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晚清第一清官东华里骆秉章的故乡在炭步镇华岭村

c2000
2024-09-01

点击上面“蓝字”     关注“c2000_cn”


幽光所及之处,容颜栩栩如生。日前,“容曜丹青——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明清肖像画展”亮相国家博物馆展厅,被誉为 “晚清第一清官”骆秉章的肖像画赫然在列。骆秉章,与曾国藩、左宗棠等人并称“晚清八大名臣”,百姓还将他比作汉代的诸葛亮、唐代的韦皋。

您知道吗?骆秉章的故乡就在广州市花都区炭步镇华岭村。本期羊城清风栏目带您一起走进位于华岭村的光禄大夫家庙,领略晚清一代名臣骆秉章的清廉风骨与优良家风。


拒收“四两平”,至死亦清贫


“岭首凝瑞气,世代出名贤”,距离广州中心城区50多公里的花都区炭步镇华岭村,青山环抱,古韵悠然,这里正是一代廉吏、晚清名臣骆秉章的故里。
同治五年(1866年),清廷为褒奖骆秉章的军政功绩,出资在华岭村建造了光禄大夫家庙(注:光禄大夫,在清代是授予文职官员的荣誉职务,加赠对象为文官正一品)。光禄大夫家庙背靠连绵起伏、葱葱郁郁的花岭山,前依一湾月牙形的池塘,虽历经百年风雨,但毅然静静矗立,承载见证了骆秉章“公忠诚亮,清正勤明”的高洁风骨。


骆秉章一生勤政爱民、廉洁奉公,身处贪腐积弊之中却坚持以廉守身。据骆秉章研究专家、花都区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刘浪介绍,道光二十年(1840年),骆秉章受命稽查户部银库。上任当天,库官便告知银库的“陋规”:银库在收取各地捐项银两时,每100两多收4两,其中2两归库丁,2两归库官和查库御史,俗称“四两平”,怂恿骆秉章循例损公肥私。骆秉章断然拒绝,坚决裁撤“陋规”,要求库丁们必须严格称量入库银两。一次,骆秉章督查发现有库丁贪赃,当场将其重责四十大板。


然而,积弊已久的国库亏空问题,并不会因骆秉章一人的正直廉洁而得到彻底改变。道光二十三年,户部银库东窗事发,亏短白银达九百多万两,骆秉章也因“失察”而被革职。后朝廷彻查,道光皇帝问库吏,有没有官员没有收受陋规?库吏回答:“有一个半”,这“一个”便是指监察御史骆秉章,他不光自已不收,仆隶也不收。道光皇帝这才发现骆秉章公正无私,特颁旨意,授职五品右庶子。
骆秉章曾抚湘督川十七年,期间大力惩贪治腐,弹劾行为不检官吏,举荐清廉人才,川湘两地贪腐现象整肃一新,民生也有显著改善。


两袖清风、鞠躬尽瘁,可谓是骆秉章一生的真实写照。1867年,骆秉章病逝于四川总督任上。据晚清学者姚永朴记载,骆秉章去世时家中只有“一布帐,簏存百金”,其遗产甚至不足以处理后事。清朝下诏抚恤,谥号“文忠”。


清廉风骨耀古今,历久弥新惠世人


骆秉章以身为镜,潜移默化教育家族中人修身炼品、奋发有为。1867年,骆秉章为《花峰骆氏谱》作序,序文全面阐述了他的家风家训思想,被骆氏后人梳理出要义:“以学求进,益智明理;以廉守身,公而忘私;以孝为先,敦亲睦族;以勤为本,积德累仁;以谦立世,屈己从人;以俭持家,言传身教”。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骆秉章的生平事迹,学习他的操守品行,2017年10月,骆秉章第六代后人骆鼎无偿将其出资逾千万元复原重建的光禄大夫家庙捐赠给花都区人民政府。对外免费开放以来,累计接待参观者1.5万人次。
距离光禄大夫家庙百米远,花都区纪委监委还专门打造了骆秉章公园,以展现骆秉章的廉政品格和治家传承,让游人在饱览美景的同时净化心灵,汲取奋进前行力量。
“先祖骆秉章以廉守身的精神,及其留下的家风家训,深深烙印在我的心里,教育我们如何修身炼品,如何为人处世,如何奋发有为。”骆鼎表示,作为骆秉章后人,自己以先祖为骄傲,事事以先祖为楷模,将牢记家训,时刻自律自省,在自己的事业领域奋发作为,努力做于国于民有利的事情,报效国家社会。
【人物简介】
骆秉章(1793—1867),原名骆俊,现花都区炭步镇华岭村人。道光十二年(1832)进士,钦点翰林院庶吉士。官至协办大学士。被恩赏头品顶戴、一等轻车督尉世职,戴双眼花翎。加授光禄大夫、太子太保等职。同治六年(1867)因病逝世于成都。清廷赞其“公忠诚亮,清正勤明”,赠“太子太傅”,入祀京师贤良祠,谥号“文忠”,在湘、川两省建专祠纪念。事迹列国史馆入传。

[c2000_cn]欢迎赐稿 商务合作

来源:广州日报
编辑:一通百通  审校:主持人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c2000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