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王清义书记:把准目标定位 担负历史使命 扛牢服务国家创新高地建设责任

高教新闻,看→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24-04-29



王清义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党委书记



编者按:近日,为充分报道河南高校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生动实践,《河南教育》(高等教育)杂志和“河南高教”融媒体矩阵联合开设《高校书记校长笔谈》栏目。校党委书记王清义教授应邀撰写题为《把准目标定位 担负历史使命 扛牢服务国家创新高地建设责任》理论文章,刊发于《河南教育》(高等教育)杂志2022年第12期。文章从“强化内涵,建设一流本科”“彰显特色,建设一流学科”“广引精育,建设一流师资”“创新引领,建设一流平台”“增势赋能,建设一流党建”五个方面全面阐述了我校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实施“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开放活校”发展战略,坚定不移走内涵发展、特色发展、融入发展、开放发展之路,主动对接黄河国家战略,推动学校“双一流”创建的思考与行动。文章思想深刻、逻辑严密,具有很强的时代性、理论性、实践性,对于深入领会教育、科技、人才的整体联动规律,更加精准地把握三者与高质量发展的逻辑关系和相互关联,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现转发如下。



《河南教育》杂志





把准目标定位 担负历史使命

扛牢服务国家创新高地建设责任

 王清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了“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的重大论断,强化了教育、科技、人才的整体联动,更加精准地把握了三者与高质量发展的逻辑关系和相互关联,这必将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深入实施“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开放活校”发展战略,坚定不移走内涵发展、特色发展、融入发展、开放发展之路,主动融入黄河国家战略,各项工作实现跨越式发展。学校入选河南省“双一流”创建高校,获批黄河实验室研究基地,工程学科进入ESI排名前1%,主持参与国家级项目160多项,有国家和省一流专业建设点45个,国家级科研平台实现零的突破,获批省部级平台45个,入选全国党建工作十所示范高校行列,获批河南省唯一一个教育部网络思政中心和中部六省唯一一个教育部青少年法治教育中心。

强化内涵,建设一流本科

  本科教育是高校的底色,也是最能体现学校传统和特色的地方。必须紧紧围绕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要求,强化本科内涵建设。要系统优化本科专业布局,以现有本科专业和教学资源为基础,面向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及水利行业需求,以优势特色学科为支撑、以宽口径培养为导向,升级传统优势专业、迭代低效专业、布局新兴专业,深入推进一流本科建设提质增量。要科学优化人才培养模式,遵循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持续推进“专业大类培养”“汪胡桢班”等人才培养模式,在水利类优势学科专业方面,打破传统的学科边界和校企边界,面向未来推动以问题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系统改革,着力构建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培养体系;在特色专业方面,通过科研平台和资源开放共享,鼓励学生参与技术创新实践,实现以学校培养为主到工学交替培养的转变,着力构建产教协同育人培养体系。要全面优化课程体系建设,找准课程改革方向,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创新,以《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为基础,全面优化本科课程体系,构建知识、能力和素质矩阵图,把握人才培养内在逻辑,着力提高课程尤其是专业学位核心课程的“两性一度”,夯实一流本科建设基础,着力打造以学生成长成才为中心的高水平一流本科建设体系。


彰显特色,建设一流学科

  学科建设是高校发展的重要根基,学科优势是高校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必须紧紧抓住省委支持学校水利工程学科创建一流学科的历史机遇,建设好与华水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相匹配的学科群,压缩“平原”,多建“高峰”。要树立学科建设战略思维,进一步巩固和提升学校学科门类齐全、研究领域广泛这一比较优势,以质量、特色和贡献为导向,强化有组织的学科建设,实施“一流工科、精品理科、优势文科”的学科建设方针,处理好远期和近期、目标和指标、教学和科研、质量和数量的关系,推进多学科协同发展、融合发展,打造多学科齐头并进、多层次的学科“四梁八柱”。要树立学科建设集群思维,以水利工程一流创建学科和三个优势特色建设学科为龙头,坚持“大学科”站位,出台促进学科交叉融合的激励机制,探索建立更为灵活的学科交叉组织模式,通过整合、融合、交叉复合,集成相关学科方向,提炼若干新的具有鲜明特色、比较优势、符合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及行业需求的研究方向,打造新的学科平台,组建基于“学科+”的若干学科集群。要树立学科建设系统思维,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通学院、学科、学术之间的壁垒,扫除不利于学科交叉、不利于协同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建设满足学科交叉研究需求的高水平科研平台,建立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保障学科交叉持久稳定。

