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推进创新改革试点,持续提升科技创新策源能力,来看TA的年度发展报告→
近日,《2022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年度发展报告》发布,据了解,这是一份全面反映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发展的年度报告。本年度报告主要内容包括综述、建设成效、园区建设、附录、大事记与发展历程等部分,突出反映“十四五”规划关键跃升期的战略擘画和取得的显著成就。
据了解,2022年是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关键跃升期,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作为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主战场,着力推进创新改革试点,持续提升科技创新策源能力,全力促进产业经济发展,不断优化创新生态环境,稳步构建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坚持科学规划引领
促进园区高质量发展
经济规模持续大幅增长。2022年,示范区规上企业营业收入88453.2亿元,比上年增长13.4%;规上工业总产值18959.0亿元;规上工业企业利润5979.6亿元;税收收入4872.9亿元。其中,张江科学城营业收入继续突破万亿元,“五个一批”建设项目投资3800亿元,加速园区向城区转变。
科技投入产出指标再创新高。2022年示范区研发经费投入1355亿元,比上年增长16%,占全市的四分之三;技术市场实现跨越式增长,技术合同成交金额2683.8亿元,比上年增长42.6%,占全市的三分之二。
提升创新策源能力
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推进。光源二期16条新建线站基本建成并逐步开放。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5条工作井隧道实现贯通,并完成国内首套超导加速模组样机总装和工艺测试,国内最大规模的2K低温系统加快现场安装。加快推进海底科学观测网、高效低碳燃气轮机试验装置建设。磁-惯性聚约束聚变能源系统关键物理技术“十四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完成初步设计评审。深远海研究设施、钍基熔盐堆设施、系统生物学设施、无人系统设施、药物靶标设施等在沪“十四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规划和储备项目加快推进。
高水平科研机构加快引进培育。上海前瞻物质科学研究院、上海张江数学研究院获批成立,上海交通大学张江科学园正式启用,上海处理器技术创新中心建成投运。浙江大学上海高等研究院进一步做实“计算+”功能,上海清华国际创新中心加快组建集成电路研究平台和人工智能芯片、车规级芯片、光刻胶实验室。
高水平科技成果持续产出。示范区获发明专利授权24264件;有效发明专利14.4万件;PCT专利申请量4424件;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约95件,其中张江科学城高达170件。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不断优化创新生态环境
多渠道全方位引才聚才。开展国家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试点,开展校企联合自主培养新模式,着力培养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持续深化海外人才服务,推进移民政策实践基地建设,持续开展外籍人才出入境便利化试点,创新开展科创人才及其物品通关便利化、留学生直接工作、持上海居住证(B证)外籍人才单独参加医保等试点政策受理。
全生命周期企业培育体系不断完善。完善企业孵化、高企认定、股权融资、公开上市等多阶段扶持政策。截至年底,示范区有效高新技术企业超1.3万家,比上年增长14.8%;50家企业上榜2023年胡润独角兽榜单,占全市75.8%。加快构建“张江之星”企业梯度培育和服务体系,打响“张江之星”品牌。
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分层分类开展科创企业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通过资本直通车、“科创A计划”、银企对接会等活动,直接服务企业2000余家。
加快构建协同创新网络。推动东西部科技联动发展。聚焦生物医药、新能源等领域,与甘肃兰白示范区合作开展“1+8”合作项目;推进“沪滇东西部协作结对”,建立两地对接机制,开展合作共建。
加快推进先行先试举措。全国首个知识产权“四合一”基层人民检察院建成,海聚英才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建设持续推进。推进生物医药企业进口研发用物品“白名单”试点,实现“白名单”物品进口不需办理《进口药品通关单》,14款物品纳入“白名单”。
作为创新策源科创中心核心承载区,2022年,张江科学城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全力推动浦东引领区建设任务落实落地,积极探索改革创新,聚焦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立足科技自立自强,瞄准自主创新发展,全力推动世界一流科学城建设。
打造硬核科技集聚新高地
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化发展。科学城共有已建和在建规划重大科技基础设施12个,世界上规模最大、种类最全、综合能力最强的光子大科学设施集群初显成效。
高水平科技创新机构加快集聚。上海交通大学张江科学园、张江数学研究院正式启用;上海处理器中心已入驻新建研发大楼,基本完成处理器研发和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搭建。张江复旦国际创新中心、同济大学上海自主智能无人系统科学中心加快建设;张江实验室研发大楼项目主体结构部分封顶;李政道研究所、浙大上海高等研究院、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研究院等机构能级持续提升。
推进高水平人才高地核心承载区建设。编制《张江科学城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核心区实施方案(试行)》。持续创新海外人才引进服务机制和举措,推动国家移民政策实践基地建设。优化张江科学城“01235”人才引进落户体系,加速各类优秀人才向张江科学城集聚。聚焦科学城各类人才安居需求,在不断优化现有张江功能型人才公寓相关政策的同时,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主体的人才安居房源筹措机制,多措并举积极拓展各类人才安居资源供给。
原创性科技成果持续涌现。李政道研究所牵头的暗物质探测项目刷新探测灵敏度极限,上海量子科学研究中心在国际上首次在超冷原子分子混合气中实现三原子分子的量子相干合成,C919大型客机获中国民航局颁发的型号合格证,并交付首架机,君实生物研发的首个国产抗新冠病毒小分子口服药物VV116正式提交上市申请,之江生物研发的全自动核酸检测平台“青耕一号”获批上市。
加快构建世界级产业集群
加强关键赛道布局。前瞻布局数字经济、元宇宙等新赛道,发挥好智力密集优势,引导和集聚优势企业抢先切入。制定《张江数据要素产业集聚区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探索形成促进数据要素市场发展的若干举措;加快推进张江在线新经济生态园建设。响应上海培育“元宇宙”新赛道行动方案,打造张江数链(元宇宙)产业基地,成立张江元宇宙创新发展联盟,张江数链成功入选上海第3批特色产业园区。
持续营造创新发展新生态
大力推动改革创新。深化生物医药特殊物品联合监管试点,张江科学城已有白名单企业6家,共完成8批次特殊物品入境前审批。推进张江跨境科创中心持续规模化运行,张江跨境中心共操作便捷通关业务386票,保税仓库业务共操作357票。推动国家药品审评长三角分中心、国家医疗器械审评长三角分中心扩大服务效能,已覆盖长三角区域内所有纳入创新审评通道的医疗器械创新产品,支持区域创新成果转化注册上市。全国首个知识产权“四合一”基层人民检察院在张江诞生。
不断提升创新孵化能级。全面落实“张江事、张江办”。全年,共完成812家高新技术企业申报、65个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申报和1730个技术合同认定登记的受理工作。全力服务企业上市,年内新增上市企业17家(科创板上市企业11家),累计97家,其中科创板上市企业38家,占全市的48.7%。创新创业载体建设成效显著,科学城共有各类双创载体136家。金融对科技创新的支撑不断增强。科学城内已集聚创投机构162家、银行28家,以及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长三角资本市场服务基地2个服务于企业投融资的平台。
编辑:张紫薇
资料:上海科创办
* 转载请注明来自浦东发布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