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领域全年完成50多起融资,资本倾向技术驱动型企业,市场激增背后缺口巨大 | 2020年终盘点
心理健康行业,在众多医疗细分领域中,并不是最亮眼的,但是在新冠疫情的影响下,心理健康再次引发人们的广泛关注。
据百度发布的《2020国民战“抑”图鉴——百度精神卫生日搜索大数据》显示,疫情影响下,心理救助相关内容搜索热度达到近十年最高,抑郁症患者也愈发年轻化。
此外,《中国城镇居民心理健康白皮书》数据显示,目前73.6%的城镇居民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存在不同程度心理问题的人有16.1%。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消费的升级,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自身心理健康状态。
然而,现今心理健康行业依然面临着一些痛点和乱象,比如医生资源短缺、心理咨询师水平良莠不齐等等。在国内尚未出现独角兽企业的心理健康领域,有多少玩家进入了赛道?发展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未来可能存在的变化有哪些?
动脉橙通过事件和数据的梳理,整理出了《全球心理健康价值趋势报告2016-2020》(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指出:全球数字心理健康领域近五年来发展活跃,成立较早的企业中已经有一批公司商业模式走向成熟;同时,新兴初创公司、创新商业模式依然层出不穷;数字心理健康赛道在中国仍然是一片蓝海,创业公司整体数量参与不多,且企业大多在发展初期。
结合报告,动脉网回顾了近年心理健康市场发展情况,对2020年的心理健康领域做了以下总结:
1、2020年数字心理健康领域发生51起融资事件,累计融资10.48亿美元,同比增加76%;而单笔融资平均融资金额已达2054万美元,约2019年的2倍。
2、国内市场投融资事件数量较2019年有部分回落,资本态度更趋谨慎和理性;
3、国内市场资本向技术驱动型企业集中,心理治疗服务受青睐;
4、心理健康市场仍在不断增长,咨询及治疗服务缺口巨大;
5、政策持续推动心理健康体系和平台建设,指导内容逐渐细化。
全球数字心理健康行业融资规模持续扩大
据动脉橙产业智库报告显示,2020年心理健康领域发生51起融资事件,累计融资10.48亿美元,同比增加76%;而单笔融资平均融资金额已达2054万美元,约2019年的2倍。
数据来源:动脉橙数据库、动脉橙产业智库报告
可以看出,心理健康市场在近5年取得了较快发展,在2020年企业融资总额甚至成倍增加,企业商业模式的成熟度也在不断升级。
数据来源:动脉橙数据库、动脉橙产业智库报告
从融资轮次上看,数字心理健康领域仍处在早期发展阶段:近5年暂无上市企业,种子轮到A轮的公司占比超过60%,企业最远走到D轮。
心理健康行业完成D轮融资的企业(数据来源:动脉橙数据库、动脉橙产业智库报告)
这七家企业都属于远程医疗,提供在线咨询服务或者构建心理健康方面的网络平台和服务。这表明目前的线上平台有成熟的商业模式更受资本的青睐。
细分业务方面,国外面向雇主的企业发展迅速,冥想类APP的热度也居高不下。
面向企业的产品主要以企业员工福利的方式提供,由企业购买服务、雇员选择使用。此前已经有 Quartet、Talkspace完成D轮融资。这类公司发展迅速,可以看出商业模式之强体现在B端用户的多元与稳定,无论是融资轮次还是用户规模,等从雇主、健康计划、医疗机构切入的企业都更能获取竞争优势。
然而根据目前国内的市场来看,企业作为服务购买方的 to B商业模式在短期内看来或许难以实现。
另外,国外大火的冥想类服务在国内的发展也比较缓慢,今年国内尚未有冥想相关企业获得融资。
目前国内冥想市场走得比较靠前的是Knowyourself 、潮汐、Now等公司,但受限于国内冥想文化氛围以及大众的认知,尚未诞生类似于Calm的独角兽企业,相比之下,国内冥想市场仍然不温不火。
2013年企业数量快速增长
我国有多少家企业涉足心理健康领域?
