重庆制药一厂至七厂等多个大药厂。不过,在进入21世纪之后,随着全球医药产业变革,重庆医药创新能力不足、专业人才稀缺、资本活跃度不高、聚集效应不强等劣势逐渐放大,其产业也因此进入低迷,全国排名从前6快速跌到近20。而也是在这一时期,凭借长安铃木、福特、马自达等合资品牌和本地品牌,重庆汽车产业迎来了十年黄金时代,因此更多的精力及资源都在向其倾斜,在强烈对比之下,重庆医药就慢慢被遗忘了。但二十年后,也就是从2020年开始,我国医药产业又一次站在了变革的关键点上。这一次,重庆决定卷土重来,近几年在医药领域投入非常大,包括设立2000亿母基金、建立金凤实验室、打造国际生物城等,而这些动作都是在弥补重庆医药产业的短板。在2023年“重庆产业投资母基金主题圆桌会议”上,深创投副总裁刘波曾简明扼要地指出了重庆在产业发展上还欠缺的地方:第一缺龙头企业的引领;第二生态不完整;第三缺科创企业;第四缺上市公司;第五缺资金缺创投;第六缺机制,重庆需要探索在国有体制下引进市场化经营机制。
9月4日 上午 8:02
其他

今年第一家科创板新上市药企诞生!

经历了漫长等待后,益诺思生物今日登陆上交所科创板,成为2024年以来,首家在科创板完成IPO的医药企业。益诺思的主要业务是为国内新药开发提供非临床安全性评价的外包服务,在细分领域的市场占有率位列第三。至此,继国内三大实验小鼠企业先后登陆资本市场后,国内实验大动物领域的TOP3企业也悉数上市,新药研发的产业链进一步趋于成熟。不过,在国内小型CRO纷纷接不到订单、产能闲置,大型CRO业绩相继雪崩的当下,益诺思此番IPO能否给行业带来信心,还需要时间来给出答案。明星CRO上岸成立于2010年的益诺思,并不是国内CRO市场最早一批参与者。在成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益诺思都深耕在垂直领域中,原本只是国内众多小而美的CRO之一,品牌影响力和经营规模都远不如更创立时间更早的药明康德、康龙化成等龙头企业。转折点出现在2021年,益诺思所在的赛道被一波实验猴行情带火。2020年下半年开始,由于新冠病毒相关疫苗、中和抗体的研发全面开花,实验用猴(如食蟹猴、恒河猴等)供需关系骤然吃紧。公开资料显示,2020年,国内的实验猴需求量达到4万只,其中用于COVID-19
9月3日 上午 8:03
其他

海南再拔头筹,发布数字健康三年攻坚计划

8月29日,海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海南省数字健康体系与数字健康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攻坚行动计划(2024—2026年)》(下文简称《三年计划》),对海南包括数字疗法在内整个数字健康体系的建设做出了具体规划和部署,对国内数字疗法行业是一个极大利好,并进一步夯实了海南国内“数字疗法高地”的地位。紧随其后,8月30-31日,2024数字疗法大会在海南海口召开。这也是数字疗法大会第二次在海南召开,来自政府、医疗机构、学术界、投资界及企业界的国内数字疗法精英齐聚海南,为数字疗法在国内的发展推动献计。海南卫生健康委副主任张毓辉更是在大会上发出倡议,提出共同努力,在海南自贸港创新探索能够革命性提升人类健康的数字健康新范式,加速中国乃至全球数字健康时代的全面到来。在此之前,8月22日,港交所发布了脑动极光的聆讯后资料集,表明脑洞极光已通过聆讯,上市在即。从去年首次提交申请到如今通过聆讯,迎来“国内数字疗法第一股”的时间已进入倒计时。这些密集而来的好消息显示,数字疗法,可能真的要触底反弹了。海南发布数字健康三年攻坚计划,行业高地地位夯实在本次大会前,海南再次宣布了一个“大新闻”——海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海南省数字健康体系与数字健康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攻坚行动计划(2024-2026年)》(下文简称《三年计划》),其中多处明确提到数字疗法。海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了《海南省数字健康体系与数字健康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攻坚行动计划(2024-2026年)》(截图自海南省人民政府官网)此前,海南曾将“探索数字疗法先行试用”列入海南省数字健康“十四五”发展规划的主要任务之一,也是数字疗法首次被列入省级规划。2022年10月10日,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印发海南省加快推进数字疗法产业发展若干措施的通知》,这是国内乃至全球首次推出全周期数字疗法产业支持政策。本次《三年计划》则由省政府办公厅发文,并协调多个部门制定,再一次将海南“数字疗法政策高地”的行业地位显现无疑。简单来说,《三年计划》是“一个愿景、两个目标、四个领域、15个场景和一个链条”的共同推进。其中,“在海南自贸港创造能够革命性提升人类健康的数字健康新范式”是该计划希望达到的终极目标,即“一个愿景”;其中分为“两个目标”,分别是“建成全国领先的全方位、全周期数字健康服务体系”,并“形成全国领先的数字健康科技创新高地和数字经济产业集群”。不难发现,除了希望改善当地卫生健康现状,海南更是对于打造数字经济产业集群寄予厚望——《三年计划》明确提出到2026年底,“全国领先的全方位全周期数字健康体系基本形成,惠民、助医、辅政、兴业等领域创新场景丰富活跃,健康医疗数据要素有序开放、创新转化等支撑平台有效运行,数字健康产业形成集聚,居民健康水平快速提升,全省数字健康创新企业营收规模倍增”的具体目标。作为最晚建省的省份,海南很早便确立了不依靠传统工业,重视环保的发展思路。其自然环境十分优秀,加之中央赋予的政策优势,非常适合以数字疗法为首的数字经济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目前,高速发展的数字经济正在成为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重要一环。据统计,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占GDP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已成为地方政府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作为数字经济的一环,数字疗法的火热自然也引起了地方政府的关注。对海南而言,数字疗法不像生物医药等产业受到上下游产业链基础的制约,也不需要特殊土地资源,同时这种新质生产力具有能够加速医疗卫生体系智慧化升级、深化医疗卫生事业改革,推动海南互联网医疗产业走深走实、快速吸引产业集聚,进而促进数字健康产业发展的优势和潜在作用。《三年计划》作为“一个链条”,将打造数字健康产业生态的各个环节串联在一起,通过“场景牵引-形成集聚-技术支撑-政策支持”的层层传导,最终实现愿望和目标。“场景牵引”指的是数字健康的创新应用场景。海南过往曾为破解数字疗法应用过程中的难点堵点,通过各方群策群力,提出通过有价值的数字疗法应用场景,从而使数字疗法能够更快更有效地落地推广的行动计划。这一行动具有很强的前瞻性和重大意义。这是因为数字疗法的发展过程中很重要的是推广应用,而医疗卫生机构在新时期实现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又亟需数字疗法的支撑和推动,满足这两方面需求的有效路径是谋划设计数字疗法的创新应用场景。这些创新场景可以使数字疗法跟当前推进的各项卫生健康工作和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职责要求相结合,既能够使有价值的数字疗法得以更广泛地应用,又能够依托数字疗法推动各项卫生健康工作更快、更好、更高效地完成。基于此,海南开始迅速推动在政府公益项目中引入数字疗法赋能,从而探索数字疗法应用创新场景,在这些场景中将数字疗法的优势予以展现,先在小范围形成标杆效应,进而在全省进行推广,最终通过数字疗法在海南的成功应用在全国形成示范效应,从而推动数字疗法的应用落地。随后,海南先后在老年人认知康复、“2+3”健康服务包糖尿病管理、0—6岁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干预上引入数字疗法赋能,并取得了可观的成果。《三年计划》则延续了这一思路,并对场景进行了极大的扩展。其所覆盖的范围将不止于数字疗法,而是将更大范围的整个数字健康乃至药械数字化都包含其中。海南希望通过全面开放卫生健康创新场景,向创新机构和企业提供研发、验证、应用、形成商业和政策闭环的时机和空间。扩展后的创新应用场景将涉及“四个领域”(惠民、助医、辅政、兴业),包括“15个场景”。其中,惠民领域包括的场景最多,6个场景接近半数。这些场景也是此前数字疗法已经实施的应用创新场景。除了惠民,还包括助医、辅政和兴业,覆盖了医疗领域的方方面面。海南希望通过这些场景的牵引,能够在当地“形成集聚”,具体行动包括打造一批重点数字健康细分产业集群、构建数字健康产学研用技术创新联盟、开展提升招商引资提质行动和开展标准化筑基行动。当然,这些具体行动需要一系列支持,《三年计划》将这些支持主要分为“技术支持”和“政策支持”,前者提出要加快数字健康新基建建设、搭建健康医疗数据要素开放平台和数字健康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后者则提到要建立开放包容的健康医疗数据要素创新政策支撑、建立健全健康医疗数据流通与安全保障体系、数字健康服务产业高质量发展政策支撑、财政和金融支持政策。为了确保计划顺利执行,《三年计划》还明确将组建由发展改革、财政、工业和信息化、卫生健康、大数据、市场监管、医保、药监等部门共同参与的省级数字健康工作协调推进机制,并明确了各项攻坚行动的牵头部门,制定了年度工作计划。这也体现了海南省在打造数字健康体系与数字健康经济上的决心。从数字疗法到数字健康生态,海南加速数字疗法价值释放相比以往,《三年计划》所包含的范围更广,从数字疗法扩展到了整个数字健康产业生态。在所涵盖的内容上也更加广泛,更为突出生态体系的建设。显然,在数字疗法上逐渐形成高地后,海南正谋求范围更加广阔的“数字健康高地”。一方面,从数字疗法向数字健康拓展,这是一个符合逻辑的思路。另一方面,这并不是对数字疗法不太重视,相反,这恰恰是对数字疗法进一步推动的必要步骤。这是因为,数字疗法的特点决定了其价值释放需要得到整个数字健康生态建设的支撑。2024数字疗法大会近日在海口举行作为国内长期研究数字疗法的专家,蛋壳研究院院长姜天骄在2024数字疗法大会上对此也进行了解读。他表示,在数字疗法之前,数字化进程已经存在了不短的时间,历经提升医院管理和运营效率的信息化时代;利用互联网突破空间限制与信息壁垒,链接优质医疗资源与精准患者需求以释放医疗价值的互联网医疗时代;以及利用数据与算法辅助医疗诊断与决策,提升医疗治疗效率的智能化时代。与之前的情况不同,数字疗法使得数字化第一次实现了“诊疗干预”,进入到了“诊疗核心”。这是一次巨大的范式革命,标志着整个医疗数字化从“连接”时代走向“干预”时代的标志。姜天骄认为,从微观层面而言,现代医疗健康产业的发展经历了最初单线的药物干预到双线并行的药械共同发展,再到如今药、械、数字医疗三线共存的时代:“以数字技术大规模渗透为标志的数字医疗正成为堪与药物和医疗器械相提并论的对人类寿命造成重大影响的技术革命。”作为数字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字疗法实现了软硬结合,突破了数字技术以往的边界,进入到医疗健康产业的核心环节——治疗,使得数字医疗从连接进化到干预,是医疗健康产业未来创新的重要趋势。在宏观层面上,数字疗法作为一种卫生健康新质生产力,可以提升医疗卫生体系运行效能、提升医疗临床干预效能,并提升医疗健康产业发展效能,从而递进赋能卫生、临床和产业,实现范式转换和“弯道超车”。不过,姜天骄同时也表示,数字疗法及数字健康产业的价值实现和加速,脱离了数字健康生态建设将成为一句空话。就作用机制而言,数字疗法与药物较为类似。药物产生作用的机理是药物分子在体内的吸收(口服、注射或其他给药方式)、分布、代谢和排出,以及整个过程产生的生物学效应。数字疗法的原理则可以归纳为通过认知与行为的干预产生的下游生物学效应,比如,数字疗法帮助患者改善生活习惯,进行适量的锻炼,而适量的锻炼显然可以对患者心血管产生有利影响。这其中,药物的有效成分是能产生干预作用的药物分子或细胞实体,数字疗法的有效成分则是能产生干预作用的信息,包括文字、图片、音视频及其他交互生物反馈。分子或细胞是一种实体,与虚拟存在的信息在很多方面都有明显的差异,比如,信息在物理成分上没有实体,也不需要传统意义上的物流配送,边际成本几乎为零,基于当前的高速宽带,传递速度极快,定价也更为灵活。而在商业特征上,数字疗法与药物相比有显著的差距。不像药物动辄投入数十亿美元,上市时间长达十多年,数字疗法投入相对少得多,且在几年内即可完成商业化上市,风险相比药物要小得多。不过,由于数字疗法的专利保护较难,其峰值销售也相对更小。也就是说,数字疗法的特点十分鲜明:零边际成本效应突出,市场活动基于数字平台开展、依赖数字网络传递,在梅特卡夫定律影响下,其产出价值与用户数量的平方呈正增长关系,且用户数量超过某一临界点后,成本费用无限趋近于零,而产出价值可实现爆发式增长。这种特点和商业逻辑更要求借助产业生态力量实现规模化和产业化,通过生态建设将带来技术研发、场景应用、产业规模等多个角度的赋能。但目前来说,属于新兴产业的数字医疗造血能力不强,在很多环节需要得到外部力量的支持。以数字疗法的机制发现为例,需要基础科研加强,对于神经、认知、精神以及相关生理、病理的研究突破,仅仅依靠企业自身寻求突破殊为不易,需要科研层面不断加码。此外,数字健康及数字疗法多个层面的商业模式也非常依赖于相关政策及监管,包括线上诊疗、处方相关政策,医药流通相关政策,医生执业相关政策,商保支持、医保支付相关政策的支持。姜天骄强调,数字疗法仍然是一个新兴领域,各种规则和框架亟待完善,行业格局混沌,还未形成固化。当前是数字疗法及数字健康产业发展的关键时刻,中国产业策略的选择决定能否占据全球数字健康产业高地,政府主导将在其中起到关键作用。海南省数字疗法产业建设发展历程正因为此,当下数字健康产业的突围仍然有赖于政府的有计划的规划和引导。而海南已经领先了半个身位,其在这一领域的探索也将会为全国提供经验和参考。这也正是海南省在数字疗法及数字健康生态建设方面保持领先的原因之一。根据蛋壳研究院的研究,海南数字疗法产业建设已形成四大亮点:第一,海南在全国乃至全球首个数字疗法全周期支持政策;第二,产业集群态势明显,产业布局初步形成;第三,创新资源丰富,创新活力和能力全国居首;第四,省级试点项目顺利推行,居民生活品质全面提升。海南在数字疗法应用场景创新上保持领先2023年,海南开始在“2+3”健康服务包中的糖尿病作为数字疗法试点,以解决糖尿病院外管理服务不足、基层健康管理服务能力弱等问题。通过企业为基层医护人员开展数字疗法培训,提高医护专业能力;同时,整合市县级慢病管理系统及数据,统一调用资源对患者进行筛查、诊断和治理,定期随访,增强患者依从性和血糖达标率。目前,进行数字疗法试点的保亭县参加管理的糖尿病患者在管人数4909人,糖化血红蛋白达标率增加了29.1%;陵水县在管人数10297人,空腹血糖达标率提高14.17%。2024年,将“0—6岁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数字疗法干预”纳入了海南2024年省级民生实事项目。解决优质康复资源缺乏问题,让更多孤独症及发育迟缓儿童得到治疗干预。省卫生健康委组织专家对医护人员进行培训,建立了多层级的数字疗法干预服务网络,并对孤独症儿童进行筛查、评估和干预。目前,已有1117名0-6岁孤独症患儿接受了数字疗法干预,总干预训练次数达59460次,总训练时长已达1961980分钟。写在最后海南省是第一个正式提出全方位推动数字疗法的地区,且在数字疗法的创新场景应用上走在前列,对于国内数字疗法行业发展起到了明显的推动作用,堪称数字疗法“中国实践”的代表。随着《三年计划》的发布,海南也进入了新的阶段,从对数字疗法的支持进一步升级为推动整个数字健康生态体系的有机建设。随着体系建设的完善,也将进一步加速数字疗法的价值释放,并助力海南数字经济做强做优做大。这也将夯实海南在数字疗法发展,乃至数字健康经济竞争中的领先身位。数字疗法能否借此复苏,迎来新的发展局面?动脉网也将持续关注行业动态,敬请关注。*封面图片来源:pexels如果您想对接文章中提到的项目,或您的项目想被动脉网报道,或者发布融资新闻,请与我们联系;也可加入动脉网行业社群,结交更多志同道合的好友。近期推荐声明:动脉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动脉网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动脉网,未来医疗服务平台
9月2日 上午 8:01
其他

4省今日同时出手,辅助生殖纳入医保队伍已扩增至19城!

