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模式与典型案例(第一批)丨成都市蒲江县明月村“农创+文创”绘制乡村的“诗与远方”
近期,我们分享了《四川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模式与典型案例(第一批)》中“以厚植生态本底带动土地增值的‘溢出效应型’”实践模式与典型案例,接下来,随小编一起来看看“以彰显特色生态文化为引领的‘文化铸魂型’”又包括哪些地方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吧……
以彰显特色生态文化为引领的“文化铸魂型”
该模式是指在具有历史文化底蕴的地区,可依托生态资源禀赋条件,充分梳理当地文化脉络,挖掘红色文化、诗词文化、民俗文化、三国文化等文化资源,让绿水青山焕发人文的生命力与活力,创造出人在精神享受、知识获取、休闲娱乐和美学体验等方面的综合惠宜。“文化铸魂型”的核心是挖掘本地“文化名片”并找到生态与文化的契合点。
案例25
成都市蒲江县明月村“农创+文创”
绘制乡村的“诗与远方”
案例背景
明月村位于成都市蒲江县甘溪镇,曾是成都市贫困村,2014年开始依托茶山、竹海、松林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特有的邛窑历史文化,积极探索走出了一条农商文旅融合发展的乡村振兴之路,实现了生态保护、文化传承、产业发展与农民增收的全面进步,绘制出美丽乡村的“诗与远方”。2020年全村接待游客23万人次,乡村休闲旅游收入达到3300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7000元,高出全省平均水平68.8%。明月村已成为蒲江的一张亮丽名片,先后获评全国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十大典型”、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中国最美乡村、中国传统村落活化最佳案例等殊荣,入选联合国人居署与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确定的国际可持续发展试点社区。
▲明月村凉山渠绿道
主要做法
加强组织领导,夯实转化基础
一是坚持党建核心引领,筑牢乡村治理组织保障。村党总支以阵地建设、班子提升、党员示范带动为突破,创新“党性教育+文创产业”双培训、“新村民+原住民”双融合、“组织引领+党员带头”双保障的“三双”党建机制。建立和完善以园区党组织为核心,村民委员会、明月乡村旅游合作社、明月雷竹土地股份合作社、社区营造研究机构等社会组织多元参与的党群服务中心治理体系。
二是成立以县长为组长的“蒲江县明月国际陶艺村项目工作领导小组”,大力引进文旅项目策划运营、国土规划等人才。秉持“保留乡村形态,拒绝大资本”发展思路,通过盘活集体建设用地和闲置宅基地资源,为明月村“引凤入巢”提供“启动器”。
三是实施院落改造和林盘整治项目,强化茶山、竹海、松林生态本底保护,巩固“茶山竹海”生态优势。
推进文旅融合,做强产业支撑
一是实施文创撬动。围绕“以陶艺手工艺为主的文化创意聚落与文化创客集群”发展定位,引进100余名艺术家和文化创客成为新村民,吸引本村人返乡就业、创业。孵化培育明月古琴社、明月诗社、守望者乐队等特色文艺队伍,打造《明月甘溪》原创歌曲,出版发行《明月集》。引进蜀山窑陶瓷艺术博物馆等文创项目51个,引导文创项目聚落和文化创客集群助推农商文创融合发展。以节会为载体,组织开展陶艺节、端午古琴诗会等特色文旅活动。定期举办推出农事体验、自然教育、制陶和草木染体验等项目。着力打造“明月村”文化品牌,连续举办9届春笋艺术节、5届“月是故乡明”中秋诗歌音乐会等特色文化活动。
▲明月村陶艺手工艺
二是加强产业引导。成立雷竹土地股份合作社、兴叶竹笋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壮大集体经济。培育打造“明月村”文创和农创品牌,开发明月茶、明月笋、明月染等系列“明月造”旅游商品,借力互联网,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三是创新管理模式。组建明月村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采取政府、村集体和入社农户“三三制”股权架构,统筹旅游项目建设、产品研发、推广运营,先后获评国家级示范合作社、成都加快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改革创新先进集体等荣誉。
▲明月村明月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