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解锁“斜马坚”的秘密

四川省阿坝州若尔盖县西仓村边,一排排“柳方格”被环绕在高山柳之间,“可不要小看这些格子,它们可是治沙的法宝。” 若尔盖县林草原局生态修复股有关负责人向“生态环境专家黄河行”调研组一行人介绍道。

△山坡上分布的一排排“柳方格”。任靖摄

若尔盖县是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区,也是“中华水塔”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地处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地带,是高寒生态脆弱区,全县草原沙化、湿地萎缩严重,西仓村沙化土地正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这里曾经是若尔盖县沙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被我们称为‘斜马坚’,意为沙子山。”当地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以前最怕刮风,风吹起来到处都是沙子。一不小心就会吹进嘴里,嚼起来嘎吱嘎吱响。”如今,一走一凹陷的担忧不再,取而代之的是脚踏实地的安稳。

变化始于2017年,846万元被投入若尔盖,川西藏区生态保护与建设2016年若尔盖县沙化土地治理工程(二期)在此展开。技术人员经过反复实验,尝试了多种治理模式,最终选定了“高山柳沙障+植灌+种草+施肥+围栏封禁管护”的治理模式。

“高山柳是高原特有的植物,能够在固定和半固定沙丘上生长,根系有时可深入地下两米,叶密枝韧,可被制作成沙障。”上述负责人告诉记者。

记者注意到,每个高山柳的根系附近都有一个凸起的土包,“高山柳能把沙子固定在‘脚’下,所以它根系边的地面会比周围高。” 上述负责人指着山间的方格,“它们还被编织成2米宽、4米长的方框,固定在沙地上,框内是多年生草种披碱草、老芒麦和一年生草种燕麦,能够起到防风固沙的作用。”

经过5年的治理和管护,沙被固定住了,流动沙源的蔓延趋势被遏制,并逐渐转化为半固定沙地甚至固定沙地,植被盖度从原来的2%增至治理后的85%。在这一过程中,有3.6万名当地居民参与到沙化土地的治理之中,通过种树、铺设牛羊粪有机肥等方式,在提高了治沙效率的同时增加了收入,实现治沙与增收双赢。

可喜的变化也同样出现在若尔盖。5年间,若尔盖县沙化面积降为108.88万亩,年递增率由2014年的5.32%下降为-1.36%,首次出现可喜的负增长,沙化治理迎来历史性拐点。

“未来,我们将制定《若尔盖县林草生态修复项目后期管护制度》,补齐机制短板,加强后期管护力度,积极争取管护资金,延长沙化治理管护时限,切实巩固治理成效,保证‘治一片成一片’。” 上述负责人表示。

来源:中国环境APP

🔹 协同解决跨地区、跨流域生态环境问题!2023年川渝生态环境保护督察联动座谈会召开🔹 滇川黔三省开展赤水河流域生态环境联合交叉执法检查

🔹 李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研究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有关工作等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四川生态环境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