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四川:横跨五大地貌单元,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

四川地处西南腹地,横跨五大地貌单元,包括六个气候梯度。在独特的地理位置、多样的地貌条件、复杂的气候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多类型的自然生态系统在四川得以充分发育,是中国特有物种最多的省份。

“四川好山好水好风光,自古享有‘天下山水之观在蜀’的美誉。而四川独特的自然生态之美,其本质就在于四川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日前,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景弘做客四川省人民政府网站“在线访谈”栏目时说。


秀美山川千姿百态

造就四川生物多样性殷实家底

在四川,你不仅能尽赏秀美山川千姿百态,也能看到憨态可掬的大熊猫、林间飞跃的金丝猴。

对四川的生物多样性,王景弘如数家珍。在四川,有野生脊椎动物1400余种,占全国总数的45%以上,居全国第二位。列入全国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303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63种,包括大熊猫、川金丝猴、雪豹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40种,包括狼、猕猴等。

有高等植物14470种,占全国总数的1/3以上。其中,裸子植物种类数量居全国第一位,被子植物种类数量居全国第二位。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233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11种,包括光叶蕨、攀枝花苏铁、红豆杉、峨眉拟单性木兰等。

此外,四川还是全国重要竹区之一,竹子在全省均有分布,现有竹类18属164种,其中乡土竹种140余个,特有竹种73个。“目前我省竹林面积、竹产业产值分居全国第一位和第二位。”王景弘说。

而在这些数据的背后,是四川实施长江防护林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的付出;是大力实施围栏封育、人工种草、退化草原治理、防控鼠虫害、治理黑土滩和毒害草、草原防火等保护恢复措施的艰辛;是四川先行先试探索湿地生态补偿等的勇气。

截至2021年,四川森林覆盖率高达40.23%,其中约87%为天然林,是全国天然林面积最大的省份之一;天然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85.8%。


截至2021年底

人工圈养大熊猫种群数量达581只

谈到四川物种保护,首先要说的就是大熊猫。

大熊猫是全世界人民最喜欢的野生动物之一,也是四川物种保护的特色亮点。四川是国宝大熊猫的模式标本产地和现代分布中心,现有野生大熊猫1387只,大熊猫栖息地202.7万公顷,分别占全国总量的74.4%和78.7%。

“截至2021年底,四川省内人工圈养大熊猫种群数量达到了581只,占全球人工圈养大熊猫种群数量的87%。”王景弘说,取得这样的骄人成绩,与持续开展的大熊猫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工作密不可分。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四川与世界自然基金会及国内外科研单位进行广泛合作,围绕大熊猫人工繁育持续进行了多学科、多领域的研究,攻克了大熊猫繁殖领域“发情难、配种受孕难、育幼成活难”三大技术难关,保证了大熊猫圈养种群稳定发展、自我延续,并进入探索人工繁育个体、壮大野生种群的阶段。

进入新世纪后,四川在全国率先开展救护大熊猫易地放归和人工繁育大熊猫野化培训放归。

目前,已建成3个放归基地和两个大熊猫野化培训基地。截至2018年底,已先后成功放归13只大熊猫,并持续开展追踪监测。其中,全球首只易地放归大熊猫“泸欣”已野外产仔育幼成功,标志着大熊猫小种群复壮进入一个新的里程。

同时,实施黄土梁、土地岭、拖乌山等6条大熊猫生态廊道建设工程,修复廊道植被68平方公里,恢复大熊猫栖息地28平方公里,积极为大熊猫孤立小种群扩散和基因交流创造有利条件。

除了迁地保护,针对大熊猫这一伞护种,四川也积极推进其就地保护工作。2021年,我国宣布设立的第一批国家公园,就包括跨四川省、陕西省、甘肃省三省的大熊猫国家公园。


坚持系统性、完整性

避免过度保护

除了大熊猫,四川省在野生动植物整体保护方面持续发力,统筹推进。自20世纪60年代初,四川逐步建立以大熊猫及其栖息地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拉开了全省自然保护区建设的序幕。

四川先后建立了以珍稀野生动物、植物、生态系统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共计165个,占全省面积的16.23%,组成了类型多样、门类齐全、布局较全面、保护价值极高的自然保护网络,系统、完整地保护了四川典型自然生态系统和大熊猫、白唇鹿、四川山鹧鸪、黑颈鹤、攀枝花苏铁、桫椤、距瓣尾囊草等一大批珍稀物种。

保护好不好,关键看成效。

“这些年,我们使用了红外相机监测技术,获得了很多物种、尤其是珍稀野生动物的珍贵影像资料。”王景弘说,新龙县从2016年开始的三期猫科动物监测,共记录了包括豹、雪豹、金猫、荒漠猫、猞猁、兔狲和豹猫在内的7种猫科动物。

2009年,在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首次拍摄到雪豹影像,2017年以来每年对区内全部雪豹栖息地区坚持进行监测,到目前为止已鉴定出30只以上个体。2021年,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经过4年的艰苦努力,成功拍摄到雪豹,证明了岷山中段现存雪豹。同期,马尔康市出现豹的影像记录。

“这些食物链上顶级捕食者的存在,是相关区域自然生态系统保存完整的有力证据,也是我省生物多样性保护卓有成效的有力证明。”王景弘透露,在极小种群植物迁地保护上,四川也持续发力,坚持推进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的人工培植和野外回归。

目前,已实现峨眉拟单性木兰和距瓣尾囊草野外回归,建立起新的野外种群。西昌黄杉、剑阁柏人工育苗试验仍在不懈努力。五小叶槭、圆叶玉兰、崖柏的人工培植苗木生长良好,为今年春季野外回归准备了条件。此外,还实施疏花水柏枝野外保护,其在原生地野外的种群数量保持稳定。

近年来,野猪之害普遍社会关注。对于如何避免过度保护?野生动植物与湿地保护处处长郭祥兴说,目前,野猪危害防控已纳入四川林草工作的重要内容。“一旦发现局部地区野生动物数量过大,就要启动种群调控工作,比如把一部分珍稀濒危的物种个体迁移出去,或者是对一些比较常见的非重点保护动物就地猎捕。”

2021年,四川被列为全国第二批防控野猪危害试点省,四川省林草局高度重视,认真研究,结合四川省情和基层需求,确定了4个防控野猪危害综合试点县,全面推进种群调查、队伍组建、野猪猎捕、保险赔付等试点工作,全省共猎捕了近200头野猪,对部分地区的野猪种群进行了调控,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来源:中国环境APP


🔹 切实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让巴山蜀水更加秀美安澜(四川日报)

🔹 世界海洋日 | 保护海洋生态系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 动态调整环评审批权限!2亿财政资金贴息、8条环保措施稳增长促发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