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员热议生态系统保护:在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中推进协同保护
2021年10月12日,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上,中国向世界宣布:大熊猫国家公园等首批五个国家公园正式设立。大熊猫国家公园规划面积2.2万平方公里,地跨川陕甘三省,其中四川省占总面积的87%。
事实上,近年来,四川省按照大熊猫国家公园总体规划,高质量推进试点工作,逐步为建立以大熊猫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提供了“四川方案”。
“如何推进协同保护?”“如何修复受损生态系统?”在18日的省两会上,代表委员们围绕大熊猫国家公园热议生态系统保护。
省人大代表、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省管理局总规划师王鸿加
把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成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典范
去年10月,大熊猫国家公园重磅落地,频频现身于四川的大熊猫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今年省两会,省人大代表、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省管理局总规划师王鸿加所牵挂的,仍与这个关键词有关──大熊猫国家公园。
那么,致力于保护和建设好四川大熊猫国家公园,该如何着力?王鸿加谈到了三方面的目标。
要把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成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典范。“这就需要进一步保护好生物多样性,加强空间管理,细化管理单元,把该保护的地方进一步保护好。”王鸿加谈到,目前大熊猫国家公园面临最重要问题,仍然是栖息地破碎化程度较高,导致种群之间相对隔离。他指出,因此,要加强对受损生态系统的修复,进一步提升国家公园的原真性和完整性,包括做好大熊猫遗传交流廊道建设等。还应建立完备的生态监测体系,做到可考核、可评价。
同时,要把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成为生态教育生态体验的展示样板。“为公众提供更多的生态产品和亲近认识自然的场所。”王鸿加说,在一般控制区与周边地区,为大众提供自然教育、康养等基础设施,开发与国家公园生态保护目标相一致的生态体验产品。
王鸿加同时认为,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也应与当地的发展相协调,才能真正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要引导当地社区建立绿色可持续的生产生活方式,逐步引导原住居民参与到国家公园的建设中来,比如参与生态巡护、自然教育、康养等新业态。“通过建立健全生态保护的利益分享机制等,让群众有获得感和幸福感。”在他看来,将大熊猫生态公园建设成为生态价值实现的先行区,才能真正做到人和自然和谐共生。
省政协委员、四川省大熊猫国际文化艺术发展中心主任吴长江
打造公园与社区利益共同体 探索公益组织参与建设机制
“在多年试点中,我省在生态修复、体制机制等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但也面临一些挑战。”四川省政协委员、四川省大熊猫国际文化艺术发展中心主任吴长江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今年两会期间,他带来了一份《关于在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中推进协同保护实现协同发展的建议》。
作为一个热爱画大熊猫的画家,吴长江长期关注着大熊猫的保护。四川作为大熊猫国家公园最大区域,近年来,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保护力度不断加强,野生大熊猫数量不断增长,大熊猫栖息地面积岀现持续恢复性增长。
在吴长江看来,部分试点区对国家公园功能定位仍存在认识误区,忽视了试点区内仍有一定社区的历史事实,忽视了国家公园“全民公益性”的建设理念,从而引发了一些问题。
另一方面,各类保护地和管理机构的整合存在困难,一些地方尽管推动了机构整合,但基于生态要素的破碎化管理在短时间内难以完全改变。此外,试点区的主动性、创新性不足,改革部署还没有具体行动起来,同时普遍面临资金缺口问题。
对此,他建议,要协同管理,进一步完善大熊猫国家公园多元共治机制,“这一点可借鉴国际上国家公园管理经验,以多方参与的‘理事会’等形式形成社会共治机制,缓解建设和管理中可能产生的部门与地方、公园与社区的矛盾。”
他提出,建立社区可持续发展机制,是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园所在的边远山区,原住居民对自然资源的依存度较高,如果不能恰当地处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可能会导致当地经济发展受到一定限制。”他建议按照“点上聚居、线上旅游、面上保护”思路,融入乡村振兴总体部署,打造公园与社区利益共同体,改变普遍存在的“富饶的贫困”现象。他还把公园建设和公益活动联系到了一起。“建议探索建立大熊猫国家公园公益基金,鼓励个人、企业和社会组织通过捐款、捐建等形式参与公园建设,支持大熊猫保护科研、社区发展和民生改善。”
来源:四川发布、成都日报“锦观”新闻客户端
🔹 陈炜在成都市暗访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时强调:持续用力,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
🔹 齐心协力!今年将推动嘉陵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陕甘川渝协同立法🔹 提前完成2021年既定目标!黄河流域“清废行动”工作开展情况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