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敕赐忠义乡”牌坊建成之日,当为黄萧养定为海贼之时
点击上面“蓝字” 关注“c2000_cn”
“敕赐忠义乡”牌坊建成之日,当为黄萧养定为海贼之时
(原标题):敕赐忠义乡牌坊快竣工,
佛山宣布黄萧养为大海贼?
(一)、敕赐忠义乡牌坊竣工
2021年5月微信群上有消息说:敕赐忠义乡牌坊位于永安路口,就在南堤市场旧址至中山桥脚一带,已将竣工。
(敕赐忠义牌坊)
(几年一直都是密实屏蔽施工,大家难见真容。)
敕赐忠义乡牌坊快竣工,佛山宣布黄萧养为大海盗???
=====================================
以下是引用佛山老懵在2015-3-26 19:25:00的发言:
《敕赐忠义乡》牌坊建成之日,当为黄萧养定为海贼之时。
=====================================
(二)、敕赐忠义乡牌坊
明代正统年间,广东洪水为患,农田失收,朝廷赋税不减,终于酿成1449年爆发的黄萧养起义。起义军围攻广州,佛山水路居省会广州的上游,故分兵先攻佛山。地方官闻讯惊惶,无计可施,经查访,得知冼灏通颇受乡人敬重,极具号召之力,立命他为乡长,捍城守卫,听其计策。灏通为保乡梓,义不容辞,率四弟三子首倡捍城,得梁广、梁茂善、霍伯仓等二十一名乡绅呼应,于佛山祖庙议事定策,组织乡勇(后称忠义营)竖木栅、挖壕沟、备器械,以兵营制分佛山为二十四个铺区,各铺街道建闸,首尾联防。灏通出储粮为饷,且战且守,黄萧养围攻佛山半年不下。景泰元年(1450)二月,明将董兴率军队至,黄萧养兵败被擒,起义失败,佛山城围立解。景泰二年(1451),皇帝论功赏赐,封冼灏通等二十二人为“忠义官”,在佛山祖庙右侧建立“忠义流芳祠”,使忠义之名流芳百世。并赐佛山地名为“忠义乡”,祖庙敕封为“灵应祠”。(佛山市博物馆网)
(三)、黄萧养
黄萧养(原名黄懋松,?-1450年),广州府南海县冲鹤堡潘村人(今广东省顺德),明朝正统年间广东农民起义领袖。
明英宗正统十四年(1449年)四月,从广州大牢越狱,举旗反明,义军达十万余人。进攻广州城,杀死镇守的安乡伯张安。九月,据五羊驿为行殿,自称顺民天王(或顺天王、东阳王),年号东阳,授官一百多人。次年,朝廷派右佥都御史杨信民、都督同知董兴率军镇压,围城八个月,10月在白鹅潭战斗中箭身亡。
《铜鼓歌》
( 明·方国骅)
水旱灾祲告海若,伐鼓鼓响神来宗。
至此正统北狩年,萧养作逆据大东。
顺德——顺天之德
黄萧养“拜佛劏羊” 白鹅驾着飞去
正统十四年(1449)春的一天里,黄萧养忽然发现自己睡的竹床有渐渐变青,且有竹叶生发,同狱的江西商人认为“复生之竹”为死里逃生之吉兆。黄萧养立刻以此为借口,鼓动狱友联合起来,共谋越狱。
3月8日深夜,黄萧养和狱中170名重囚暴动越狱成功后,夺取武器,撞开东城门,扬帆出海。两个月后,黄萧养回乡招兵起义。
6月中旬,黄萧养在南海县冲鹤堡横岗二龙山前(今顺德勒流镇龙眼村内)祭旗起义,自号“天威将军”。义军首先向冲鹤堡进军,镇压了潘姓大户,其他土豪劣绅闻风而逃。
随后,他们又顺利地攻下桂洲、逢简、马齐、龙江、新涌口、大良堡(今顺德大良),并以大良堡为根据地,开仓济民,修筑工事,封锁河道,储备粮草,并乘势发展水师。
当地朝廷虽心生恐惧,却无力抵抗。