8月27日,国家医保局发布消息,从2024年9月1日起,福建、河南、陕西、西藏4省正式将辅助生殖技术纳入医保报销范围。自此,全国已有19省加入了辅助生殖纳入医保队伍。图1.辅助生殖纳入医保19省及政策生效时间(数据来源:国家医保局)事实上,从2023年7月1日北京首次敲开辅助生殖纳入医保大门开始,在过去近一年的时间里,全国各地都在探索如何将辅助生殖推入医保。这一势头在进入2024年之后彻底爆发,据悉,19省中除北京和广西外,其他17省都是在今年将辅助生殖纳入医药。此外,四川、湖北、湖南、广东等地当前也在积极运作之中,征求意见稿已相继发布。所以,可以预见的是,辅助生殖未来将全面进入“医保时代”。那么,这能为辅助生殖行业带来什么呢?辅助生殖为何迫切要进入医保?虽然一直到2023年7月,辅助生殖才正式敲开医保大门,但其实早在2022年年初,北京市就拟将多项辅助生殖技术项目纳入医保甲类报销,不过由于多方面原因,该政策最终不了了之。即便如此,国家层面也没有放弃,近年来一直在积极推动辅助生殖落地医保,比如在2022年8月,国家卫健委就联合17部门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积极生育支持措施的指导意见》,提出逐步将适宜的分娩镇痛和辅助生殖技术项目按程序纳入基金支付范围。而在此之后,诸如此类的政策就一直层出不穷,并且投入力度越来越大。那么,国家层面为何会对辅助生殖如此上心呢?这得从多个方面来看,首先一点当然是提升生育率。众所周知,进入医保就意味着降价,以福建省泉州市为例,在辅助生殖纳入医保后,从9月1日起,相关服务项目定价整体大幅下调,最高降幅达76.96%,平均降幅达27.54%。这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会推动辅助生殖市场渗透率提升,生育率也因此会顺势提高。图2.2018-2023年我国人口出生率变化情况(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而这非常有必要,因为提升生育率当前已迫在眉睫。2022年,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60‰,这是时隔61年后我国再度迎来人口负增长;进入2023年,这一势头仍在加剧,全年出生人口继续下跌至902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更是跌到-1.48‰。并且这还没有结束,据专家预测,未来几年我国生育率仍将继续下降。当然,降价不能只看一面,它在拯救生育率的同时,其实也在为辅助生殖企业创收。这很好理解,因为当市场渗透率明显提升,自然会产生很多订单,相关企业营收体量也会因此顺势增长。据悉,辅助生殖纳入医保的服务项目主要以促排卵检查、采卵、人工授精、胚胎移植术为主,这也是国内辅助生殖企业的核心技术方向。以上市企业锦欣生殖为例,其主要服务项目包括辅助生殖服务、辅助医疗服务和管理服务三大板块,其中辅助生殖服务为收入大头,主要是为不孕症患者提供试管婴儿以及人工授精服务。从今年上半年业绩来看,锦欣生殖实现营收14.44亿,同比增长8.24%。值得一提的是,这已经是锦欣生殖连续四年业务实现增长。最后要提到的是对行业的监管,在辅助生殖纳入医保之后,行业会逐渐趋向规范化。这一点尤为重要,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统计,2023年我国辅助生殖渗透率仅为9.2%,远低于欧美国家20%到30%的市场渗透率。事实上,这还是提升之后的数据,在2020年以前,我国辅助生殖渗透率甚至不到6%。这其中的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最为关键的一点是行业混乱,“黑生殖”机构众多,行业灰产不断蔓延,客户对此信任度不高。为此,在2023年7月,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央政法委等14部门联合印发了《开展严厉打击非法应用人类辅助生殖技术专项活动工作方案》,重点打击由辅助生殖引发的各类违法犯罪行为,以此规范辅助生殖技术的市场应用。事实上,将辅助生殖纳入医保也有同样效果,一方面是可以引导更多人前往正轨医疗机构;另一方面也可以有效规范市场价格,这都便于政府进行监管。正是因为如此,近一两年,辅助生殖才挤破了头想要跨入医保大门。医保能否“拯救”
9月1日 上午 8:03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首款TCR-T获批,商业化路上如何避开CAR-T踩过的坑

时间来到8月,TCR-T领域发生了两起里程碑事件。首先是Adaptimune公司研发的TCR-T细胞疗法Tecelra(afami-cel)获FDA批准上市用于治疗滑膜肉瘤,afami-cel成为首款用于治疗实体瘤的TCR-T疗法。接着是国内香雪制药的TAEST16001注射液纳入突破性治疗品种名单,适应症为晚期软组织肉瘤,成为国内首个IND获批开展临床试验的TCR-T细胞疗法。TCR-T的获批上市也意味着这一新兴技术从临床阶段迈入商业化阶段,同时也为TCR-T赛道注入一针“强心剂”,极大提升了行业的信心。近两年,MNC也陆续入局TCR-T。2022年11月,阿斯利康宣布以3.2亿美元收购专注于开发TCR-T疗法的公司Neogene
8月31日 上午 8:02
其他

进口流感疫苗断供,国产亚单位疫苗上位?

今年的流感季不寻常。8月27日,赛诺菲方面称因效价问题决定暂时停止旗下巴斯德流感疫苗在中国的供应和销售。具体原因是:观察到2024-2025年流感季节的流感病毒裂解疫苗凡尔灵(3价)
8月29日 上午 8:02
其他

出海巴西医疗器械暴增,这三类产品最受欢迎!

巴西是当下医疗器械出海最火热的市场之一。2024年第一季度,中国医疗器械在欧盟和美国的注册数量同比降低,但在巴西、印尼等地的注册量同比增多。这是因为中国出口的医疗器械产品在西方国家趋于饱和,正在转向其他市场,而巴西作为拉丁美洲人口排名第一的国家,对医疗产品的需求在日益增加。普瑞纯证
8月28日 上午 8:01
其他

东南亚医药出海,谁真赚到钱了?

医药出海东南亚的讨论高峰,大约是在2023年底。2023年中国药企出海东南亚的方式全面开花,金斯瑞、药明生物、康哲药业相继在新加坡投资建设或收购工厂,君实生物与康联达宣布将通过合资公司Excellmab于东南亚9国对PD-1产品特瑞普利单抗进行合作开发和商业化,康方生物的PD-1产品派安普利单抗则把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的交给了新加坡当地公司,复宏汉霖的PD-1产品H药也于当年底在印尼正式上市。2023年本就是中国药企license-out繁荣兴起的一年,向西看、向南看,各处都充满了机会。尤其是“下南洋”,和欧美市场相比增长速率快、空白领域多、竞争对手少,申报不会像面对FDA、EMA那样复杂,似乎是个不错的掘金之地——毕竟license-out早中期管线只是少数Biotech能做到的事情,而将完整产品卖到欧美更是少数Biopharma才能琢磨的事情。东南亚实地考察也提上了很多药企高管的议程,东南亚各国当地的政府机构、医药公司与医疗机构,接待了一波又一波的来客。有些反馈是:发现进入东南亚市场实操起来难度不小,虽然有吸引力,但是短期内不再考虑。有些反馈则是:东南亚市支付能力仍然有限,销售渠道复杂,不好赚钱。这背后的事实是,东南亚出海,看似比欧美简单,却非易事。或者说,成功出海东南亚目前仅是少数公司能做到的事情。隐形门槛中国医药企业出海东南亚的期待,首先来自于整个市场的增长前景:2023-2027年以东南亚国家为代表的新兴国家医药市场年均复合增长率将保持在5%-8%,高于发达市场的2.5%-5.5%。东南亚市场无疑是未来全球医药发展潜力最大的市场之一。MNC早已在东南亚布局,对于MNC来说,东南亚是巨大网络中的一个节点、一个生产交叉口,例如新加坡,帕博利珠单抗、雷珠单抗、阿达木单抗、利妥昔单抗等高品质生物药品都在新加坡进行生产,有超过15家MNC在新加坡设立工厂。有些MNC仅将东南亚地区视为其全球市场策略中的一小部分,直接出口产品到东南亚,并且价格维持较高水平。例如在新加坡,K药的价格通常在每剂8000到12000新加坡元之间(约6000到9000美元);在马来西亚,K药的价格通常在每剂10000到15000马来西亚令吉之间(约2100到3200美元)。而在更多其他东南亚国家,PD-1尚未进入,治疗以化药为主,留给肿瘤创新药的发展空间巨大。这也是为什么经历过严重内卷的国产PD-1将东南亚视为出海宝地,一方面价格显然占优势,另一方面东南亚地区国家在药品注册过程中都可接受外国临床数据,批准上市之路相对顺利。但是,一款药物的成功出海,更多指的是成功在海外商业化,即“通过出售药品形成规模化的收入和稳定的盈利”。除此之外,合作开发、获得批准、甚至起步进入销售阶段,都暂时谈不上成功。商业化之路上,品牌力是中国药企最大的隐形门槛之一。坦白来说,中国制造的药品,其品牌认知在东南亚市场并不高。去年康哲药业附属公司与康龙化成和君联资本共同参股的PharmaGend在新加坡收购工厂,关键考量就是新加坡生产中国药品可以帮助提升产品接受度与影响力,以更好地进入东南亚和其他海外医药市场。业内人士对动脉网称:“大部分中国公司的国际化进程还处于非常早期,也很难在短期得到投资回报。事实上,大部分东南亚国家仍然不认可中国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证书(CPP),这成为了中国药企的出海阻碍之一。在严格而高度监管的医药行业,产品质量、安全和合规性是至关重要的,并最终决定了品牌价值。”从药品本身延伸,是中国药企的品牌吸引力还不大。许多公司声誉度低,没有名头,公司前景也不明朗,因而在招聘时很难找到高质量的人才。再加上东南亚是一个多语言和多文化的地区,在语言、商业惯例和沟通方式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这对于习惯了集中整合市场的中国药企来说较难以适应。谁在拿结果?当很多公司的东南亚出海仍在试水阶段,已经有公司在拿结果。东南亚市场增速最快的中国药企,是一家老牌公司:绿叶制药。与全球制药巨头们相比,无论从体量、还是发展历史来看,绿叶制药仍有一段不小的距离,但绿叶在国际化上一直很有风格。2009年,绿叶通过收购新加坡WBM医药商业公司,打通了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的营销网络。随后的15年间,随着绿叶产品线——尤其是CNS、肿瘤与心血管疾病用药的不断扩容,以及在东南亚本土销售团队的扩张,绿叶制药已经成为东南亚地区颇具影响力的“跨国药企”。目前绿叶制药在亚太市场(注:不含中国内地、日本)拥有多款产品,并组建了一支数十人规模的团队,在东南亚地区覆盖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印尼、越南、菲律宾等10个国家。绿叶制药真正理解这个复杂的市场。很多中国药企对于东南亚市场存在误解,要么认为东南亚和国内“太近”,特别是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华人较多的国家,但现实中沟通起来仍然存在鸿沟;要么认为东南亚与国内的发展阶段相距“太远”,但实际上是印尼、越南等国家的市场成熟度正在快速提升,医疗基础设施与医疗支出都在快速增长。东南亚国家(不含新加坡)医药市场成熟度对比“我负责的国家与地区中,各地医疗支出占GDP百分比差别很大,从低至2-3%到高达9-10%
8月27日 上午 8:03
其他

基因测序开始下一程,华大智造走出舒适区

当面向临床医疗和消费医疗的应用探索都遭遇了阶段性失败,基因测序市场的增长似乎提前到顶了。从已经公布的财报数据看,主要的几家基因测序仪厂商或者出现负增长,或者下调全年预期。8月23日,华大智造公布了2024年上半年财务报告。作为这个报告周期里最后一份颇受关注的财报,在市场节奏放缓的背景下,华大智造没有迎来它的盈利拐点。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公司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2.09亿元,包括基因测序仪业务实现收入10.05亿元,同比下降8.4%。其中,仪器设备收入同比下降12.26%,试剂耗材收入同比下降3.82%,营业利润仍为负数。但在此环境下,华大智造的经营表现也不乏亮点。半年报中,有一个数据值得关注,“报告期内,公司测序仪新增销售装机454台,创历史同期销售装机数量新高。”这个数据背后,在华大智造的自研基因测序仪产品矩阵中,作为重磅新品的DNBSEQ-T7、DNBSEQ-T20×2等高通量、超高通量测序仪,在市场上表现不俗。得益于更多测序服务商双平台客户向公司平台的切换,以及测序试剂的优化对产品稳定性的有效提升,DNBSEQ-T7测序平台相关收入同比增长14.96%,二季度实现环比增长29.02%。此外,具备超快速和灵活简便特征的中低通量测序仪DNBSEQ-G99满足了大部分小型测序实验室的需求,在临床应用上也展现了较强竞争优势,DNBSEQ-G99测序平台相关收入实现同比增长82.94%,二季度环比增长45.55%。华大智造基因测序仪产品矩阵
8月26日 上午 8:01
其他

