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直击引领区丨高质量孵化器推动概念验证!浦东打通科技成果产品化“最初一公里”

浦东发布
2024-10-02


“样机大概多久制作出来?成本多少?”“现有诊疗模式里,这个技术模块怎么兼容现有产品?”在浦东多个创新大赛路演时,科学家带着项目而来总会被问到关键的“产品化”问题,这也是科学家闯关“最初一公里”最大的障碍。


浦东高质量孵化器正加速突破这一瓶颈。上海莘泽创业投资管理股份有限公司新设“智星港”概念验证中心作为莘泽专设的超前孵化板块,正建设运行中。该中心为科学家提供最长18个月的“概念验证”陪伴式服务,制定详实的概念验证计划,协助早期科学家创新团队加速验证早期科研成果的技术可行性和商业前景。莘泽智星港团队将陪伴科研团队把科技成果尽快从“试验品”走向“产品化”。



找到一条“科技成果产品化”路径

助力科学家团队“闯关”

在莘泽智星港“概念验证中心”展厅内,摆放着一台略显“粗糙”的设备,但技术含量一点都不低。这台由“中国肺移植第一人”、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创新团队带领的核心团队自主研发的“肺移植供体体外保存系统”,将有望改变目前移植器官保存设备国产化的难题。



在过去5年间,中国器官移植领域发生了巨大变化,捐赠率上升2倍,拯救了大量的终末期肺病患者。但在供体保存设备方面,国产化仍有较大改善空间。该项目近期将向智星港“概念验证中心”提交项目申报书,目标在6-9个月时间内完成概念验证及原理性试验,明确技术路线并进行相应验证确认工作。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要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加强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建设,加快布局建设一批概念验证、中试验证平台。


产生在实验室的科研成果大多偏理论,在应用研究与产品化之间,亟需设置一个概念验证阶段。


“很多科学家的项目会面临‘有方向但少内容’的问题,说得直白点就是离‘成为产品’还挺远的。概念验证的核心目的就是找到一条‘科技成果产品化’路径。”莘泽智星港高质量孵化器概念验证合伙人徐荣向记者解释道。


作为一名从事多年创新辅导工作的“老兵”,徐荣曾担任过上海技术交易所副总裁,自己也创过业,见证过无数科学家带着项目“闯关”。在他看来,目前在早期科技成果转化链条上,最前端所欠缺的就是“产品化上扶一把”。


就在近期,莘泽智星港一连举办了两场“科学家创始人训练营”活动,一批来自长三角的科学家集聚一堂,训练导师则是市场准入、知识产权、工艺流转等领域的资深专家。训练营期间,这些科学家与导师们探讨的重点之一就是由莘泽智星港和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共同发起的首期概念验证专项资金的申报。这笔专项资金正是用于基于科学家团队的概念验证计划来开展实施,支付给概念验证服务方而非创新项目方。目前首批资金已到位,首批概念验证申报项目已进行评定与立项公示。


今年,莘泽智星港发起了全国首个以“行业科技概念验证”为切入点的大赛——2024全球生命健康科技概念验证大赛,参与的近40个科学家创始人团队纷纷对《概念验证专项资金项目申报书》产生浓厚的兴趣,部分项目已填报项目申报书,进入莘泽智星港的概念验证服务体系,包括技术可行性与原型验证、产品商业化规划、投资交易转化规划、创立公司规划、知识产权规划。完成这些验证和规划,将对一项科技成果能否转化为产品、如何转化为产品提供重要参考。



科学家享受概念验证基金资助的验证服务

18个月内将收获一份“体检报告”

以往谈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是热门词,但概念验证这个“最初一公里”,帮助科学家创始团队以产品化为目标,设计里程碑的验证方案更为实操具体。在部分科学家团队已提交的《概念验证专项资金项目申报书》中,不少项目已有了明确的技术产品化概念,但缺乏的是如何合理基于试剂盒产品开发形成技术验证和商业验证的实操计划。


比如一款由上海生物医药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复旦大学药学院博导李润生教授带来的参赛项目是弱精症亚型诊断试剂盒,很有临床应用价值,最终转化的关键在于试剂盒产品工艺及其原料如何实现,这就需要智星港的陪伴经理团队支撑李教授在概念验证的工艺原料、产品形态、用户使用SOP设计及知识产权布局方面的计划分拆,并设立阶段性里程碑式的目标。



在莘泽“概念验证”这条创新链上,一批“概念验证服务商”已到位,包括浦东企业上海美迪西生物医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美迪西)、上海南方模式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南模生物)等上市公司签约加入,另有10余家生命科学相关产业链企业与机构初步达成意向。


记者了解到,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陈华团队带来的《罕见病智能辅助诊疗与产前诊断系统》和北京工业大学王超团队的《非接触式超声血液流量计》首批两个项目已通过了项目立项评审,即将在9月正式开展概念验证计划,一旦概念验证计划结果服务预期,将加速其设立企业、开展公司化运营的进程。


“我们计划用最长18个月的时间来帮助科学家们验证其科技成果是否具备产品化条件,由我们为科学家买单,用概念验证专项资金向服务商购买验证服务。”徐荣说。


最长18个月后,参与验证的科学家团队都会形成一份科技成果产品化“体检报告”。“验证结果是‘可行’,证明具备了产品化条件,我们将携手科学家一起走下去。如果验证下来发现‘不行’,科学家们也能及时止损。这都是对于创新的降本增效。”徐荣进一步表示,“我们希望能通过实践将概念验证的运营模式真正走起来,干起来,希望可以获得政府的支持,更多生态伙伴的加入,让‘概念验证’计划真正融入科学家创新的服务体系中,实现‘验证有为’,也能吸引到全国、甚至全球的科学家。”



文字:杨珍莹

编辑:邹莹

* 转载请注明来自浦东发布官方微信


*高温保“胃”战,守护市民“舌尖上的安全”
*欢迎优秀人才来揭榜领题!浦东35家单位推出67个博士后科研项目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浦东发布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