具体数字可能很难回答,但根据企查查数据显示,我国目前有超9万家名称或经营范围含“心理咨询”的相关企业,且注册数量在过去6年里增长了7倍。受疫情影响,2020年第一季度心理咨询关联公司数量同比下降24.65%,全年新增企业数也出现了下滑。
心理咨询相关企业数量增长(数据来源:企查查)
2013年之前,心理健康相关的企业数量增长变化不大,但在2013年后,新增企业数量开始出现高峰。从时间节点来看,或许是受到了2012年出台的《精神卫生法》的影响。自该政策出台后,国家方面也陆陆续续颁发相关意见和规范,推动了大众认知和行业发展。
今年,新冠疫情在全社会范围内造成的影响,让心理健康问题得到了广泛关注。
2020年心理健康政策汇总(信息来源:公开信息整理)
据公开数据显示,从2020年1月起,与心理健康相关政策有15条,其中与新冠疫情相关的有8条。可以看出,在新冠疫情的全局防控中,心理健康问题也被视为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回顾政策这一脉络,可以看出,我国对于心理健康的态度正从宏观层面的重视和指导具化为心理健康平台与机构的建设和规范,对于不同种类和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采取措施也不尽相同。
此外,疫情期间,国家卫健委多次召开心理相关内容发布会,布署疫情下的心理服务工作。
2020年2月3日,国家卫健委新闻发布会上,专家就疫情防控工作中的网络在线、电话热线等社会心理服务有关情况进行了介绍,并对疫情下长期居家的普通人群如何保持心理健康的问题给出了多个建议。
2020年3月,卫健委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将一线医护人员列为心理干预的重点人群,为医务人员开通了专用心理咨询援助热线和网络心理服务平台。此外,国家卫健委还组织了415名精神卫生专业人员前往湖北,为患者和医务人员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和危机干预服务。
而在后续5月国家卫健委的新闻发布会上,专家提及要总结前期疫情防控过程中的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经验,并继续加强心理健康科普宣传。
此次疫情期间,心理卫生服务工作逐步从意见指导发展到具体落地,再到后期的总结经验和心理健康建设的持续推广,心理健康行业为更多人所熟知。
从业者数量不足,心理服务缺口巨大
虽然近年来心理健康关注度持续上升,但不可忽视的是,我国在心理咨询和治疗方面,依旧存在医疗资源不对称的情况。
通常情况下,大多数人将提供心理服务的人群统称为心理医生,但更准确地来讲,这类人群可以细分为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和精神科医生。
据公开信息显示,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自2002年以来已颁发了超百万份三级或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然而仅有三四万人从事心理咨询行业的专兼职工作,在现今心理咨询师资格证考试认定取消的情况下,心理咨询师缺口将会持续增大。
相比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的数量则更加稀缺,截至2017年年底,我国心理治疗师的数量仅有6000人左右。心理治疗师在心理疏导方面与心理咨询师相差不大,但心理治疗师资格证需要有医学背景的人才能考取,部分持有职业医师资格证的治疗师具有处方权。
此外,目前我国约有4万名精神科医生,医生资源总量近年来持续增长,但仍存在供给不足的情况,具有心理、精神疾病的患者的就医率不到10%。
互联网医院、线下连锁、泛心理、社群,玩法众多
一般情况下,多数人都存在心理亚健康状态,其特点为持续时间短暂、对社会功能影响较小,能够进行自我调整,部分情况下需要依靠心理医生的助力。
