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抵抗黑暗的最好办法,是让自己光明

2017-03-09 莫一奥 LCA


抵抗黑暗的最好办法,是让自己光明。


曾有一个流传甚广的关于“胡适留学打牌日记”的记录:


7 月 4 日,新开这本日记,也为了督促下个学期多下些苦功夫。先要读完手边的莎士比亚的《亨利八世》。

7 月 13 日,打牌。

7 月 14 日,打牌。

7 月 15 日,打牌。

7 月 16 日,胡适之啊胡适之,你怎么能如此堕落!先前定下的学习计划你都忘了吗?不能再这样下去了!

7 月 17 日,打牌。

7 月 18 日,打牌。


当然,这是大家为了效果,刻意删去了日记的上下文内容,只保留了打牌等字样,塑造了无所事事终日打牌的胡适形象。其实,胡适的日记中频繁出现“打牌”字眼的七八九月份正值美国的暑假,应该说胡适在打牌之余还不忘记学习,这样看来就不一样了。民国系列第四期(前三期为李叔同、萧红和梁漱溟,见文末的“精彩回顾”),我们一起认识胡适。


1


胡适生前的最后一张照片,于当晚中风去世


71 岁的胡适在台北中央研究院的蔡元培馆参加酒会时,曾发表祝酒词说:


我是一个对物理学一窍不通的人,但我却有两个学生是大物理学家。一个是北京大学物理系的饶毓泰,一个就是这位曾与李政道、杨振宁合作证验“对等律之不可靠性”的吴健雄女士。而吴大猷却是饶毓泰的学生,杨振宁、李政道又是吴大猷的学生。排行起来,饶毓泰、吴健雄是第二代,吴大猷是第三代,杨振宁、李政道是第四代了……这一件事,我认为是生平最得意,也是最值得自豪的。


吴健雄是当时中央研究院唯一的女院士,也是美国国家科学院唯一的华裔女院士,居里夫人之后国际物理学界当之无愧的“女王”。


说罢,胡适有些摇晃,随即向后倒下,后脑碰到桌沿后重重的摔到了水磨石地面上,立刻失去知觉。


一个小时后噩耗传来。吴健雄号啕痛哭,浑身战栗,如果不是丈夫袁家骝扶着,她连站起来的力气都没有了。


这一天是 1962 年 的 2 月 24 日。


2


胡适年轻时


胡适的父亲胡传是秀才出身,因几次应试未能中举后进入上海龙门书院,成为著名学者刘熙载的学生。后来进入政界,曾官至台东地方的最高军政长官。他一生娶妻三次,前两任妻子先后病故后,后与比他小 32 岁的冯顺弟结婚,这就是胡适的生母。


1894 年,在胡适 3 岁零八个月时,父亲病故。年仅 23 岁的冯顺弟将全家的希望寄托在胡适的身上。她希望儿子能以他的父亲为榜样,走仕途之路。为了子承父业,她对儿子管教很严。当时胡适家乡的私塾的学费很低,每年只收 2 元钱,因此教书先生并太不负责任。母亲为了激励胡适,第一年付给先生每年 6 元钱的学费,第二年又翻了一番,这就使得胡适得到了额外的照顾。


在胡适 13 岁时,随同父异母哥哥到上海读书。临行前他的母亲为他订了婚。未婚妻是邻县旌德的望族江家的小脚千金江冬秀。胡适本来对这门婚事不感兴趣,可是他对母亲非常孝敬,不敢违背母命,就默认了。


到了上海之后,胡适逐渐接受了新潮思想的影响,对封建礼教和包办婚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他开始用笔作武器,撰写文章,抨击封建的包办婚姻,呼吁女性解放,但胡适始终他没有走出自己的包办婚姻。


3


胡适与妻子江冬秀


胡适虽不高大,但长相英俊,且资质和才气俱佳。他的一生中能够被统计出来的婚外情就有 6 段,从金发碧珠的外国美女韦莲司,到民国才女陆小曼,他无论是与师母杜威夫人,还是自己的学生徐芳都有着千丝万缕的纠葛。


胡适于 1910 年考取了庚子赔款留学生,进入美国康奈尔大学学习农科。母亲在信中反复叮嘱他“男女交际尤须留心”,为他“打预防针”,防止他的思想发生变故。


1917 年秋,胡适通过了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的最后考试,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同年 12 月,胡适尊奉母命,在老家与比他大一岁的江冬秀举行了新式婚礼,江冬秀的伴娘是胡适三嫂的妹妹曹诚英。


1923 年的秋天,胡适到杭州疗养,江冬秀便写信给表妹曹诚英,托她照顾表哥胡适。当时在婚礼上胡适就对这位小自己 11 岁的伴娘颇有好感,曹诚英也非常崇拜这位有名的学者,这次杭州疗养两人感情更是迅速升温并一发不可收拾。后来曹诚英竟有了身孕,胡适鼓起勇气向江冬秀提出了离婚。


江冬秀说:“你要离婚可以,我同你生的两个儿子也不要了,都杀掉,我再自杀。”