广引精育,建设一流师资

  一流学科建设的核心在人才、成败在人才。必须坚持人才强校战略,准确把握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战略定位。要坚持落实党管人才原则,进一步健全党委“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工作机制,统筹人才队伍发展规划,持续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各部门密切配合协同发力的人才工作格局,形成“华水的发展与未来依靠人才,缩短华水与一流大学的差距关键在人才,要集全校之力为人才保驾护航”的共识。要坚持以质为先精准引才,将汇聚一流人才与人才自主培养相结合,以青年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提高人才引进与学科建设需求的匹配度,以第三方同行评议、深度面试为抓手,严把进人质量关;探索实施“大团队凝聚人,大项目激励人,大平台锻炼人”的团队育人模式,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的“头雁效应”和人才集中涌现的“倍增效应”,实现人才、平台、学科“三位一体”相互支撑的良性互动格局,促进学科人才共同发展。要坚持营造爱才敬才环境,支持领军人才挂帅出征、青年人才挑梁担纲,聚焦“破五唯”“立新标”的人才评价改革,通过优化评价改革,细化“放管服”改革,强化监督体系改革,为人才发展提供以信任为基础、以干事创业为导向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切实为高层次人才全方位配置发展资源。

创新引领,建设一流平台

  一流平台是人才施展才华的关键。必须以创新为引领,把一流平台建设作为学科发展、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撑,为人才搭建好平台。要强化同国家战略目标任务的对接,做到“顶天”,深度嵌入科技战略科技力量体系,利用黄河实验室、河南省科学院重建重振的外部平台和黄河流域水资源高效利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黄河实验室华水研究基地的内部平台,从研究选题、资源配置、管理模式、协同创新等方面加强组织性,发挥建制化优势,集合多学科优势科技力量承担大项目,实现校内校外平台的有机联动,最大限度释放人才合力、激发创新潜力、提升创新效能,扩大科技创新成效。要深化产学研深度融合,做到“立地”,主动适应新发展格局,与国家战略布局同频共振,与经济带、城市群、产业链布局紧密结合,利用好水利水电创新联盟和“智能电力及装备产业研究院”等产教平台,不断提升学校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度和对行业的贡献度。要强化一流平台内涵建设,做到“强己”,在学科带头人、创新团队培育上持续下功夫,依托平台形成一批创新能力强、能够引领学科发展的高水平创新团队;在高水平科研产出上持续下功夫,努力产出一批影响力大的标志性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提升一流平台的自我发展能力。

增势赋能,建设一流党建

  党的领导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证。必须以一流党建为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增势赋能。要发挥政治统领作用,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 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持续完善党委会、校长办公会议事决策机制,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把政治标准和政治要求贯穿党的建设各方面,为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要发挥思想引领作用,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师生头脑,大力推进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三进”工作,贯穿党建工作全过程,渗透学校改革发展、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内部治理等各方面;发挥“党建+育人”优势,坚持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把课程思政视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形成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育人合力。要发挥组织保障作用,着力完善学校党委、二级党组织、党支部、党员“四位一体”责任落实体系,动员、组织和整合教师、辅导员、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等骨干力量,发挥党组织的整体合力;巩固全国党建示范高校建设成果,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构建立德树人工作与基层党组织工作联动机制,持续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服务功能;着力加强干部队伍政治能力建设,抓好学校中层干部尤其是优秀青年干部的能力训练和实践历练,优化干部管理监督考核体系,用好用活“三项机制”,构建领导干部“带头干、带领干、带动干”的工作机制,推动学校党建与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深度融合,确保党的教育政策和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在华水落地生效。





-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融媒体中心出品 -

监制:樊要玲

责编:刘 冉

编辑:吕 玟

校对:刘格格

审核:钱婉婷

    

投稿邮箱:NCWUhuazai@163.com -




点分享



点个赞

点在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