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增长超75%背后,医药电商下一个业务增长点在哪里?
1998年,上海第一医药开通了自己的网上药店,这是国内第一家“医药电商”。之后,国内以阿里、京东为代表的电商平台迎来了快速发展,而医药电商的发展却可以说是步履维艰。
自2005年《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审批暂行规定》颁布以来,医药电商政策出现多次反复,并一度出现了叫停第三方药品网上零售试点的情况。进入“十三五”开局之年后,医药电商迎来多轮“解禁”,2017年ABC三证的审核相继取消,准入门槛也有所降低,但整体而言,其监管并未放开,相关部门对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企业始终保持着严格把关。
2020年新冠疫情的爆发,让旅游、餐饮等线下行业遭受了重创,但以线上业务为重心的医药电商行业却在疫情之中出现了爆发式增长。疫情之下,居民的购药方式和购药途径不得不由线下向线上转移,行业龙头企业在疫情大考下整体盈利能力增强,同时也在孕育着一些新的业务。
动脉网通过分析阿里健康、京东健康、1药网三家企业的年报,从年报数据、业务延伸方面等角度出发,试图了解过去一年里医药电商的发展情况。
年报解析:收入高速增长
从财报数据可知,三家企业的收入均实现了大幅度增长,阿里健康更是做到了扭亏为盈,1药网虽然仍处于亏损状态,但亏损规模有所缩小。
阿里健康
从收入构成上看,阿里健康收入增长幅度最大的业务为互联网医疗,但其在总收入中所占比例并不高。实际上阿里健康收入增加主要是由于医药自营业务、医药电商平台业务及消费医疗业务收入快速成长所致。
从收入占比上看,自营业务无疑是阿里健康的核心业务版块的重要组成部分,收入高达81.34亿元,占总收入的比例超80%。
由于阿里健康财年为4月到次年3月,最新的2021财年(2020年4月-2021年3月)年报数据还未公布。目前数据公布到2020年9月,即2021财年上半年半年报,该部分数据在文章后面再做分析。
疫情期间,面对大量的用户咨询和购药需求,阿里健康在和天猫联合推出“放心购药”计划的基础上,其自营业务进一步推出“慢病福利计划”,为慢病人群提供专属“云医生”、原厂直供药品、个性化用药指导等一系列慢病管理服务。得益于自营商品对用户需求的满足以及自营业务的快速组织响应能力,自营业务整体业绩受到疫情的冲击较小,疫情期间仍保持着高速增长的趋势。
京东健康
京东健康收入的增长主要是由于活跃用户数量增加以及现有用户的额外购买、医药和健康产品销售的线上渗透率不断提升、用户行为转变以及公司的投资营销活动令品牌的知名度不断上升,且2020年的新冠疫情也推动了公司的业绩增长。
据年报数据显示,京东健康2020年总收入为193.8亿元,而自营业务收入就达到了168亿元,占总收入的比例高达86.7%,线上平台、数字化营销及其他服务的收入由2019年的14亿元增加至2020年的26亿元,同比增长85.4%。
京东健康自营业务主要为“京东大药房”,并逐步建立有涵盖制药公司和健康产品供货商的供应链网络。凭借自身品牌的认可度以及供应链管理能力,其自营业务在过去一年间保持着强劲增长。
1药网
自2018年9月于美国上市以来,1药网已连续三年实现营收接近翻倍增长,2020年的营收规模较2017财年的9.5亿元激增近9倍。值得一提的是,除收入端保持高速增长外,1药网毛利也进一步提升,根据财报信息显示,2020年其毛利额达3.66亿,同比增长121.5%。
2018年以前,1药网的第一大业务还是B2C,然而与自带流量优势的阿里健康和京东健康相比,1药网的C端业务并没有实现迅猛的增长。2018年之后,1药网开始加大了B端业务的投入力度,并搭建了B2D2C模式(搭建医患管理数字化平台)和B2P2C模式(为药房提供SaaS服务)。
现阶段,1药网能够实现阶梯性增长,很大程度是归功于其独特的S2B2C模式,即通过数字化赋能B端企业,共同服务C端用户。
凭借其S2B2C模式的优势,1药网的生态系统在2020年实现了快速扩张。截止到2020年第四季度,与1药网有直接关系的国内外制药企业总数已超过330家。除了制药企业,销售商、医药分销商、CSO组织、商业保险公司等市场参与者也显著加强了已有的供应链平台。
疫情下,医药电商做到了什么?