生性温和的胡适只得舍弃这段婚外恋情。此后,江冬秀女强人的形象就在教授夫人中建立了起来,当时梁实秋也想要另娶新派小姐,要和原配程季淑离婚。江冬秀出面给程季淑撑腰,鼓励她打官司,最终使梁实秋败诉。


那时候,江冬秀在京城的名声都快要盖过胡适了。


有人说胡适怕老婆,但他却说:“情愿不自由,也是自由的一种,其实心甘情愿地被束缚,很幸福。” 


张爱玲对他们婚姻的评价是:“他们是旧式婚姻罕有的幸福的例子”


4


胡适在美国期间


抗战最艰难的时候,胡适曾临危受命,担任驻美国大使。出门公干,为了省下门前叫出租车要付的小费,他都是偷偷跑到大使馆门前大道的拐角处才叫出租车。夫人江冬秀给他寄衣服,他写信说:“一些衣服没舍得穿,还都很新,不要多寄了!”


1946 年 7 月,胡适回到北平出任北京大学校长。1948 年底,南京举行了纪念北大 50 周年校庆,胡适当着很多人的面痛哭失声,并说自己是一个弃职的逃兵,他大半生所追求的那个梦想是用和平渐进的方式,推动中国社会的可能性没有了,他所走的和平道路已经失败。如今我们只在胡适 1949 年元旦的日记上看到他只留下寥寥的几个字——南京作逃兵,作难民,已十七日了。


之后胡适应蒋介石之请去往美国争取援助,1949 年 4 月 6 日,胡适在上海登上了克利夫兰总统号前往美国。此时 58 岁的胡适飘荡在茫茫无际的太平洋上,应好友雷震所托写下《<自由中国>的宗旨》一文。到美国之后,胡适立刻被记者包围,咨询他对蒋介石及国共战争的看法。然后胡适讲了一句让人记忆深刻的话——无论中国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我都在道义上面支持蒋总统。


在美国公开场合胡适一直力挺蒋介石,但在私下,胡适却也一再敦促蒋介石切实实行民主政治。


5


晚年的胡适


胡适在台湾的去世激起了一圈又一圈的涟漪,在接下来的一周内,这个消息成为全台湾最大的新闻。


胡适去世几个钟头以后,蒋介石在官邸里收到了消息。第二天,蒋介石安排蒋经国前去瞻仰遗容,并带去手书挽联: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


第二天傍晚,梁实秋接到采访的电话,他说了八个字: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远在美国的张爱玲得知消息后,回忆起几年前她和胡适最后的那次分别:


我送到大门外,在台阶上站着说话。适之先生围巾裹得严严的,脖子缩在半旧的黑大衣里,厚实的肩背,头脸相当大,整个凝成一座古铜半身像。我跟着向河上望过去微笑着,可是仿佛有一阵悲风,隔着十万八千里从时代的深处吹出来,吹得眼睛都睁不开。那是我最后一次看见适之先生。 


胡适的死讯,在大陆几乎没有引起任何波澜。


这与几年前的情况恰恰相反——从 1954 年开始,经最高领袖授意,大陆发动了浩浩荡荡的“批判胡适运动”。中国科学院与中国作协共举办了 21 次批判讨论会,全国各地发表的批判文章,总字数超过 300 万。高压之下,绝大多数他昔日的友朋同事、门生故旧都不得不公开发表违心之论。


6


胡适


胡适的一生对中国近三百年来的学术研究作了总结。他把整理国故或国学研究纳入了他的“中国文艺复兴”的范畴之内。他发表的《说儒》不但是胡适治学的巅峰之作,也是 1930 年代中国近代文化史上成就的代表作。胡适还将禅宗史研究的问题点,由西天二十八祖的传承问题,转为禅宗革命家本身的问题。他的论断承载了日后的许多成果与成就。


胡适的哲学思想不在于他提出的学术观点本身,而在于他在思想史上的开创性及其深远的影响。使中国传统哲学真正步入现代化进程的第一人,就是胡适。正是胡适于 1919 年 2 月出版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第一次突破了千百年来中国传统的历史和思想史的原有观念标准、规范和通则,成为一次范式性的变革。这一变革影响了一批学人如梁启超、顾颉刚、郭沫若等,就是在以后的八十余年的风风雨雨中,甚至在今天,它仍然为人们所肯定。


教育家罗家伦去吊唁时,江冬秀告诉他,胡先生的全部遗产,台币不到五万,美金一百余元——这就是 26 岁就拿 260 块大洋月薪的胡适,这就是拿着“民国最高版税”的胡适。


关注新浪微博:LCA的家

精彩回顾:

半世繁华半世僧,人间再无李叔同

世界待她如草莽,她却绽放如夏花

梁漱溟:人格上不轻于怀疑别人,见识上不过于相信自己


-END-

LCA 整理 可随意转发至朋友圈

公众号及其他转载请提前告知



LCA:热爱生活 喜欢文化 关注艺术

您有任何建议、供稿都可发至邮箱

邮箱:lca_art@163.com

新浪微博:LCA的家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