8月中旬,黄萧养开始了规模空前的“拜佛(山)劏羊(城)”军事行动。27日,黄萧养亲率300艘战船,从苇涌直插广州,沿途官兵节节败退,起义军声势大振,队伍不断扩大,直抵广州城下。
水军进军南门,陆路则进军西关,形成水陆夹击之势,将广州城围得水泄不通。
当黄萧养被追至珠江边,走投无路,眼看就要被官兵擒拿之时,从湍急的江面上冉冉飞起两只白鹅,驾着黄萧养飞去……
当然这只是传说,现实中的黄萧养被官兵围剿。他死后,义军群龙无首,终告全军覆没。
在明景泰三年(1452年)农历四月二十七日,朝廷批准,把南海县的东涌、马宁、鼎安、西淋4都37堡及新会县的白藤等堡划出,设置顺德县。至此“顺德”诞生了。
“顺德”意为“顺天之德”,也就是人民顺从天朝的威德,永作顺民,不再造反。可见,顺德县是农民起义的产物,也是反抗压迫的英雄乡邑。
这则民间传说可以代表老百姓对黄萧养的敬仰之情,而对于顺德来说,黄萧养更是有着特殊的意义。(撰写 | 木子)
明正统十四年,因黄萧养事件,佛山被敕封为忠义乡。明景泰三年,明朝将南海的东涌、马宁、鼎安、西淋四都37堡和新会的白藤堡划出,设置顺德县,取“顺天明德”之意,以其中的太艮堡为县治,并改名大良。
东阳,明代广东农民起义首领黄萧养年号。正统十四年(1449年)四月,黄萧养从广州大牢越狱,举旗反明。九月,据五羊驿为行殿,自称顺民天王(或顺天王、东阳王),年号东阳,授官一百多人。次年被朝廷派兵镇压。查继佐《罪惟录▪黄萧养传》:“(正统十四年)萧养既屡胜,遂僭号,称东阳王,纪元。据五羊驿为行宫,授伪官百余人。”
广州沙面公园内的黄萧养塑像,为著名雕塑家尹积昌的作品,题字是关山月的手迹。
明代黄瑜《双槐岁钞》中关于黄萧养的记载。
明朝自英宗正统起就进入它的中期,直至神宗张居正的变法。这时期社会最明显的一个特点就是皇帝和地主阶级各阶层剧烈的土地兼并和赋役、地租的加重,以及由此引发的频繁的全国范围内的农民爆动。
明代自宣德(公元1426-1435年)以后,“臣僚宴乐,以奢相尚”。尤其到英宗正统时(公元1436-1449年),土地兼并,宦官专权,政治腐败,财政恐慌等等,愈演愈烈,而农民阶级为争取生活权利的斗争亦越来越猛烈,爆发了大大小小的农民起义,举其大者,则有正统十年(1445年)浙江叶宗留起义,正统十三年(1448年)福建邓茂七起义,正统十三年(1448年)广东黄萧养起义,景泰七年(1456年)广西大藤峡瑶民起义,成化元年(1465年)荆襄“流民”起义,正德三年(1508年)四川刘烈起义,正德五年(1510年)河北刘六、刘七起义,正德六年(1511年)江西抚州王钰五起义。另外,广东、四川、江西等地也发生了不少小规模的农民起义。
这些起义突出的一点,是发展了农民平均主义思想。邓茂七起义称“铲平王”。贵州苗民中富起义,亦称“刬平王”,表达了农民要用武装手段,铲除封建社会会所规定的不平等的剥削关系,尤其是用武力夺取地主阶级和封建国家的土地,更是对封建制度基础的冲击,这也直接促使了张居正为缓和社会矛盾而进行的国家赋税制度的改革。(陈鸿钧/文)
传说白鹅潭因黄萧养而得名。
相传,黄萧养在广州西南郊区东□附近陷入敌人前后夹攻后,见前无去处,后无退路,便仰天大叫三声:“为解百姓苦难,宁死不回!宁死不回!宁死不回!”他的叫声,感动了天地鬼神,一夜之间,出现了一条水滘,挡住了官兵。后来人们为纪念黄萧养,把这条水滘叫“大王滘”。
此外,群众为了缅怀黄萧养的功绩,把广州海珠桥一带的河道改名“白鹅潭”;把黄萧养曾屯兵扎寨的罗村宁埠村改名“寨边村”,把传说中黄萧养借用过的佛山沙口一座山岗改名“王借岗”。这些地名一直沿用至今。