无论是助推医药电商行业高质量发展,还是影响市场业务类别,疫情都在从各个角度影响市场的发展。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各大医药电商都做出了自己的应对方式。
药品供应
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对医药电商而言,疫情下最大的挑战之一就是如何保证有足够的药品供应。
自2020年2月6日起,阿里健康先后在淘宝和支付宝上线了“买药不出门”服务,通过线上问诊开方+药品配送到家的互联网就医方式让慢病患者足不出户即可安心买到所需药品。据了解,该服务上线不到三天,页面累计访问用户就接近300万。
为保障药品货源充足,阿里健康联合了赛诺菲、东阳光、葛兰素史克、阿斯利康、石药集团、辉瑞普强、诺华、拜耳、默沙东、施贵宝等近50家国内外药品生产企业,于2月13日在天猫“买药不出门”平台上推出“慢病福利计划”,以保障疫情期间慢性病药品的在线供给,同时提供线上慢病管理服务。
1药网则是通过不断开拓渠道,同时凭借与百余家国内外知名药企的直采战略合作关系,保障了口罩、新冠用药以及慢性病药品的B端与C端供应。
药品配送
由于疫情的爆发,消费者无法像往常一样,享受到“次日达”、“24小时送药上门”等服务,而很多患者的用药习惯是即时性的,不能接受长时间的快递药品等待。因此对医药电商平台而言,疫情期间能够快速地为消费者提供药物也是重要优势之一。
京东健康凭借京东集团的优势和与京东物流的合作,能够为客户提供药品仓储及运输全流程的一体化供应链解决方案。截止到2020年12月31日,京东健康在全国范围内共有14个药品专用仓库和超过300个非药品仓库,依托专用仓库开展的O2O服务“京东药急送”已经覆盖超过300个城市,可为用户提供次日达、当日达、30分钟、7*24小时的送药服务,以满足用户急性用药的需求。
疫情后期,医药电商的变化有哪些?
受新冠疫情这只“黑天鹅”的影响,医药电商的发展迎来了绝佳的发展时机,但当疫情防控工作进入常态化阶段后,医药电商能维持住已有的发展趋势吗?为保持企业良好的发展态势,企业又做出了什么动作?
阿里健康
从业务构成上看,疫情并未改变阿里健康的收入结构,自营业务在疫情前后一直都是阿里健康的核心业务,自2018年以来始终占据着超80% 的收入比例。
疫情前后阿里健康各业务变化情况
(注:2021财年中期业绩中,阿里健康将互联网医疗与消费医疗业务进行了整合)
据2020财年业绩和2021财年中期业绩显示,截至2020年9月30日,阿里健康运营的天猫医药平台的年度活跃消费者已超过2.5亿,较半年前增长超过6000万,此外阿里健康运营的天猫医药电商平台产生的年度商品交易总额(GMV)始终处于稳步增长状态。
由于消费医疗具有较强的本地化业务特性,需要消费者到线下完成服务,因此该业务疫情期间增速放缓。为了保证公司在互联网领域进一步深耕,阿里健康将消费医疗和互联网医疗业务整合为医疗健康服务业务,并于2020年9月将阿里健康APP更名为“医鹿”,致力于打造本地医疗健康服务线上线下一体的互联网分级诊疗业务体系,以满足疫情防控常态下的用户需求。
此外,阿里健康在仓储、物流、客服、质控等方面的服务能力也进一步提高,打造了七地九仓的配送网络,扩大了商品地域覆盖范围,可实现60座核心城市的次日达服务。而且阿里健康已具备DTP冷链能力,并开始应用于新药及癌症药品配送场景。
京东健康
据公开信息显示,2020年上半年京东健康收入为88亿元,而到了下半年,营收更是达到了105.8亿元,与2019年全年营收近乎相当。此外,截至2020年12月30日,京东健康在线平台上拥有超12000家第三方商家,与半年前的超9000家数目相比增长约3000家,由此可见京东健康巨大的商业潜力和市场价值。
2020年8月,京东健康完成了B轮融资,四个月后,京东健康正式登陆港交所,成为了首家盈利上市的互联网医疗公司。
2020年下半年,京东健康也加快了战略实施的步伐,据不完全统计,从2020年6月到12月的半年时间里,京东健康发生了20余起新品发布和商业合作事件,在线医疗健康服务的布局力度也逐步加大。
1药网
数据来源:1药网各季度财报(注:电子渠道收入自第三季度起并入B2B收入)
整体上1药网的营收处于稳定增长状态,其B2B业务更是在第三季度迎来了大幅度增长,虽然疫情已经进入常态化防控阶段,但1药网仍保持着良好的发展状态。促使1药网快速发展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其S2B2C模式的优势,此外,1药网的发展也受到了旗下壹药网耀方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耀方科技”)的影响。
2020年期间,耀方科技先后于8月和12月完成了两轮融资,融资加速了1药网在数字科技上的投入及业务拓展。当前,1药网正筹备耀方科技在科创板上市。
接下来,1药网将持续加强S2B2C模式的各个方面,提升已有的AI技术和数据处理能力,为医生和药店赋能,同时推进业务扩张计划。
业务分析:发力医疗健康服务
对阿里健康和京东健康而言,医药电商版块的收入无疑占据了现金牛的地位,但显然企业并不满足于既有现状,而是选择了从舒适区药品流通中抽身,逐步发力医疗服务。
在医药电商的逻辑中,用户对药品的需求更加主动,用户会根据自身需求自主购药,而且医疗健康服务则不然,大多数用户对这类服务的主动需求并不强烈,因此这类服务需要更多的运营和推广。
