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习贯彻二十大精神 | 民主党派成员谈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二十大报告中对“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进行了全面阐述,为新时代新征程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规划了蓝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蓝图已绘就,号角已吹响。民主党派文化工作者纷纷表示,要认真学习贯彻中共二十大精神,用中共二十大精神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身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事业中来。




民革中央委员、民革中央画院院长 孔维克


创作面向时代、

讴歌人民的文艺精品


中共二十大,是在我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着第二个一百年进军的新的历史起点上召开的一次重要大会,也是全国人民特别是文化艺术界非常期待的一次大会。二十大报告中,总结了十年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推动我们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的伟大实践。十年来,我们面对各种风险挑战和前所未有的大变局,取得这一系列的伟大成就,令人振奋和鼓舞。


展望未来,二十大报告给我们规划了蓝图,指引了方向。报告的第八部分是“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我听后更是深有感触。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文艺和文化工作发表重要讲话,这些系列讲话成为一个有机联系的科学体系,其中有不少新理论、新观点在这部分又得到进一步强调和阐述。二十大报告中,首先强调了增进文化自信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重要作用。这对文艺工作者来说是莫大的鼓舞,为我们今后艺术创作增强了精神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指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我们要把这五个方面有机关系理清楚,举旗帜可以聚民心,育新人得以兴文化,最终向这个时代和这个世界来展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新形象。在对待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上要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弘扬和传承传统文化是为了使它走向现代,从而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只有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才能使我们面向现代化,也才能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提到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它不仅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最主要的是要掌握好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二十大报告把文化工作上升到意识形态工作的高度,并且要掌握主流思想舆论,对于文艺工作者来说也有警示作用。这与古人提出的“文以载道”“寓教于乐”等理论是一脉相承的。文学艺术界前段时间出现的以西方的价值观念、审美标准解读中国当下生活和艺术,甚至出现抹黑历史、英雄等事件,这些都值得我们警惕。


习近平总书记还提到,要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推动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等,最终落脚点在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给文艺工作者指出的创作方向,也是我们的光荣使命。


为喜迎二十大,近一年多来,民革中央画院及山东画院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包括组织画家们创作大量的反映革命历史及现实题材的主旋律作品,策划推出一系列专题艺术展、网络展等,表达艺术家们为时代讴歌、为党礼赞的情怀,营造出浓浓的喜迎二十大的气氛。


如今,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我深感使命神圣、责任重大。作为画家,我要按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的那样多创作面向时代、讴歌人民的作品。作为艺术组织工作者,要带领广大画家朋友们深入学习领会并贯彻二十大报告精神,把二十大精神落实到组织艺术创作的生产、中国好声音好图像的传播等一系列落地工作的行动上。


沂蒙战地医院的小八路 孔维克 作


民盟中央常委、中国美术馆馆长 吴为山


以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讲好中国故事


10月16日上午,我十分荣幸受邀列席中共二十大开幕式,在现场聆听了中共二十大报告,从内心坚定了对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用伟大奋斗创造了百年伟业,也一定能用新的伟大奋斗创造新的伟业”的无限信心。作为全国政协常委、文艺工作者参加盛会,我深感任重道远,必须埋头苦干,踔厉奋发,勇毅前行。


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要求:“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文艺作品的感召力在于内容的精神高度和形式的艺术高度相结合。中国故事包含了中国悠久厚重的历史传统,这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基础。我们要深入学习研究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和中华民族发展史,在可歌可泣的历史中找到具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进行表现。回望浩如烟海的中华民族历史,一代代杰出人物以其精神树立了一座座丰碑,让我们高度信任、内心尊崇并充满自豪,我们要以真情表现他们,展示一个坚定历史自信,充满历史主动精神,具有智慧和力量的可信中国。通过作品引导人民知史爱党、知史爱国,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要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以红色文脉的传承表现英雄劳模,以及所有为民族发展和人类进步而作出贡献的人物,展示一个披荆斩棘、栉风沐雨一路走来却依然具有蓬勃朝气的可爱中国。新时代以来,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追梦圆梦,为摆脱贫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而接续奋斗。我们要用多彩的画笔表现他们,展示一个旨在让人类、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的可敬中国。


