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以为孩子上一年级了,一切都将进入正轨,没想到:孩子刚上半天学,坐不住,竟被叫去陪读!
想知道孩子是否能顺利自信地进入小学?家长可以先来测一测: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华爱华教授曾在专题讲座《“入学准备”备什么?6岁开始已太晚》中提出,与知识储备量相比,获得知识的能力与学习的品质更加重要。因为学习品质能让孩子走得更远。她列出了七大具有良好学习品质孩子的行为特征:
● 他是不是充满好奇和探究?
● 他有没有时间观念?是否按时作息、按时完成任务,有条不紊?
● 他学习时的态度,是不是认真和专注?
● 他对解决问题是否执着?是否很容易放弃?
● 他会不会很强烈要求让自己来?
● 他是不是经常对一些问题进行假设?
● 他是不是会使用工具来解决问题?
没达到目标?
别着急!
今天小编梳理了那些小学家长曾经踩过的坑,帮你完美避坑!
@Q妈:早上明明很早出门,坐电梯时看着别人背书包,我忙问"你文具盒带了吗?"娃答:”忘了。"立马折回家拿,第二次出门到楼下,想起作业本忘记带了,又折回家拿,第三次出门,总算是真的到了学校。
常听小学生家长抱怨,孩子在学校不是丢了这个,就是丢了那个,该带到学校的东西落在家里,该带回家的东西忘在学校,老师布置的任务时常抛在脑后。要知道,孩子年龄越小,注意力持续时间越短。他们时常因被其他东西吸引而忘了自己的东西,因此常常丢东西。并且,学龄前儿童的思维特点是以自我为中心,没有形成“我的”物权概念,便容易忽视对自己物品的管理。现在是物质饱和的时代。东西太易获得,孩子大多没有需要付出才能拥有的观念,再加上家长包办替代过多,导致孩子养成依赖父母的习惯,因此没有爱惜、保管物品的好习惯和任务意识。最后导致孩子总是丢三落四、粗心大意,不仅容易丢东西,做题也时常看漏题、算错题,该得的分得不到。第一步,让孩子自己承担自然后果
首先家长要放手,不要担心孩子做不好而阻止孩子去尝试。我们要允许孩子试错,要消除孩子不敢犯错的恐惧心理。告诉孩子每个人都会犯错,但要明白错在哪里,知道改正错误。当孩子丢三落四,家长需提醒孩子后果,但不能帮他弥补,要让他自己承受后果,增长教训。也不要可以强调结果,而是要耐心引导孩子纠正行为。第二步,培养物权意识
让孩子给自己的东西做上记号,有意识地告诉孩子“这是你的”,尊重孩子对自己物品的处置,让孩子产生物权意识,知道自己的东西自己管。孩子布置小任务,让他完成任务,养
成任务意识。比如:整理书等。最后,布置任务要具体形象,符合孩子年龄特征。家长用可亲、有趣的语言,运用“任务布置
五步法”(清晰交代任务→复述任务→探讨目的→预测意外→询问意见)加强孩子对任务的认识。例如:妈妈:明天我有事,你要7点半起床,自己穿衣服哦。(清晰交代任务)西西:好的。妈妈:你能不能告诉妈妈,我让你做什么呢?(让孩子复述任务) 西西:妈妈让我明天早上 7 点半起床,自己穿衣服。妈妈:是的,那妈妈为什么要 让你自己穿衣服呢?(探讨目的) 西西:因为你有事。妈妈:还因为你长大了,可以 自己穿衣服了。你觉得你会遇到 什么问题吗?(意外预测)西西:我可能找不到裤子,分不清正反。妈妈:我们提前把衣服找到,你就不会找不到啦。你有什么好主意吗?(询问意见)西西:有啊,还分好正反,这样我就不会弄错了。
第四步,及时评价
孩子的行为大多是在模仿、试探、探寻,因此我们要及时评价,让孩子清楚自己的行为,明辨是非。肯定评价。“你的书保护得很 干净”“真棒,你按时完成了任务”。当孩子保管好自己的物品、完成自己的任务时,家长要给予及时积极 的评价,让孩子在正面的评价中吸取经验。指正错误。当孩子丢三落四时要及时指正,和孩子一起找出原因,商量惩罚办法,让孩子吸取经验。@晴晴:记得一年级第一个月孩子尿了好几次裤子。问他为什么,他说找不到厕所。
小学不像幼儿园,有专门的生活老师对孩子的一日生活进行提醒、帮助,很多事情都需要他们自己去思考、完成,也就要求孩子有一定的自理能力。但是,一些家长总认为孩子太小做不好就处处包办代替,或是只关注学习,什么也不让孩子自己动手。最后,导致孩子自理能力差,习惯依赖他人,对于自己该做的事情无所适从,不知道如何去做;不管事情是不是简单,哪怕简单的吃饭和穿衣,都不能独立完成。要知道,自理能力不仅仅是简单的动手能力,它还与孩子独立思考的意识、积极应对问题的态度、应对各种变化性情境的灵活思维,与调动已有经验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能力息息相关。一个自理能力强的孩子往往更会主动学习,能做好自我学习规划与安排。第一步,家长要放手
