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阿里、京东、腾讯、百度、美团、华为忙“出圈”,医疗梦几时成真?| 2020年度盘点

钟庆宏 动脉网 2021-04-21


2020年已然落下帷幕。

回顾这一年,京东健康上市无疑为这个不平常的一年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互联网医疗上市公司,从此迎来三巨头鼎足而立的局面。

在这一年里,无论我们是否愿意,都不能忽视疫情对医疗行业产生的深远影响。

在互联网巨头抗击疫情承担社会责任的同时,互联网医疗的热度也进一步攀升。受制于疫情阻断线下就医、买药路径,线上平台的作用日益凸显。

在这个并不平常的2020年里,互联网巨头们都做了些什么?它们又有着怎样的医疗梦想?

根据动脉橙数据库快讯,动脉网分析梳理了过去一年来,阿里、京东、腾讯、百度、美团、华为、字节跳动等在内的互联网行业巨头在医疗领域所做的动作。抗疫作为过去一年的主旋律,各个互联网公司均参与其中,我们在快讯中尽量剔除了与抗疫援助等相关的动态,尽可能凸显互联网公司医疗领域的布局(部分公司动态可能会有遗漏,但并非出于主观故意),更为直观地展现互联网大厂在医疗领域的动作。

通过分析梳理,我们大致可以看到大厂以下趋势:


一、阿里健康继续拓展B端企业为C端用户提供优质服务,同时发力数字医疗新基建;


二、京东健康上市引热捧,持续深耕供应链,零售药房业务、互联网医疗业务协同发展;


三、腾讯医疗发力医疗科普、保险业务,持续入股医疗企业,投资覆盖医疗领域各板块;


四、百度健康持续加码人工智能算法,挟互联网搜索流量入口,寻求医疗健康新突破;


五、美团持续发力口腔、医美消费医疗业务,重点布局送药业务,助传统药店数字化升级;


六、华为借势5G通讯业务,发力远程医疗、云计算服务,力推“大健康平台”建设;


七、字节跳动驶入医疗赛道,线上、线下纵横捭阖,互联网医疗或成重点发力方向。


阿里健康:业绩增长亮眼,整体扭亏为盈



2014年,阿里健康通过借壳的方式登陆了港股市场。在紧接着的2015年,马云就提出了阿里巴巴集团“Double H”战略(Health and Happiness,健康与快乐)。作为阿里巴巴集团在大健康领域的旗舰平台,阿里健康一直贯彻着这一主张。(在此处我们整理所指的阿里健康,涵盖上市公司阿里健康的业务,也涵盖阿里巴巴集团在医疗、健康领域的相关拓展。下文京东健康、百度健康等与此类似。)


在阿里健康发展过程中,阿里巴巴集团持续为阿里健康注入着电商业务。不断拓展电商业务,也成为了阿里健康发展的一部分:在过去的2020年,阿里健康重要事件之一或许是其拟以80.75亿港元收购天猫医疗电商业务。

阿里健康电商业务的发展并没有止于整合。在过去一年中,体检、疫苗,与B端药企持续不断的合作并上线各类药品的资讯频繁出现在我们的眼前。

 

药品方面,疫情期间,阿里健康联合50家药企确保了慢性病药品供应;3月,其与葛兰素史克合作宣布稳定期慢阻肺治疗药物“全再乐”首发上线阿里健康平台;9月,其与优时比合作,为慢病患者提供线上一站式闭环服务;同月,其与京新药业合作,上线了心血管领域优势药品等。


体检业务对于阿里健康的重要性,或许要提及2019年其与苏宁一道并购国内体检巨头爱康国宾这一事件。同年10月,阿里系更斥巨资成为了美年健康第二大股东。而在过去的2020年里,阿里健康频频与美年健康联合互动,不断在线上进行着营销造势。

