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苍溪:村里的污水“不见”了 | 川江千里行
“苍溪县下嘉陵水,入峡穿江到海流。”唐朝诗人元稹笔下的苍溪县位于四川盆地北缘深丘,嘉陵江自北向南穿越全县,流绿淌翠,为这片土地和人民提供充盈的生产生活用水。
苍溪县辖31个乡镇、454个村(社区),总人口72.8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9.93万人,约占全县总人口的83%,农村生产生活污水成为嘉陵江(苍溪段)主要污染源之一,如何处理这些污水是保障嘉陵江水质的重要一环。
单户“3+1”污水处理池。任靖摄
在苍溪县五龙镇三会村,不少村民家院子里都有四个带着井盖的小池子。
“这是单户‘3+1’污水处理池,井盖下‘藏’的是村民生产生活中产生的黑水和灰水,它们分别经厌氧发酵沉淀和隔油池处理后进入贮存池,进一步降解后用于灌溉。”苍溪生态环境局总工程师纪进说着打开了化粪池和储存池上的井盖,可以明显看出储存池内的水更加清澈,异味也更小。
“以前,村里的粪便、污水都没有人处理,一到了夏天味道特别重。”提起这套污水处理设施,村民沈大爷很开心,“修这个处理池没花一分钱,污水不仅得到了处理,还能用来浇花、浇树。”
除了沈大爷家里这种针对单户的污水处理池,苍溪县还结合当地地质地貌,针对联户、聚居点、场镇周边等不同类型的污水产生源,分别采用“三格化粪池+太阳能微动力+人工湿地+资源化利用、调节池+多级厌氧池+稳定塘(人工湿地)+资源化利用、人工湿地+氧化塘+资源化利用生态净化处理、纳管处理”等不同组合模式,做到“一村一案、因户施策”,实现污水治理低成本、无能耗、易维护、更安全。
三会村内的人工湿地。任靖摄
污染源控制住了,但污染形成的黑臭水体还在。为此,苍溪县开展了黑臭水体治理试点工作,为实现一湾清水入嘉陵进行积极探索。
龙洞沟就是试点之一。龙洞沟是嘉陵江左岸一级支流,沟内浑浊的水体、难忍的异味影响了附近村民的生活,也对嘉陵江水质造成了威胁。
“龙洞沟主要的污染源是沿线居民的生活污水和农业污水。”同行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苍溪县通过修建污水处理站、清淤疏浚、建设生态石笼和生态浮岛等方式对龙洞沟进行治理,如今沟内水质得到改善,沟边还能看到前来垂钓的游人。
在龙洞沟边垂钓的游客。任靖摄
除龙洞沟外,苍溪县还有元坝镇店子沟、大堰沟元坝段、大堰沟歧坪段等三个黑臭水体治理试点,总投资为5035.76万元,预计治理农村黑臭水体约100000平方米。
在先行先试中,苍溪县探索形成了适合山区农业县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与黑臭水体治理相结合的“四个三”苍溪经验,即“三项规划”贯穿全局、“三个结合”整体推进、“三项机制”保驾护航、“三项措施”促强补短。
在试点经验的指导下,苍溪县全县累计建成乡镇污水处理厂(站)34座、农村微动力污水处理站24座、聚居点大型三格化粪池123座、户用三格化粪池1.9万座,污水处理基础设施基本实现全覆盖。同时,全县行政村生活污水有效治理占比达到74%、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5%,惠及农户14.5万户48.5万人,嘉陵江水质常年保持在Ⅱ类以上,一湾清水入嘉陵的愿景正逐步实现。
来源:中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