拿下第80个医疗IPO!浙江创业天团全面崛起

短短不到4天,浙江又迎来一个医疗IPO!继8月20日小分子药物研发公司同源康医药在港股上市后,8月23日晚间,来自杭州的WORK
8月25日 上午 8:01
其他

互联网医疗,它赚翻了

近日,美国互联网医疗上市企业纷纷发布了最新的半年报,几大大厂表现不佳。其中,被认为是互联网医疗鼻祖的Teladoc亏损超8亿美元,股价创下了上市近十年来的最低纪录。另一先驱Amwell则不得已对股票进行了反向拆分,以避免股价低于1美元被摘牌的窘境。不仅如此,包括亚马逊、Walgreens、沃尔玛等在过去几年间纷纷进入互联网医疗的大厂的半年财报表现似乎透露出一个信号——互联网医疗,亏麻了。然而,这一赛道也并非全是坏消息,一些互联网医疗新锐正在迅速崛起。或许要不了多少时间,它们就将取代“鼻祖”和“先驱”,成为互联网医疗的新标杆!变局,正在来临。“鼻祖”巨亏超8亿,形势岌岌可危被认为是互联网医疗鼻祖之一的Teladoc在最近两年的表现一直不如人意。因为收购Livongo导致商誉减值的原因,其在2022财年巨亏137亿美元,令人瞠目结舌。随后的2023财年,Teladoc并未从根本上改变颓势,仍有2.2亿美元的亏损。糟糕的业绩表现也直接导致在长达15年时间里领导Teladoc创下无数辉煌的功勋CEO宣布主动辞职。虽然之前的业绩与其并没有什么直接关系,但Teladoc的新任CEO在其上任后的第一个财季却在烈日下感受到了寒意——Teladoc在Q2财季再次巨亏8.38亿美元。整个2024财年上半年,Teladoc已经亏损9.196亿美元。相比之下,去年上半年亏损1.344亿美元的业绩竟然变得一点都不刺眼。受到业绩的拖累,其股价也跌至6.79美元(8月14日收盘价)的历史低点。要知道,这个互联网医疗鼻祖曾在2021年创造出收盘超294美元的巅峰。与巅峰相比,其市值已经蒸发了98%之多!即使与今年初相比,其股价也已经下跌了接近7成之多。Teladoc股价已创下历史新低(截图自纳斯达克官网)导致本季巨亏的主要原因来自于其心理健康部门BetterHelp业绩不达承诺预期所导致的7.9亿美元商誉减值。根据财报,BetterHelp业务在Q2营收2.65亿美元,比2023财年Q2营收下降9%。BetterHelp是Teladoc在早期收购的线上心理健康服务平台。2015年1月,BetterHelp被Teladoc用350万美元的现金及100万美元的本票收购,并逐渐成长为重要的心理健康在线服务平台。由于新冠疫情期间心理服务供不应求,加上BetterHelp的每小时费用仅需数十美元,远低于美国私人心理医生每小时100-200美元的费用,BetterHelp得以迅速成长。2021财年,BetterHelp曾实现7.2亿美元营收,并在2022财年暴涨四成至10.13亿美元。相比同期Teladoc其他业务增长的乏力,仍然快速增长的BetterHelp一度被认为是引领Teladoc走出泥潭的希望。然而,BetterHelp的营收在2023财年增速明显放缓,仅同比增长11%至11.3亿美元。到了今年上半年,其营收甚至出现了下滑。更糟糕的是,这部分业务的平均付费用户同比下降14%至40.7万人。一直以来,BetterHelp的口碑和效果都毁誉参半。主要通过文字聊天对话的形式缺乏有效性研究,线上心理医生的回复也普遍存在滞后;再加上收入不高,BetterHelp往往只能吸引资历较浅的治疗师。这些因素都导致大众对于BetterHelp的治疗效果愈加怀疑。同时,BetterHelp还存在数据安全问题,并引发FTC(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的诉讼。一直到2023年,BetterHelp在向涉嫌被分享健康数据的用户共支付780万美元,并被禁止向第三方分享用户健康数据进行广告业务后才与FTC达成和解。在保险支付上,BetterHelp一直未能实现突破。Teladoc高层在财报电话会上表示,根据对放弃BetterHelp服务的用户的了解,自费高昂且缺乏保险是他们放弃该服务的重要原因之一。当然,BetterHelp业绩下滑更为重要的原因是营收高度依赖广告推广,导致其广告市场费用与一直居高不下。随着近期美国总统大选进一步拉高线上广告价格,使其获客成本高企,导致其原本就在减少的广告市场开支效果不及以往,营收自然也受到影响。业绩下滑,加上本年度广告价格居高不下,Teladoc高层认为BetterHelp的业绩不仅增长无望,如果广告成本一直居高不下,BetterHelp的收入甚至可能出现两位数的降幅。基于客户获取成本和广告市场的不可预测性,Teladoc最终撤回了BetterHelp业务的全年展望,并将这部分预期10亿美元的业务规模进行了商誉减值。受此影响,Teladoc高层预期2024财年营收同比增长率将低于个位数,为了避免过度预测导致投资者失败的潜在可能,其也选择撤回2024财年展望和未来三年的业务展望。当然,Teladoc迎来的不全是坏消息。一直作为“压舱石”的综合护理板块营收同比增长5%至3.774亿美元,调整后EBITDA飙升近七成达6400万美元,均比之前的预期表现更好。Teladoc之前一直进行打通内部业务的工作,试图让客户能够一站式获取更多服务,进而带来单价的提升。Q2综合护理板块的业绩表明这一策略可能正在发挥作用。同时,它的国际业务增长了12%。因此,Teladoc计划将发展国际业务作为扭转当下局面的重要举措,尤其是获客成本较低的非英语地区已被其纳入优先开拓的市场方向。此外,Teladoc正在努力推动将BetterHelp接入保险支付——预计BetterHelp在今年底将具备保险覆盖的技术能力,并在明年实现保险的接入。尽管如此,指望BetterHelp要想恢复到过去的高增长,成为带动Teladoc逃离困境的引擎,或许并不那么实际。这个互联网医疗鼻祖正深陷泥潭。如何驶出泥潭,不仅需要考验新CEO的能力,也需要一点点运气。“先驱”为免摘牌反向拆分,后市走向仍有希望虽然“鼻祖”Teladoc亏损严重,但其营收仍然颇为稳定,且全年数十亿美元的盘子规模并不小。相比之下,另外一家一直被业界拿来与Teladoc对标的互联网医疗“先驱”——上市企业Amwell(American
8月24日 上午 8:01
其他

免责+降返投+S基金+跨区合投,国资开始为退出着急了!

作为当前资本市场上“唯一”的源头活水,国资最近又有新动作了。7月25日,在成都高新策源资本生态大会上,成都高新区发布了全生命周期投资基金运营体系,当中值得一提的是对各类投资基金明确亏损容忍的尺度——种子、天使、创投、产投、并购基金等政策性基金的容亏率从30%到80%进行设置,市场化基金的容亏率则设置为20%。无独有偶,在最近一个月的时间里,北京、上海、广州、浙江、河南等地也纷纷在“容错率”上大做文章。比如上海,在近日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推动上海创业投资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表示对科技领域投资未能实现预期目标,但依照国家和本市有关决策、规定实施,且勤勉尽责未谋取私利的,不作负面评价。而在《河南省天使投资引导基金实施方案》中,也明确提出在40%的投资损失率下对于因政策调整或不可抗力发生亏损等免责情形,不追究政府决策部门、受托管理机构和基金管理机构责任。透过现象看本质,地方国资当前集体在“免责”上松口,很大程度上还是出于对退出的迫切需求。事实上,除了免责,降低返投倍数、减少返投限制、设立S基金等也都是国资急于看到回报的典型表现。对此,某资深投资人表示,“虽然退出难已经成为GP和LP的共同困境,但对于地方引导基金来说,在不长的时间内能够看到回头钱,这一点非常重要。”很显然,引导基金退出问题当前已跃然纸上,那么作为地方国资重点押注的医疗领域,未来会产生哪些影响?医疗企业及相关基金又能否顺势“退出”呢?这些疑问正在成为行业焦点。国资进入退出关键期根据清科研究中心数据显示,2023年,国资背景LP出资规模占比已超过7成。
8月23日 上午 8:01
其他

平安健康首次盈利!用十年验证互联网医疗商业模式

成立10年、上市6年,平安健康终于在2024年上半年迎来首次盈利!8月20日,平安健康发布的中期业绩报告显示:2024年上半年,公司实现总收入20.9亿元,净利润超6000万元,调整后净利润近9000万元。随着F端业务稳健增长、B端业务快速发展,资源配置持续优化,以及AI、信息化等技术投入,公司运营效率不断提高,平安健康加速实现了扭亏为盈。平安健康董事会主席、CEO李斗在财报致辞中提到,公司整体实现扭亏为盈,是业绩的标志性大逆转,令人鼓舞。事实上,又一家互联网医疗上市公司实现盈利,这对整个行业也是一种鼓舞。如果以2014年作为互联网医疗元年,那么行业创新已持续10年。10年来,互联网医疗参与者来来往往,现有头部企业呈现出“多极分化”态势,各自侧重于某一服务环节或支付方。对于同样刚好“10岁”的平安健康来说,公司经历长期布局、持续迭代后,在“多极分化”的行业格局中也有独特定位。以盈利为新起点,平安健康在下一个十年将继续发挥社会服务价值,释放商业价值。业务模式定位于“管”,养老成为新动能经过长期的行业演进,互联网医疗公司普遍建立起从在线问诊、处方开具、购药配送到慢病管理的“标配”服务体系。除了在线复诊等基础服务,还不断丰富服务内容,满足患者或用户的多样化需求。10年来,平安健康也持续扩充线上线下服务资源。在线上,截至2024年6月底,平安健康已组建起覆盖29个科室的约5万名内外部医生团队,累计签约专家医生约2900位;专病专科建设方面,围绕8大专科建立了23个专病中心,打造标准化诊前、诊中、诊后解决方案。在线下,截至2024年6月底,平安健康合作医院近4000家、药店23.3万家;合作健康服务供应商10.4万家、体检供应商近2500家;合作养老服务供应商超120家,可提供600余项居家养老服务。不过,各家互联网医疗公司因为初始起点、优势资源、发展路径选择等的不同,演化出不同的业务模式,在医、药、护、险等细分领域各有侧重。长时间以来,大众的传统观念往往是在疾病发生后重视治疗本身,忽略疾病预防和健康维护;医疗服务体系也存在重治疗、轻预防、轻康复的现状。在人口老龄化趋势下,传统的医疗服务供给与卫生健康观念,都将消耗更多的医疗资源,加重各个支付方的负担。据《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显示,2013年至2022年的10年里,全国卫生总费用从31661.5亿元增长至84846.7亿元,其中政府卫生支出、社会卫生支出、个人卫生支出同步增长。基于平安集团的保险底色,平安健康力求探索出对投保人健康状况进行有效管理的模式,减少投保人疾病发生率,维护健康状态,以降低保费支出,同时也降低投保人个人承担的医疗支出。因此,在互联网医疗领域,平安健康除了“标配”服务之外,将侧重点放在“管”上,即管理式医疗。管理式医疗是指收取一定预付费用后,为特定人群提供全面医疗健康服务的体系;该模式中,平安健康需要代表支付方来整合服务方,向用户输出连续和全面的服务。然而,整合服务方并非只是通过互联网及更多技术将服务资源做简单连接。以往,传统医疗健康服务本来也已存在分散、缺乏连续性等短板。由此,平安健康设置了家庭医生与养老管家两大关键角色,作为管理式医疗的核心枢纽,以整合服务资源,为用户提供“小病极速诊、慢病规范管、大病精准转”的服务,提升用户健康水平。经过10年积累,家庭医生会员制已成为平安健康独特的核心竞争力。2024年上半年,公司家医会员权益用户数超1400万人,年人均使用频次超4.0次,较2023年末提升8%,主动服务覆盖率达100%。平安健康按产品分的最新收入结构,图片来源:公司财报随着老龄化进程加速,在平安集团“综合金融+医疗养老”战略背景下,平安健康的管理式医疗还进一步细分出养老服务。2024年中期报告显示,公司按产品分的收入结构已由此前的医疗服务和健康服务两大部分调整为医疗服务、健康服务、养老服务三部分;其中养老服务收入同比增长高达204.8%。很显然,养老服务已经成为平安健康管理式医疗的核心业务之一,并为业绩增长带来新动能。B端付费规模大增,与F端并驾齐驱互联网医疗的10年,除了围绕市场需求进行服务模式创新之外,也是坚持不懈探寻支付方的10年。从最初的C端到G端/H端(政府/医疗机构)、B端(企业),以及商保/医保,企业不断对支付方长期规模化付费的可能性进行验证,并改进业务策略。由于医疗服务并非高频需求,C端付费需以较低成本获得巨大流量并高效转化,才能得以持续;因此,以C端为主的付费模式多是依托大型电商或地方公共服务为入口的平台。G端/H端付费主要是为各地政府、医疗机构搭建医疗健康服务相关的技术平台,在大多互联网医疗公司的收入来源中,技术项目收入占比并不高,但这些渠道仍有重要价值,可助力大批量拓展线下医疗服务资源,尤其是来自公立医疗系统的资源。B端付费近年来快速兴起,潜力巨大。职场压力导致的健康问题高发,在企业团检中,甲状腺结节、甲状腺癌等的检出率攀升;企业员工健康问题需进行及时干预,需院内治疗甚至需手术的疾病,更有必要进行连续性管理。长期看,预计中国企业健康管理市场未来理论潜在规模有望超3万亿元。商保方面,尽管当前商保在医疗服务的支付体系中占比还较小,但商业健康险是我国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且商业健康险产品成本的20%可用于健康管理。因此,在商业保险供给增长、支付能力增强的过程中,借助互联网医疗服务优势的健康管理服务同样有巨大空间。平安健康脱胎于平安集团,以商保为代表的F端(即:综合金融客户)付费一直是优势项。具体来说,平安健康为平安集团旗下寿险、产险、健康险、银行等综合金融业务的用户提供主动式的医疗健康养老服务;根据不同金融业务的用户画像和服务需求,进行医疗健康养老服务及产品的多元化设计和组合,通过产品融合、权益采购、增值服务等业务模式,既赋能保险产品控费,又帮助综合金融业务获客、黏客和用户二次转化。2024年以来,平安健康在“保险+医疗健康”的基础上,大力延伸“保险+居家养老”服务。得益于和各类综合金融业务的深度合作,上半年平安健康F端收入达11.2亿元,同比增长3.4%。近几年来,平安健康又抓住市场机遇,快速构建企业健管服务、开拓B端付费渠道,并已初具规模。2024年以来,平安健康打造了一支由北大医疗认证的全科医生所组成的专属健管师团队,为企业员工提供健管服务。通过“保险+”和“服务+”两大业务模式,平安健康持续挖掘平安集团医养生态圈的企业客户资源;其中,“保险+”切实保障理赔的便捷性和时效性,“服务+”为员工提供7*24线上线下的全程守护,从而在医疗服务、健康管理、安享生活和心灵关怀方面建立四类服务体系。随着服务能力强化,对平安集团企业客户渗透率的持续提升,以及自主拓展企业客户的不断深入,平安健康的企业客户数快速增长;截至2024年6月底,累计服务的企业客户数达1748家,较2023年同期增长约46%。上半年,B端收入也相应快速增长,达到7.1亿元,同比大幅提升58.8%,B端付费规模与F端越来越接近。平安健康F端和B端两大战略业务收入增长情况,数据来源:公司财报简而言之,平安健康在平安集团资源助力、外部市场机遇催化下,已稳固地构建起F端和B端并驾齐驱的付费方。从公司实现盈利的这一结果来看,F端、B端又进一步丰富了互联网医疗可持续的支付方类型。革新路径:横向减法,纵向加法在行业发展历程中,商业模式验证需适时对业务板块、服务内容等进行调整,企业为了尝试更多可能,寻找更多付费转化机会、创造更多收入来源,通常趋向于以收购、自建等方式扩大业务规模。动脉网梳理出了几种典型的扩张路径。一是拓宽专科专病服务类型,尤其是需要进行长期干预、适合线上诊疗与管理的疾病,例如大型互联网医疗公司收购中医互联网医疗平台;二是丰富服务业态,例如互联网医疗企业自建或收购医疗机构、体检机构;三是进行产业链上下游延伸,例如收购或投资与主业密切相关的药企、医疗科技公司等。横向的业务扩张可直接带来业绩增长,但也对资金和管理能力带来挑战,并非适合所有企业,且需结合企业发展阶段来进行。平安健康就倾向于做“减法”,已舍弃了那些虽然能创造收入,但利润较低且与主业关联度低的业务。做减法后,近两年来平安健康的资源配置效率持续优化提升,业务高度聚焦。不过,平安健康在纵向业务线上持续做“加法”进行升级迭代。产品和服务方面,2024年平安健康家庭医生服务品牌“平安家医”升级。“平安家医”发布了“11312”服务体系,即:1个专业的、拥有北京大学国际医院注册认证和世界家庭医生组织WONCA全程监督培训认证的家庭医生团队,1个由中华医学会全科分会指导的5A标准服务路径,3套针对亚健康人群、慢病人群、疾病人群的主动健康管理服务,以及12项稀缺医疗资源。升级后的“平安家医”能更好地满足用户多元化、个性化需求。更贴近用户需求的服务,同时也促进了付费用户的转化。2024上半年,公司战略业务(即F端和B端业务)的付费用户约有1770万人,同比增长4%。技术方面,平安健康持续加强医疗AI能力建设。2024年,平安健康基于5大医疗数据库,即疾病库、处方医疗库、医疗产品库、医疗资源库、个人健康库,自主打造了“平安医博通”大模型;此外,“平安医家人”医生工作台也进行了全面升级。技术应用可同时助力服务质量与效率的提升,以及成本的降低。截至2024年6月底,平安健康已实现AI赋能医疗全流程业务场景,实时提供医学知识辅助,帮助家医服务效能提升了约30%。O2O服务网络方面,2024年以来,平安健康在东莞、广州和珠海接通了O2O购药医保支付,其中广州医保在线购药同时支持统筹账户和个人账户。医保购药的扩面,可让平安健康为用户提供更完整的服务流程。横向的“减法”与纵向的“加法”同步进行,是平安健康近几年里特有的革新路径,也促使公司资源配置及使用效率提升,费用投入降低,成为实现盈利的重要策略之一。新十年,迈出底气十足的脚步互联网医疗在过去的十年里“摸着石头过河”,没有人可以确切说出未来可持续的创新模式是怎样。十年看似很长,但无论对一家长期主义的公司来说,还是对一个具有长远社会价值的行业来说,都刚刚起步。8月21日,平安健康在2024年中期业绩发布会上透露,实现盈利后,公司费用率仍有下降空间。下半年,随着F端客户黏性增强、B端客户稳定续约,销售费用率可持续优化;随着AI促进运营效率提升,管理费用也可进一步压缩。财报显示,平安健康还将充分利用平安集团在F端和B端的客群及资源优势,加强对平安集团庞大的商保、企业和个人客群的服务渗透,深化与平安集团的协同与双向赋能;进一步发挥家庭医生和养老管家的枢纽作用,强化会员分层分类主动运营;大力发展、布局居家养老业务,持续推进医养服务与商业保险的深度融合。同时,随着服务质量提升、用户习惯养成,平安健康计划未来不断推进F端和B端的付费用户转化,打造第二增长曲线。总的来说,过去十年里,平安健康踏实进行模式验证、战略革新,在发挥社会价值的同时,商业价值也得以释放;新的十年里,相信平安健康能以更清晰的方向、更足的底气迈出脚步。*封面图片来源:123rf如果您认同文章中的观点、信息,或想进一步讨论,请与我们联系;也可加入动脉网行业社群,结交更多志同道合的好友。近期推荐声明:动脉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动脉网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动脉网,未来医疗服务平台
8月22日 上午 8:02
其他

