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高等教育》邀请我校党委书记王清义教授共商新工科发展大计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中国高等教育 Author 王清义

全文共5407字,2图阅读时间约为14分钟

2017年2月以来,教育部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先后形成了“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和“北京指南”,并发布了《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关于推进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通知》,全力探索形成领跑全球工程教育的中国模式、中国经验,助力高等教育强国建设。近期,《中国高等教育》邀请相关专家共商全面推进新工科建设大计,并在2021年第二期《中国高等教育》上发表了新工科建设专题系列文章。

校党委书记王清义应约发表了题为《建好新工科  开创地方高校建设新局面》的文章。文章指出,新工科建设是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地方高校建设新工科要把握三点:要充分认识新工科建设的时代价值,自觉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把握共性要求,针对服务面向,突出优势特色,着力提升地方高校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能力;着眼发展全局,服务战略大局,引领带动学校办学水平整体提升。现将全文转载如下。


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建好新工科  开创地方高校建设新局面王清义 [摘  要]新工科建设是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地方高校建设新工科要把握三点:要充分认识新工科建设的时代价值,自觉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把握共性要求,针对服务面向,突出优势特色,着力提升地方高校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能力;着眼发展全局,服务战略大局,引领带动学校办学水平整体提升。[关键词]新工科建设;发展战略;行业特色;地方高校 

工程科技改变世界,工程教育领跑创新。建设发展新工科,深化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形成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工程教育体系,培养更多新型高素质工程科技人才,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加快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性举措,是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地方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主体,也是我国工程教育的主体,如何在这一轮改革大潮中走出属于自己的道路,发挥更好的作用,作出更大的贡献,是值得深入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充分认识新工科建设的时代价值,自觉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

 

新工科是国家提高竞争实力的战略选择。工程科技是改变世界的重要力量,发展科学技术是人类应对全球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科技之争、国家竞争,本质上都是人才之争。实施新工科是国家为了在国际竞争中占据先发优势,主动应对、超前布局,打造世界工程创新中心和人才高地,提升国家硬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战略选择。

 

新工科是实施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客观要求。目前国家正处在产业转型升级、新旧动能转换,经济发展由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的关键期,人才需求的数量、结构和内容正发生急剧变化。一方面,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人才无论是现实需要还是未来储备,都缺口巨大;另一方面,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孕育兴起,急需大量具有国际视野、创新能力和跨界整合能力的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应运而生的新工科,着力培养适应和引领新一轮技术和产业革命的新型工科人才,必将成为支撑国家战略实施、新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强国崛起的基础性力量。

 

新工科是高等教育加快内涵式发展的内在需要。进一步强化工科专业建设,加快推动工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形成更高水平的工科人才培养体系,是新时代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同时,我国工程教育地位举足轻重,毕业生数量不仅占我国的三分之一,而且占世界总数的38%,已建成世界最大体量的工程教育体系。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势必具有巨大的示范效应,引领带动高等教育深刻变革,加快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把握共性要求,针对服务面向,突出优势特色,着力提升地方高校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能力


地方高校建设新工科,要紧密结合自身办学实际,找准改革切入点,明确改革侧重点,寻求适切的行动路径,才能落到实处,确保成效。面对新时代工程教育改革新要求,华北水利水电大学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2018年成功获批教育部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并以此为契机,积极探索新工科建设“华水模式”,已取得明显成效。

 

1.把握共性要求,明确新工科建设基本内容

 

新工科的“新”,既包括新兴工科专业,还应包括对传统工科专业改造升级后形成的“新型工科专业”。布局新专业,改造传统专业,是新工科建设的主要内容。考虑到工程技术人才层次和类型具有多样性,新工科人才培养目标并不能完全统一。但与传统工科相比,新工科人才培养通常更加强调产业需求导向,更加注重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跨界整合能力、高素质的各类交叉复合型工程科技人才。

 

