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才感春来,忽而夏至,摇扇侧耳闻蝉鸣 | 人文冷暖

“日长之至,日影短至

至者,极也,故曰夏至。”

——《恪遵宪度抄本》



韦应物曾言:“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

夏至已至,这是一年中的昼长之极

夏至,时而热情似火,艳阳高照

夏至,时而多愁善感,梅雨绵绵

而江淮一带,雨水丰裕,草木繁盛,正值青葱时节



//悄观风云·夏至天气 //


长江中下游地区夏至以后空气对流旺盛,午后至傍晚常易形成雷阵雨。它骤来疾去,降雨范围小,人们因此称“夏雨隔田坎”。



江淮一带恰逢“黄梅时节家家雨”,空气潮湿,阴雨连绵。杨梅遍山次第地成熟,入眼紫红发亮,入喉丝丝清凉。苏轼曾称道:“西凉葡萄,闽广荔枝,未若吴越杨梅”。



//见微知著·夏至三候 //


一候  鹿角解

夏至日阴气生而阳气始衰,阳性的鹿角开始脱落。


二候  蝉始鸣

雄性的蝉在夏至后因感阴气之生,鼓翼而鸣。


三候  半夏生

半夏是一种喜阴的药草,在仲夏的沼泽地或水田里悄悄萌芽。



//草木含情·夏至花卉 //


泰戈尔曾吟“生如夏花之绚烂”。谈及在盛夏时节绽放的花朵,绝避不开石榴花。一如夏日的奔放热烈,石榴花于一抹凝翠之上,迸发火光霞焰,娉婷万种,袅娜多姿,无愧于植物界“妖艳西施”的封号。



传说杨贵妃就爱赏石榴花,爱吃石榴,特别爱穿绣满石榴花的彩裙。唐明皇得知众臣对杨贵妃拒不使礼,便下令:见贵妃拒不跪拜者,以欺君之罪严惩。随后,众臣见到杨玉环身着石榴裙走来,只得纷纷下跪使礼,于是,“拜倒在石榴裙下”的典故便流传至今。



//摇扇消暑·夏至食俗 //




祭神祀祖




 “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魈。”

——汉《周礼·春官》



正值麦收之后,农人既感谢天赐丰收,又祈求获得“秋报”。自周代以来,夏至便纳入了古代祭神礼典,有庆祝丰收、祭祀祖先之俗,以祈消灾年丰。有的地方举办隆重的“过夏麦”,系古代“夏祭”活动的遗存。




消夏避伏




“夏至日,进扇及粉脂囊,皆有辞。”

——《酉阳杂俎·礼异》



夏至日,妇女们互相赠送折扇、脂粉等什物。“扇”,借以生风;“粉脂”,以之涂抹,散体热所生浊气,防生痱子。在朝廷,皇家则拿出“冬藏夏用”的冰“消夏避伏”。




尝“入伏面”




“冬至馄饨夏至面。”

“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

——民谚

夏至吃面是江南一带的重要习俗。夏至,代表盛夏来临,百姓需要以热量低、便于制作的食品为主要食物,所以夏至面也叫“入伏面”。因夏至新麦已经登场,所以夏至吃面也有尝新的意思。


//荫下悠然·夏至诗词 //




夏至避暑北池



唐·韦应物

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

未及施政教,所忧变炎凉。

公门日多暇,是月农稍忙。

高居念田里,苦热安可当。

亭午息群物,独游爱方塘。

门闭阴寂寂,城高树苍苍。

绿筠尚含粉,圆荷始散芳。

于焉洒烦抱,可以对华觞。



夏至已至,心忧天气酷热难当;身居高位,暗喜恰逢闲暇时光。草木葱茏,翠竹含羞,北池中圆荷散发的芬芳沁人心脾。且不妨暂且抛却繁重的政务,举杯畅饮一番。




竹枝词



唐·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杨柳青青、江平如镜,初恋的少女缘岸漫步,遥闻情郎悠然起歌,心潮起伏难平。“夏雨隔田坎”,观江上阵雨,骤来疾去,不知晴雨。忐忑不安的猜测攫住了少女,她诚惶诚恐,小心翼翼,试图捕捉歌里的脉脉情意。语义双关,以“晴”寓“情”,言简意丰,却含羞不露,描绘着少女的迷惑、眷恋和希望,谱写着一曲初夏恋歌。




夏至过东市二绝



宋·洪咨夔

其一:

插遍秧畴雨恰晴,牧儿顶踵是升平。

秃穿犊鼻迎风去,横坐牛腰趁草行。


其二:

涨落平溪水见沙,绿阴两岸市人家。

晚风来去吹香远,蔌蔌冬青几树花。



秧苗插尽,雨过天晴,牧童骑着家牛,迎着夏风,趟过青草池塘,好不惬意!绿阴两岸遍布人家,晚风一吹,送来了阵阵清香,原来是几处冬青还开着花,多么闲适自然。



“夏,假也;至,极也

万物于此皆假大而至极也。”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假,即生长

夏季,酷暑难当,万物繁盛。

恰逢生长之季,青春年少的我们不可落后;

漫漫假期,哪怕无人注视也要默默成长。


-融媒体中心 出品-
-用心刻录声音  讲好人文故事-

往期热文↘


文字 | 伍皓玄
图片 | 金志琳 王潇宇
编辑 | 周洋洋
责任编辑丨刘思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