最大融资纪录再被刷新,牙科AI赛道今年加速狂飙!

AI在今年引燃牙科市场!一方面,是AI在牙科领域应用的相关劲爆新闻频出。比如就在本月,总部位于波士顿的创新企业Perceptive宣布,一台由AI控制的全自动机器人首次对人类患者进行了全套牙科修复手术,耗时15分钟,这速度约是人类牙医的8倍。一时之间,牙科AI机器人是否会替代牙医或成为牙医重要助手引起行业广泛讨论。另一方面,资本对牙科AI企业的青睐正在增加,最大融资纪录被反复刷新。7月,一家名为Pearl的企业宣布完成高达5800万美元(折合人民币约4.16亿元)的B轮融资,该轮融资由Left
8月21日 上午 8:02
其他

连续4年投资数量下降,“寒冬”下哪些合成生物学企业值得投?

2024年,生物制造的政策东风再次吹向合成生物学赛道。从《“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到《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国家及地方相继出台系列扶持政策,促进合成生物学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发展,推动生物经济的绿色转型。随之而来的,是合成生物学在二级市场的火爆,相关概念股大涨。“生物制造+”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赛道和新业态,业内多位专家认为,生物经济将有望成为继农业革命、工业革命、数字革命后,未来的第四次产业革命。但与二级市场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合成生物学在一级市场“遇冷”现状。据动脉橙及企名片Pro数据,自2021年以来,中国合成生物学赛道融资事件数逐年下降,并在2024年骤降。
8月20日 上午 8:01
其他

HPV疫苗,国产正加速崛起

HPV疫苗领域最近喜报捷传,九价、三价预防性疫苗以及治疗性疫苗都迎来了新的临床进展。8月12日,万泰生物全资子公司厦门万泰沧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与厦门大学合作研发的“重组人乳头瘤病毒6/11/16/18/31/33/45/52/58型九价疫苗(大肠埃希菌)”被CDE拟纳入优先审评品种公示名单。8月13日,康乐卫士宣布,其自主研发的重组三价(16/18/58型)HPV疫苗(大肠杆菌)的三期保护效力临床试验已由独立数据监察委员会(IDMC)完成期中分析揭盲、主要疗效指标和安全性评估,结果符合预期。预计将于年内递交BLA。同日,绿叶制药集团宣布,其旗下控股子公司吉迈生物自主研发的人乳头瘤病毒(HPV)信使核糖核酸(mRNA)治疗性疫苗“LY01620”新药临床试验申请(IND)已获得CDE批准,拟用于治疗HPV16相关的子宫颈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在以往由海外厂商占据主导地位的HPV疫苗市场,国产厂商正在加速崛起。率先卷起来的“二价”市场二价HPV疫苗市场率先感受到了来自国产厂商的冲击。根据山东省公共资源电子交易平台披露的山东省2024年入学适龄女孩二价HPV疫苗的采购成交公告,沃森生物旗下子公司泽润生物以2794.65万元中标101.62万支。也即二价HPV疫苗单支中标价格已降至27.5元。以往,二价HPV疫苗市场仅GSK一家独秀。2017年时,GSK在17省中标价格均为580元/支。而2020年5月之后,随着万泰生物、沃森生物国产二价HPV疫苗上市,售价来到了329元/支。而如今,以27.5元/支的价格来看,国产二价HPV疫苗价格跌幅超过90%。为何二价HPV疫苗可以探底到如此价格?沃森生物在回应时指出:“对于定价,公司会综合考虑利润和成本。公司持续聚焦重点惠民采购项目,持续提高产品的可及性,努力惠及更多的适龄女性。本次中标价格,是结合当地政府惠民项目采购总体数量及相关条件综合确定的。”简而言之,本次疫苗价格的探底可能受到采购机制影响。省级政府为适龄在校女性免费接种HPV疫苗而开展的集中采购,本身有着明确的需求评估和统一的财政支付。再加上在本次采购中沃森生物与万泰生物的竞争,最终促成了价格的探底。需要注意的是,27.5元/支的价格并不能代表整个市场的情况。二价HPV疫苗自费市场的价格仍旧在300余元/剂浮动。且HPV疫苗在国内公费市场的占比也远远落后于自费市场,占整个国内HPV疫苗市场10%不到。排除因特殊原因导致的价格探底,二价疫苗卷起来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首先,国产二价HPV疫苗的上市,进一步蚕食了进口疫苗的市场。2023年,GSK进口二价HPV疫苗在国内批签发数量仅为13批次,而同年万泰生物二价HPV疫苗批签发328批次,沃森生物二价HPV疫苗批签发27批次。国产厂商实现了压倒性的胜利。其次,伴随即将到来的国产三价及四价HPV疫苗的上市,低价次HPV疫苗的竞争白热化。目前,康乐卫士三价HPV疫苗预计在年内递交BLA。相对于GSK二价疫苗,它增加覆盖了HPV58型。该型别在中国和东亚地区是宫颈癌病例和重度病变中检测到的第三种常见的HPV类型,仅次于HPV
8月19日 上午 8:02
其他

诞生行业首个独角兽,这一小众健康赛道开始逆袭

动脉网制图在这些企业中,动脉网大致将它们划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从互联网平台的思路出发,以经期管理等细分场景为入口,构建女性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的服务体系。该方向的企业有前文提到的Flo
8月18日 上午 8:02
其他

这家信息化企业两度上市,卖出89亿美元!

两次被强买+退市重上市,这家公司不缺话题性根据R1公布的信息,本次收购颇有一些戏剧性。在收购大戏开始之前,R1的主要股东主要有两家。截至2月23日,TCP-ASC(投资机构TowerBrook
8月17日 上午 8:02
其他

京东健康,越来越像一家“超级综合医院”

昨日,京东健康发布了2024年中期业绩报告。上半年,京东健康实现营收283.4亿元,经调整净利润26.4亿元,同比增长8.5%。由于2023年一季度前期仍处于新冠疫情高峰,京东健康在当时实现了超预期的业绩增速,若排除疫情因素,京东健康处于稳步增长中。同时,京东健康上半年净利润达到9.3%,创下公司上市以来半年利润率的新高。截至2024年6月30日的年度内,京东健康活跃用户数量达1.81亿。京东健康中期业绩增长情况,数据来源:公司财报梳理2024年以来的业务进展可以发现,京东健康不断完善在医、检、药、医保全流程的服务广度与深度,使得各环节都有促成付费转化的可能,这也是盈利能力提升的原因之一。而从医疗服务体系的视角来看,京东健康基于已有的服务内容和能力,越来越接近一家综合医院所具备的特征。
8月16日 上午 8:01
其他

同种异体骨或将退场,谁能扛起骨修复材料的未来大旗?

“如果有10%的利润,它就保证被到处使用;有20%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有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着绞首的危险。”——马克思《资本论》近期曝光的“盗卖遗体案”无疑再次证明了资本的危险性。根据公开报道,涉事公司非法购买遗体,是为了生产“同种异体骨”等产品。同种异体骨是一种骨缺损修复材料,用于治疗超出骨骼自愈能力的骨缺损。在我国,每年有超600万骨缺损或功能障碍的患者,治疗需求庞大。据悉,治疗骨缺损的修复材料可分为自体骨、天然骨修复材料和人工骨修复材料三大类。近年来,天然骨修复材料占据了我国骨科骨缺损修复材料行业三分之二的市场份额。其中,同种异体骨占天然骨修复材料90%以上的份额。这意味着我国整个骨缺损修复材料市场中,同种异体骨占据约55%市场份额。从来源上说,同种异体骨是取自死亡或被截肢的人体的骨组织。公开报道显示,这些骨组织主要来自经过严格筛选的捐献者或从活体取下(比如一些截肢手术)。需要说明的是,在医疗捐赠(献血、捐增器官等)方面,国内的捐赠意识一直不强。与欧美国家相比,中国的遗体和器官捐赠文化尚未完全普及。截至今年5月,我国公民逝世后遗体器官捐献累计达到5万余例。而这个数字,美国只需两年即可达到。同时,我国通过截肢等手术等获取的骨组织也较为稀少。有医生表示:“在国内,手术中大量可以加工成同种异体骨的骨头都被当作医疗垃圾处理掉了。因为医院建立‘骨库’需要走复杂的流程,个人需承担繁琐的额外劳动,还要承担风险,十分费力不讨好。”而且,国内的骨库数量也较为稀少。除此之外,剩下的骨组织就是其他来源渠道了。临床上,同种异体骨为什么占据主流?是否有其他可代替的产品?能否从资本角度直接削弱同种异体骨行业从业者的动机,让盗卖无利可图,从而尽可能避免盗卖事件?为什么同种异体骨
8月15日 上午 8:02
其他

消费医疗疯狂整合!半年15笔交易、230家机构被抢购

2024年以来,眼科服务龙头爱尔眼科在三个月内先后宣布3笔收购,涉及境内外共106家医疗机构,大手笔交易成为业界焦点。爱尔眼科通过并购基金投资储备项目,对项目进行体外孵化再择机收购,将业绩并入上市公司体系——这套扩张流程早已被业内熟知;2024年收购的医疗机构中,境内项目也以这一模式进行,本质上属于常规操作。不过,纵观消费医疗服务,不只是爱尔眼科,包括口腔、中医、医美、体检等在内的多家公司,都在2024年进行了关键性的收购。根据已公开的数据,2024年以来,消费医疗服务15笔并购交易涉及230多家医疗及美容机构。消费医疗的繁荣,似乎正在回归。2024年以来消费医疗服务部分并购情况,资料来源:企业公告、公开报道转折性收购频现并购扩张已是医疗服务企业扩大经营规模的常态化路径,随着行业整合加速,医疗服务还可通过并购优化资源配置,提升运营效率。在消费医疗领域,尽管经济环境对整体市场造成了一定影响,不过2024年以来,消费医疗服务企业收购频现,且多家公司进行了关键性收购,创下各自的“之最”或“首次”。具体到爱尔眼科,2024年5月,爱尔眼科宣布拟收购重庆眼视光、周口爱尔等52家医疗机构部分股权,交易金额13.44亿元;6月,爱尔眼科欧洲分部Clínica
8月14日 上午 8:01
其他

眼科再起风云!上市巨头、新锐企业纷纷“杀入”这一细分赛道

继视光之后,眼科又一重磅赛道崛起。今年以来,在干眼症领域,上市巨头、新锐企业动作频频。比如在近日,港股上市公司高视医疗发布公告称,公司旗下全资附属公司——高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后文简称“高视创新”)已取得干眼检测仪Gaush
8月12日 上午 8:03
其他

国内卖断货,这款重磅新药销量或一年大涨超30倍!