在巨头纷纷发力的疫苗领域,阿里健康也陆续上线了“疫苗分时预约”等服务,其也在不断与疫苗领域头部企业合作。比如,9月,其与科兴控股达成合作,联手打造“互联网+疫苗”数字化平台和服务。10月,其上线了阿里健康疫苗服务2.0平台,推出更多便民服务。



与B端的合作,目的还是更好地服务患者。阿里健康持续推进着“放心购药计划”、“慢病福利计划”等,助力C端患者药品购买。其中,一项重要的举动是2020年9月,阿里健康APP更名为医鹿。但变化并非止于更名,阿里健康通过更名强调了其新的着力点:重点发力医端服务,更好地为患者提供服务。

在电商业务之外,阿里健康也不断探索着数字新基建——为企业数字化转型、医院、医生数字化改造等提供平台。5月,阿里巴巴集团便与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多部门共同发布了《数字化转型伙伴行动倡议》。紧接着,阿里健康不断与美年健康、GSK消费保健品、未来科技等互动,强化着数字化转型这一角色。医院方面,阿里巴巴与浙大一院一同打造了“未来医院”信息系统,试图开辟数字医疗新纪元。未来,数字新基建将作为阿里健康重点发力的一个方向。

再回过头来看,2020年3月,阿里健康出现人事变动,朱顺炎接替沈涤凡任CEO。此后,阿里健康持续不断的动作,也一步步助推着阿里健康营收的攀升。在11月份发布的2021年财年中期业绩报告显示,天猫医药平台所产生的GMV超过554亿元,同比增长49.7%。而天猫医药平台的年度活跃消费者已超过2.5亿。

从4月1日到9月30日的半年间,阿里健康实现收入71.62亿元,毛利18.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74.0%和80.3%。更为重要的或许是,阿里健康同期实现扭亏为盈,利润额2.79亿元,经调整后利润净额达到人民币4.36亿元,同比增长286.4%。营收形势的向好,也让外界对其发展充满信心。

京东健康:上市引力捧,互联网医疗巨头行业地位奠定



12月8日,京东健康上市。此后,其一路以攀升之势大涨,可以说为京东健康的发展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这也意味着新的开始。

纵观京东健康的发展态势,早于2019年5月独立初其便拿到超过10亿美金的A轮融资,有着丰富电商资源的京东健康,从一开始便没有驻留在医药零售,而是向着互联网医疗领域深耕,并通过数据和技术驱动的智慧医疗解决方案,拓展其在医疗健康领域的产业布局。

在招股书中,京东健康将其业务划分为两大部分:零售药房业务和在线医疗健康服务。两者可以说形成了相互协同的效应。在过去的2020年,京东健康的动作也在说明着这一事实:

在线医疗健康服务方面,受疫情影响,其增势明显。京东健康持续不断地推动着手中的医疗资源线上化。从2019年12月上线“京东健康心脏中心”开始,目前京东健康已经上线了18个互联网医疗中心,包括2020年4月上线的糖尿病中心、6月上线的耳鼻喉中心、8月上线的口腔中心,以及9月上线的健康呼吸中心、全科中心等。

在不断进行互联网医疗中心建设的同时,2020年4月,京东健康也开设了南开京东互联网医院。8月,其更是重磅推出了“京东家医”产品,于9月上线的全科中心可以视为发力家庭医生服务的延续。11月,京东健康发布“京智康-家医守护星”(定制智能音箱),进一步实现了家庭健康管理的“软硬件打通”。



在互联网医疗领域不断取得进展的同时,京东健康没有停下零售药房业务的步伐。2月,京东“药急送”推出“同城送”购药服务,拟在20余城推广;4月,首家“京东健康-联盟大药房”现身山西省运城市绛县;11月,“药京通”(药店管理平台)全新产品发布。专为医药零售终端打造的线上线下全渠道的数字智能管理平台“药京通”,致力于解决传统药店数智化转型过程中面临的困境。