2.针对服务面向,做好专业结构优化调整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现有工科专业41个,占比超过60%。与综合性大学相比,学科专业相对集中,水利特色鲜明,以服务行业和地方为主,主要培养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据此,学校秉承“少而精,专而深”的原则,主动适应水利行业和地方发展需要,以改造传统专业、建设“新型工科”为主,以创新引领、布局“新兴工科”为辅,同时按照“增一退一”的原则消减余量,不断优化形成工科专业新结构。学校自2018年开始实施专业动态调整制度,对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机械设计与制造工程、环境工程、交通工程、建筑学等传统专业进行升级改造,形成新的培养模式;推动传统专业与物联网、大数据、智能技术等高新技术融合,探索新的专业方向,力求建成有深度、有优势的新型工科专业群。

 

3.突出水利特色,实施“工科+”四项改革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组织形式、质量评价等方面融入“工科新要求”,着力推动四项“工科+”教学改革,对传统工程教育模式进行系统升级,同时注重融入水利行业新技术、满足水利行业新需要、汇聚水利发展优质资源,进一步强化和彰显人才培养的水利特色。


“工科+新技术”,推动使用数字化、信息化教学新手段。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加快开展工程教育信息化、数字化改造,持续推动现代信息技术、智能技术与教育教学“四融合”,即与理论教学相融合,加大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应用力度;与实践教学相融合,持续推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建设与应用;与教材相融合,专项资助新形态教材建设;与教学场景相融合,加快建设智慧教室、录播教室,搭建智慧教学系统平台,着力实现工科课堂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以及人才培养个性化。

 

“工科+新形式”,探索创新型、综合化工科人才培养新模式。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打出“组合拳”,不断创新工程教育教学组织形式。探索交叉融合人才培养模式,自动化、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等多个工科专业实行大类招生与培养,在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土木工程等11个专业设立辅修学士学位。推动跨校区人才培养,牵头率先在河南省实行校际学分互认和课程互选。探索本硕研贯通式培养,培养拔尖创新型工科人才。进一步深化校企协同育人,成立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卓越计划班”,实行“3+1”校企联合培养;设立多项企业校友奖学奖教金;实行“行业大师进课堂”特聘教师制度;加快筹建与知名企业共建共管的现代产业学院;校企共建高水平实践教学基地,已有5个基地被认定为河南省首批新工科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等。深化创新创业改革,形成“一总纲、两体系、四保障”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工科+新知识”,不断优化工程教育课程新方案。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在设计新工科人才培养方案时,着重强调了三点:一是强调融入新技术,及时反映产业发展趋势和科学技术前沿。二是强调更多工程实践,进一步提高实践教学占比,加快改善实践教学条件,已建成河南省水利大数据分析与应用工程实验室、河南省水环境模拟与治理重点实验室等高水平现代化实验室。三是强调德学兼修,不断完善素质教育内容。疫情期间,学校教师充分利用抗疫素材,结合专业课教学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等,收到了良好成效。

 

“工科+新标准”,加快形成工程教育质量保障新机制。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坚持质量立校,一方面积极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全面落实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另一方面,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抓手,全面落实“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先进理念,对照国际质量标准,严格人才培养过程管理,全面提高工程教育质量。学校已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列入学校重点工作,明确了时间表,制定了路线图,现已有9个专业顺利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着眼发展全局,服务战略大局,引领带动学校办学水平整体提升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坚持从本科教育的全局出发,从学校内涵提升的全局出发,从实施行业、地方和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全局出发,以新工科建设引领带动学校综合改革不断深化,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和办学治校水平。

 

1.以新工科为引领,不断深化专业建设供给侧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

 

