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清义书记:旗帜鲜明把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好
王清义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党委书记
编者按: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在座谈会召开3周年之际,《中国高等教育》2022年第3/4期“本期关注”专栏刊发我校党委书记王清义教授题为《旗帜鲜明把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好》的文章,从“坚持学科引领,努力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打造成一流学科”;“坚持育人为本,努力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打造成一流课程”;“坚持一体化推进,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学院打造成一流阵地”;三个方面深刻阐明新时代高校学深悟透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扎实推进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使命担当与发展路径。文章思想深刻、逻辑严密,具有很强的时代性、理论性、指导性。现转发如下。
《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摘 要]新时代高校建好马克思主义学院,要坚持学科引领,努力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打造成一流学科;要坚持育人为本,努力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打造成一流课程;要坚持一体化推进,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学院打造成一流阵地。
[关键词]新时代;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内涵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建设和发展。各级各类高校贯彻落实党中央有关要求,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建设步伐,马克思主义学院迅速发展起来,各方面工作取得长足进步。日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将马克思主义学院置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加以重视,意义重大,影响深远。高校要深刻领会、认真研究、积极行动,加快提升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规范化、科学化和现代化水平。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多年来切实把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纳入学校中心工作,以全国党建示范高校创建为契机,以学科建设为引领,以课程建设为核心,以协同创建为保障,努力打造“三个一流”,旗帜鲜明地推动建好马克思主义学院。
要切实提高思想认识,充分领会新时代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战略意义。进入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必须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我国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擦亮社会主义鲜亮底色,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做好服务,是新时代我国高校高质量发展的本质内涵和内在要求,更是办好我国高校的独特优势和根本保障。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如何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性地位,是全面加强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命题。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坚强阵地,推动马克思主义学院高质量发展势在必行。高校党委也要从讲政治的高度,切实将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摆在重要位置,纳入中心工作,旗帜鲜明地把马克思主义学院建好、管好、办好。
要精准把握实践要求,努力确保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任务落地落实。《意见》的发布,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指明了方向、明确了任务、提出了要求,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高质量建设的行动指南。要深刻领会文件精神,精准把握实践要求,科学遵循马克思主义教育教学规律、学科发展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结合自身办学实际,努力探索科学的、可行的、特色的建设道路。要始终高举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明确职责使命,坚持“马院姓马,在马言马”,努力建成马克思主义学习研究宣传“三位一体”的坚强阵地;要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目标要求,扎实推动马克思主义学院内涵式发展;要进一步明确马克思主义学院内涵式发展的任务内容,切实在强化理论学科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加强宣传教育、加强人才培养等方面下功夫,尤其要把丰富和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形成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规划,强化政策体制机制支撑,确保马克思主义学院各项建设工作有序、有效推进。
坚持学科引领,努力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打造成一流学科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是当前马克思主义学院加快内涵建设的首要任务。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紧密结合学校工科为主的办学特色,努力做到“两个确保”,不断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成学校具有明显优势和鲜明特色的重点学科。
确保发挥学校优势,重点围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找准学科方向,持续开展理论探索。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理论,具有强大的真理力量,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来强化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势在必行。马克思主义又是实践的理论,是在不断发展之中的开放理论。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三次飞跃。加快开展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研究,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学理支撑,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内涵建设重要的使命。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是工科为主的水利特色高校,学校充分发挥理工科资源和人才优势,从1996年开始,以解决哲学的普适性与精确性之间的矛盾为核心问题,在继承传统哲学精华的基础上,吸取自然科学中实验方法和数学方法的优点,原创了新兴交叉学科广谱哲学。20多年以来,广谱哲学提出了哲学数学化等概念、原理、模型和定理,同时,马克思主义学院围绕伟大建党精神、人类命运共同体等进行了广泛的理论探索,研究成果已经延伸到了经济学、管理学、政治学等十多个领域,受到国内学界广泛关注。