就在被欧洲药品管理局拒绝上市申请后一周,卫材在财报中表达了对阿尔兹海默病新药仑卡奈单抗的坚定看好。卫材预计整个2024财年,仑卡奈单抗的全球销售额将达到3.7亿美元,而在2023财年,这一数据仅为1000万美元。这份自信,无疑给行业带来一点信心。无论最终商业价值几何,仑卡奈单抗在阿尔兹海默病的全球治疗历史上,都是划时代的存在。它为人类关于阿尔兹海默病最主流的猜想提供了一个颇为可行的解题思路,验证了开发阿尔兹海默病特效药的可能性,让更多新药构想的落地变得更容易。而在中国,仑卡奈单抗正在成为一款爆火的药物,一盒难求。仑卡奈单抗的拐点作为全球第二款用于治疗阿尔兹海默病的靶向药,仑卡奈单抗(Lecanemab)从研发到上市,都备受瞩目。然而,面市的第一年,这款明星药只拿下了1000万美元的销售额。在一个目标患者数量百万级,年度用药费用高达2.65万美元的市场上,这个销售数字颇显尴尬。仑卡奈单抗是一种人源化单克隆抗体,最早由Bioarctic
8月11日 上午 8:01
其他

第一波AI制药公司已经开始合并了

第一波AI制药公司已经开始合并了。8月8日,两家AI制药龙头公司Recursion和Exscientia宣布已达成最终协议合并。Recursion是英伟达力挺的AI制药公司,致力于构建大型生物分子生成式AI模型,以实现药物发现的工业化;Exscientia则是更“传统意义”上的AI制药公司,利用高精度数据进行药物筛选、设计与开发。据报道,Recursion将以6.88亿美元的价格全股票交易收购Exscientia,这也是AI制药领域迄今最大的一笔并购,预计将于2025年初完成。Recursion和Exscientia经常被放在一起对比路线和模式,例如Exscientia的管线项目覆盖较为集中的几个主要疾病领域,而Recursion则拥有横跨多个治疗领域的庞大管线组合。但事实是,这两家AI制药的代表性公司均未兑现当初AI开发药物的预期。Exscientia曾立志要“成为第一个自动化药物设计的公司”,而Recursion设定了在2025年之前治疗100种分子遗传疾病的目标。尤其是Exscientia,过去一年经历了不小的动荡:去年10月,Exscientia削减了管线,其候选癌症药物
8月10日 上午 8:02
其他

OpenAI、百度、百川智能……大模型正在医疗领域火力全开

Health宣布选择OpenAI作为其AI解决方案提供商。这家企业计划通过GPT-4o将医疗数据与临床知识集成创建名为Copilot的生成式AI,为癌症患者创建个性化的全面治疗计划。Color
8月9日 上午 8:01
其他

达成潜在12亿美元合作,3D打印药物技术迈向商业化快车道

近日,全球3D打印药物引领者南京三迭纪医药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三迭纪”)宣布,与专注于开创肿瘤及其他重症治疗药物的新一代免疫治疗公司BioNTech
8月7日 上午 8:02
其他

国内最大的紫杉烷类化合物生产基地,竟是福建小县城

谈到紫杉烷类,或许很多专业人士都知道其是明星抗肿瘤药物,在国内的销售额长期保持在10亿美元。但少有人知的是,国内市场上的紫杉烷类药物,约80%都来自福建的一个小县城——明溪县。官方数据显示:明溪县明星企业南方制药与紫杉园生物生产的“紫杉烷类抗肿瘤药物”占据了国内市场的80%、全球市场的30%。截止目前,明溪县已成为国内最大的紫杉烷类化合物生产基地。明溪,一个位于武夷山脉东南侧的山区小县城,是如何发展成国内最大的紫杉烷类化合物生产基地的?其在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路上做对了哪些事?另外,紫杉醇合成生物技术突破后,明溪将如何应对、规划?
8月5日 上午 8:01
其他

“ISC模式”让Flagship一年达成7项合作,累计金额超150亿美元

Afeyan的领导下,强烈的个人意志所塑造的企业文化,为Flagship带来了在生物制药行业的独特发展视角,和在“无人之境”中勇闯的决心。创始人Noubar
8月4日 上午 8:01
其他

已有企业IPO!这个隐秘的生物赛道走到爆发前夜

当全球生物3D打印市场狂飙突进之时,一个隐秘的赛道被带火了!这个赛道是生物3D打印材料(又称“生物墨水”)——通过选用合适的生物墨水,3D打印技术可以制造人体组织和器官的代替物,并在人体内发挥作用。也就是说,基于生物墨水的创新,3D生物打印可以在再生医学、药物测试、医学研究等领域创造出巨大的应用空间。目前,生物墨水在科研端正引起极大研究兴趣。自2016年以来,相关科研院所对生物墨水的科研工作正在快速增加,期刊发文数和专利出版物持续上升,这将助力行业的大发展。
8月3日 上午 8:03
其他

国资投生物医药的最大诚意是什么?

7月底,上海三大先导产业母基金正式发布,其中包括215.01亿生物医药母基金,注册在上海浦东新区。除了体现生物医药产业对于上海的重要意义,以及增加耐心资本的支持,这次还传递出来的一个信息是:强调效率。据报道,上海三大先导产业母基金将“以市场化方式链接创新资源”、“优化产业生态”,“推动上海加快催生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不论是在金融政策上,还是在生物医药产业建设上,上海一向具有先进性。只不过这次,更加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气势。“今后可能预见的变化,包括国资出资将更多地集中到如大型母基金、减少分散投资,以及产业集团设立基金的权限或被收紧,只有符合特定条件的企业才能发起设立基金。一方面,母基金可能会更多地发挥产业引导和资源整合的作用;另一方面,这意味着市场GP获得国资支持的主要渠道将转向国资母基金,直接从各国有企业获得出资的难度增加。”有专业人士对动脉网表示。国资和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联结越发紧密,也更加复杂。国资逐渐成为生物医药领域的投资主导,2023年国资基金直接参与的医药健康投融资事件近400笔。但同时,对大多数国资来说,既要追求投资盈利,又要实现政府机构的战略目标,也很难接受亏损。不论是投资人还是企业,都承受着环境与周期带来的压力。当前的生物医药发展生态下,提升效率,可能是国资投生物医药展现诚意的最佳方式。不是所有地方都要发展生物医药在地方政府与基金配合、零基础打造生物医药产业这件事情上,苏州显然是标杆。2006年3月22日,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BioBAY开工,当天下午中新创投——也就是此后的元禾控股,和国家开发银行创办的中国第一支创业投资母基金签约,由此开启了苏州的生物医药产业和创业投资互促共荣的发展道路。该母基金是中国第一支市场化运作的人民币母基金,规模10亿元人民币。2007年7月,BioBAY正式开园,首批入驻的10家企业都拿到了中新创投的天使投资。将近20年的投入换来了苏州生物医药这张城市名片,2023年苏州市生物医药产业规上工业产值达到2115亿元,五年产值规模翻番,与北京、上海、深圳同列第一方阵。效率是苏州成功的关键。初期,苏州对生物医药产业的加码果断,和其他城市的犹豫形成了鲜明对比;发展期,资源集中投入,且从2020年定为“一号产业”,在2022年的生物医药低谷期仍然提出设立总规模100亿元专项基金,还特别提出将设立专项并购基金。另外就是执行上的一致性,有产业园研究人士曾称:“所有承诺的都一一兑现,保持了苏州政府一贯的良好信用,曾经负责招商的一位领导和我说,最好的招商就是政府说话算数。这种格局和信用对很多不适应一线城市政府的企业及其吸引力。”近年来,多地政府争先设立基金鼓励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建立生物医药集群。但是当太多地方谈起产业规划和重点招引行业都要把生物医药列进范围时,就会产生浪费。对此,有资深产业基金投资人质疑:“目前中国有45个一二线城市将生物医药列为战略新兴产业,这种现象反映了地方政府对产业发展的盲目追随。实际上,全球范围内真正成熟的生物医药集群仅有约40个。一个成功的生物医药集群需要多方面条件:强有力的政府支持、完善的产业链、充足的人才供给、丰富的临床资源、发达的资本市场等。从这些角度来看,中国并不是所有地区都适合发展生物医药产业。”这种情形有时也会让生物医药企业为难,不仅是各省、各市之间在抢落地企业,甚至各区之间都有竞争,创始人也不得不付出大量的决策成本。这位产业基金投资人还向动脉网指出:“当前的政策导向可能造成资源浪费、重复投资和恶性竞争。地方政府之间的资金规模竞赛,动辄百亿、千亿,这种竞争虽然可能带来短期的GDP增长,但从国家层面来看,这种竞争实际上是一种内耗。应该从顶层设计的角度来规划产业发展,而不是鼓励无序竞争。”还有的地方并不具有长期留住企业的条件,硬上牌桌的后果,就是会让引导基金零敲碎打式出资,无法形成产业集群和自我循环,造成资源浪费。尤其是一些地方政府为吸引企业而提供了过多的优惠政策和补贴,吸引来“候鸟企业”:一旦感受到地方支持减弱,就开始腾挪换地。8月1日起,《公平竞争审查条例》正式施行,没有法律法规依据或国务院批准,不得“给予特定经营者税收优惠”。以往作为招商引资重要手段的税收优惠,将退出历史舞台。这正是让各个地区的竞争更加协同,缓解零和博弈,“基金招商”模式也会回归投资本质,且更创新、更精细化。寻找有效投资方法随着不断推出支持创新药发展的政策,以及各地引导基金的产业策略,国资机构对生物医药的投资任务也水涨船高。但有时,一些国资机构处于“被动救助”的状态,不断向陷入困境的企业注入资金。生物技术所具有的非线性特征,使其创新过程难以预测。生物医药公司的表现尤其具有二元性,因为临床试验结果往往会决定药物开发商的成败。通常情况下,相较于其他行业,生物医药由于其高度的复杂性、研发周期的漫长性,以及监管环境的严格性,是最难把控也是商业模式“最差”的资产,这种高风险特性也决定了很多生物医药企业无法留存。可由于和当地的产业发展任务挂钩,一些本应被市场逐渐淘汰的项目,源源不断送到国资机构面前,期望能再“续一把命”。有相关投资人直言:“当前生物医药市场正在经历一个自我修正的过程,为前期非理性行为买单和出清。然而,政府资金的大量介入可能延缓了一些本应出清的项目,干扰了市场的自然选择机制。过度的干预可能会阻碍真正有价值的公司脱颖而出,扭曲市场资源配置。”“持续救助的效果往往有限,单纯依靠资金来维持企业运营,而不解决其核心竞争力不足的问题,只会形成一种无底洞式的资金消耗。这种做法不仅浪费了宝贵的国有资产,还可能延缓企业必要的转型和调整,最终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换言之,本应由市场规律主导的行业出清,速度变慢了很多,产生了很多“无效投资”。从挽救生物医药企业的角度出发,根据当前情况,更有效的投资可能是通过并购重组整理生物医药资产,目前已有国资机构正着手进行。主要投资策略分为三种:一是瞄准有发展前景的现有企业做并购;二是通过重组不同的生物医药资产,给予这些资产新的定价和发展机会。通过引入新的投资人和资金,可以帮助一些陷入困境的公司重新起步,度过当前的困难周期;三是从现有公司中抽取有价值的产品管线,然后单独组建新公司,以吸引更多针对性的投资,加速产品的开发和商业化进程。“原来一些明星项目不愿意直接降价,但重组之后改头换面,估值打折到一定合理的区间后,就有新的投资人感兴趣、想要继续投资,”一位已经在帮助手中项目进行重组的国资投资人讲到,“尤其是重组产品管线的方法,起码可以把一些不错的管线或产品救回来。”就在7月30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关于支持生物医药产业全链条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支持企业通过并购重组做大做强。设立上海市生物医药产业并购基金,积极引导有条件的生物医药企业根据产业转型升级需求发起设立并购基金,支持企业围绕产业链上下游开展并购投资。盘活存量资产,还能为整个行业注入活力,这种对生物医药的并购投资,具有积极的社会效应,也或将是未来一段时间内重要的、有效的投资方法。点对点,还是大基金?近期,深圳政府的一笔投资引起关注。7月,绿叶制药宣布,获得深圳市绿叶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最高16亿元人民币投资。初步投资为深圳国资以10亿人民币购买南京绿叶25%股权;Topco投资为投资者将南京绿叶25%的股权注资深圳绿叶,认购深圳绿叶25%的新股权;进一步投资是在Topco投资完成后,投资者将再认购深圳绿叶总金额人民币6亿元的新注册资本,分两批进行。国资的支持让绿叶制药的现金流有了更好保障,尤其首笔10亿元资金为外汇,可直接用来降低母公司绿叶制药的海内外负债,此前绿叶在美元利率较低时完成了阿斯利康CNS产品思瑞康的收购,有了这10亿元,绿叶可以改善财务结构和提高盈利能力。深圳绿叶主要以以南京绿叶资产为基础,围绕肿瘤领域产品,包括成熟产品力扑素、天地欣、天地达,以及报产阶段的芦比替定Zepzelca,整体资产估值约为40亿元。而对赌条款主要是利润对赌,需要达到年均3亿元的净利润,预计主要依靠芦比替定Zepzelca完成,Zepzelca是FDA二十多年来首次获批用于治疗复发性小细胞肺癌的新分子实体,在美国2025年销售额预期为10亿美元。绿叶是国内少有的全球化医药公司,集团业务遍布中国、美国、欧洲、日本等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以改良创新药著称,尤其在药物递送方面优势巨大。此次进行投资的深圳市绿叶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是深圳市引导基金2023年9月官宣,与绿叶制药、宁德时代、国药集团等合作组建总规模达120亿的产业龙头合作基金。这是该基金的第一笔投资正式落地,深圳获得了稀缺的生物医药公司和其带来的影响力,绿叶得到新的大湾区阵地,为接下来的肿瘤管线推进或外部收购攒下实力。广东国资在支持创新药方面,一向擅长用实际行动表示。此前广州支持康方生物,也是“点对点”的。2022年12月,康方生物旗下康方药业获得了广州高新区投资集团5亿元人民币的资金支持,用于推动康方生物的开坦尼商业化以及大适应症上市。此前康方生物的生物制药1期生产基地建设和投产也得到了广州国资国企的大力支持,且随着后续基地2、3期项目的建成投产,康方药业将成为粤港澳大湾区产能最大的生物制药产业基地之一。广州市的大力支持给予康方生物充足的底气,为康方生物铺就更广阔的全球化之路。2022年底康方生物与Summit
8月2日 上午 8:01
其他

药明业绩下滑却带飞CXO股价,谈行业回暖尚早

近两年,CXO板块走低,国内前10的企业股价跌幅一度达70%。在这个市场信心最脆弱的时刻,国内CXO龙头企业药明康德在7月29日晚发布了一份“意料之外”的半年报。尽管和以往相比,这份财报的数据谈不上靓丽,但在当下这个时刻却尤为难得。药明康德近两日股价走势,图源百度股市通7月30日,药明康德带动整个CXO板块高开高走,药明康德盘中涨逾6%,创近一个月新高。一方面,美国生物安全方案的影响依旧,药明中期业绩营收和净利双降。另一方面,二级市场的反馈却异常积极。这其中到底隐藏着哪些潜台词?
8月1日 上午 8:02
其他

垃圾时间or捕鲸时代,谁在为医疗行业制造焦虑?

