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不用送孩子去提前学习拼音、算数,那孩子怎么能跟得上呢?会不会他们表面上说不学,私底下却偷偷学呢?又想让孩子快乐,又怕拖孩子后退~养娃路上,妈妈们就是这样在佛系和焦虑间来回横跳,简直操碎了心。英国教育家、社会学家约翰.洛克在以权威制、填鸭式教育为主流的18世纪,他颠覆性提出了让孩子“寓教于乐”的概念。他认为孩子像一张白纸一样来到这个世界,最初孩子对世界的感知和认识主要来自接触玩具和游戏。到了19世纪,赫伯特•斯宾塞进一步提出让孩子“自主学习”“快乐教育”。他提倡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教授自然科学;通过愉快、有趣的方式传授符合孩子身心发展规律的知识。他认为,孩子在快乐的状态下学习最有效。
这和我们如今提倡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习是同样的道理。
也许,在很多家长眼里,“玩”就是玩,跟学习这个严肃的词压根扯不上关系。因为他们觉得学习这件事儿压根就快乐不起来呀。
其实,当人发自内心地追求知识时根本不会觉得累,反而会觉得很快乐,很有成就感。其实这是因为人都不喜欢说教,不喜欢被动接受。将一个知识强行灌输在一个孩子的脑子里,有时候比登天还难。@凯文爸爸:
去年暑假,儿子每次吃冰棍都要将包装纸全部撕掉,边走边吃,冰棍就一边融化一边滴落,弄得脏兮兮的。每次我都告诉他要留一点包装纸,这样冰棍就相当于在阴凉处,会比在阳光下融化得更慢。但儿子并不接受,他认定在阴凉处融化更快。几番争执后,他提出:“要不我们试一下,看哪个融化得快?”
于是,我们买来两根同样款式的冰棍,一根放在阴凉处,另一根放在阳光下。经过 观察儿子发现,果然阳光下的冰棍明显变小了,而阴凉处的冰棍几乎没变化。经过这次争执,我们学会不强迫儿子接受我们的意见,而是把动手、 观察、思考并得出结论的权利还给孩子。
又有一天,儿子兴奋地发现精心照料的豌豆苗开花了,说:“一定会长出很多豌豆”。我看到豌豆苗只开了一朵花,便习惯性告诉他:“一朵花,应该不会长豌豆!”儿子却坚信地说:“它会长的!”我本还想继续传授他一些授粉结果的知识。突然想起上次吃冰棍的事,我便忍住了,想着还是让那朵花告诉他答案吧。没想到,后来豌豆苗真的结出了一颗幼嫩的豌豆荚!
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3-6岁的儿童正处于儿童心理发展的前运算阶段,他们思维特点是具象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因此孩子的身心发展的特点决定,他们需要通过直接感知来吸取经验和知识。玩游戏是孩子与生俱来的能力,在游戏中孩子可以用富有想象力和有趣的方式探索、实验、发现和解决问题。3-6岁正是孩子好奇心、探索欲旺盛的时候,不合适的教学方式反而会打击他们的自信,消磨他们的求知欲。因此,我们并不反对让孩子吸收知识,只是反对对孩子进行填鸭式的,不恰当的教学。
昨天我看到一位妈妈很生气地说:“123都不好好学,以后怎么办呀。”我一问才知道,她让孩子坐在那里学习算数,孩子半天都学不会,她非常着急。殊不知,在成人看来十分简单的 1+1问题,在3岁左右的孩子眼里并没有那么简单。
数学概念看似抽象复杂,但是大小、长短、数量、重量、排序、空间等概念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比如,在电梯里可以让孩子认识数字,告诉孩子要去几楼,让孩子去指认数字。告诉孩子我们要上还是下,让孩子感受空间的移动。搭建积木时,可以让孩子认识积木的形状和数量,玩一玩“形状寻宝”,或是“数字寻宝”。还可以和孩子一起寻找生活中用数字做标识的事物,如电话号码、时钟、日历和商品的价签等。家长和孩子一起留意生活中的数学信息,可以帮助孩子从生活中获取数学经验与知识,培养数学思维。
4-5岁:设置情景用数学解决问题。
很多小学家长最头疼的是教孩子应用题。当孩子对数有了一定的经验后,可以引导孩子利用数学解决问题。比如“按数取物”,告诉孩子:“我需要3个番茄,请你帮我拿一 下。”(识数)“家里来了5位客人,桌子上只有3 个杯子,还需要几个杯子?”(计算)等等,这些都可以让孩子学会算数。家长还可以摆出几个形状,让孩子再摆出相同数量的形状,进行“等量接龙”,让孩子感受等量的概念。还可以和孩子一起玩“水果接龙”,你先按规律示范,然后请孩子继续往下排, 等孩子摆出四五排,再从中抽出几个水果,让孩子按规律填空,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5-6岁:玩转数字游戏
