督察整改成效看四川系列报道——南充:强基固本补短板,“绿水青山”加速变为“金山银山”
千里嘉陵江是诗圣杜甫笔下“嘉陵江色何所似,石黛碧玉相因依”的千古绝唱;是画圣吴道子笔下的《嘉陵江三百里山水》旖旎风光;是中华民族“母亲河”长江水系中流域面积最大的一级支流。
南充位于嘉陵江中游,千里嘉陵江把300公里“最柔美的身段”留在了这里。守护“一江清水向东流”是南充的历史使命。第一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指出问题后,南充闻令而动,全面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铁的决心、铁的手段、铁的纪律,挂帅出征、挂图作战、挂责问效,走出了一条破困前进、攻守并举、转型升级,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协同共生之路。
进与困
基础短板带来生态之痛
发展进程中,曾经南充也面临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重压力。工业化、城市化的加快发展与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矛盾日益凸显,生态环境质量日益下降,为南充敲响了警钟。
污水一度“混排直排”
2017年,南充主城区仅有2座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仅为15万吨,仅占总排放量的55.29%;县城污水处理能力仅为16.75万吨,仅占总排放量的53.62%;乡镇污水集中处理几乎处于“空白”状态。全市污水管网建设严重滞后,雨污直排混排严重,一些县城的小河沟变成“纳污沟”“臭水沟”。
垃圾一度“无序填埋”
生活垃圾大部分采用填埋方式处理,堆积成山、臭气扰民,不仅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而且还存在巨大安全隐患。同时,医废、危废物品产生量与日俱增,及时规范处理面临巨大压力。
群众一度“反映强烈”
2017年,收到群众环境质量投诉举报3936件,接待环境信访269件187人(次)。第一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期间,南充信访举报量高居全省第2。
危机就是转机
2017年,第一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及“回头看”反馈南充污水治理、固废危废处理等各类环保设施建设进度滞后问题16项。补齐环境基础设施短板迫在眉睫,还嘉陵江“活水源头”、还人民群众宜居环境刻不容缓,一场轰轰烈烈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攻坚行动就此拉开大幕。
攻与守
攻坚行动守护绿水青山
发展瓶颈怎么破?督察问题怎么改?群众期盼怎么办?市委、市政府背水一战,坚决把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补短作为重大政治任务、重大民生工程强力推进。
高位推动,冲刺冲锋
铁的决心抓整改。南充写下保证书、立下军令状。2017年以来,召开环委会27次,市委常委会和市政府常务会议85次,研究部署环境问题整改工作;制定了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反馈意见整改实施方案和贯彻落实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回头看”反馈意见整改任务清单,明确了678个具体整改任务;相继出台垃圾、污水、危废等系列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攻坚行动方案。
铁的手段抓整改。建立了“分工制+分线制+分块制”“清单制+责任制+销号制”“黄牌警示+红牌督办+移送问责”的问题整改机制,把整改责任落实到最小单元。全国首创“记者河长”工作机制,用“媒体曝光”“内参传阅”等方式促进问题整改。铁的纪律抓整改。制定出台《南充市环境保护行政约谈办法》《南充市生态环境问题整改工作“红黑榜”通报机制》《南充市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问题线索移送工作机制》,强化“四不两直”暗访督查,2017年以来,对问题整改不到位、环保项目建设滞后的373人进行了追责问责。“三三”机制,决战决胜
污水治理“三提升”。累计投入181.2亿元,新(改)建雨污管网3930公里,新建城镇污水处理设施189座,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922处,污水日处理能力新增57.76万吨,增长了2倍,中水回用达6.5万吨/每天。全面提升了污水“收集能力”“处理能力”“利用能力”,曾经的纳污沟、臭水沟现已水清岸绿、河畅景美。
垃圾处理“三统一”。累计投入31.2亿元,共购置垃圾转运车7000余辆,设立垃圾收集点3.5万处,建设垃圾转运站190座,分片建成垃圾焚烧发电厂3座,垃圾焚烧发电日处理能力达到2900吨,年并网发电量2.9亿度,形成了生活垃圾处理“统一收集、统一转运、统一发电”的模式,资源化处置“全覆盖”。危废处置“三到位”。累计引入社会资本7.8亿元,建成废机油、废铅蓄电池等危险废物收集处置中心4处、医废处置中心3座、污泥处置中心4处。建成了川东北第一家集焚烧、物化、填埋和资源化利用于一体的大型危险废物综合处置中心,处理种类39大类,443小类,年处理能力8.25万吨,处理范围辐射周边多个市(州)。严把危废“产生、收集、储存、运输、交接、处置”六个环节,做到了全过程闭环监管。实现了“设施到位、处置到位、监管到位”,危废风险“转危为安”。山水南充,宜居宜业
环境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带来了环境质量的不断改善。天更蓝,2021年,全市空气优良天数较“十三五”初增加61天,空气环境质量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重排名29;水更清,嘉陵江干流水质长期稳定保持地表水Ⅱ类,嘉陵江沿线砂石开采全部实现国有化统一管理,沿江码头规范整治,嘉陵江岸线得到有效保护;地更绿,全市森林覆盖率41.7%,“印象嘉陵江”“黄金江岸”“满福水城”“秀水长滩”等一批湿地公园成为市民休闲旅游的好去处。人更欢,2020年,南充市入选全国十大舒适之城,2021年度群众生态环境满意度全省排名第1。
转与升
建章立制实现长效治理
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既是一场攻坚战,更是一场持久战。怎样实现环境质量常治长效?长期惠民?仍需持续发力、久久为功、善作善成。
立法,让破坏环境者望而生畏
发挥地方立法作用,推动出台《四川省嘉陵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相继出台《南充市城市园林绿化条例》《南充市城镇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南充市城市景观风貌保护条例》《南充市乡村污水处理条例》,生态环境保护法规制度进一步完善。2017年以来,严厉查处环境违法案件1650件,处罚款1.15亿元,行政拘留56人,刑事处罚3人。
准入,让心存侥幸者望而却步
全省首批发布“三线一单”分区管控成果,并将其作为资源开发、产业布局、结构调整、城乡建设、重大项目选址的重要依据,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盲目发展。2017年以来,否定不合符生态环保要求项目26个,涉及投资10.4亿元。整治“散乱污”企业1200余家、淘汰退出125户企业落后生产线(设备)、关停(整改)砖瓦企业187家。
共治,让热心环保者望风响应
出台《嘉陵江流域(南充段)水环境生态补偿办法》《南充市“5G+AI+公益诉讼”促进生态保护工作办法》,完善跨区域、跨流域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支持全社会参与环境违法监督。大力发展绿色金融,积极开展EOD生态环境治理模式试点,运用经济杠杆进行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全力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
南充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不仅是一场攻坚行动,更是一场“思想革命”“产业革命”。有机农业享誉全球,生态旅游成为靓丽名片,三环电子、中科九微为代表的电子信息产业蓬勃发展,吉利汽车、永荣化工等新能源、新材料企业纷至沓来,“绿水青山”正加速变为“金山银山”。
新时代新征程,新使命新作为。南充坚定不移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强化上游意识,展现上游担当,守护好嘉陵江最柔美的身段、川中最秀美的丘陵、巴蜀最宜居的环境,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