线下,京东健康通过自营京东大药房、京东健康-联盟大药房、无人售药机等渠道为用户提供便捷、高品质的供应链与医疗服务。京东健康通过11个药品仓库和超过230个其他仓库提供着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的快速送达服务;同时,也在超过100个城市实现了同城配送,拓展药品品类的同时,不断提高着履约效率。

通过链接了超17万家终端(包括数万家基层诊所和村卫生室)的医药产品批发平台药京采,京东健康提供了全品类、全链路、全渠道的一体化服务。在下沉市场扮演着极为特殊角色的县域药店,京东健康除了通过药京采平台为其赋能外,也在尝试依托自身的供应链和医疗服务能力,持续打造京东健康-联盟大药房。

不断开拓线下业务的同时,京东健康也在深耕着供应链:5月,京东健康与全球生物制药行业领导者之一艾尔建达成战略合作,聚焦千万眼疾患者服务;9月,京东健康中药饮片服务平台上线,提供一站式服务等。通过供应链的合作,京东健康不断延伸满足着消费者的用药需求。

也是在这个过程中,京东健康走向了上市。10月,京东健康上半年业绩公布,收入88亿元,同比增长76%;11月,京东健康获准在香港上市;12月,京东健康宣告上市。值得注意的或许是,在线医疗健康服务收入占据京东健康整体收入比重较小,招股书并未单独予以披露。未来发展如何,仍有待进一步观察。

腾讯医疗:持续不断的买入与布局医疗领域多个赛道



腾讯,从2014年开始涉足医疗,便开启了注重投资布局的模式。虽然在2015年,腾讯开始依靠自身发力医疗业务,但过往对医疗领域投资的热忱保留了下来。通过投资扎根医疗领域,或许会持续成为一道独属于腾讯的风景线。借用腾讯副总裁丁珂的话来说,“不需要我们做的,为什么还要去做呢?”

腾讯医疗的整体态势,或许可以引用腾讯高级执行副总裁、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总裁汤道生的解读:一方面,助力个人,打通资讯、挂号、问诊、购药、支付等健康服务环节;另一方面,助力政府、医院、医疗机构、医药企业的智慧升级,通过数字化解决方案,助力供给侧创新。腾讯医疗尝试以C2B为抓手,全面推动其医疗健康业务的发展。


在助力个人方面,腾讯选择了发力医保电子凭证。作为患者与医院构建关系的重要一环,医保电子凭证起着连接的作用。2019年,微信作为国家医保局认证授权渠道,在河北、黑龙江、福建、山东等省首发了全国医保电子凭证。2020年9月,腾讯健康小程序接入医保电子凭证板块。同月,腾讯助力珠海率先打通医保电子凭证院外统筹结算。医保电子凭证的普及,对于推动“互联网+医疗健康”便民惠民服务,以及健康医疗大数据汇聚集成和开放共享有着重要意义。

携社交流量入口的腾讯,在2018年正式推出腾讯医典,将来自医生的专业医学知识与文字、动画、视频等富媒体形式结合,并通过线上社交、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与用户需求场景精确匹配,让用户在预防、诊断、治疗、康复的全医疗周期中,都能获得有用的医学信息,提高自我健康管理能力和健康素养。


疫情初期,腾讯医典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起初,其上线了自查服务,帮助缓解用户的恐慌心理;7月,其与中国人口宣传教育中心合作,进一步推进医学词条的规范化;9月,其与中华医学口腔会达成战略合作,夯实口腔医学科普。



而秉承了腾讯互联网基因和连接器定位的腾讯微保,则致力于打通保险公司及药品供应链,让药品供应方可以通过保险杠杆率服务更多用户。2020年,腾讯微保动作频频。疫情期间,其推出“微医保·特定传染病保险”,覆盖确诊、ICU重症、身故三大保障;4月,其与泰康在线、泰康拜博口腔合作,打造齿科保险闭环;