俗话说“懒家长养出勤快儿”,孩子想要做家务,家长莫阻止。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各方面能力在迅速提高,这使得他们可以用身体来完成更复杂的动作。只要是孩子自己愿意做的事,在保障安全的情况下,家长应该多给孩子动手尝试的机会。第二步,激发兴趣,做好计划
从一些有意思、易成功的事开始让孩子尝试。和孩子商量一些 “小任务”制订到一日计划中。家长要先告诉孩子如何做、怎么做。先以游戏的方式带动孩子做事的兴趣,比如以童趣的口吻把收玩具的过程变成“兔妈妈”和“兔宝宝”一起采蘑菇,接着讨论如何让收纳箱装得更多,等等。第三步,降低期待,学会鼓励
家长不要期待过高,要允许孩子有自己的节奏和方法,不要催促、打击。当孩子做完后及时给予回应,比如告诉他“你收 拾了玩具,家里变得整齐多了呢”。也可以和孩子来一场比赛,故意放慢速度输给孩子,让他们增加自信。第四步,统一要求,学会坚持
和家人商量好哪些事情可以让孩子自己做,并严格执行,除非孩子请求帮忙否则不能越俎代庖,不能因为嫌麻烦而不让孩子动手。
@大头妈妈:孩子一年级刚开学那会儿,哭了好久,天天吵着要回幼儿园。我的心都快碎了~
从幼儿园迈入小学,对孩子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老师从原来游戏的伙伴、温柔的引导者变为了知识的权威传授者。并且,进入一年级后,从原来的以游戏为主转变到以学业为主,家长和老师对孩子赋予了新的期望,减少了游戏时间。加上环境的改变,孩子感受到了更大的压力,很难马上适应。此时,孩子会出现各种不适应,从而表现出沮丧、失落、自卑等负面情绪。
第一步,教会孩子命名情绪
很多孩子有情绪,但是无法准确表达出自己的感受。家长可以和孩子交流感受,比如:“你是不是学不会感到沮丧?”“你现在是不是很憋闷?”“你不想上学是因为……感到……”通过亲子聊天,让孩子了解到情绪的名称,察觉到自己情绪变化,感受到可以被理解。
家长可以制作情绪卡片,让孩子认识情绪、指认情绪,也可以和孩子制作情绪收集瓶,记录观察情绪的类型与频率。在识别情绪时,家长不要纠结孩子情绪产生的原因。此时对孩子而言,读懂情绪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第二步,理解孩子的情绪
情绪管理不是为了消除那些不安的情绪,而是让我们能接纳自己的情绪,并与之融洽相处。当孩子生气或难过发脾气时,不必急于让他情绪消失,而是给他机会去感受、识别、平复自己的情绪。
情绪如弹簧,越用力它可能便越反弹。我们要允许孩子哭,并把自己的体会告诉孩子。比如:“我知道,你现在很难过,可能会哭一会儿。”第三步,释放孩子的情绪
我们还可以教孩子用一些安全的方式来转移或释放自己的情绪,比如可以阅读、画画、唱歌、打沙包等等。果果妈:老师在群里说孩子不知道打上课铃是干嘛,有一节课少了两个孩子,最后在操场的一个角落找到他们。等儿子放学我问他,班里谁跑操场上玩没进教室呀?结果……他说:是我呀!
进入小学之后,孩子即将进行系统的课程学习。如果没有时间概念会让孩子不知道什么时间该做什么事,做事拖拉。第一步,建立“时间”的概念。
家长可以在生活中有意识地强调“时间”,例如:7点了,该起床了;11点半到12点,是午饭时间;晚上10点了,该洗漱睡觉了……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将“按时做某事”的概念自然而然地融入进自己的日常生活中。第二步,引导孩子按时完成任务
做一件事之前,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预估一下完成这件事所需要的时间,可以使用小闹钟或计时器等方式来进行计时。让孩子逐渐了解完成任务需要时长,合理安排时间。第三步,教孩分清轻重缓急
家长可以在生活和孩子一起讨论将需要做的事情按照“紧急度”和“重要度”排序,耐心倾听孩子的排序理由,去了解孩子的心思,在不断沟通中达成一致。此外,家长要留给孩子合理自由支配的时间,让孩子体会到时间管理带来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我们要注意,在帮助孩子制定时间计划时提醒孩子保留弹性,避免时间安排太满,没有灵活调整的空间。这样孩子可能会因为时间过于紧张而失去继续下去的动力。我们要相信,一个拥有良好习惯和学习品质的孩子会拥有更加美好的未来。
编辑/袁曼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