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国家公祭日:他们用生命守护不朽的真相

12月的寒风

沉重地叩击着历史的回音壁

八十余年的岁月洪流里

激荡出令人震慑的响音


12月13日,2018



12月10日的南京,绵绵的阴雨凄冷袭骨。在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名单墙前,90岁高龄的夏淑琴老人为墙上7位亲人的姓名描红。“今年已经是第81年了,我希望能等到日本政府的一句道歉。”老人双眼通红,攥紧的拳头中捏着手帕。“当年我只有8岁,转眼间我都活到90岁了。但是我还能站起来还能走。只要我还活着,就能为他们(南京大屠杀死难者)说点公道话。希望有生之年能看到日本(官方)承认(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到南京来道歉。



一句穿越81年的道歉,有多少人等了一辈子。仅在2018年,截至12月3日,这面被泪水和悲痛浸润了的名单墙又新增了20个名字。这20位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没能见证第五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没能盼来他们等了一生的一句道歉。



1月4日

王翠英老人离世。曾目睹父亲遭日军拳打脚踢,回家后吐血不止离世。母亲不堪悲苦,哭瞎双目。


1月10日

陈凤英老人离世。日军进城后为避难剃成光头,目睹哥哥被日军兵用枪打死。




1月26日

陈玉兰老人离世。大屠杀期间正值新婚11月,她24岁的丈夫被日本兵抓走,押至下关江边杀害。


1月27日

沈桂英老人离世。她曾目睹父亲、叔叔、姑母被日军杀死,二伯伯被日军带走后杳无音信。




2月10日

刘庭玉老人离世。他曾五次遭遇入侵的日本兵,五次从死人堆里爬出来得以幸免。



……


9月21日

张兰英老人离世。她亲眼见证日军暴行,哥哥被刺刀刺伤,自己也被砸伤。2008年,她曾去日本参加证言集会。




10月11日

沈淑静老人离世。她曾为保命剃光头发、脸抹锅灰,多次目睹日军从安全区抓人。


10月31日

王秀英老人离世。南京城破后,她家中两位至亲在大屠杀中遇害。




……



12月

赵金华、陈广顺老人分别于2日、3日相继离世


赵金华老人曾亲眼目睹姨奶奶被日军强暴后淹死,父亲被抓走并杀害的惨痛经历。

而陈广顺老人,曾在生前接受的采访中表示,对少年时脑海里的悲惨画面依然刻骨铭心:20多个乡亲在村里小学球场上跪成两排,被日本兵用机枪扫射、三哥在逃命路上被日本兵一枪击中,痛得在地上乱滚乱抓……



当时全村共有42户,加上外来的两个人,共有35人遇难。我三哥死得最可惜了,他为什么要跑出来呢,正好叫日本兵撞上。”陈广顺至今仍很懊恼地说,三哥那年17岁,人长得好,身体也好,扁担能担两桶水。当时也谈了亲事,如果没有碰上日本人,过完年就该成亲了。”老人回忆起那段往事,不禁掩面而泣。



人活着就好,活着就好……”陈广顺老人说,这是他父亲在他们一家侥幸逃生后,不断安慰一家人的话。而如今,九十余年的沧桑岁月后,这位老人终走上了生命的归途。



12月6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为最近去世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王秀英、赵金华、陈广顺老人举行熄灯、悼念仪式,在纪念馆展厅的一面巨大的照片墙上,三位老人照片后的灯箱慢慢熄灭。

赵金华的女儿赵敏将母亲生前的照片、喝水铜壶捐赠给纪念馆。“我们希望年轻人记住这段历史,战争太残忍,希望世世代代和平。”



目前登记在册的幸存者

已不足百人


随着历史的“活证”消散在光阴的洪流中,唯有永久的集体铭记与凝注,才能让历史的真相经久不灭:



2005.3

在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赵龙提交提案,呼吁每年12月13日举行国家公祭


2012.3

在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邹建平,第三次递交与南京大屠杀有关的议案




2014.2.25

中国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审议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决定草案


2014.2.27

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定,将每年的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根据国务院批复,自2014年起,每年12月13日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主会场下半旗


2018.11.23

江苏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全票通过《南京市国家公祭保障条例》,将“默哀一分钟”明确写入法规




……


12.13

回望与铭记,就是对那些英魂和无辜者最沉重的悼念。流逝的岁月带走了鲜活的记忆载体,带不走永驻的真相,带不走一代又一代人永久的集体铭记。逝者如斯,我们能做的,是用对历史真相的守护和对来时路的守望,给予他们最诚挚的尊重。

回望与铭记也是为了更好地前行,凝视与沉默自有最深沉的力量。唯有让血泪交织的历史警钟长鸣,唯有对经历的伤痛进行永久的凝注,唯有记住泥泞不堪的来路,才能在面前的坦途上走得不偏不倚。无论走得有多远,记住并凝视历史,就是对历史最崇高的敬意


-新媒体中心 出品-

-用心刻录声音  讲好人文故事-


往期热文↘



来源 | 人文学院党员之家

文字 | 赵颖瑾

编辑 | 汪思琦

责任编辑 | 吴沁颖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