9月,其与国药控股、壹树医疗达成战略合作,共建医+药+健康管理供应链;10月,其联合中国平安推出长期医疗险;11月,在惠民险火热的情形下,其也推出了“惠皖保·阜阳”补充医疗险;12月,其更是联合平安健康上线“微医保·终身癌症医疗险”。腾讯微保用不断推出的产品和更为完善的服务,推动着医疗链条上的各方深化合作。

试图成为各行各业‘数字化助手’的腾讯,也不断提供着完备的工具助力着医疗行业数字化升级。企业方面,4月,其与国药科技拟在医疗物资采购与服务领域确立战略合作关系;同月,其与和仁科技达成合作,布局“互联网+医疗”;也是在4月,腾讯云与东华医为联手发布云HIS,助力构建医疗数字化生态;7月,其与依视路集团达成战略合作;9月,腾讯健康与达实智能与迈胜医疗达成战略合作;10月,其与理邦仪器签订协议,在智能医疗领域进行长期合作。

医院方面,9月,武汉市第一医院互联网医院正式启动 ,成为全国首个腾讯智慧医疗联合创新基地;12月,腾讯觅影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拜耳医药保健签署三方合作框架协议。腾讯不断加速着医院的数字化转型。

回到开头,依靠自身不断发力的腾讯,没有忽视资本布局。腾讯在医疗领域的布局,包括:6月,林芝腾讯以战略投资身份参与上市公司老百姓定增不超过6亿元募资;9月,腾讯陆续投资京颐科技、太美医疗科技、宠物医疗集团新瑞鹏;11月,腾讯控股对水滴追加1.5亿美元投资;12月,腾讯陆续投资微泰医疗、和元生物、新格元生物。


以投资不断驱动医疗事业发展的腾讯,在2020年投资范围覆盖零售药店、医疗信息化、宠物医疗、保险科技、医疗器械、基因治疗、基因测序等多个领域赛道。腾讯在未来对医疗行业的投资,很明显也不会止于此。

百度健康:发力AI,用人工智能赋能医疗服务



2015年1月,百度医疗事业部成立。但在2017年2月,该事业部被裁撤。直到2018年4月,百度成立了AI创新业务部(百度灵医),发力医疗AI。百度灵医作为百度发力AI+医疗的重要“窗口”,在基层筛查、临床辅助决策、医疗数据结构化三大领域均有广泛布局。AI技术积累以及丰富的AI落地经验,让百度在医疗AI领域有着独特的优势。

2020年年初,百度智慧医疗总经理黄艳曾指出,“我们会继续做好基层医疗,推动医疗公平化发展,在B端走得更远、扎得更牢;而在C端,我们将通过慢病管理等方式提供智慧患者服务”。

在这个过程中,百度持续不断地向外界开放着其AI能力。由于疫情发展,从2月份开始,百度向科研机构免费开放LinearFold和RNA结构预测网站、向火车站等区域开放多人体温检测方案,并开源了业内首个口罩人脸检测及分类模型,其也助力连心医疗在业内首次开源肺炎CT影像分析AI模型。12月,其发布了飞桨螺旋桨PaddleHelix,助力生物计算领域。

百度也持续不断地为B端用户赋能同时更好地服务用户。在大数据和医学知识驱动下,对诊疗过程各环节,如疾病诊断、处方开立等进行场景化动态建议,在不打扰医生的前提下,辅助提高基层诊疗效率,降低医疗风险。百度通过AI在疾病检测和慢病控制上也持续不断赋能。

5月,百度融合浪潮爱健康App家医服务功能和百度小度智能音箱优势,推出小度爱健康新型智慧慢病家医服务方案。6月,百度携手妙健康围绕慢病管理领域,推出基于小度在家智能音箱的智能家庭医生解决方案。


6月,百度健康推出“儿童肥胖程度测试”、“小儿自闭症风险测试”、“儿童领导力水平测试”等系列儿童健康智能自测工具;7月,百度健康正式推出“糖尿病中心”;9月,百度健康重磅发布针对用户的一站式就医服务解决方案。12月,百度赋能医院病案管理,针对医院传统病案“痛点”提供全周期智能化服务。