近段时间,整个医疗行业及资本市场都被两个热词包围着,一个是“垃圾时间”,另一个是“捕鲸时代”。“垃圾时间”很好理解,它来源于体育比赛,指双方差距太大且无法追赶时,余下的比赛时间就被称之为“垃圾时间”。“捕鲸时代”的概念则要追溯于19世纪中叶,指的是当时的人们为了获得更大的回报,不得不一直向北冰洋深处冒险进发,以此捕捉市场价值更为丰厚的抹香鲸。两者虽然定义不同,但当它们与医疗行业及资本市场挂钩时,表达的逻辑却是一致的,即市场格局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改变,时代的钟摆也放慢了生产各种暴富神话。而在这样一个略显“无趣”的时代里,从业者要么躺平、看戏、等待时间过去,要么就在现有的存量市场中继续博弈,保留最后一份体面。那么,事实真是如此吗?“焦虑”从何而来?事实上,无论是“垃圾时间”,还是“捕鲸时代”,背后传达的其实都是从业者对于现状及未来行业发展的一种“焦虑”。某一线投资人刚好证实了这一点,他谈道,“历史的垃圾时间也好,捕鲸时代的结束也好,其实和大家常提的‘寒冬’没什么两样,只不过表达得更为高级了,但本质还是没变,都是在说行业不景气,或者发展遇到瓶颈。所以,大家当下都在提这个概念,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感同身受,在市场整体并没有那么好时,或多或少都有一些焦虑。”具体到投资人层面,当下募资难,想要退出则更难。以募资为例,在近一年半的时间里,各地百亿、千亿母基金成立的新闻就一直没停过,国资也因此成为了整个资本市场上的主导角色,几乎每一个火爆医疗项目的融资现场,都少不了国资机构的身影。但透过现象看本质,也从侧面说明了市场化基金正在变少,资本市场亟需新的源头活水。另外,对于投资人来说,能拿国资的钱也不意味着就能因此松一口气,毕竟要“达标”也不容易。一般来说,国资都背负着推动当地医疗产业发展的使命,尤其是对于新一线或者二三线城市而言,这一点诉求更为强烈,所以给到投资人的自由度也相对较少。再加上当前好项目越来越少以及二级市场整体表现惨淡,投资人想要顺利完成返投任务的确有难度。图1.国内2012-2024年H1医疗健康产业投融资变化趋势(数据来源:动脉橙)当然,投资人不容易,医疗企业的日子也不好过,甚至更难。首先对于初期企业来说,融资已愈发艰难,据动脉橙数据库不完全统计,2024年H1我国医疗领域共完成415起融资,同比下降超3成,为近10年来最低,这意味着很多医疗企业都拿不到钱。而那些拿到钱的也没好过到哪儿去,由于整体融资金额下滑明显,很多企业只能自掏腰包,再集体降薪,才勉强能够支撑企业正常运营和发展。图2.2024年12家成功上市医疗企业(数据来源:公开资料)而相比于初期企业,中后期医疗企业当前所要面临的压力则更大。一方面是“中后期投资荒”正在医疗行业快速蔓延,据悉,2024年H1我国医疗领域C轮之后的融资只有70起,大量医疗企业正卡在B轮。另一方面是上市遇阻,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上半年,已有近80家医疗企业先后折戟IPO,顺利上市的目前只有12家,这与2021年排队上市的繁荣景象有很大差距。当然,这并非没有原因,无论是一级市场还是二级市场,当前行情下行的本质都是门槛显著提高,这里主要是指医疗企业现阶段要具备能够稳定赚钱的核心能力。对此,某资深投资人谈道,“从近期折戟的医疗企业来看,商业化能力显然已成为监管层关注的重点,整个二级市场当前对于盈利以及净利润规模都有明确要求。一级市场也是受此影响,近一两年,投资人明显弱化了对于创新技术的单一追求,反而更关心企业的现金流能力、商业化以及盈利的时间表等。”而从市场情况来看,很多医疗企业当前都很难满足要求。以备受关注的Biotech领域为例,要么市场已经被跨国药企所占据,自身很难再从中分到一杯羹;要么就根本还不具备赚钱的能力,核心产品还躺在管线阶段,商业化遥遥无期。不过,当前BD交易的火热还能为不少Biotech企业提供一些现金流,其他细分领域就只能硬着头皮坚持了。所以不难发现,当前整个医疗行业的生存空间的确在变窄,从业者的焦虑也真实存在着,因此才会对“垃圾时间”和“捕鲸时代”等有强烈认同感。
7月31日 上午 8:02
其他

近视防控新“神器”走红,眼科下一个百亿大单品来了?

2024年以来,社交平台上一种新型近视防控“神器”走红,即:离焦软镜(又称多焦软镜)。过去,离焦框架眼镜是近视防控最主要的手段之一。离焦框架眼镜佩戴方便,适用范围较广、防控效果好,且在近视防控产品中相对经济实惠,只是需要面临框架眼镜对大幅度运动或其他活动带来的不便。OK镜以其显著的防控效果,以及仅需夜间佩戴、不影响白天日常生活的便捷性,近年来在近视防控领域的渗透率快速增长。不过,OK镜验配前需经过严格检查,并非所有患者都适合;且OK镜由硬性高透氧材料制成,需要一定的佩戴适应期,部分儿童甚至无法适应。离焦软镜在兼具以上两个主要产品优点的同时,又规避了其缺点。首先,离焦软镜与离焦框架眼镜都基于光学离焦理论设计,光线通过矫正区,聚焦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焦点;光线通过治疗区,聚焦在视网膜前,形成周边近视性离焦,以此来达到延缓眼轴增长的目的。其次,离焦软镜材质与普通隐形眼镜相似,多为水凝胶或硅水凝胶,在佩戴适应期、舒适度方面优于OK镜,为不能佩戴OK镜且不愿佩戴框架眼镜的患者提供了新选择。据上海生物医药基金的研究数据,眼科器械百亿单品主要集中在“矫正&防控”的大视光产品,如激光手术和ICL手术、OK镜、隐形眼镜、离焦镜等。离焦软镜兼具了多个单品的功能和特征,是否有可能眼科下一个百亿大单品?离焦软镜有哪些优点?目前,已有多项研究证明离焦软镜对控制近视进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CNKI数据显示,以“离焦软镜”“多焦软镜”为关键词的文献约有数十篇。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眼视光学系、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研究室及眼科曾进行了一项研究,观察比较近视儿童配戴离焦软镜、角膜塑形镜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结果表明,离焦软镜与角膜塑形镜均可有效控制近视儿童眼轴长度的进展,其控制效果均优于框架眼镜,两种接触镜对眼轴控制效果接近;两种接触镜的角结膜并发症较少,安全性较高。2023年,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眼视光学组、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医师分会眼视光专业委员会等联合发布了《应用于近视控制的多焦软镜验配专家共识(2023)》(以下简称《共识》),进一步肯定了离焦软镜的作用,并规范产品在中国的临床应用。《共识》梳理了不同设计的离焦软镜对延缓近视进展的有效性。文中指出,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多焦软镜有同心双焦和渐进多焦2种设计。同心双焦软镜中央光学区为视远区域,旁周边环绕数个正附加屈光度的同心圆治疗区。渐进多焦软镜中央为远矫光学区,从中央至周边为近附加屈光度渐变式增加的治疗区。研究表明,同心双焦软镜和渐进多焦软镜对学龄儿童均具有良好的近视控制效果,2年可延缓25%~50%的近视屈光度进展。即使青春期阶段开始使用,仍能获益。此外,多焦软镜近视控制效果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如离焦量、离焦环设计和配戴时长等。不同设计的离焦软镜近视防控效果研究,图片来源:《应用于近视控制的多焦软镜验配专家共识(2023)》据了解,离焦软镜在国外用于近视防控也有数年时间,国际近视研究学会(International
7月30日 上午 8:03
其他

从生物制造到诊断,这类检测设备突围“卡脖子”

随着生物反应工程被大量应用于生产工业品、药品或食品等产品,过程中的自动控制对于提高生产率和节能环保有着重要意义。虽然物理参数的检测与控制已经相对成熟,但生物参数如生物量、代谢物、底物和产物的在线监测仍是难题。过去,多使用从生物反应器中采样分析的方式即离线分析,但随着合成生物学各类技术的进步,使用生物传感器对生物参数的在线监控,从而微调参与内源和异源途径的酶的表达,平衡它们的代谢通量,朝向靶产物的代谢通量而不干扰细胞生长。简单来说,生物传感器是利用某些生物活性物质所具有的高度选择性,来识别待测生物化学物质,并将其浓度转化为电信号进行检测的一类传感器。它有着专一性强、分析速度快、准确度高、操作系统简单以及成本的特点。不仅是在制造环节,生物传感器因其便携和测定快速的特点,在POCT、可穿戴、环境监测、口岸检疫及违禁化合物检测等多个场景都有广泛应用空间。精准控制凸显应用潜力生物传感器对于规模化生产极为重要。以4-羟基苯乙酸(4HPAA)为例,它是合成药品的重要原料,可被用于合成高血压药(阿替洛尔)、心血管药物(美托洛尔和倍他洛尔),以及抗抑郁药、消炎镇痛药、抗生素等,具有抗炎、抗肿瘤、抗焦虑、抗血小板和护肝等活性。过去,4HPAA可以通过不同底物的化学合成获得,如苯甲醚、p-甲酚、苯酚、苄基苯醚或羟基曼德酸,但这样的化学合成法生产污染严重。在寻找4HPAA生物合成的路径中,生物传感器扮演了重要角色。生物传感器辅助筛选4HPAA产量较高的突变菌株,图源10.1016/j.ymben.2021.12.008首先,生物传感器能够帮助研究人员在菌株改造过程中快速识别和筛选出具有较高4-HPAA产量和耐受性的突变菌株,对筛选出的突变株进行4HPAA的产生能力和耐4HPAA能力鉴定。然后,基因组改组被应用于这些菌株,通过将优选的特性结合在一起,进一步对菌株进行改良。最终的结果是4HPAA的效价提高了约120%。基于生物传感器的生物策略在合成生物学和代谢工程中起着革命性的作用。如今,生物传感器被设计用于监测细胞代谢,并与高通量筛选策略整合,以通过与报告基因偶联来提高从多样化文库中选择靶菌株的效率。因此,生物传感器被视为解决工程化微生物细胞工厂用于高效生物合成瓶颈的关键方法。生物传感器通常由两部分组成,检测分析物的生物分子或细胞和将检测分析转化为电信号输出。因此,根据传感器输出信号的产生方式,可分为亲和型生物传感器、代谢型生物传感器、催化型生物传感器。根据生物传感器中分子识别元件的不同又可分为酶传感器、微生物传感器、组织传感器、细胞及细胞器传感器、基因传感器、免疫传感器等。此外,根据信号转换方式的不同,又可分为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半导体生物传感器、热学型生物传感器、光学型生物传感器、声学型生物传感器等。根据检测对象的多寡又可分为单功能型生物传感器和多功能型生物传感器。如今,生物产品的规模化生产在药品、营养保健品、食品等领域占比越来越大。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生物反应过程的监测和控制变得越来越重要,迫切需要更加高效的生物传感器。生物传感器的持续进化随着生物制药的工艺越来越复杂化,迫切需要更有效的过程控制方法,生物传感器的快速发展也被认为是突围高效生物合成的优质工具。以基因编码型生物传感器为例,它能够感知细胞内外代谢物浓度变化及外界环境波动,产生可测量的信号输出或调控通路中的基因表达水平,被广泛应用于环境监测、医疗诊断以及细胞工厂的监测与调控。一般来说,基因编码型生物传感器主要包含信号识别与转换模块和信号输出模块。前者需要传感元件具有高度特异性,防止其他输入信号带来干扰。基于转录因子的生物传感是最常见的,包括响应氨基酸、有机酸、丙二酰辅酶A、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维生素等物质的转录因子已被成功用于基因编码型生物传感器的构建中。基于核酸的生物传感器一般由适配体和表达平台组成,适配体会随着对特定配体的响应而改变其结构,进而在转录或翻译水平上调节与其相互作用的mRNA或下游基因。其中茶碱RNA适配体、核糖体开关已成为合成生物学中广泛使用的调控元件。双组分系统(TCS)是一类典型的多步信号转导系统,也是合成生物学中一类重要的传感器。典型的TCS生物传感器由膜上的传感器组氨酸激酶(SHK)、细胞质中的反应调节因子(RR)和输出启动子组成.基因编码型生物传感器在一些微生物代谢动态调控中的应用,图源10.13523/j.cb.2303019对于信号输出模块,它需要可测量的报告基因、细胞存活及特定代谢通路开闭等。荧光蛋白是目前最常用的一类报告元件,包括GFP、eGFP、mCherry以及改进后的荧光蛋白如staygold、mRFP、YTP等被用于构建生物传感器。随着理论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基因编码型生物传感器已被应用于各种代谢通路和代谢节点,特别是将多个生物传感器联用进行多功能动态控制。例如联用基于转录因子和核糖体开关的生物传感器,在谷氨酸棒杆菌中实现了对
7月29日 上午 8:02
其他

今年全球最大医疗种子轮,引爆这一赛道!

在医疗创投行业,一笔10亿级美元以上的融资,往往要在企业发展的中后期才能出现。而在近期,一家医疗创新企业刚刚走出隐匿模式,便宣告拿下超10亿美元融资,成为截至目前2024年全球最大医疗种子轮,也让这家企业一跃成为独角兽。要知道,种子轮往往是创业公司获得的第一笔重要资金,由于此时项目十分初创,平均融资额大致在数十万至数百万美元之间。10亿美元以上融资额的医疗种子轮,极其稀少,目前全球仅两例(另一例是抗衰老企业Altos
7月28日 上午 8:01
其他

核药RDC的中国故事,还有几座山要翻?