要在世界范围内建立讲好中国故事的话语体系,表现方式要创新。在艺术创作方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在吸收一切先进文化基础上,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创新的艺术语言表现新的时代,努力创造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回顾过往,我在党的培养下逐步成长。自1985年创作大型雕塑《新四军东进》到2021年创作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广场前的大型雕塑《旗帜》,在这段近40年的生命历程中,我塑造的《马克思》《孔子》《雷锋》等一系列雕像作品矗立海内外。我深刻体会到:一名文艺工作者只有把自己的情感、艺术融入人民,融入伟大的时代,才能展现出巨大的能量。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需要艺术工作者不断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在新时代伟大实践中汲取创作灵感,激发创新创造活力,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


身为中国美术馆馆长,我要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将国家美术的殿堂打造为化育大众的美育平台、国际交流的重要窗口。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人民愿同世界人民携手开创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因此,共享艺术之美,以美沟通人与人之间的心灵,在世界传播中国声音,让中国文化走出去,是我们在新时代所肩负的使命!我不仅要以人类对话为主题而创作,与世界各国互办展览,建立平和的新型对话平台,更要在文化交流、文明互鉴中凸显当代中国价值观,用艺术之美搭建人类心灵共通、命运共同的桥梁。


民进中央文化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俞金尧


坚定历史自信 增强历史主动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提到“历史自信”。他说:“中国共产党已走过百年奋斗历程。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致力于人类和平与发展崇高事业,责任无比重大,使命无上光荣。全党同志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的华章。”在二十大报告的最后一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用伟大奋斗创造了百年伟业,也一定能用新的伟大奋斗创造新的伟业”。最后一段中的这句话正是对报告的开头所讲的“历史自信”一词的回应和具体化,即中国共产党在过去百年的历史中所创造和取得的成就,足以为党提供为实现未来的宏伟大业所需要的信心和保证。


习近平总书记对于历史一贯重视。他多次讲到学习历史和用历史思维认识社会、认识世界的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比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判断,就是运用历史思维认识当今世界正在发生的巨大变革的最重要的成果。正是在对“百年”历史的理解的基础上,才看到了这个变局的深刻程度。自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百年变局这个命题以来,短短几年,世界上所发生的事变,如新冠肺炎疫情的流行、流变和长期存在,美国霸权的动摇和全球化曲折变化,俄乌冲突等,不仅进一步证明了对于世界正在发生大变局的判断,而且预示着大变局将向着更加深刻和巨大的方向发展。因此,历史既为我们提供一种知识,也为我们提供一种思维方式。而历史自信来自历史知识和历史思维的结合。


历史事实为历史自信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共产党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历史进程没有中断的文明,除了近代以来受到西方列强的入侵而受到一个多世纪的屈辱以外,中华民族一直有着光辉的历史。中华文明史为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提供了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去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走过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程。特别是过去十年,“我们经历了对党和人民事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三件大事:一是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三是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这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团结奋斗赢得的历史性胜利,是彪炳中华民族发展史册的历史性胜利,也是对世界具有深远影响的历史性胜利”。所以,二十大报告又指出, “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在这十年所取得的成就,也足以动摇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统治世界二三个世纪的世界格局,中国是当今世界发生大变局的重要推动力量,因而,十年成就也具有世界历史性的意义。


中共二十大接续了党在过去发展而来的历史征程。二十大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历史在延续,而它的方向就是二十大将要确立的新的目标:“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如果说,中国人民的全面小康和中华民族现在在世界上的地位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是为历史和现实所证明的,那么,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中华民族的复兴大业一定能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这种自信来自我们自己的历史。