对百度来说,3月份正式推出的全新子品牌百度健康,意味着全新的探索和尝试。百度健康总经理、百度健康医典总经理杨明璐在接受动脉网采访时表示,“百度健康是基于百度搜索中健康垂类的全面升级。我们将用产业的思维去做完整的服务,从而更好的连接人与服务,实现线上线下一体化,同时其也表达了整个百度对于健康赛道重投入的决心。”

从2020年的发展来看,百度健康不断形成了以百度健康医典为核心的内容生态和以百度健康问医生为核心的服务生态。错失移动搜索入口的百度,尝试“连接人、信息和服务”,依托流量搜索入口、AI等底层技术,借助小程序等,不断为用户提供端到端服务。


同时,其也在不断深耕医疗垂直行业,在医疗领域提供信息搜索以外的更多产品,不断开拓出崭新的业务线,如百度健康直播、互联网医院等。在发力医疗领域的过程中,百度健康通过双生态布局,不断实现着从内容向服务的搜索导流。

 

目前,百度健康线上医疗服务涵盖线上问诊、预约送药、预约挂号、心理咨询、保险等。在2020年1月,其开通了“问医生”服务免费通道;4月,其联合迪安诊断、金域医学、爱康等,推出在线预约核酸检测服务;5月,其允许用户在观看医生直播时进入定向问诊通道,这也使得其实现医疗知识科普到医疗咨询服务的直达与转化。同月,百度健康首次出现在百度财报中。财报显示百度健康问医生累计提供在线健康咨询服务数千万人次。11月,百度健康更上线了新冠疫苗服务专区。

与此同时,百度也在医疗生物领域持续布局投资,覆盖范围包括基因编辑、AI新药发现、单细胞测序、创新健康险等领域。2020年,百度(百度资本、百度投资或BV百度风投)陆续投资了医来、键嘉机器人(4月及9月融资轮次均参与)、宸安生物、Atomwise、恩和生物、远也科技、宇道生物、微脉、汇先医药。

对健康赛道重投入的百度,通过子品牌百度健康不断形成的内容、服务双生态布局能够在这个激烈竞争的市场有所斩获吗?百度提供了一份答案——截止12月,百度健康问医生已累计服务用户超2.1亿,单日问诊量最高达到85万;百度健康医典平均每日满足2000万次健康知识搜索需求;健康商城中,仅HPV疫苗预约及知识科普月服务人次超1.5亿、单日GMV突破2000万。而未来,百度健康也值得进一步保持关注。


美团:加速布局口腔、医美与药店业务,O2O送药业务猛增



美团进军医美、口腔等消费医疗领域早已为外界熟知,但在整个2020年,其业务增长更让外界惊叹的或许是其药店业务。

早在2017年便涉足医美行业的美团,在2018年成立了医美业务部,并于2019年,将其从细分品类升级为独立业务部美团医美。同年,美团医美携手瑞蓝、华熙生物、艾尔建等共同成立了医美行业“正品联盟”,发布“医美甄选”安全消费新模式,为构建值得消费者信赖的医美环境和行业生态助力。

美团到店综合事业部总经理张晶在会上曾表示,“美团医美将进一步探索医美行业上中下游之间新的链接方式,通过链接方式的改变带来闭环价值和更大的增量市场。同时将致力打造完整的医美生态,向市场开放代运营和代理模式,以用户为中心,构建服务共同体。”

美团医美医疗业务,覆盖皮肤管理、抗衰老、玻尿酸、体检、口腔等390多个细分品类。实际上,也是在2019年,美团点评医疗健康事业部负责人曾指出“口腔领域是医疗健康事业部2019年的重点发力方向。后续将在此基础上继续提高需求侧服务能力,针对不同的消费群体提供丰富且个性化的产品;同时加大力度推进口腔机构供给侧数字化能力,实现三方共赢。”