位于新会会城的黄萧养寨。
在新会会城西郊石涧九龙窟内,云峰寿星公山下。1450年,黄萧养统军3万人,进攻新会城时驻于此地。
黄萧养领导的农民起义历时10个月,席卷珠江三角洲,震动明朝廷,由星星之火发展成广州地区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自发的农民武装暴动,史称“黄萧养之乱”。其速度之快,人数之多,规模之大,堪称广州地区之“史无前例”。因其是个英雄人物,因而被赋予神话色彩,有不少民间传说至今流传。他的故事在历代的官方史书和私人著述中均被记载,并被收录在1996年陈泽泓编著的《广东历史名人传略》。
(四)、王借岗
王借岗威水了,屈大均、成鹫、柯有遇都有〈王借冈〉名诗遗著;更有农民起义领袖黄萧养丰富多彩的传说。
《王借冈阻浅》
(明末清初·屈大均)
水浅惟沙口,停舟待暮潮。
枫黄霜色淡,竹翠雨容消。
米遣鲥鱼换,船将蛋女招。
苍苍山月上,酒至放兰桡。
屈大均,明末清初广东番禺人,初名绍隆,字介子,号翁山。明末诸生。清初曾与魏耕等进行反清活动。后为僧,名今种,字一灵、骚馀。中年仍改儒服,用今名。足迹遍及江浙与北方各省。诗与陈恭尹、梁佩兰称岭南三家。有《翁山文外、诗外》、《广东新语》、《四朝成仁录》等。均乾隆朝严禁之书。
《泊王借冈候潮,望旧隐马山寄怀李远霞,先与远霞有约同游中宿》
(明末清初·成鹫)
寒潮不久盈,水落山月吐。
停舟宿浅沙,隔岸人争渡。
渡头老树根,记得昔游处。
遥遥云水心,忽与故山遇。
……
成鹫(一六三七~一七一九),俗姓方,名颛恺,字趾麟。出家后法名光鹫,字即山;后易名成鹫,字迹删。广东番禺人。明末著名诗人、书画家、成鹫多年隐居弼塘村大佛庙亦庵自修,经常往来于佛山汾江。年八十五圆寂于广州。著有《楞严经直说》、《道德经直说》、《鼎湖山志》、《鹿湖近草》、《咸陟堂诗文集》,《咸陟堂集》是清朝禁书。清道光《广东通志》卷三二八有传。
《王借岗》
(明末清初-柯有遇)
芙蓉如画照空青,海上神鞭借不成。
一自飞章逢柱史,至今灵石寿苍生。
春归鸟鹊巢荒寺,日暮牛羊牧古营。
闻说青山销浩劫,年年听尽汐潮声。
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 《南海县志》
清道光十五年《南海县志》记载:“王借山在县西南六十里,高三十余丈,当浈郁二水之冲,孤峙河干,近佛山镇。与紫洞相望,为土炉、大江、张槎、佛山一带保障。大富環其麓,,山产石如剑戟,然开採则盗贼频兴。明御史屠应坤奏封之。麓西北有大士、关帝庙,富溪书院,借山古寺……”
王借岗森林公园楹联三等奖,作者:邱华栋(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叶延滨(《诗刊》主编)、张况(佛山市作家协会主席)对联曰:
玄武通天王岗何须借;(上联)
神机拄地圣山不必还。(下联)
节理戴清借此岗足称百数;(上联)
拔山成势留斯名堪慰千秋。(下联)
2021-05-12 发表
(五)、民间传说
有一天,来了个怪模怪样的人,东望望,西瞧瞧,煞有介事地唱道:“沙坑岗
头九十九,再添一个出王侯。”
村里人弄不清他唱的意思,请来风水先生解释这两句唱词。风水先生在村里逛了逛,转了转,然后登上一个岗头望了望,说:“对了,你们村里只有九十九个小山岗,如果再添一个凑足百数,村里就要出王侯啦!”