农工党党员、辽宁歌舞团副团长 张岩生


把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展现在世界面前


中共二十大在北京胜利召开,可谓举世瞩目、备受关注。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报告主题特别鲜明,内容特别全面,报告新意特别突出,是饱含思想引领和奋斗召唤的一篇开启新征程的纲领性文献。


作为文艺战线的一员老兵,我特别关注报告中就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论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积淀了璀璨夺目、辉煌灿烂的文明和文化。作为文艺工作者,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把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展现在世界面前,是我们文艺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


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文艺创作的永恒主题。锡伯族万里西迁、屯垦戍边一直被传为佳话。习近平总书记也曾多次在讲话中提及锡伯族万里戍边的佳话。作为56个民族之一的锡伯族官兵就是从辽宁沈阳出发,历经一年又四个月到达新疆,他们舍小家、为大家,扎根边疆、保卫边疆、建设边疆,谱写了一曲爱国主义的壮丽诗篇。我导演并主演的歌剧《图伯特》就是以锡伯族西迁为背景,以真实的历史人物图伯特为原型创作的。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修渠表达的是图伯特带领锡伯人扎根边疆的坚定决心。只有成功修渠,才能使保卫边疆、建设边疆落到实处;只有成功修渠,才能扎根边疆,把戍边屯垦变成永恒。因此修渠把锡伯人万里西迁的意义,提升到了“谋长久之策,行固本之举”的现实主义层面上。200多年前的一条贯穿荒野、戈壁的人工大渠,至今还对这一地区经济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对当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深远的现实性影响和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这都为我们今后的创作指明了方向。


歌剧《图伯特》剧照
民盟中央文化委员会副主任、北京设计学会创始人 宋慰祖


让优秀的传统文化活起来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二十大报告中围绕“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发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前进动员令。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二十大报告提出了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这为首都北京的文化中心建设指明了方向。


回顾十八大以来,作为一名政协委员、人大代表以及文化与设计产业的组织者、研究者和实践者,我积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指示精神,积极探索历史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创新应用路径。围绕“崇文门外蒜市口十七间半”曹雪芹故居复建与应用,深入政府、企业、专业研究机构多方走访调研,查阅历史资料,组织召开专家研讨会,汇集文献资料,查摆难题。持续16年提出人大建议、政协提案20余件,最终于2022年7月29日实现了“曹雪芹故居纪念馆”的开馆,让世界红学研究者、爱好者学习研究和认知曹雪芹这位被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多次提到的“世界百名文化名人”,为《红楼梦》的国际研究搭建交流平台。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高度重视考古工作,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强支撑。”遵循这一指导思想,我们在北京市政府文物主管部门支持下,完成了“曹雪芹在京遗迹标识工程”的研究,对曹雪芹在北京生活、工作的崇文门外蒜市口十七间半故居,张家湾古运河码头、通惠河庆丰闸东南的水南庄、新文化街上的克勤郡王府和斗公府(京师女子师范学堂)、西单小石虎胡同右翼宗学、故宫、圆明园、香山正白旗的“曹雪芹纪念馆”等多处历史文物和遗存,进行了系统探访和研究;组织中国红学会、曹雪芹研究会和国家第一档案馆、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印刷学院、北京设计学会等领域的专家学者,紧紧围绕“让文物活起来”的主题思想,开展“曹雪芹在京遗迹”标识系统设计,探索了以挂牌标识方式将“主题散点串联式文物”建设成“城市上的博物馆”的理论与实践。


中国历史悠久,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在中共二十大精神指引下,我们要以“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化自觉思想,坚定文化自信,大力弘扬优秀中国传统文化。我们要探索运用现代数字技术、设计创新方法在文化传播、博物馆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等方面的应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进社区,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团结报》10月225



本期编辑 _ 李艳鹤

欢迎分享,留言交流。转载请注明出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