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心静如止水,说的就是他

莫一奥 LCA 2019-08-17

2018025


闲静简远,胸无纤尘。



江韬,很少有人知道这个名字。


1646 年 6 月,清军进攻福建,唐王被俘杀。江韬同一批明朝拥护者躲进武夷山的天游峰。


1 年后,眼见恢复明王朝无望,37 岁的江韬出家皈依,法名弘仁( 1610-1664 ),号渐江。此后,便不再有“江韬”这个名字。


《峭壁竹梅》 弘仁


在中国绘画史上,“四僧”——石涛(原济)、朱耷(八大山人)、髡残(石溪)和弘仁(渐江)的名气很大。这四位明末清初的高人都曾出家为僧,都有强烈的民族意识,都善画山水,都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但“四僧”这个称呼,并非由清代的人共同认定而成,而是由民国的美术史家在编撰美术史的时候提出,并一直沿用至今。


“四僧”中有两位出身显赫,那就是尊为皇室后裔的石涛和朱耷。


不同于他二人的皇族身份,也不同于髡残晚年忙于应酬权贵,弘仁一生未有功名,也极少世俗社交,但他却在“四僧”中成名最早。


同时代的人,对弘仁的画评价极高,清代收藏家周亮工曾言:


收藏家以无渐江画为恨事,

江南人家则以有无渐江画定雅俗。


《疏树孤亭图》 弘仁 


皈依之前,弘仁所在的江氏家族原是安徽歙县的望族,后来家道中落。至他出生时,家族已没有当初的辉煌。又因生于乱世,弘仁一生过着清寂孤苦的生活。


家世虽走向没落,但良好的文化底蕴仍在。受家庭影响,弘仁从小就执笔画画并研习四书五经。他曾考取明末时期的秀才,意图报效国家,但无奈明朝覆亡,不得已,弘仁剃发为僧。


他因心灰意冷而出家,自此内心再无波澜,心静如止水。


弘仁在空寂与幽静中专心于绘画创作,将内心的万千造化通过对山水野趣的感悟,以笔墨的语言诉诸纸上,最终勾勒出来的是一个清俊、冷寂而又充满艺术灵性的画僧形象。


《梅花图》 弘仁


“四僧”中,弘仁算是出家后与尘世脱离得最彻底的。他涵养深厚,每日挂瓢拽杖,芒鞋羁旅,或长日静坐空潭,或月夜孤啸危岫,俨然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世外高人,难怪石涛称其是“风骨泠然”的高僧。


弘仁云游各地,但参禅始终是他主要的生活方式,由此带来的闲静,在他的作品中一览无遗。


1649 年,39 岁的弘仁从武夷山回到老家安徽歙县,自此,他一生的主要艺术活动就集中在了安徽和江苏一带。他住在西郊太平兴国寺和五明寺,经常往来于黄山、白岳,他有一方印章,刻的就是“家在黄山白岳之间”。


《峭壁孤松图》 弘仁


弘仁的绘画特点不是简单地用明朝遗民绘画、简洁淡远、疏淡冷寂等词语可以概括的。他的艺术成就,是清初特定历史时期的反映,是遗民情结、禅宗奥旨、山水性情、古风流韵与恬静心态在画中融为一体后的集中再现。


在弘仁的艺术经历与画作中,没有梵·高式的对于生命热爱的强烈宣泄,他画中纤细的树木充满了脆弱和冷淡,整幅画甚至缺少了一些“空气”,不过这正是弘仁向我们展示的特有的生命意志。


就像下图中,弘仁盖下的那枚印章,它既是秋天里的落日,又是晨阳。在这冷逸的景色里,唯有一抹红日点缀了生命。


这枚印章可以放在别处吗?我想不出更好的位置!


弘仁册页作品之一


就山水画而言,清初是承先启后的重要时代。


与弘仁同时代有一批出类拔萃的画家和思想家:比他年龄大的有程嘉燧、李流芳、萧尺木、金声等;比他年少的有查士标、梅清、孙逸、罗聘、程正揆、汪沐日、程邃、龚贤、王渔阳以及髡残、石涛等。


但不论是长辈还是晚辈,对弘仁的评价都很高,特别是后来的黄宾虹。黄宾虹认为:“渐江成名最先,画犹高逸。”


“逸”是什么评价?中国绘画有“神”、“妙”、“能”、“逸”四类评价,神品为最高。至宋初,黄休复在《益州名画录》中把“逸”提到了其他三者之上,认为画中的“逸格”为最高 。


《幽涧疏林图》 弘仁


晚年的弘仁坚持登山,他曾数次登上黄山,最后一次是在 51 岁的时候。


那时登黄山所经之路与现在基本相同,不过现在路修得更好,有些极险要处都加以铁栏杆,或路基加固、加宽,有些要穿石洞才能通过的地方,如今也不必去穿洞。


弘仁走过的险山高岭,用他自己的一首诗可以概括:


敢言天地是吾师,

万壑千崖独杖藜;

梦想富春居士好,

并无一段入藩篱。


有此种艺术境界者,少之又少。


弘仁从宋代绘画中得到重视观察自然与法度规矩的传统;同时吸取元人重视神韵逸趣的精神,使其用笔用墨清淡虚灵,蕴藉而富于变化,从而形成自己清劲、简瘦、纯净、高洁、空旷的艺术风格。


他的画代表了真正的山林之士的巅峰水平,能与其比肩者,不多。





你还可以看:

“被性侵那天,你穿的什么衣服?”

在美术馆里富养孩子



浪微博:L与CA

邮箱:lca_art@163.com





▼▼ 点击【阅读原文】,去 LCA 的手工店看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把博物馆带回家——南昌上饶“出圈”启示(一)
    没有什么事,是老祖宗翻个白眼解决不了的
    方晨子|家在黄山白岳之间——渐江生命的最后八年
    陈璐:“海派”画家身份视角下的汪琨艺术活动考察
    “无尽藏”—苏轼和他的书画精神传承 (一)达心适意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