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注册公司就打款,杭州生物医药政策力度有多大?
2023年,杭州还发布重磅创投文件,提出由市政府主导、整合组建杭州科创基金、杭州创新基金和杭州并购基金三大母基金,由其参与投资N支行业母基金、子基金、专项子基金等,最终形成总规模超3000亿元的“3+N”产业基金集群。3000亿基金集群重点支持以五大产业生态圈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生物医药。
“政策好”已成为生物医药领域众多参与者对杭州的评价,作为长三角地区生物医药增长空间巨大的核心城市,杭州正在以“快狠准”的政策为切入点,助力生物医药产业加速跑。
主线政策“三级跳”,
扶持力度有多大?
2018年,杭州市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杭州市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2018年《实施意见》),制定了针对新型研发机构、创新药、创新器械、海外市场拓展等多方面的支持措施。2021年,这一文件升级为《关于加快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2021年《若干意见》),同样对多种创新活动与产品提出了支持办法。
2022年,上述政策再次升级,《关于加快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以下简称2022年《若干措施》)出台,对创新研发、临床研究、产业化等方面提出了25条鼓励和扶持措施,创新药单品奖励上限由此前的3000万元提升至4000万元。
对比几份文件可以发现,这一主线政策主要做了几方面的升级。
其一,资助金额提升,尤其是药品、器械、研发服务、市场拓展等资助金额增加。
除了前文提到创新药单笔奖励之外,医疗器械单个产品由数十万元级提升至了最高数百万级。GLP、GCP等重要公共服务平台是杭州重点支持的建设领域,2022年《若干措施》将相应奖励从最高1800万元提升至最高2000万元。
其二,资助范围扩大,从对产品的资助向前延伸至创新载体、科研攻关项目资助,向后延伸至产业化项目、市场开拓资助,以及对厂房建设等基础设施的资助。
创新源头、成果转化方面,2022年《若干措施》提出,对国家级重大创新载体建设,市级按省级资助实际到账金额50%予以配套支持,最高不超过3000万元;对开展新靶标、新机制、新原理等生物医药前沿领域高水平基础研究和核心技术攻关的,经评审给予最高不超过3000万元的资助。
市场开拓方面,2022年《若干措施》鼓励企业积极参加国家、省级药械集中带量采购,按中标总价的3%予以奖励,单个品种最高奖励不超过300万元;针对海外市场,首次取得FDA、EMA、PMDA等机构批准,获得境外上市资质并在相关国外市场实现销售的药品,每个产品给予最高100万元奖励。
基础设施方面,经认定的市级特色园区建设10万平方米以上标准厂房的,市级财政对其所在地区、县(市)予以投资总额20%的资助,由各地对投资主体给予相应奖励。
其三,资助项目更加细分。
为了更好地开展临床研究和成果转化,政策鼓励研究型病房设置和运行。2022年《若干措施》支持三级公立医院探索建立临床研究“大PI”计划,对引入的“大PI”按最高不超过1500万元予以资助。
2021年政策提出对MAH和受委托方进行奖励,2022年则细化了双方的具体奖励金额。
其四,奖励对象更加多元化,除了参与产业创新的企业、科研机构、园区等主体之外,逐步扩大至医疗机构、投资机构、行业组织等,多维度支持产业创新。
2022年的《若干措施》提出,对于获得药物临床试验资质的医疗机构,每年为市内企业提供临床试验服务项目达到一定项目的,牵头单位、参与单位均可获得不同水平的资助,金额约50万元-300万元。
对私募股权、创业投资基金而言,按其年度投资杭州生物医药企业金额的一定比例,给予投资机构一定奖励,最高可达500万元。
此外,2022年还新增了对联盟等社会组织发展的支持,给予单个组织最高不超过200万元资助。
五年内三份文件、两次更新,折射出杭州生物医药产业变化的速度,也体现出政府部门快速响应产业发展需求、及时对政策升级迭代的速度;不断提升的资助金额上限,则反映了杭州支持生物医药产业的强大力度。
精准细化人才政策,