Biopharmaceuticals提出了新的战略规划,其中包括建设放射性药物疗法(RPT)的模式和平台,争取成为亚洲和美国的主要RPT公司之一。整整一年后,SK
7月27日 上午 8:03
其他

80%落地率,深圳光明区用5年“卷”疯合成生物学

近日,国家生物制造产业创新中心在深圳光明区正式启动建设,这是我国生物制造领域首个国家级产业创新平台,建成之后,将推动生物制造产业在光明区做大做强。事实上,这不是光明区第一次在生物制造领域拥有“首个”头衔,全国首个合成生物学研究所深圳先进院合成所、全国首个合成生物专项扶持政策《关于支持合成生物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全国首个合成生物成果转化专业园区卫光生命科学园、全国首支合成生物产业基金星博生辉基金等,都是在光明区落地。而也正是因为如此,光明区在合成生物领域已经创造了多个数据奇迹,比如落地率,自2020年以来,国内新增合成生物企业有40%进驻深圳,其中80%落户在光明区。另外在产业规模上,截至2023年10月,光明区内合成生物企业总量已突破80家,总估值超270亿元。借助于此,光明区经济也实现了快速发展,已从2018年的917亿元跃升至2022年的1427亿元,9.1%的年均增速领跑深圳全市。这并不容易,一方面是因为光明区相当“稚嫩”,直到2018年才正式成立,是深圳最年轻的行政区;另一方面则是基于光明在合成生物产业极快的兑现速度,如果以深圳合成生物学创新研究院创立为起点,光明区只用了不到5年时间,就从“一张白纸”一跃成为全国合成生物产业重地,并与上海、天津共同站在了第一梯队。那么问题来了:在推动合成生物产业发展上,“年轻”的光明区到底做对了什么?起步:“鸡生蛋”还是“蛋生鸡”?光明区虽然成立于2018年,但其在合成生物学发展的起点还要追寻到2017年。在这一年,深圳正式出台“十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方案”,合成生物研究设施就是其中之一,计划总投资超7亿元。而在同年年底,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合成生物学研究所也正式揭牌成立,将专注于人造生命元件、基因线路、生物器件、多细胞体系等合成再造研究。也就是说,深圳基于合成生物学从研发到孵化都有了具体载体,后续要考虑的就是实际落地,而当时还“一无所有”的光明区刚好接住了这波泼天富贵。这其中当然有原因。首先是在于其定位,作为一个以科创属性为核心的行政区,光明本身就有推动新兴产业发展的使命,再加上其是一个刚成立的新区,所以对于产业落地的诉求和包容性都非常大;其次则在于光明区对产业的支持力度,这里主要是指资金层面的投入,包括对人才的引进、相关产业配套的建设等等。据悉,光合成生物产业园,光明区就一口气建了三个。最后要提到的是深圳合成生物学创新研究院,其对于光明合成生物学的发展可以说是起了决定性作用。对此,某知情人士向动脉网透露,“深圳先进院其实很早就布局了合成生物学研究方向,而之所以会选择光明,一方面是深圳先进院在光明区主导建设了深圳合成生物基础研究大设施,为光明区发展合成生物学奠定了基础研究和公共平台基础;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光明是深圳为数不多能做合成生物学的产业高地,其他区域主要是以医疗器械为主。”但产业的发展并不是简单的“1+1等于2”,尤其是对于合成生物这类需要一定产业基础的新兴领域来说,想要“白手起家”并不容易,光明合成生物产业在早期其实也遇到了很多困难。以具体事件为例。“工程生物创新大会”可以说是见证了光明合成生物产业的发展,至今已举办四届,而在最近一届中,共吸引近两千名产业人士参与,目前是全国甚至全球合成生物领域的代表性会议。但在第一届大会时,整体参与人数不到200人,并且大多还是临时拉来的“壮丁”。对此,国家生物制造产业创新中心总经理罗巍谈道,“2019年,我们正在筹备第一届‘工程生物创新大会’,彼时国内合成生物产业还没有起步,相关企业较少,另外资本也不关注,跟很多投资人聊合成生物学的时候,他们根本不知道我们在说什么。再加上光明区当时还在开发建设中,到处都是工地,环境留给人的第一印象也不好,因此没有多少人愿意来,能来的几乎都是我们一个一个打电话拉来的。”这还不是最辛酸的,因为光明区当时还没有成熟的会议中心,所以场地找的还是餐厅举办婚宴的大堂,另外主持人也不是专业的,基本都是创新中心临时顶上的自己人。对此,大会参与人士向动脉网感叹道,“当时如果有人跟我说这个会议后面会有上千人参与,并且能够快速成为一个产业的标志性会议,我是肯定不会相信的。因为在那个时候,你很难找到一些积极信号,你看到的都是没有多少人在关注这个行业,另外光明区也是冷冷清清的,很多配套实施都还在计划书里或者工程图纸上。”而从“工程生物创新大会”以小窥大,光明合成生物产业的发展在早期其实也不容易,虽然有大设施、合成所等加持,但要真正步入正轨并实现快速发展,还需要下“真功夫”。裂变:人才是第一要素据悉,在过去三年,全国每2家新成立的合成生物学企业之中,就有1家落户广东,其中落地光明区的概率为80%。另外从一级市场来看,根据动脉橙数据库不完全统计,2020年至今,国内合成生物学领域共完成近200起融资,其中发生在光明区的概率超过60%,并且有不少都完成了多轮融资,比如柏垠生物、百葵锐等。
7月24日 上午 8:03
其他

中医药,拒绝不了大模型

从2024年众多新品面世的热闹程度来看,大模型的激烈竞争,已经卷到了中医药。无论是科技巨头、中医创新企业,还是研究机构,甚至是地方政府,均已加入这场中医药大模型混战。贴上大模型标签并不难,但只有中医药的效率和边界真正得到质的提升后,大模型才有更重要的实际价值和意义。长久以来,中医药一直是毁誉参半的对象。中医药与大模型是“天作之合”的好评背后,“计算机算命”的质疑声也未断绝。中医药和大模型的结合,是蹭热度还是真需求?动脉网与多家率先开展中医药大模型研究的企业、研究机构聊了聊,供行业参考。本文主要观点如下:1、不止于赛博中医,药物研发、临床辅助诊断已有成效2、深度学习和知识图谱是两条技术路径,1+1才能大于23、数据是基础,六大要素组成高质量的中医诊疗语料库4、交叉人才、用户接受度、知识产权等难点尚待解决5、可用、有利、经验证且基于真实场景的,才是中医大模型“中医药大模型,已经多到老祖宗的名字都不够用了”仿佛有一道闸门在这两年被打开,大批中医药大模型争先涌出。据不完全统计,2023年以来,已有数十个中医药相关的大模型相继亮相。部分中医药大模型诸多行业文章对当前的中医药大模型进行了整理罗列,本文不再赘述。需要注意的是,当前的中医药大模型都有多个应用场景,上述表格仅作简单分类,不代表该大模型仅属于这一种应用场景或一种功能。华为、百度、阿里、讯飞等科技大厂,基于算力算法优势,积极联合中医药在内的垂直领域开展垂直行业大模型;清华大学、中国中医科学院等科研院所也在积极通过大模型等先进技术进行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当然,中医药大模型赛道肯定不乏中医药产业界的“土著”,如云南白药、华润江中、太极集团、天士力等知名中药企业,以及大经中医、中医聪宝这类专研中医AI多年的创新企业。此外,在一些具有中医药产业基础的地区,相关政府也在着力发展中医药大模型产业。6月,亳州市宣布和华为公司合作,正式建设中医药产业大模型-华佗中医药大模型;同期,中医药横琴大模型在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正式启动;早些时候,由天津多个政产学研医单位联合开发的首个面向中医针灸领域的“天河·灵枢”、“海河·岐伯”大模型分别发布和开放内测。大模型之多,颇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之感。为了迅速将产品的技术基础和功能特点传递给用户,与用户建立情感链接上的独特辨识度,国产大模型在命名上也花费了一番功夫,从神话人物到圣贤百家,甚至是道家术语、动植物名称,各类名字不断出现,上演了一场大模型的“封神榜”。中医药大模型也纷纷请出扁鹊、华佗、神农、黄帝、岐伯、张仲景等开宗立派的大人物,或使用本草、灵枢、岐黄、轩岐等中医药高频词,来寄托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的精神和使命。命名的仪式感,一定程度反映出行业对大模型未来发展潜力的期待。但大模型归根结底是关于生产力的革命,终究还是要回归真实场景,解决实际问题。这是技术的最终归宿,也是大模型良性发展的开端。不止于赛博中医,药物研发、临床辅助诊断已有成效出现在很多医院或体检中心的AI中医机器人,因如老中医一般把脉、开方,形成反差感,而被戏称为“赛博中医”。这其中或有调侃成分,但也确实让更多人开始关注到了传统中医药的与时俱进。多位采访对象表示,现阶段的中医药大模型应用场景主要包括新药研发、问诊导诊、辅助诊疗和康复健康管理。中医聪宝董事长顾高生认为,中医药+大模型是传统中医药服务的一场革命,面向康养机构、药店诊所等偏消费场景的大健康养生服务是中医药大模型目前最有希望落地的场景,当然2C场景更有市场,“这类场景语言交互需求强,和大模型在语义理解、生成交互的技术优势是比较契合的。在辅助诊疗场景,则考验大模型对多模态数据训练、处理和图像识别上的能力,也有非常好的应用前景,如,聪宝基于深度学习技术的国医大师专病机器人,加入了大模型技术后,就实现了系统升级,预训练模型减少了20%的训练时间,处方相似度提升了10%。”中医聪宝研发的“聪宝素问”大模型,可对用户提出的中医药问题做到“有问必答”,并通过“围栏”技术保障养生保健应用所必须的科学与严谨。需要注意的是,“聪宝素问”大模型已经升级到了3.0版本,如杭州市卫健委“智能中医分诊服务”通过机器人问答来匹配“适合你的中医”,系统上线“浙里办”;应用场景更多元化,可根据多模数据和专家经验数据,为医疗机构、医生、保险公司、医药企业赋能。中医药大模型对新药研发、中药产业发展的助力,也吸引了大批中药企业的注意力。如天士力“数智本草”大模型能够帮助研究者完成中医药理论证据的挖掘和总结,也可结合相应算法快捷实现药材与复方的筛选和优化。根据“天士力研究院”信息,天士力利用大模型中天然产物分子大模型,完成糖尿病肾病及肺纤维化的天然产物分子筛选,通过高效虚拟筛选,精准预测和优化候选分子的药效和安全性,从而加速中药组分新药的发现和开发过程。此外,由国药太极作为智库联合开发的“本草智库·中药大模型”,收录了覆盖中药全产业链的2000余万条中药研究底层核心数据,让中药材有了“基因身份证”,实现中药研究底层核心数据与中药全产业链关键环节的有机结合,对中药材种植、质量控制、药物研发等中药全产业链关键环节有中药价值。中医辅助诊疗是大多数中医药大模型都希望实现的能力,但各厂商的研发路径却不尽相同。大经中医创始人、CEO李文友说到,中医诊疗数字化和智能化一直是中医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按照技术演进路径,已经历了符号逻辑、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三大阶段,随着技术的进步,模型规模的扩大,使得模型出现了“知识涌现”的能力。至此,人工智能进入“生成式AI”新时代。可以说,中医药大模型是部分中医智能辅助诊疗系统在大模型技术作用下的迭代产物。2023年8月,大经中医发布的“岐黄问道”大模型便是基于其完备的知识图谱体系生长起来的。大经中医基于过往八年的高质量中医数据和数智中医计算积累,构建了完备的中医知识图谱体系,并将其应用在中医CDSS系统中。而知识图谱转化所形成的1100多万条中医自然语义数据也成为了大经中医“岐黄问道”大模型的训练数据。大经中医副总经理、研发总负责人赵静表示,知识图谱和大模型深度学习虽然是两条技术路径,但可以多技术融合发展。“首先,我们要利用知识图谱在可解释性、可信性、知识标准化方面的优势,增强我们大模型从预训练到应用的全生命周期各环节,提升大模型的训练效果和推理结果的可用性;反之亦然,基于大模型在语义理解、内容生成的技术优势,来增强知识图谱从构建到应用的全生命周期各环节,提升知识图谱生成的效率和质量。”“没有场景,形成不了后面的数据反馈,中医药大模型就是一个空中楼阁。”多位受访者表示,要把大模型放到具体场景中应用,在使用中实现优化。数据是基础,六大要素组成高质量中医数据一个行业共识是,在中医药大模型的训练中,如何收集和整理高质量的中医数据,是中医大模型开发面临的首要问题。在此,我们要先明确,何为高质量的中医药数据?大经中医李文友介绍,中医知识链包括了人、病(疾病)、症(症状、体征)、证(病理性概括)、法(治疗方法)、方(医方)、药物六大要素。以上六类要素完整且要素之间的关系是真实的,即为高质量数据。首先,中医典籍、经典名方、专业文献这类静态数据,经过专业的辨伪存真,可作为高质量数据的重要来源之一。在前述表格中,我们也能看到这类数据是很多大模型的数据来源。例如“海河·岐伯”大模型便是以《黄帝内经》等中医典籍为核心,抽取四库全书医家类资料、传统中医文献与全文中医药械资源的文本素材、以中医药领域的基本概念、知识、理论、基本、药物、方剂为节点,以节点之间的关系为边,形成的完整知识图谱。天士力的“数智本草”大模型也是吸纳了中药古籍、方剂、中成药配方,以及文献摘要、临床方案和中药专利、药典政策指南等数据,整体参数量达到了380亿。中医药大模型的高质量数据另一个重要来源,是每天在真实诊疗过程中产生的临床数据,如脉象、舌象、经络、穴位数据,以及中医专家的医案数据、诊疗经验等。但这类数据在价值挖掘上存在两个难点,一是临床数据记录不完整或表述不一,二是一些临床数据沉淀在各类医疗机构、名老中医工作室中,隐秘性较强。具体来看,中医类电子病历系统,除采集西医规范中的内容外,还需要记录患者的脉诊、舌诊、面诊等诸多内容。但中医电子病历模板目前尚无全国统一模板,标准不一,以及中医生诊疗记录习惯不同、专业术语用词不规范等因素,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中医病历质量及大模型训练质量。此外,中医药学术流派林立,各有其独特的诊疗方法论,中医历来也有“道不传非人、法不传六耳”的传统。这都导致中医公开数据的质量普遍较低,高质量数据则非常私密。在数据收集部分,中医聪宝通过两条路径来收集中医临床数据,一方面,中医聪宝基于可规模化、可复制的中医智能医共体/城市中医大脑,汇聚了全国18个省市的超5000家医疗机构,每天系统中产生的“活数据”都可经脱敏后使用;另一方面,中医聪宝自主研发智能中医传承创新平台,帮助全国不同流派的名老中医进行经验落地。数据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模型表现的优劣。在数据收集后,开发单位还要设计数据清洗和预处理策略和规则,采用文本处理和强化学习等技术,进行自动数据预处理,同时结合人工审查,剔除错误和不准确的数据,实现人机协同的大规模中医诊疗预料准备,建立高质量的中医诊疗语料库。比如大经中医就花费了八年时间,打造了全国极少数的中医症状/体征的术语规范化词典。在大经中医的岐黄问道大模型中,中医专家还会参与大模型的调整反馈工作,让大模型增加对中医知识和中医思维的理解,确保中医大模型回答的准确性和一致性。大模型的“基础能力”叠加上中医的“行业能力”后,中医大模型就具备了中医垂直领域的提炼、分类、模仿、推测、识别等能力,并通过与中医行业多种业务场景结合,成为可落地、可使用的中医大模型。经观察,现有中医大模型的数据体量最高为百亿级,虽然和通用大模型动辄以兆计算的数据规模相比,前者规模不大,但这些数据皆是经过清洗的高质量数据,其一条高质量数据的价值或比上百条互联网泛内容的数据价值要高得多。交叉人才、用户接受度、知识产权等难点尚待解决中医药大模型,除了需要源源不断供给的高质量中医药数据,还需要了解行业Know-how,即对中医药产业拥有特有的知识,对理解力要求也更高。大经中医李文友表示,中医药大模型更多的是对古老中医智慧的数智化传承,在研发过程中要注意中医思维逻辑的一致性和合理性、个性化治疗方案的精准度和有效性,以及大模型需要具备持续学习和自我迭代的能力,来适应不断变化的医学知识和临床需求。同时,在研发团队建设方面,还要注重研发团队的多元化和跨学科融合,以促进大模型的创新和发展。除了找到真实应用场景和大量高质量数据外,北京大学重庆大数据研究院智慧中西医研究中心副主任、智医存内CEO黄新霆认为,用户接受度也是一个需要值得注意的维度,“提高医生、患者的接受度,不仅要有好的诊疗效果,而且不能给用户带来使用上的负担。”中医聪宝顾高生提到,当前中国在算法算力被“卡脖子”、运营成本高昂、收益分配等问题。顾高生提到,中医素有门派之分,如何对其进行合规合法合理的产业化,还需要完善知识产权相关的政策措施。此外,受访者们还提到了兼具中医知识底蕴和AI技术能力的交叉人才培养、监管部门数据权属界定等问题。可使用、对用户有利、经过验证且基于真实应用场景的,才是中医大模型最后,让我们直面中医和大模型结合过程遇到的质疑。智医存内黄新霆表示,当前行业缺乏对中医药大模型的标准界定,“目前国内发布的大模型很多,但要符合中医药大模型的特点却很难。可使用、对用户有利、经过验证,且基于真实应用场景,我认为是中医大模型需要具备的几个重要特点。”中医聪宝顾高生认为,“疗效好”是中医大模型的最终评价标准。同时,基于大模型的中医信息化系统,可以和患者产生更高效率更多维度的交互,这也是新质生产力的表现。在大经中医李文友看来,中医和人工智能有很大的同质性。中医这门学科存在很多的争论,其原因在于很多对中医不了解的人觉得中医太模糊、无法确定。但其实,如果我们将中医理解成一个“黑箱”系统,输入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得到一个有效的方剂,就会发现这一过程和AI系统的输入数据、输出结果类似。大经中医赵静补充到,中医是一门历史悠久、富含哲理的医学体系。核心在于辨证论治、因人而异的治疗原则。中医这种高度个性化和综合性的诊疗思路,和大模型技术在处理复杂关联性、模式识别和深度学习的能力是相辅相成的。总的来说,中医拒绝不了大模型,这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大模型以其强大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为中医传承与创新注入了新的活力,然而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大模型只是工具,中医的望闻问切、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等独特观念,依然是中医药的灵魂所在。*封面图片来源:神笔pro如果您认同文章中的观点、信息,或想进一步讨论,请与我们联系;也可加入动脉网行业社群,结交更多志同道合的好友。近期推荐声明:动脉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动脉网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动脉网,未来医疗服务平台
7月23日 上午 8:01
其他

