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发现大同·品鉴文物】1500年前那抹迷人的大同蓝来了

大同日报融媒中心 大同新闻网 2020-11-13




游山西  读历史


畅游三晋大地,品读华夏历史,坚定文化自信,体味精彩人生。大同日报社、大同市博物馆联合在大同新闻网公号推出【发现大同】栏目,第一季以“品鉴文物”盘点那些承载着历史文化密码的“大同宝物”。让我们一起走进大同市博物馆,把镜头与目光对准这些“历史密码”……



你印象中的大同蓝是不是这个样子?

但你见过1500年前的大同蓝吗?


穿越回1500年前,大同还叫“平城”的时代,一个铁血王朝正在完成一件对后世起着决定性影响的事。

 

一座商贸繁盛、八方来朝的京都之地,正流行一种神秘的玩物,达官贵人无不把它奉为非富即贵的标配。可以不戴金银,但不能没有一件叫“缪琳”(“琅玕”“流离”“陆离”“颇黎”)的东东。这就是……




05




北魏玻璃器



01

那抹令人心旷神怡的北魏蓝


北魏蓝这个名字是被一个叫“动脉影”的摄影师叫响的。这个专拍博物馆的发烧友被大同市博物馆的一抹蓝色迷倒了。随着他的图片在网上疯传,北魏蓝正式出道。


动脉影拍过的玻璃瓶,2018年12月在南京博物院《琅琊王——东晋到北魏》出展,2020年5月至8月在安徽博物院《融·合——4-5世纪北魏平城文物展》出展。本月底将回到大同。



玻璃虽与琉璃同源,但北魏蓝是真正的玻璃制品,而非琉璃。


来来来,科普一下:


02

古老的玻璃


传说玻璃是埃及工匠在制陶器时发现沙子加苏打可以制成亮晶晶的玻璃。


中国发现最早的玻璃器始于春秋末、战国初。仅有套色的蜻蜓眼式玻璃珠和嵌在剑格上的小块玻璃。与金银、玉翠、陶瓷、青铜并列为五大名器,亦是佛家七宝之一。


北魏降服北凉后,统一中国北方,打通丝绸之路中段,玻璃器及其制造技术也随胡商传入平城。


据《魏书·大月氏传》记载,“自云能铸石为五色琉璃。于是采矿山中,于京师铸之,即成,光泽乃美于西方来者。乃诏为行殿,容百余人,光色映彻,观者见之,莫不惊骇,以为神明所作。自此,国中琉璃遂贱,人不复珍之。”可以证明:北魏玻璃器是本土之作。


北魏蓝,

何以是如此深遂、迷人、梦幻般的蓝色?


早期中国玻璃制品中主要是含铅钡,而西方的玻璃成分主要是钠钙,完全不同。北魏的这种蓝玻璃,是来自西方月氏人的制法,是里面含钠钙的新式的玻璃,如此,才有北魏蓝!



03

北魏蓝有这么多……


大同地区已发现的出土玻璃器多为器皿类,供贵族阶层日常使用的碗、壶等实用器占大宗,也有少量小玻璃珠用来装饰佩戴或充当贸易中的等价物使用。凡出土玻璃器的墓葬皆为北魏高级贵族墓。


已见诸报道的大同出土的北魏玻璃器共计14件



磨花玻璃碗




1988年于大同南郊北魏墓群出土。

口径10.3厘米,腹径11.4厘米,高7.5厘米。


呈淡绿色半透明体,直口扁圆唇,束颈,圆腹 ,凹圜底。腹外壁磨砂,外壁上下四排椭圆形凹点,每排35个,交错排列;底部中央及四周有七个较大的圆形或椭圆形凹窝。凹点、凹窝全部拋光。


该器物与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出土的玻璃碗造型极为相似,是典型的波斯萨珊王朝制品,也是目前国内已发现的此类器物中最精美的一件。



资料图 原物在山西博物院


玻璃碗




2001年大同七里村北魏墓群出土。


色彩鲜艳,器形完好,采用吹制成形技术,器体内含气泡较多,整体透明度不高。


器形仿自平城本地陶钵、陶罐。口径12.9厘米、底径7.7厘米、高5.9厘米。直壁深腹,圆饼底。上腹部饰有一周凸弦纹。内外壁上皆有土沁。玻璃器上装饰的弦纹,在其他年代出土的玻璃器中未见。



深蓝色半透明玻璃瓶




2001年大同七里村北魏墓群出土。


口径2.4厘米,底径2.6厘米,高5厘米。器型小巧,素面,口沿外卷,矮颈,肩部略宽,腹部圆鼓,平底。器盖呈球形,小尖嘴已残。为天青色,透明度较高,是吹制玻璃中的精品。