2020年3月,美团点评与领健信息达成协同合作,完成口腔医疗领域后台齿科预订等功能集成对接。这展现了美团点评完善其口腔消费医疗服务的决心。

2020年,美团重点发力药店数字化转型。其2020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美团闪购在药品、鲜花等品类的消费需求进一步凸显,单季度药品订单同比2019年增加逾两倍,入驻美团买药平台的药店截止第三季度末近10万家。

美团买药平台通过互联网医院链接医生患者,同时将其药品逐步拓展至处方药领域。在过往数十年外卖领域积累的流量以及配送能力,也让美团买药平台如鱼得水。2020年10月,美团与拜耳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未来双方将携手连锁药店进一步深入探索数字化,扩大消费者服务的广度和深度,构建健康产业新生态。

在药品配送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美团买药以其独特的优势助力着药店的数字化转型。而未来,有着线上线下优势的美团似乎还有着更大的想象空间——2021年1月,美团全新的医疗健康品牌浮出水面。近期上线的“百寿健康网”,其运营主体深圳百寿健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于2019年11月成立,现由上海三快科技有限公司(即美团)全资控股。该网站涵盖业务包括医药招商、代理、展示,以及售卖、开店等全功能医疗服务。在各个互联网公司以子品牌进军健康领域时,美团也迈出了较为关键的一步。


华为:立足通信业务基础,通过5G业务,云计算发力无线医疗场景



华为很早便在向外界传递其试图打造“全民健康平台”的鸿图。华为想要做的,是通过和产业伙伴进行合作,探索新的无线通信技术,开发创新应用,提前为5G构建生态,以此实现医疗领域的全新整合。

无线医疗场景方面大致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基于医疗设备数据无线采集的医疗监测与护理类应用,如无线监护、无线输液、移动护理和患者实时位置采集与监测等;

第二类是基于视频与图像交互的医疗诊断与指导类应用,如实时调阅患者影像诊断信息的移动查房、采用医疗服务机器人的远程查房、远程实时会诊、应急救援指导、无线手术示教和无线专科诊断等;

第三类是基于视频与力反馈的远程操控类应用,如远程机器人超声检查、远程机器人内窥镜检查和远程机器人手术。

目前华为在做的事情是运用5G技术分阶段实现上述医疗场景。

早在2016年,华为、乐心医疗、广东联通三方便在广东联通现网NB-IoT网络环境下完成了智能血压计的业务调试,这也意味着NB-IoT业务应用突破进入了智能医疗设备领域。通过NB-IoT无线网络自动上传相关测量数据至智能健康云平台进行数据的分析与整理,并形成实时的健康图表及分析报告,再送达至用户手中的APP或者微信公众号,用户可以随时了解掌握家庭成员的健康趋势。

对于有着通信设施基础建设能力的华为来说,云计算、5G业务成为了其医疗领域的重点发力所在。过去的2020年,华为频频传出与各个医院开展5G方面的合作。疫情期间,其为武汉火神山医院提供5G网络支持;9月,其与四川移动联合华西学院、中移成研院等联合打造基于5G SA弹性切片技术的固移融合医疗专网,实现医疗专网的安全诉求;12月,华为与Siriraj Hospital签署备忘录,建立5G智能医疗服务平台。

除了5G网络支持,华为没有停下云计算业务的步伐,不断打磨着其智能医疗云平台,通过人工智能去重构疾病的诊疗链路,将AI赋能医院、赋能门诊,为医生提供效率优化工具和决策支持服务赋能。3月,成都京东方医院与其签约,打造惠民智慧医疗;5月,华为与同仁堂国际达成合作,携手共建“智慧中医云服务”;9月,微医与华为共建"健康云",提供创新医疗健康行业解决方案;同月,华为携手心医国际发布IdeaHub MDT联合解决方案,加速智慧医疗生态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在硬件方面,华为也没闲着,不断与301医院合作推出着智能设备。而2020年值得关注的动作,是其在11月拿到了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其申请的医疗器械为腕部单导心电采集器(VID-B99)。

 

消费电子设备积累的数据,优势的AI计算能力,以及5G、云计算建设基础,让华为选择了从最基础的入手,试图重构大健康平台。但显然,这并非是一朝一夕便能完成的。对于华为来说,要走的路似乎还很长。

字节跳动:迟到的入局者,能否在互联网医疗领域再激起波澜?