贯穿创新项目全周期
李一明(应受访者要求为化名)是杭州一家投资机构的执行总裁,该机构已在杭州投资多个生物医药项目。在李一明看来,区域生物医药产业要有足够的人才聚集效应,才能让企业获得招聘便利,更愿意前来落地。
近年来,杭州已建立起较为全面的市级人才认定和补贴政策。
根据最新版《杭州市高层次人才分类目录》,高层次人才分为包括:国内外顶尖人才、国家级领军人才、省级领军人才、市级领军人才、高级人才(分别对应A、B、C、D、E类)。按照补贴标准,A、B、C、D四类人才分别可获得最高800万元、200万元、150万元、100万元的购房补贴,每一类人才还设置了每月2500元的租房补贴。
此外,应届毕业生也有相应补贴,2023年杭州市人社局发布的补贴标准为:本科1万元、硕士3万元、博士10万元。
杭州多个市辖区还根据自身情况配备了专项人才计划,例如滨江区的“5050”计划,萧山区的“5213”项目,探索高层次人才与项目“同步”引进。
得益于各个层次人才政策的完善,近年来杭州人才流入情况可观。
据智联招聘与泽平宏观联合发布的《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2023》显示,2018-2022年,杭州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1.2%、1.4%、1.6%、1.6%、1.3%,始终为正,人才吸引力排名稳居全国前列。2022年,全国最具人才吸引力100强城市中,杭州排名第五,仅次于北、上、广、深。
当然,高层次人才的认定标准也较为严苛,对学历、毕业院校、课题或科研经历、学术论文、科技成果、社会贡献等有诸多要求。且上述人才政策涉及全行业,生物医药仅是其中一部分。
然而,在产业创新大潮中,与其他许多将生物医药作为重点产业的城市类似,杭州生物医药人才也处于稀缺状态,尤其是高端人才、跨学科复合型人才。
此前,杭州市人才管理服务中心发布了《杭州市2022年重点产业紧缺人才需求目录》,涵盖了五大产业生态圈紧缺程度排前30的岗位。生物医药产业紧缺的30个岗位中,26个岗位状态为“非常紧缺”,包括医药研发、临床数据分析、药理毒理研究员等。
为了吸引和留住更多优秀的生物医药人才,2022年《若干措施》规定,要探索具有“杭州特色”的生物医药人才评价标准,在高层次人才分类评价中予以支持。授权符合条件的重点用人单位试行按岗位、能力、实绩等方面对高层次人才进行分类评价。
钱塘区是杭州生物医药产业集群规划的核心区域,也在生物医药人才制度方面做了更深入的探索。2021年,钱塘区印发了《杭州市钱塘区生物医药产业人才评价实施细则(试行)》。新的评价体系打破常见的“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标准,构建以薪酬待遇、从业经历、创新成就或企业效益、紧缺程度等七维赋分评定为主、目录认定及授权认定为辅的生物医药产业人才多元评价体系,加大市场评价比重。
也就是说,如有部分生物医药人才对产业发展价值突出,但在学历、奖项等方面无法按全市通用人才政策申报认定高层次人才,则可通过上述新政获得人才评定。
截至2023年1月,钱塘区已有69位从业者通过生物医药产业人才评价获评QE类人才,享受相应的人才待遇,符合条件的科研人员还可优先提供住房保障。
吸引海外人才,是快速补充本地产业人力资源的重要途径之一。为了打通国际职业资格认证与国内职称认定的通道,2022年至今,钱塘区发布了两批《钱塘区生物医药产业国际职业资格比照认定职称目录》,涉及美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多个国家的药剂师、注册临床研究专业人员、国际生物分子学技师等30多种职业资格,使得国际高端人才在国内就业渠道更通畅。
更精准的生物医药产业人才政策,一方面能以高层次人才创立或引入项目,另一方面还能以市场化评价下的优质人才支撑项目,让企业有更多优质人才可招。
位于杭州的投资机构海邦沣华2011创立了海邦人才基金,早期主要围绕海归人才的各类项目进行投资,随着回杭州创业的生物医药人才逐渐增多,人才基金已演变为医疗基金。
“总的来说,杭州的人才项目政策贯穿了企业发展周期,项目孵化时可申请启动资金,项目成型、团队初步搭建后可申请创业基金,产业化阶段有人才梯队政策;不同阶段的政策形成组合拳,能满足各类人才项目的需求。”海邦沣华管理合伙人单迦亮谈到。
注册公司就打款,
政策高效兑现吸引力有多大?