经国家博物馆姚青芳研究馆员对该墓葬群出土的玻璃器进行X光无损检测分析得出,该墓葬群出土玻璃器属钠钙玻璃。



玻璃壶




2002年大同市迎宾大道北魏墓出土。


口径5.5厘米、底径4厘米、高15.4厘米。质地为深蓝色半透明玻璃,喇叭形敞口,平沿、束颈、圆肩,腹下内收,小平底。肩部饰有凸弦纹两周,表面有土沁,并形成了类似蛤蜊壳的光泽。


器型与北魏陶壶有异曲同工之妙。

近距离观察可知为模制。


蛤蜊壳的光泽


玻璃注




1986年大同市大秦铁路湖东编组站北魏墓出土。


吹制成形,深蓝色半透明,薄胎、敛口、圆锥形腹,一端为圆锥形流,近流部有一凸起的小圆环。另一端腹体变粗,浑圆,留有通孔。通长19厘米。表面有土沁。


公元5世纪时由中亚工匠将玻璃吹制技术传入中国,后逐渐被北魏玻璃匠人掌握并广泛运用。


像不像宇宙间的蓝色星球?



玻璃钵(两件)




2002年大同市迎宾大道北魏墓出土。


直径5厘米。整体呈半球形,圆唇、圜底。器型小巧,可能是为墓主人专门而制的明器。器形仿自平城本地陶钵。

魔幻般的蓝色




半球形玻璃泡饰件




2002年大同迎宾街北魏墓群出土。


半透明,凹面画白色七瓣莲花,该器型与北魏时期金属质泡钉造型上极为相似,据此推测应属泡钉一类的器物。直径5-5.5厘米,高2.7厘米。



玻璃珠项链




2011年大同市恒安街北魏墓出土。


长20厘米,由4800余颗小玻璃珠间隔金珠、水晶、珍珠等宝石类饰品穿缀而成。单个小玻璃珠平均外径为0.15-0.30cm,内径为0.10-0.13cm,壁厚0.10-0.15cm.


此种小玻璃珠在北魏洛阳永宁寺西门遗址中大量出土,美国学者彼特·弗朗西斯根据这类珠子出土区域而命名为“印度洋——太平洋玻璃珠”


04

一堆残片的重生


它们最初是这个样子滴!

面对一堆残片

有时连它们长得啥样子都不知道

文物修复者如何下手?


文物修复高手 + 现代化的技术手段= 完美复原




这中间的复杂与繁琐我们难以想象……


大同市博物馆,以唐慧娟、宋志辉老师为首的文物工作者,用精湛的技术、超前的工艺、耐人的毅力也谱写了一段《我在大同修文物》的故事……


面对难以修复的残杂碎片,他们迎难而上……


采集,用三维超景深系统采集表面工艺信息,以了解当时的制作工艺;


测定组成元素,判断当时使用的材料和助溶剂成份。


拼对,在碎片中辨别与拼对,找出属于同一件器物的碎片;


记录并保留有价值信息,比如表面彩绘层和分化层的加固;


清洗,用热蒸汽清洗机对其表面和断茬的污染物进行清洗;


粘接,根据拼对标记采用陶瓷胶进行粘接;


补配,根据器物颜色的深浅,使用透明胶和相应色度的矿物颜料对缺失部位进行补配,修型;


打磨,对补配位置进行打磨,呈现整体美感。


最后成型!相当相当不容易啊……



北魏玻璃器由最初简单的贸易引进,发展到效仿吸收西方玻璃器制作工艺,融合鲜卑民族自身的审美特点,最终形成风格独特的北魏玻璃器。对后世玻璃器工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也使人们进一步认识到文化交流在人类文明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些蓝色玻璃器也反映出北魏时期大同的繁盛历史,同时也折射出北魏文化的辉煌。




你是不是被这些北魏蓝电到了?

从1500年前到今天

这座城市总是给世界惊艳!

北魏蓝今天已是响当当的大同蓝!

历史底蕴深厚、独具文化个性的大同

正为世界呈现更多精彩!




看过大同蓝,还有另一种令你过目难忘的颜色——金色。而这些宝物何止颜色打动你,你还会被近千年前的金匠深深折服,无论创意,还是巧夺天工的手艺,你都会奉上膝盖来膜拜……


搬好小板凳,相约下周六,我们一起说说曲回寺金饰。


栏目题字:杜鹃

摄       影:景行大同   李航

文案编辑:贺英

资料提供:王雅玲 王利霞



©大同日报社融媒体中心出品

责编:周建新

审核:邓 琳

监制:刘双英


大同日报社新媒体矩阵

所刊发的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发

但是一定要注明出处呦~


孝文帝让一个镇西大将军、吏部尚书带着一支“军队”下葬,不怕他“反了”吗?

撑起一个王朝的铁血与壮丽,它却萌到化~~

大同1500年前的石雕,已是霸气外露、王气满满⋯⋯

琅琊王家的漆屏之侧,藏着怎样的历史风云


就知道你“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