据京东健康2020年报数据显示,公司的销售及市场推广开支由2019年的7.46亿元增加至2020年的14.35亿元,同比增长92.3%。这一增长主要是因为由于推广和广告开支增加以及京东健康加大了在零售药房业务、在线医疗健康服务及其他创新业务上的营销力度。
早在2014年,京东健康业务就已经作为京东集团独立的业务类目运营,在互联网大举进入医疗行业时,京东选择以零售切入。2019年,京东健康从京东集团分拆,开始独立运营,并确定以健康管理为核心的战略,全面发力医疗健康服务。2020年,京东健康除了推出了一系列抗疫和疫情防控服务外,还上线了独立APP“京东健康”和“京东家医”,而在互联网医疗端,心脏中心、精神心理中心、中医院、呼吸中心、耳鼻喉中心等一批专科中心相继落地,充分满足了用户的个性化需求,进一步深化了“互联网+医疗”服务。
接下来,京东健康将加强互联网医院服务并深化专科中心,通过连接更多顶级专家,建设更多的专科中心以覆盖更多的治疗领域。同时进一步通过零售药房业务带动更多产品和服务的交叉增长,整合已有的零售药房、医疗服务业务以及线下医生资源,打造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闭环。
在发力医疗服务方面,阿里健康选择对互联网医疗业务定位进行全面升级,整合了互联网医疗和消费医疗业务,并将阿里健康APP更名为“医鹿”,聚焦医疗内容搜索、问诊咨询、挂号、疫苗预约、药品闪送等服务。同时依托AI技术,让问诊更加普惠和智能。
用户除了通过“医鹿”APP获取在线诊疗服务外,还可以通过支付宝、淘宝、天猫等平台获得用药指导、复诊、处方续方、问诊咨询等服务,服务获取的方式更加多样化。
接下来阿里健康也将持续加码互联网医疗服务的投入,不断地沉淀和丰富优质内容,以技术和模式创新为手段,结合多元化、多维度的医疗工具和服务能力,满足群众对健康服务的需求。
客观来说,新冠疫情的到来放大了医药电商的独到之处,也带给了行业极大的发展契机。疫情之后,为顺应消费者服务需求,部分医药电商平台也加大了在线医疗健康服务的布局力度。从药品销售切入互联网医疗,这一模式在业内并不少见,虽然放在如今并不是创新之举,但对阿里健康和京东健康这样的大型企业而言,却能够提供更具成长性的价值。
政策趋势:处方药网售迎来监管办法
从我国第一家医药电商平台诞生至今的20多年间里,国家对“医药电商”的政府进行了多次调整,而其中是否能够通过互联网销售处方药,则是行业内讨论的热点。
为加强互联网食品药品经营监督管理,保障食品药品安全,2014年,国家药监局公开征求《互联网食品药品经营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其中第八条写到,互联网药品经营者应当按照药品分类管理规定的要求,凭处方销售处方药;处方的标准、格式、有效期等,应当符合处方管理的有关规定。
2020年11月12日,国家药监局综合司公开征求《药品网络销售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正式对网售处方药指明方向,允许网络销售处方药和展示处方药信息。自此,新的网售药品监管办法终于落地。
据阿里健康公布的2021财年中期业绩信息显示,阿里健康已在处方药领域建立了“1+N”品牌联动机制,围绕心脏病、糖尿病、肝病等疾病设立了十大疾病中心,通过整合用户流量、医疗内容、医生、售后用药提醒的服务矩阵,能够为患者提供更普惠更优质的服务。
除处方药网售之外,能否纳入医保体系也是影响医药电商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受疫情影响,互联网医疗飞速发展并纳入医保报销范围,医生可在线开具处方,医保即时报销,行业对于医药电商加入医保体系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然而受限于技术和监管多方面的因素影响,医药电商+医保的模式目前尚未能实现。据艾媒咨询发布的《2021全球与中国医药电商市场与发展趋势研究报告》显示,对于医药电商平台不满意的地方,超过一半的用户认为是不能使用医保支付。
现阶段,部分医药电商通过“网订店送”的模式连通医保,简单来说即消费者通过线上平台下单,在相应的药店通过医保购买药品,随后药品由线上平台配送员负责送货上门。对消费者而言可全程通过线上完成下单、医保支付等一系列操作,不过这种方式需依托已引进医保结算的线下实体药店机构,单一的线上电商平台显然难以实现。
写在最后
汇集年报数据、政策趋势与产业趋势,动脉网将观点整理如下:
1、疫情带给医药电商的利好并不会随着疫情的遏制而消失,由于患者对线上渠道的认知不断增长,整体上医药电商仍处于健康发展状态;
2、单一的医药流通服务并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以C端业务为主的医药电商需加强医疗服务,打造“医+药”闭环;
3、处方药网售或将成为医药电商另一个零售业务增长点;
4、医保支付接入是推动医药电商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总的来说,政策仍是医药电商需要关注的重点,不管是网售处方药还是接入医保,行业的发展始终离不开政府的规范和监管。此外,探索疫情后市场的需求,进而制订企业未来的发展路径,仍是现阶段的医药电商们最为重要的一步。
*封面图片来源:123rf
★ 如果您想对接动脉网所报道的企业,请点击文末左下方“阅读原文”填写表单,我们的工作人员将尽快为您服务。
近
期
推
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