“杭州的政策执行效率很高。”李一明对当地政策的落地速度有深刻感触。“而在其他部分地区,无论是因为挤出效应还是当地财税收入不理想,后续政策执行的一致性、政策本身包含条件,都有可能并不是企业现阶段最需要的,承诺也可能无法完全兑现。”
据杭州市经信局发布的信息显示,2018年《实施意见》发布之后,很快就按文件启动了项目申报。2018年12月,56个拟获自主的项目得以公示。
此后,每年都依据当时的政策进行了项目申报和拟资助公示。截至目前,总计已公示289个项目,涉及创新药获批和产业化、医疗器械首次获批和产业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项目等多种类型。
2023年4月,依据2022年发布的《若干措施》,杭州已启动新一轮的专项申报工作;针对创新药和改良型新药研发生产、医疗器械研发生产、创新项目产业化落地、产业金融支撑等多种情况征集项目。按照以往进度,本轮拟资助项目可能在2023年第四季度公布。
除了这样的统一资助外,李一明提到,杭州在“一事一议”政策上也能体现出真实的力度,最后能兑现,资金支持力度也很大。“配套方式也可以谈,相对来说比较人性化,非常吸引资方和企业。”
佑嘉生物是按“一事一议”政策引入杭州的企业之一,总经理王猛称,公司2019年落地杭州至今,3年多的时间里,当年招商引资承诺的政策资金以已悉数到账。
“我们当时谈的资助大概包括招商引资补贴、搬迁奖励、人才奖励、前三年房租全免等,并且这些补贴或优惠是独立的,互不包含。”王猛表示,整体算下来,这些资金对初创企业是相当有诱惑力的。
吸引佑嘉生物的还有另一个关键因素——资助政策兑现速度快。“从发通知到验收,仅耗时3、4个月;我们刚注册好公司、开通好银行账户,第一笔扶持资金就到账了。”
王猛谈到,公司落地后,运营中遇到问题事向有关部门反映,也能尽快得到解决。“公司刚搬来时,所在园区没开通公交车,园区多家企业向上级反映,几个月后就开通了公交车。其他运营层面的小问题,有关部门能在当天解决的,一般都不会等到第二天。主管部门高效解决问题的风格,也是吸引企业的原因。”
2022年2月,杭州余杭区发布“黄金68条”产业新政,在生物医药领域引入“提前拨付”的概念,对已在国内开展临床试验、进入临床试验的给予最高1000万元扶持,完成Ⅰ期、Ⅱ期、Ⅲ期临床试验的,再按总额最高600万元、1200万元、3000万元进行补差;结合余杭特色,鼓励MAH企业将税收和销售放在余杭区内,根据其销售额给予最高8%的奖励。
生物医药产品研发投入高、周期长,任何一个环节资金不到位,都可能影响研发进展、甚至可能前功尽弃。更加及时的资金拨付速度,对初创企业来说可能是锦上添花,更可能是雪中送炭。政策的高效兑现,无疑大大增加了杭州对创新企业的吸引力。
政策与企业的双向选择
例如,2023年6月杭州市科技局发布《杭州市企业研发费用投入财政补助实施细则》,支持杭州市重点发展的智能物联、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新材料、绿色能源等五大产业领域。
2023年2月,《杭州市支持颠覆性技术创新若干政策措施》10条发布,从基础研究、重大平台、概念验证、重大研发项目、领军团队、协同创新、重大装备、创新活动赛事、社会资本等方面给予资金补助,重大科创平台专项资金不低于3000万元。
市级、区县级政策,专项政策、综合政策,杭州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的决心有目共睹。尽管这些政策整体上是按“从优、就高、不重复”来执行,即同一家企业或同一个项目无法获得同一类政策的叠加资助,但由于政策整体多而细,对创新企业而言,“总有一款适合你”。
在单迦亮看来,生物医药产业需要长期孵化和积累,也需要政策发力来搭建底层基础、打造生态。这些年,杭州政策力度大,一些早年创立、获得投资的项目陆续上市,未来还会有更多公司登陆二级市场。“公司上市后,通过自身的资金和资源做扩张,又能进一步丰富行业生态。”
不过,王猛也提到,随着优秀企业聚集,近两年来杭州政策门槛也有所提高,对企业所处赛道的潜力、企业创新价值以及团队背景都有着更高要求。“但有一点很肯定,杭州在生物医药产业领域培育企业的意愿很强,即使知道生物医药研发周期长,知道3-5年甚至5-10年都没有产出,他们也愿意投入。”
参考资料:余杭晨报:创新余杭“黄金68条”产业政策解读钱塘先锋:69位人才获首批生物医药产业人才认定证书泽平宏观: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2023
*封面图片来源:123rf
近
期
推
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