于是向黄萧养讲授真言咒语和借山之法。黄萧养依法念动真言咒语,果然召得一个土神爷前来应命,黄萧养即着他率领一批小鬼到珠江口附近借一座山回来。土神爷不敢怠慢,连夜率小鬼们出发,搬了一座山沿北江而上,快至沙口时,土神爷先行回来向黄萧养报告请功,说“奉命移山,即将运到,功成之后,请主上把微臣发落。”原以为未来皇上一定会给他加官进爵。谁知此时黄萧养正忙于与王彦章、邓大力等人策划造反之事,未暇领会土神爷的意图,随口答道:“你完成任务后,先回原处继续当你的土神爷吧。”
土神爷听了很不是滋味,认为黄萧养有功不赏,一气之下赶回沙口暗地扮起鸡叫来。小鬼见了太阳就会现出鬼形,永远不得超脱,一听鸡叫,以为天快亮了,大吃一惊,把山扔在现今沙口处,逃回阴间地府去了。故后人把这座山称为王借岗。(最新版的《南海县志》之黄萧养)
王借岗传说的又一版本,出自《历史长河中的张槎》
神鹅救兵
黄萧养战死后,民间传说当他撤退到珠江边,在“前无去路,后有追兵”的紧急关头,两只美丽的大白鹅从江心浮出,游至江边,背着黄萧养消失在茫茫迷雾中。以后,人们根据这个神话把这里的江面称为“白鹅潭”。
又说他起义时,舟经今白鹅潭,有白鹅为先导。由于有说他受伤后被缚以大石沉水,又有民谣:“大石沉底,白鹅浮游,三十年后,萧养回头。”
白龙游江
在总兵张安从西江领兵前来镇压黄萧养起义时,直扑义军根据地下柏马头岗。进山后烧毁祥云观,挖掘黄本志山坟,引诱黄萧养引兵回来,以解广州之危。不料天雨连绵,挖起的泥土眨眼又倾泻下来。到了入夜时分,一声雷鸣过后,有一股白烟从墓穴升起,直往北江飘去。后来民间传说,这是“白龙游江”。
九牛浮水
相传清朝时候有个老渔翁为了追捕一条鲩鱼潜入白鹅潭,发现下面有个宽敞明亮的洞府,洞内有一位童颜鹤发的老人手执蒲扇躺在一张石椅上,一对鹅在两旁守护着他。
老渔翁正想上前问个究竟,那人忽然不见了,只见石壁上显出两行大字:“九牛浮水面,萧养转回头。” 老渔翁进白鹅潭的事传出后,人们经常到江边去观看,看看“九牛”是不是浮出了水面。
(六)、郑重建议
敕赐忠义乡牌坊”建筑如果今天仍然存在,可以作为文物保护修缮。但“敕赐忠义乡牌坊”已于民国拆毁,不存在文物需要保护的问题。重建要慎之又慎。它涉及“官逼民反”的农民起义,而对农民起义的评价,不能与我们的宣传相抵触,一旦被看作“误导大众是非判断”则非同小可。从中国历史上看,新中国成立,推翻压迫中国人民的三座大山是社会的进步,党中央不是当年的封建帝国的朝廷。“敕赐忠义乡”是当年朝廷对佛山乡的褒奖,重建“敕赐忠义乡牌坊”有对当年朝廷镇压起义歌功颂德之嫌。现在重建,耗费资金不少,如果没有提出重要意义和价值,等于浪费公帑。
——
新建“敕赐忠义乡”牌坊,佛山宣布黄萧养为大海盗???
郑重建议,牌坊既已建,就改个名字为“汾流古道”吧,不争论,也是上策!
最近民间有顺口三字经曰:
忠義鄉,蕭養石。孰是非,冇準尺。
古季華,新編劇。築牌樓,快著屐。
有些人,脑生石。不知嘢,还认叻。
整牌楼,无用尺,不晓野,懒鸠叻。
查歷史,翻書籍。東陽王,叶生蓆。
招兵馬,雄心赤。圍襌山,民如炙。
有義士,挺腰脊。保鄉寧,民不趯。
汾水边,牌楼石。复新建,非古迹。
不倫類,出鳩格。納稅銀,係噉擲。
是英雄?是盗贼?有人赞,有人踢,
忠义坊,为谁立?今义师,昔乱贼。
昔忠义,反动极!昔是红,今是白。
酌此名,与时逆。若不更,会遭拆。
原旧有,是宝石。如新建,雷公劈,
白鹅潭,传飞檄。萧养寨,何处觅。
敕赐坊,乃暮夕。要返生,改牌籍。
[c2000_cn]欢迎赐稿 商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