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区块链所面临的威胁——中国改革四君子朱嘉明谈区块链系列之二

朱嘉明 DeFi进化论 2023-04-19

导读:朱嘉明老师是中国改革四君子(王岐山、朱嘉明、黄江南、翁永曦)之一,知名经济学家。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中国对社会变革的期待如火山喷发,力量积蓄已久,社会潮流惟以“变”字当道,政治新锐先发制人,应时而生的“改革四君子”至今仍影响中国社会进程。本系列文章摘自朱嘉明老师《处于“十字路口”的区块链技术及其应用》一文,分若干个小篇章分享给大家,希望对区块链创业者有所启发。


区块链是否存在现实的和潜在的威胁?区块链面临着为数众多的技术性困境,诸如“可扩展性”技术,“隐私保护”技术,“存储”技术,等等。但是,真正构成对区块链体系的现实的和潜在的威胁的很可能集中在:


一、“共识层”结构性失衡的可能性


在区块链的架构中,或者在区块链的分布式系统中,“共识层”至关紧要。共识的本质是“算法”,一个严格“共识算法” 需要满足四个条件:终止性、一致性、合法性、诚实性。 从技术层面来讲,区块链的共识算法基于异步通讯场景。这样,就要涉及到FLP定理。該定理的研究对象覆蓋异步通讯的没有时钟、不能时间同步、不能使用超时、不能探测失败、消息可任意延迟、消息可乱序等一系列特徵。在异步通讯场景下,即使只有一个进程失败,也没有任何算法保证非失败进程达到一致性。在这样的情况下,通常的共识算法,会倾向选择“安全性”和牺牲“活性”,难以保证在有限时间内达到共识。也就是说,现在的各类区块链的共识算法只有相对意义,并不存在统一的共识算法,唯有根据不同的需求,不同类型的区块链不得不采用不同类型的共识算法。 



这样,就引申出两个问题:


其一,已有的共识算法如何应对当下区块链数量爆炸,类型组合多样化,以及区块链类型之间差异增加的情形?


其二,区块链是特定的多维动态系统,就是一个多中心或无中心、更加分布式的网络。这个网络跨越多个子网、多个数据中心、多个机构、多个运营商、甚至多个国家,如果“区块链联盟” 进入实质化,怎样协调不同共识算法,实现共识的共识? 


不久前,一位以maxdeath作为笔名的作者提出:区块链的第三代技术突破,一个是“零知识验证技术”,另一个可能的突破点是真正无限扩展的共识算法。 这个看法,颇值得注意。


(编辑注:零知识证明就是既能充分证明自己是某种权益的合法拥有者,又不把有关的信息泄露出去——即给外界的“知识”为“零”。)


还有,区块链的功能依赖于去中心化账本,而去中心化账本取决于不同节点上的账本数据的一致性和正确性,最终决定于分布式系统中实现状态共识的算法。因为区块链的算法对“一致性”的制约,不可避免地影响了去中心化账本的深层基础,及区块链的功能。


二、“算力”的垄断倾向和趋势


区块链的运行机制可以理解成不断将“单一或多个输入值”转换为“单一或多个结果”的过程,因此区块链是一种“计算” (Calculation) ,天然需要“算力”的支持。特别是,以比特币为代表的“区块链技术”,使用“工作量证明机制(POW)” 来确定记账权。这一机制要求节点进行大量的复杂函数计算,使得记账节点完成共识的同时,增加了对区块链攻击的成本,提高了安全性。引入这一机制,对区块链技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唯有通过“算力”不断挖出区块实现记账。如果区块链没有“算力”,就无法产生新的区块,就会出现交易没有人去记账的情况。这就意味着区块链的“死亡”。“算力”的作用也开始被狭义化为“挖矿”,其衡量标准等同于“哈希率”,即“计算哈希函数输出的速度”,单位是hash/s。“矿工”开始成为比特币等区块链中的重要群体,在比特币的管理范畴中不断要求更高的权利。问题在于,有可能发生区块链天然 “算力”遭到垄断的情況。以比特币为例,过去的十年间,其 “算力”的实现,经历了从CPU到GPU的个体时代,短暂的FGPA阶段,最终进入了通过ASIC矿机支持的矿池垄断时代,其标志是比特币全网算力以P hash/s算力为单位(1P=1024T,1T=1024G,1G=1024M,1M=1024k)。当下,比特币预计全网算力已经将要达到37000P。