斥资100亿,美的建了一所超级医院!

2024年6月,顺德和祐医院终于走到了正式运营阶段。这是国内首家配置了质子重离子粒子中心医院的非营利性三甲医院,亦在建立初期引入了支持AI、大数据应用、适配智慧医院建设等新一代架构。无论软件硬件,都差不多是顶配水平。站在和祐医院背后的是佛山出身的美的集团。3年工期,美的斥资不下100亿。用美的创始人何享健的话来说,建立和祐医院的动机是要回归“造福桑梓,回馈社会”的公益初心。但在家电这个领域,无论是否出师有名,参与医院建设项目,甚至自建医院已成为头部企业们的共同选择。早在2006年,奥克斯便在宁波全资建设了浙江大学明州医院,尔而又在康复、妇儿、体检等专科医疗机构不断加码。往后入局的海尔更是凭借旗下盈康一生,将民营医院业务做成一个品牌,矩阵中已有两家二级医院升至三级。家电巨头跨界的最终出路在于医院?紧随“GPS”的步伐今年4月,美的带着一份亮眼的财报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第二次冲击“A+H”。尽管如此,它的沉稳之中,仍流露出一丝紧迫。单看主营业务,美的在近几年的家电竞争中逆势而上,仅靠空调、冰洗以及一众小家电,便收获了超2400亿元的营收,其对应的“智慧家居”业务最近三年的增速分别13%、-1%与5%,远远超出行业平均水平。不过,通过传统业务挖掘的市场增长空间已至尽头。2023年,国内家电零售市场销售额(不含3C)仅为8498亿元,几乎与疫情侵扰的2020持平。当房地产的下行周期向周边行业转移,家电市场的规模还将进一步消减。董事长方洪波曾明确表示:家电市场已进入存量阶段,必须通过产业升级找到第二增长曲线。而要跨越周期,美的等家电巨头必须脱离曾经引以为傲的家电业务。新旧世纪交替之际,中日韩三国制造业的崛起打破了欧美巨头对于市场的垄断,但也加剧了家电乃至消费电子领域的竞争,引得他们急流勇退,加码更为精尖的高端工业市场、高端医学设备市场。如今中低端制造业进一步向东南迁移。曾经的屠龙者们走到同样的十字路口,要撑起几十年来积累的千亿市值,他们需要找到不止一个支点,在新的领域重建版图。跨界医疗,两年时间做成细分龙头在重金建设和祐医院前,美的已在医疗领域做过诸多尝试。据公开资料显示,美的针对医疗进行的最早一次投资可追溯至2007年,它成立了一个独立的医疗器械部门,专注于理疗电子产品的研究和生产,走的是医疗领域的边缘地带。真正开始规模化布局医疗是在十年后。2017年1月,美的以37亿欧元的价格及36%的市场溢价完成对德国库卡的收购,赋予自身生产制造工业机器人的能力。同年5月,美的与日本工业机器人制造商安川电机在中国市场合作,生产和销售护理康复机器人。同年9月,美的集团进一步与广药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聚焦医用机器人、智能物流、健康大数据等领域展开合作。2021年2月,美的再度入局高端医疗,收购了医学装备制造商万东医疗29.09%的股份,美的创始人何享健也顺势成为万东新任实际控制人。按照每股14.6元的转让价格计算,本次交易涉及金额将达22.97亿元,收购溢价超过40%。除了直接收购头部公司,跃入陌生领域外,美的也在尝试将技术进行场景迁移,基于已有的技术壁垒开拓新的市场。譬如2021年3月成立的美的生物医疗,便是依托美的的制冷技术,切入医用低温安全存储市场。而美的楼宇科技则是将过去服务于房地产行业的暖通系统、楼宇智能化、电梯业务、能源管理等技术置入医院之中,实现对医院后勤管理建设的降维打击。种种布局之中,收购德国库卡与楼宇科技的跨界是美的进军医疗最为重要的两个跨步,直接帮助美的在数年之内奠定了医院后勤龙头的位置。在国内医院物流建设仍是一片荒芜时,库卡旗下的瑞仕格便已在全球范围内落地物流系统项目落地,市占率位居世界榜首。如今气动物流、轨道物流、AGV等物流系统已成为医院标配,国内前20家医院排行榜中,有17家医院选用了瑞仕格的产品,动辄千万元的物流系统已为美的医疗版图贡献了相当一部分的收入。美的楼宇科技的技术入局进一步强化了美的对于医院后勤的掌控力,甚至为智慧医院的建设提出了一种新模式。传统医疗系统以技术为中心,采用层级化技术结构,容易造成使用困难、体验断续等问题。这是因为包括智能化系统、医疗专业系统以及医疗信息系统在内的底层系统,每一部分均由相关的专业人员进行设计,再通过一个技术平台集成起来。集成后的平台往往又服务于相应的专业人员,而病患、医护人员等最终用户却很难理解,亦很难体验。在这样的传统模式下,医院无法通过顶层系统去影响下面的各个子系统,同时因为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强耦合关联,整体迭代速度也会非常缓慢。在美的楼宇科技的架构下,所有技术和资源围绕场景和医疗流程扁平化集成,当场景发生变化时,比如疫情防控时期产生的平疫结合需求,就可以通过数字化平台将各个子系统快速解耦,然后再快速重新组合形成新的应用,灵活地服务于最终用户,也就是人的生命。更具实用价值的是美的在医院暖通工程、物联网方面的布局。作为一种兼具公共建筑与工业建筑属性的复杂建筑,医院在能源方面的消耗相当惊人,有数据显示,医院单平方能耗可能超出常规建筑的30%—50%。因此,维持智慧医院的健康高效运转,医院亟需护额行业能耗高、碳排放量大的问题。广州某三甲医院执行院长讲述过这样一个例子。在未将精细化管理覆盖医院时,该院单日电费超过了6万元。但在其进行干预,加强后勤的智能化智慧化管理,这笔费用可缩减至近3万元,降幅达到了50%。换句话说,单单电费,一年就能为医院省下上千万元的成本。硬件与软件的双向加码下,美的在这一细分产业已经建成闭环。伴随时间的推移,美的的市场份额将进一步扩大,各类医疗机构也会因为这些创新技术与创新理念的兴起不断受益。医学装备这片红海,美的还有机会吗?相较后勤,收购万东医疗创造的增量目前还较为有限。医学装备显然是个更大的市场,但在这一市场中,万东医疗位列第二梯队,旗下的CT、MR、DSA的产品能够做出高端产品,距离利润丰厚的超高端还有相当一段距离。此外,
7月22日 上午 8:03
其他

临床需求驱动,新技术萌芽破土,血液净化设备创新发展报告(2023)正式出版!

血液净化行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进步,创新才是行业发展真正的捷径。在人口老龄化程度增高、医保政策逐步健全、血液净化技术高度规范化的大背景下,我国需要长期接受血液净化治疗的患者数越来越多,生存质量要求亦随之增加。为了解决经济和设备原因导致血液净化治疗覆盖率低的情况,全面调研血液净化设备发展现状,系统分析现有血液净化设备创新点,科学探索血液净化设备创新态势,从而引导血液净化全产业链的蓬勃发展,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肾脏病透析专业委员会联合蛋壳研究院及上海市高端医疗装备创新中心血液净化创新分中心组织编写了《血液净化设备创新发展报告》2023版。报告框架本报告共十章,以临床医患为主体,临床需求为导向,创新发展为主线,涵盖血液净化设备发展概述、临床需求分析、创新现状、治疗方式创新、数智化创新、创新发展建议等内容,结合血液净化创新案例,展开全面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并提出未来发展建议,以帮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血液净化设备创新发展现状,梳理现有设备创新点提供精准临床服务,激发国内设备创造力加速产业孵化。报告核心思路研究方法报告通过文献研究、定量数据分析、定性信息调研等形式,经历了提纲论证、中期报告、交叉审稿、专家审稿和主编统稿等阶段,历时一年完成。编委会坚持每两周召开一次例会,组织血液净化专业各岗位专家,既邀请临床医学专家、护理专家、工程技术和信息化专家,也邀请国内透析服务行业头部企业的主要负责人,从多维度不断进行思想碰撞、数据研读、观点提炼,以确保报告内容真实可靠、逻辑严密、引领前沿。研究方法及执行周期报告受众群体本报告适合从事血液净化的医务人员阅读,可为医务人员短期内了解血液净化设备发展概况,提供系统全面的文献资料;适合设备厂商的研发等工作人员阅读,可为研发人员提供临床需求和发展建议;也适合政府主管部门阅读,可为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借鉴。一、血液净化发展概述血液净化设备是指实施血液净化疗法所需配置的设备,包括血液透析机、血液透析滤过机、腹膜透析机、连续性肾脏替代机、血浆置换机和供水供液设备等,为了全面阐述血液净化设备的创新发展,本报告也将与之密切相关的耗材和具有辅助诊疗功能的软件系统纳入了讨论范畴。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血液净化设备作为医疗领域的重要一环,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创新浪潮。●
7月21日 上午 8:01
其他

百亿小赛道撬动千亿大产业,酶技术引领绿色制药

近年来,药物生产朝着缩短开发时间、降低成本的方向前进,因而行业都在探索更加高效的生产方法,产业升级向着精细化化工发展。同时,药企与CXO也在向更绿色环保的生产模式转型,这其中生物催化技术在制药工程中的优异表现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当前,合成生物学与传统化工的融合,使得合成工艺出现革命性变化。生物催化技术是化合物合成的一个重要创新。通过生物催化技术,可以利用自然界演化出来的酶以及人工开发出来的创新酶作为催化剂,实现更高效、环保的化学反应。其应用范围已经从传统的食品、农业和纺织领域扩展到更广泛的化学品和药物生产领域。如果说没有酶参与的化学反应像是驾驶汽车翻越高山,需要加大油门(高能耗)才能通过,而有酶参与的生物催化则像是走了一条穿山隧道,平稳而快速。这类反应由于在常温、常压下进行,能耗低且产生污染少,因而能够显著削减生产过程的碳排放,被视为解决资源、能源及环境危机的有效手段。在医药领域,酶催化技术已经被应用在药物合成中,特别是在合成复杂的天然产物和药物分子时,酶的高选择性和特异性展现出独特的优势。可如今在国内市场,相比酶在食品及农业领域的大规模应用,在医药领域尚处于初始阶段。据中研普华产业院的数据,2023年全球酶制剂市场规模为128亿美元,而2022年国内仅化学制药市场规模就达8839亿。这条小赛道正在成为助推产业升级的支点。
7月20日 上午 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