字节跳动每进入一个领域,便会在一个领域内掀起热潮。所以其动作也频频引发关注。2020年5月,字节跳动收购百科名医,便引来外界热议。而这一动作与字节跳动更早上线的百科产品有着强烈关联。

与其他产品不同,医学类百科科普产品往往需要来自内容的保障。百科名医网作为合适的标的,对字节跳动来说收购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事实上,在2020年,搜索引擎是字节跳动发力的重点,在其他竞争对手科普产品成功的同时,字节跳动也不愿意放过这个切入口。

在进军医疗过程中,字节跳动并非没有思考。早在2019年11月,海南省卫健委批准了百科名医网的子公司在海南省老城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设立蒲公英互联网医院和蒲公英远程医疗中心。

2020年8月,有传闻幺零贰四科技整体并入字节跳动。12月,字节跳动收购医疗公司幺零贰四科技完成了工商变更,其经营范围包括互联网医院管理、运营,养生管理咨询、医养中心受托管理、康复调理、膳食服务等。

而早在11月,字节跳动将其医疗健康品牌命名为小荷,面向患者和医生分别推出了小荷和小荷医生。“小荷医疗”的服务主要集中在四个板块:一是以医学知识和健康资讯为主的内容服务;二是以健康管理为主的第三方服务;三是以问诊挂号为主的医疗服务;四是以售卖药物为主的健康商城服务。

 

同月,字节跳动推出“松果门诊”线下诊疗机构。外界彼时对其有着颇多猜测,也有人认为媒体过度解读——其可能仅仅是内部员工诊所。但在2021年1月这个时间点回过头来看,当小荷健康科技入股松果医疗后,一切似乎都在否定着此前的猜测。

12月,字节跳动成立了专门负责大健康业务的极光部门,由原百度副总裁吴海峰带队,向字节跳动全球CEO张一鸣汇报。同月,有消息爆料称字节跳动AI Lab的三地团队(北京、上海、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正在招揽AI制药领域的人才。

从上述动作来看,字节跳动医疗领域的布局刚刚开始,但是谋篇布局已经逐渐清晰。其想做的似乎也是扎根互联网医疗领域,联合线上线下,发力医疗服务。而“小荷”则更像是字节跳动全篇医疗策略的“尖尖角”。

树欲静而风不止


与医疗领域沾边的互联网企业众多。如拼多多,更多的是因为其电商平台属性,在医疗边缘进行着试探摸索。比如,拼多多在2020年上线了HPV疫苗预约团购、联合华大基因上线核酸检测业务。这些都可以视为电商业务的外延。但值得注意的一点,或许是拼多多关联公司在2020年9月成立了健康科技公司,经营范围含远程健康管理服务。这也可能是拼多多涉及医疗的发端。


看重医疗领域发展势头的互联网企业,未来还会有几家入场?目前定论似乎为时尚早。计划在港上市的快手,是否会在不远的将来涉足互联网医疗业务?这些也仍有待观察。但在互联网医疗格局相对稳定的今天,或许留给其他互联网企业入场的机会已经所剩不多。

而这些探索,可能会有成功,也可能会有失败。但留给我们的,不会是一地鸡毛,而是日益清晰的道路与未来。


*封面图片来源:123rf






声明:动脉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动脉网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文中出现的采访数据均由受访者提供并确认。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志高山峰矮,路从脚下伸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