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风的力量

莫一奥 LCA 2021-10-08

2021043


造物



金兵南下,汴京沦为空城之时,西南一隅的虎头山颠,几位僧人正举起手中的凿子,安然地雕刻着石块。


几尊造像,伴着叮叮当当的撞击声,有了模样。


虎头山颠


数次改朝换代,使崖壁上的痕迹丢失了最重要的时间印记——开龛造像的题记难以觅寻,刻有年代和人物信息的石塔也已倒塌。它们只留下了自己的型与态,供后人辨识。


通过对比造像风格,我们推测其最初的雕凿年代,大致为北宋晚期或南宋早期,但具体年份已不可考。如果它们开凿于南宋早期,本篇的开头也可以说,当僧人们凿向石壁时,汴京已经归入金国版图,宋人仓皇逃离,正试图在临安城里寻回往日的安稳。


茗山寺


无论是哪种猜测,都与虎头山无关,这里平静如常。


虎头山属安岳县,距城 60 余公里。安岳,取意“安居于山岳”,悠然的名字,远离政权纷争,似早已为卧佛院、毗卢洞和华严洞等石刻石窟艺术的灿烂,做好了注脚。


不过,相较盛名在外的卧佛院和毗卢洞,少有游客踏足的虎头山,显得冷冷清清。那些留存至今的造像,大多临崖而刻,居虎头山巅的茗山寺,寺内乾隆年间的碑文记载:茗山寺自岷山蜿蜒而来,层峦耸翠,俨如猛虎状,故曰虎头寺。


茗山寺


虎头山不高,茗山寺不大。去到那里,需徒步十余分钟,穿过密林方可寻得山门。


寺中泥塑数尊,石碑几块,幽暗的色调,见证了几个世纪的日出日落。院内亦有犬,且皆有“编制”,它们依靠每月 150 元的官方伙食费,吓退了数位暗夜偷访而不得的陌生人。


寺内


出山门,沿小径前行,则是开凿于露天浅龛中的石窟造像,也是曾经的僧人们,安于此处,用心雕刻的造像。


毗卢遮那佛位于山崖转角处,高约 5 米,其面圆润清丽,螺发垂耳,衣纹流畅,神态如此淡雅的造像,是为宋代经典。它们距今近千年,历经几朝变迁,又因巴蜀地区多风雨,其整体已经出现风化。那些条带状的横纹,即是印记。


毗卢遮那佛


西向的两座造像是观世音和大势至菩萨,均结跏趺坐于莲花座上。大势至菩萨是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右胁侍者,又被尊称大精进菩萨,其与阿弥陀佛及观世音合称为“西方三圣”。


茗山寺的两位菩萨,虽也已出现风化现象,但仍难掩其气度。它们手托经书和钵,双目下视,看向眼前的山坳,转眼间,已是过去了数个世纪的光景。


大势至和观音菩萨


大势至菩萨


最为特殊的一尊造像,是文殊师利菩萨像,大多人习惯称其为文殊菩萨。


它身披袈裟,右臂放于胸前,手部已损坏,原本或为持剑,象征以智慧为利剑。它左臂伸出,手托经书,“书”的重量可至几百斤,均由垂地袈裟支撑。


文殊菩萨


文殊菩萨像两侧的岩壁上,有圆形小龛 8 个,其右侧为 3 个,造型及指向清晰可见,左侧为 5 个,风化极为严重,细节几乎不可辨认, 仅存轮廓。


被风化的石刻


但也正是此般风蚀,赋予了壁上造像另一种古拙的极致美感——


千年前,它们伴着草木生长,看着人来人往,由石块变为佛像;千年间,它们与风为邻,终将归为虚无。



你还可以看:一定要热爱生活啊 | 通天的傲慢
点击文末左下角“阅读原文”,收听《宋画》


▼▼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