而当心理活动异常的程度达到医学诊断标准,则称之为心理障碍。心理障碍是指一个人由于生理、心理或社会原因而导致的各种异常心理过程、异常人格特征的异常行为方式,是一个人表现为没有能力按照社会认可的适宜方式行动,以致其行为的后果对本人和社会都是不适应的。
而针对不同的心理问题,入局心理健康赛道的玩家也选择了不同的业务模式,主要包括针对普通心理问题的健康服务模式、针对心理障碍的医疗服务模式。
心理健康领域业务类别
健康服务模式的玩家,根据业务购买的对象可分为to B型和to C型,根据目前国内市场情况来看,显然to C型企业占据了大多数,主要创新企业包括壹心理、愈见、壹点灵等等,主要服务模式为结合互联网平台,将线下的心理咨询搬到了线上。
近年来,市场上也涌现了一批关注于泛心理健康的企业,并选择不同的市场切入,有专注睡眠领域的Sleepace、蜗牛睡眠和心潮科技,也有搭建抑郁症人群交流社群的抑郁研究所,不同的玩家,在各自的垂直领域里精耕细作,针对各类人群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
医疗服务模式的玩家,可按照服务载体分为线上线下两种模式,线上创新企业包括好心情、昭阳医生等企业,将传统公立医院里的精神专科搬到了线上,模式和春雨医生、微医等典型互联网医疗企业相似。
此外,随着互联网医院的发展,也有入局者开始尝试精神心理专科互联网医院这一形态,其中就包括小懂健康旗下的小懂健康互联网医院和温州康宁医院集团旗下的怡宁心理互联网医院等等。据悉,小懂健康互联网医院是国家卫健委《互联网医院管理办法》实施以来,全国首个获得精神心理专科互联网医院牌照的平台。
线下,也有众多企业开始探索新的商业道路。以往患者在线下进行心理疾病专业治疗时,大多通过精神病专科医院和公立医院里的精神专科就医,但是过程中也需考虑机构选择、地域等因素。因此,以安肯医疗、泊恩医疗等企业为代表的玩家,以连锁为切入模式,打造精神心理连锁门诊,建立了自身品牌。
部分心理医疗服务企业,则是以硬件器械研发为重点,主要代表企业有慧创医疗等。据悉,慧创医疗研发的近红外脑成像产品采用了语言流畅性任务作为标准范式(VFT范式),可实现对抑郁症、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等疾病的定量评估、精准评估,其有效性得到了学界多年来的临床验证与认可。今年9月,慧创医疗也完成了1000万元的A轮融资。
线上平台轻咨询当道,医疗属性偏弱
在心理健康实体医疗市场刚需的背后,以互联网为载体,搭载心理健康、精神健康咨询及诊疗服务的新兴市场也一直被关注。
目前市面上利用互联网技术承载的心理服务平台主要包括两个体系:一是以心理咨询师为主的健康服务平台,主打心理咨询、心理教育,内容是核心产品;另一体系是以临床精神科、心理科医生为主的治疗服务平台,我们均将其归类为垂直的心理健康平台。
数据来源:动脉橙数据库
通过梳理近十年来新增垂直心理平台的业务类别和成立时间,可以看出大多入局着都将重心放在了针对一般心理问题的心理健康服务上。
“之所以大多数企业会选择以心理健康服务为主,一定程度上是因为结合互联网之后,能够实施的服务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线下治疗和咨询。”心潮科技创始人邹邹告诉动脉网,“不管是偏内容方面的心理咨询对接、知识科普、课程培训,还是偏技术方面的硬件研发,都能作为入行的切入点。”
互联网平台提供咨询服务的形式受地域影响更小,不仅能够帮助来访者更方便地获取所需服务,也能为服务提供者带去更多机遇。而且借助互联网,创业者能够选择多个垂直角度切入领域,运营模式也偏轻,平台维护压力较小。
多家心理治疗服务企业获资本青睐
心理健康领域,2020年国内的资本大事件莫过于好心情完成的1.25亿元A轮融资,这笔融资金额与2019年的融资情况相比也不逞多让。
2020年国内心理健康领域部分融资事件(数据来源:动脉橙数据库)