孩子都喜欢解谜和挑战。当孩子对实体的数量、形状、空间等有了丰富的经验后,我们可以尝试脱离实物和孩子玩一些有趣的数字游戏,帮助孩子思维从具象转向抽象。比如,用扑克,玩“一样大的数字”,如我抽到的卡片上是6,你必须快速找到相同数字的卡片,或“比比谁的数字大”。还可以家长想一个数字,让孩子通过问:“比……大吗?”“比……小吗?” 来猜测家长心中的数字。“数字猜猜猜”可以帮助孩子熟悉相邻数,也可以培训孩子的逻辑推理能力。还可以用 0~5的数字卡片,看谁最先凑齐5,让孩子在游戏中熟悉运算。孩子生性活泼好动,自然更喜欢互动性强的游戏。我们可以将阅读融入他们喜欢的其他游戏中,让孩子先感受乐趣,再爱上阅读。
◆参考孩子的意见为孩子布置一个专属图书角。让孩子身处阅读氛围浓重的环境里面,让孩子主动进行探索。◆如果孩子爱看动画片,不妨先买一些相关内容的绘本让孩子阅读,熟悉的内容会使他产生兴趣与成就感。◆和孩子约定一周亲子共读时间和数量,每周分享一次各自最喜欢的书籍。◆和孩子一起做阅读记录,记录下阅读日期、书名、喜 欢的人物、情节,为书籍打分。◆别着急给孩子读新书, 先让孩子观察封面,猜猜里面会讲什么。用适当的追问启发孩子思考。◆鼓励孩子根据情节、图书画面对故事结果进行预测或续编、创编故事。写好字需要孩子手、眼、脑的协调,它不仅要求孩子仔细观察字形、思考空间布局,还要求孩子正确握笔并把握运笔方向、顺序与
轻重。它既是一项手部运动,也是一项复杂的脑力运动。
由于学龄前儿童各方面发育还未完善,写字对他们来说并不容易。家长若是操之过急,提前进行超出孩子肌肉发展能力的书写训练,这不仅会阻碍其小肌肉的正常发展,也会破坏他们的书写兴趣。帮助孩子肌肉发展
◆带孩子做一些小手运动操,也可以准备一些能锻炼孩子小手肌肉的材料如:玩积木、积塑、捏橡皮泥、撕纸、剪纸等来发展小肌肉的协调性。◆带孩子去户外,让孩子们玩一些攀爬游戏、轻器械运动等,锻炼孩子的大肌肉,以此发展孩子的手腕动作。◆通过穿珠子、系鞋带、画画、剪贴、用绳子打结、系结等发展孩子手眼协调性。◆告诉孩子正确的执笔姿势、坐姿,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自创符号,了解文字
孩子们虽然不会写,但很喜欢画。比如,有的孩子会画一只“蝴蝶” 来代表“胡老师”。这是他们自创符号传情达意的方式,表现了他们的书写兴趣和其对坏境、事件等的关注与
理解。我们要保护他们的这份热情,这对激发他们的正式书写兴趣,丰富其书写经验有着重要意义。因为,自创符号时,孩子会思考符号与指代物之间的关系,思维要从形象转化到抽象,这能增强他们对文字的感受、理解和兴趣。孩子反复练习对线条、空间布局、用笔轻重的把握这一过程会使其积累书写经验、熟悉执笔姿势、养成良好书写习惯,提高书写质量。最后,当使用自创符号时,他们会感受到文字的交流与 记录功能。这可以让孩子建立初步的读写体会与信心,增加对文字运用的兴趣,形成书写表达习惯。◆在家投放可以随时取放的纸、笔、小书桌,设立涂鸦墙等满足孩子自由涂画、创设符号的需要。◆让孩子为家庭成员设计专用姓名符号,如:用“☽”表示“月”。◆亲子阅读后,鼓励孩子用符号记录故事中的要点,或让他们把对故事的记忆或理解用符号表达,进行故事讲述,与家庭成员一起创编符号故事等。◆鼓励孩子用自创符号给自己的朋友、亲人制作请帖或者写信,邀约他们参与家庭聚会或表达感谢,并鼓励孩子用符号制作活动准备清单等。◆写符号日记。鼓励孩子用符号记录生活中的事件,表达思考和情绪等。◆结合孩子的探究兴趣,鼓励孩子用记录下他们主题探究的过程或结果。比如:植物观察日记:种下一棵植物,和孩子一起观察植物的变化,用符号记录植物的发芽、叶片生长、高度变化等过程。◆制定符号计划。让孩子制订各类行动计划, 如亲子运动锻炼计划、超市购物计
划、新年成长计划等。◆制作主题探究活动册:结合孩子感兴趣的主题,进行系列主题探究活动,并用符号记录下来。如:观察现代汽车、了解恐龙等。
3-6岁孩子会历经识字敏感期,当孩子萌生出对文字的兴趣时,家长可以抓住机会让孩子对汉字有一定的了解,但没有必要一味功利地追求识字量。让孩子了解文字的功能。知道文字是一种表达意义的符号工具。让孩子知道文字的基本知识。比如汉字是意音文字,由拼音和方块字组成。让孩子在阅读、生活中识字。例如,阅读时孩子对文字发生疑问,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指认,探讨意思。公交站牌,零食名称等,凡生活中会见到用到的字,都可以带着孩子认一认,学一学。要相信,只要孩子保有好奇心、求知欲,他就会自然地学会本领。学多学少是次要,关键是,别让孩子不要对学习产生太大挫败感,学习的信心与习惯比什么都重要。
编辑/袁曼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