学校及时出台了《振兴本科教育实施方案》和《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规划》,强化了顶层设计,聚焦了领导、教师、学生等各方精力和资源投入,明确了建设任务,确保了“以本为本”和“四个回归”的贯彻落实。借鉴新工科建设经验,探索开展新农科、新文科、新商科研究与实践。贯彻综合化的人才培养理念,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以德为先,全面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三讲四联动”教学改革成果,荣获河南省教学成果特等奖;通过建设示范课、修订教学大纲、开展专项研究等多种方式,将课程思政推行到全校每门课程。拓宽综合素养,强化专业交叉、文理相融,尽量打通专业类课程平台,拓宽专业口径;增设《中华水文化》《水利工程概论》两门水利特色通识课程,全校必修;增设艺术学分,全校必修;打造“法学+水利”“外语+工商”“数学+金融”等跨学科课程模块。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围绕学生志趣和潜能开展教学改革,提高课程的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评选本科教学示范课堂,努力打造更多“金课”。着力形成先进的质量文化,将“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工程教育理念,推广到全校各专业、各门课,内化为所有人共同的价值追求和自觉行动。加强师资建设,通过工程实践锻炼制度,提高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强化党的领导,坚持以党的建设高质量促进人才培养高质量,学校入选“全国党建工作示范高校”。

 

2.面向行业、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主动融入新战略,加快推动学校内涵式发展

 

近年来,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秉持变被动适应为主动引领的发展理念,积极利用行业、地方和国家新发展战略提供的时代机遇与政策平台,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

 

进一步加大服务行业和地方的力度。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新时代治水方针。“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已成为新时代水利工作的总基调。华北水利水电大学主动适应这一新趋势,紧密结合河南省“四水同治”工作新要求,加强人才培养,着力培养能够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的创新性、复合型水利人才。加强科学研究,组建水利监管研究中心、国家水利风景区发展研究中心等机构,重点开展节水研究、生态理论研究。加强社会服务,成立河南河长学院,提供相关教育培训、技术咨询等服务;获批国家级水情教育基地,开展生态思想宣传和水情教育活动,服务行业和地方的能力不断提升。

 

进一步加快国际化办学的步伐。新工科是更高层次的开放式教育,学校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倡议教育行动计划,着力培养国际化的水利水电人才,加快推动工程教育“走出去”,为丰富工程教育的“中国经验”贡献力量。学校被教育部确定为“金砖国家网络大学”中方高校牵头单位,成立了金砖国家网络大学框架下第一个实体办学机构——乌拉尔学院,设置能源动力与工程等四个工科专业。与马来西亚砂拉越科技大学共建孔子学院和华禹学院,探索“汉语+”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与26家单位联合发起成立“一带一路”倡议水利水电产学研战略联盟,积极开拓“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国家水利水电相关的人才培养、技术开发和科学研究项目。

 

进一步提高内涵发展的水平。进入新时代,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为学校提供了千载难逢的重大发展机遇。学校自觉增强服务国家战略的使命感和紧迫感,主动融入,加快发展。强化科学研究,依托水利等优势特色学科,成立河南省首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研究院”,下设黄河防洪与减灾等四个研究所,深入开展相关科学研究和技术研发,着重开展应用技术研发和科技创新服务。强化社会服务,加强特色高端智库建设,建言献策多次得到省委省政府领导批示;积极参与黄河立法相关工作。强化人才培养,将黄河特色全面融入人才培养各环节。增设水资源学院,筹办黄河学院,优化整合资源,加强相关人才培养力量;增加相关教学内容和实习环节;开设《黄河文化》等公共选修课程,融合黄河传统文化精神和新时代水利精神,开展课程思政。强化文化传承与对外交流,参与“翻译河南工程”,主动讲好黄河故事;与河南省外事办共建“河南省黄河文明翻译研究中心”等,学校办学水平也得到进一步提高。

 [本文为2019年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研究”(批准号:19BDJ008)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王清义: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党委书记】
 原载2021年第2期《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更多精彩继续


-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融媒体中心出品 -


监制   费 昕    


责编   刘 冉    

         

 编辑     张程嘉(电力)  


校对     霍纪元(国教) 

          

审核     丁杨建(电力) 


投稿邮箱:NCWUhuazai@163.com -

喜欢,就和华仔一起点亮  “在看”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