好心情成立于2016年,聚焦于中枢神经领域利用智能化的诊疗系统和互联网医院服务体系,帮助精神心理类疾病用户提供智慧的康复管理和在线医疗服务。在成立不足一年时,好心情就获得了由恩华药业领投的天使轮资金5000万。2018年,好心情又获得了中子资本和韩国KIP的数千万元Pre-A轮投资。
而此次好心情在完成A轮融资以后,也将继续增大业务体量,同时增加智能化诊疗系统的研发和投入。
为了满足患者更多的需求,好心情正在积极开办线下咨询机构,2019年底,好心情首家心理咨询诊所成功在北京落地,力图为用户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的就医服务。据悉,2021年好心情将全面布局线下诊所业态,预计规划开设超过30家诊所,这一举措将弥补国内心理医疗诊所空白,大大提升用户面对面诊疗的体验。
今年获得融资的另一家企业万灵盘古则是将产品重心放在了人工智能筛诊方面,通过开发的“万灵云”系统,精神健康测评结果能够直接对接到医院的信息化系统中,同时该系统还能提供预后情况、治疗方案和用药建议等。
从融资角度来看,2020年国内心理健康行业发生的融资项目数与2019年相比,出现了明显降低,大部分融资都集中在相对中早期的企业,这一点和2019年情况类似。
今年资本事件的减少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受到了疫情带来的影响。虽然疫情让更多人开始接触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但对行业而言,疫情带来的经济冲击也让机构在投资方面更加理性和谨慎。
此外,疫情期间,各类心理平台和机构出于帮助大众的初心,纷纷为有相关需求的群体提供公益性质的免费心理热线服务,这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企业的精力,且不会会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创收。但通过让更多人接触到心理健康相关知识,推动了市场教育,有助于行业未来的发展。
从企业业务内容来看,今年获得融资的企业中,万灵盘古、好心情、小懂健康和慧创医疗均属于提供心理医疗服务的企业,前三家企业无一例外都结合了人工智能等技术,慧创医疗则是以器械研发为主,而并购心邻医疗和淬心心理的绿叶医疗集团(曼朗医疗)则是澳洲第二大私立精神心理医疗服务提供商。
很明显,今年资本更热衷于为用户提供专业化的精神疾病诊疗领域项目,在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加持下,企业能够打通更多环节,形成更优的商业模式。
相比国内,美国心理健康领域的融资规模就要大得多,22家企业获得了超9亿美元的资金投入。从融资轮次上看,美国心理健康领域相比国内的融资轮次更加靠后。
美国心理健康领域2020年发生的部分融资事件(数据来源:动脉橙数据库)
值得注意的是,心理健康领域的独角兽企业Calm于今年年底宣布完成了7500万美元的C轮融资,此次融资距离上一次完成的B轮融资尚不足两年。此次融资完成后,Calm将会通过并购交易实现更大的业务增长。
国内今年虽未有企业进行IPO上市,但根据公开信息显示,在港股上市、被称为“精神病第一股”的民营精神病专科医院温州康宁医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康宁医院)再次启动冲刺A股IPO的程序。
2020年9月30日,浙江证监局官网更新了辅导企业基本情况,信息显示康宁医院及券商于9月18日签署了辅导备案文件,接受国泰君安的上市辅导。
康宁医院成立于1996年2月,主要面向精神和心理疾病患者提供专科医疗服务。2015年11月,康宁医院成功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上市,成为温州市首家香港上市公司。
2017年3月和7月,康宁医院两次中止IPO,2018年年初被否。此次康宁医院重拾A股IPO计划,不管结果如何,在某种意义上也能推动大众对心理健康和精神健康的认知。