期间,基于去中心化的分布式记账的比特币,原本与之配合的分散和自由竞争的“算力”,迅速遭到包括芯片技术升级、能源、人力、资本大量投入的組合型冲击,造成以“算力”日益垄断为特征的“异化”。从技术角度说,在区块的挖出速度不能改变前提下,“算法”就会根据“算力”增大而提高和控制区块的挖出难度,当全网算力足够大的时候,挖矿的难度也就足够大,任何个人不太可能独自挖出完整的区块,只有加入矿池,才可能以矿池的算力挖出完整区块,个人按照其贡献算力的比例去分成。不仅如此,在矿池环境下,因为全网挖矿难度的调整不是实时的,如果发生矿池突然中止挖矿,会导致剩余矿工无法在当下的挖矿难度下准时产生区块,最终造成区块链“死亡”式样的“同归于尽”。所以,建立在强大“算力”基础上的矿池实质上绑架了区块链。先是比特币,进而以太坊也面临相同的境地。


如果说,中本聪是智者,他们却没有想到,基于资本和工业能力所支持的 “算力”垄断,早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能源、人力、资本的竞争和消耗问题,也不仅仅是个人通过挖矿获得比特币财富的权利遭到剥夺的问题,而是一旦处于垄断状态的“算力”失去控制的机制,很可能构成对区块链和加密数字货币生态的毁灭性破坏的问题。现在很可能只有两种可能性:或者为了维持“算力”垄断,成本不断增大,当成本高于收益的时候,就会停止;或者为了维持“算力”垄断,“竭泽而渔”,最终同归于尽。前者可以理解为“软着陆”,后者可以理解为“硬着陆”,现在显现的主要可能性是后者。不论是对“软着陆”还是“硬着陆”,都需要警惕,更需要通过技术底层创新加以防范。


需要说明的是,目前,基于“工作量证明机制(POW)”所衍生出来的种种弊端,人们已经尝试了若干不同的替代方案,例如“权益证明机制(POS)”、“股份授权证明机制(DPOS)”等。特别是,Vitalik Buterin针对“联合化的矿工团体出于自利目的将算力集体转移以攻击旧区块链(spawn-camp)” 的可能性,提出可以加强从客户端出发的验证机制,利用均匀分布的个体用户的“协调性问题”,增加上述攻击成功的难度[13]。但是,以上种种方案并不意味着“工作量证明机制(POW)”的思想已经过时,也不意味着“算力”应当被摒弃。其如何演变,以及“工作量证明机制(POW)”究竟会如何发展,“算力”是否能够在区块链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还需要时间的验证。


三、传统经济模式和工具的侵蚀


面对区块链及其所支持的加密数字货币的横空出世和蓬勃发展,有一种广泛传播的乐观看法:区块链和加密数字货币诞生、传播与应用,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代表了打破传统经济生态平衡,改变传统金融和产业秩序的“新物种”,类似历史上来自北方“野蛮人”对“罗马帝国”的冲击。但是,现实更多展现的是相反的一面,即传统经济模式和工具对区块链和加密数字货币的生态体系的侵蚀。


其一,包括比特币在内的主要加密数字货币的价值,需要通过以美元代表的“法币”加以体现。之所以发生这样的情况,主要因为在现实世界还没有形成比特币,或者其他加密数字货币的自我循环和交易的“市场”。


其二,传统的,以法币作为投资手段的各种“资本”,全面进入到区块链和加密数字货币领域,形成“资本主权”。


其三,诸如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交易所等机构模式,正在与区块链、加密数字货币和Token“嫁接”,甚至“融合”。


其四,部分“移植”区块链和加密数字货币原理和技术,以求强化传统经济和货币体系。一些国家开发的法定加密数字货币,就是典型案例。


现在要特别注意的是区块链“财富效应”幻觉,夸大以区块链为技术基础的数字资产的价值转移、定价与交易,误导人们以传统商业化的原则理解和判断区块链的价值。简言之,当下回答如何看待传统经济模式和区块链系统彼此的相互作用,或者彼此“混合”的后果,是否能够重构人类信任体系,最终谁改造谁,还为时过早。但是,有一点是值得忧虑的:区块链及其理念与技术原本是为了解决传统经济制度的缺陷,然而面对传统经济工具、制度和机构的全方位的入侵,尚处于早期的和脆弱状态的区块链生态,并不具备一个强大的自我保护机制,面临被传统经济模式和工具的再改造可能性。


相关阅读:区块链所存在的“先天缺陷”——中国改革四君子朱嘉明谈区块链系列之一



· END ·


来源:数字资产研究院CIDA

作者:朱嘉明



推荐阅读

中国改革四君子朱嘉明:区块链技术将颠覆原有商业模式

————

「加密笔记」 CryptoNote是由「商业不靠谱 www.bukop.com」的主编六哥所发起的区块链创业主题自媒体。 我们秉持一贯的内容主张,不追求点击率,只追求点醒率:点醒读者的几率。

想要深入了解区块链和加密经济,长按下面二维码关注“加密笔记”,区块链相关交流欢迎添加六哥的个人微信号:jackhe2013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