确保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优先建设,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党委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把马克思主义学科列入校级特色优势学科进行重点培育,把马克思主义学科列入博士学位授权点申报培育学科进行重点建设,在政策、资金、设备和人员引进等方面给予优先支持。经过长期建设,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不断深化,持续迈上新台阶。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科逐步成长为定位准确、方向明确、优势凸显、特色鲜明的重点学科,为推进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马克思主义优秀人才培养、马克思主义研究宣传以及学校哲学社会科学整体繁荣提供了有力的思想引领和学理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在百年发展历程中开设过“马列主义基础”“中国革命运动史”“党的建设”等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尽管这些课程名称各异,但立德树人、培养党的接班人始终是贯穿其中的教育主题和价值导向。《意见》强调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马克思主义学院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的主渠道。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全面提高教学实效性,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内涵式建设的关键任务。理直气壮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建好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主要职责和核心要求。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为核心目标,坚持做到“八个相统一”,着力做好“两个增强”,大力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学方法、组织模式、载体渠道等方面开展一系列改革创新,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关键作用,努力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着力增强思政课教学的思想性和理论性。对大学生进行政治引导和价值塑造,促进学生自觉坚定理想信念,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是思政课的本质属性,是思政课的基本功能。但是办好思政课,绝不能只有简单的政治宣传和空洞的政治口号,而是要用科学的知识教育、透彻的学理分析做支撑。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在坚持“八个相统一”办好思政课的具体实践中,着力扭转“思政课不是科学”的错误认识,引导教师“站在政治的立场讲好学术”的同时,更要努力做到“站在学术立场讲好政治”。在课程教学中注重凸显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特别是其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普遍意义和实践价值,用透彻的学理分析说服学生;注重凸显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知识性,用厚重的历史经验和生动的社会现实吸引学生,让知识性、真理性回归成为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显著特征。
着力增强思政课教学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华北水利水电大学聚焦制约思政课的关键问题,从2010年开始,相继推动了“三模块”课堂教学改革、“3+2”教学与考核模式改革、“尚德·鉴史·明理·筑梦”四课联动实践教学改革、“三讲四联动”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改革等系列创新举措,逐步形成了“学生愿意学、老师认真教、全校共同办”的良好局面,思政课教学针对性、亲和力明显提升。尤其是在解决理论脱离实践这一关键问题方面,“四课联动”实践教学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这项改革从2014年开始实施,已连续举办七届,惠及4万多名本科生。从课下海选、课堂选拔到初赛预热、复赛角逐和决赛搏杀,每年举办近千场课堂比赛,实现了学生全员参与、全程实践,教师全部动员、全程指导的全覆盖。2017年开始,学校设立专项经费,充分利用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等本地红色教育资源,建设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拓展延伸实践范围,开展更加生动的社会实践考察。2021年,学校以书院制育人模式改革为契机,借助江淮校区独具的大别山红色教育优势,进行思政专题实践,是学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的又一重要成果。
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不是单纯一条线的工作,而应该是全方位的。建好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必须坚持系统思维,将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纳入学校整体规划之中,纳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全局之中,进行统筹规划;必须树立全员全程全方位观念,调动全部要素和资源,构建协同工作大格局。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始终将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摆在优先位置,通过“三个强化”,加强组织领导和一体化推进,努力构建上下同步、左右一致的工作体系,形成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与学校其他工作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强化党的领导。学校多年来坚持实施校领导“四个带头”工作制度,有效落实了学校党委主体责任,切实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一是带头推动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工作,校党委书记亲自联系马克思主义学院,定期听取汇报、研究部署各项工作;学校党委将建好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有力抓手,列入全国党建示范校创建、意识形态领域等重点工作范畴,经常研究、严格监督、强力推动。二是带头学习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主动定期为师生、为支部讲党课,经常深入基层宣讲党的方针政策。三是带头推动思政课建设,实施领导干部听课制度,每学期开学第一天,全体校领导必须走进思政课堂,开展听课调研;实施校党委书记联系思政课教师支部制度,定期参加思政课集体备课,进行经常性业务指导。四是带头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主动舆论发声,牵头开展高层次科研攻关、承担重大教学研究改革项目、规划布局推动学科建设等,为马克思主义学院优先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强化多元协同。《意见》要求,要建立协同育人机制,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日常思政工作与思政课程同频共振。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通过实施“三讲四联动”思政课教学改革,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拓展为“课上老师精讲,课下专家活讲,校园文化常讲”的“三讲”新模式,有效实现了课上与课下、校内与校外的有机联动,形成了多元化思政课教学体系;将马克思主义学院“单兵作战”工作模式拓展为思政课各门课程间联动、传统教学与新媒体联动、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联动、马克思主义学院与职能部门联动的“四联动”工作“大格局”,课程思政“双百计划”、MMDX学习研究会、“华水苇渡”微博矩阵、河南省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心等,均已成为协同工作的重要平台。
强化支持保障。学校在队伍建设、政策经费、平台搭建等方面持续发力,努力为马克思主义学院快速发展提供有利条件。多措并举,包括严格按照教育部要求,优先引进、足额配置了思政课教师,贯彻落实了党中央有关思政课教师职称评审的“三单独”精神,按照“六要”标准,有计划地开展师资教育培训等,加快提高了思政课师资队伍建设水平。统筹各类资源,加大投入,按照生均40元的标准向马克思主义学院拨付建设经费,并按照1.2:1的标准配套了重点马院建设经费,为马克思主义学院快速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保障。拓展省内外优质资源,加强与中央党校韩庆祥团队、水利部发展研究中心、河南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等高水平科研平台的合作,面向国家、地区、行业发展重点课题,拓展发展空间,聚集优势资源,已经建成了“黄河流域生态文明研究中心”省级高校重点人文社科研究基地等多个高水平教学科研平台,正逐步形成高质量的发展平台支持体系。
-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融媒体中心出品 -
监制 郑荣军
责编 刘 冉
编辑 陈彦君(艺设)
校对 刘雨河(乌拉尔)
审核 钱婉婷(乌拉尔)
- 投稿邮箱:NCWUhuazai@163.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