数字疗法治愈心理的可行性
随着互联网+心理的创新心理服务模式的发展,近年来,新兴的数字疗法通过医生的远程支持,实现了使用数字解决方案来改变患者的行为和生活方式,从而治疗心理疾病和精神障碍,数字疗法在心理障碍患者的个性化治疗中展现出了突出优势。
全球2016-2020心理健康企业投融资细分赛道交易轮次(图片来源:动脉橙产业智库报告)
对数字疗法而言,心理健康也是除糖尿病以外,药物治疗效果有限,数字治疗最易切入的第二个重要阵地。目前,数字疗法在心理健康领域的实践已经有了一定成效,如Pear Therapeutics的数字疗法Somryst已经获得FDA 510(K)许可,可通过由算法驱动的失眠认知行为疗法来治疗失眠症状。
而国内虽有部分企业将数字疗法和心理服务相结合,但却并未有严格定义上的数字疗法通过认证。
不过,今年11月,国内首款数字药品——术康APP通过了NMPA批准上市,可作为处方由医生为患者直接开具,主要适用于慢病及慢性疼痛的康复,例如高血压、糖尿病、肿瘤术后康复等。
虽然术康的针对病症并不是心理相关疾病,但这款产品的获批意味着国内对数字类药品的认可,填补了国内数字药品市场的空白。
领域外的探索
疫情期间,包括壹心理、好心情、昭阳心理在内的心理健康企业大多都设立了免费心理咨询援助热线,而领域外,多家企业也参与了线上心理健康服务布局,联合相应资源方,提供心理咨询的服务和技术支持。其中就包括阿里、腾讯、京东、平安集团等巨头以及微医、好大夫、春雨医生等互联网医疗公司。
这些企业由于自身业务侧重点的差异,提供的服务类型也稍有不同。腾讯医典通过组建科普专家团,为用户带来权威、可信赖的信息,并提供心理疏导相关内容。
阿里健康在淘宝APP上线“买药不出门”服务,通过线上问诊开方、药品配送到家的互联网就医方式,让患者足不出户即可安心买到所需要的药品。
妙手医生携手中国医师协会心身医学专业委员会,正式上线“免费心理咨询门诊”。
微医集团则通过联合中国灾害防御协会、中国健康管理协会和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启动“微心战疫”公益项目,在微医互联网总医院开设心理援助专区,为全国民众、医护人员及公安干警提供心理健康关怀。
近期,微医也将持续与专家深度合作,加强包括心理咨询、中医在内的多个重点学科的建设,形成特色专科和特色服务能力。
技术推动发展,更细分的心理健康市场
目前,我国心理健康市场面临的痛点除供给不平衡之外,还包括用户的付费意愿问题,因此市场教育仍需持续进行,提升大众对心理健康的认知不仅是行业的进步,也是社会的进步。
精神心理平台建设方面,结合今年国内市场情况可以看出,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在辅助诊断上的应用得到了较大认可,而好心情CEO陈冠伟也曾表示人工智能技术可填补轻问诊平台的不足,提高诊断水平,减少误诊。
服务内容方面,随着大众对心理健康的认知逐渐增多和技术的发展,大众的需求也会更加具化,从而催生出更多更加垂直的服务。
不管是年轻群体、中年群体还是老年群体,都存在着自身的心理需求,而且不同圈层的人心理需求又有所不同,除现在被更多人接触到的抑郁症之外,还存在着职场焦虑、产后抑郁等等问题,因此未来可能会出现更多年龄细分化、服务内容细分化的产品。
产品形态方面,目前大多数心理健康服务都是以手机APP或者网页作为服务载体,未来产品的形态发展可能并不会局限于一个简单单一的形态。据悉,已有部分软件开发企业通过与硬件厂商的合作,尝试将心理服务嵌入到生活场景中的各类物体,例如耳机、手环、音箱等物体,对于某些不擅长使用APP等产品的人群而言,获取服务的方式会更加便利。
以上数据来自动脉橙数据库。我们已推出动脉橙产业智库,助力追踪数字健康领域行业动态,覆盖公司名单、招投标、投融资信息、头部企业动态等各类数据,并梳理出九大维度进行实时更新,申请试用,请扫描下方二维码。
*封面图片来源:123rf
近
期
推
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