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有这样一位老师,他是一位典型的“语文人”,曾在一线任教近30年,却在年逾半百之际重新出发,提出要守护语文教育的价值。他就是王尚文先生,今天我们就来听听他的“语文人生”。


    王尚文先生与童志斌(左)合影

    01初来乍到的“小王老师”

    童:“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我想,从大学求学到走上教师岗位,您一定是意气风发、踌躇满志的吧?


    王:专业方面我似乎有点自信,教学方面我确实想着要有一番作为,不过,过程并非一帆风顺。


    1960年秋,我从杭大毕业,被分配到我家乡所属的金华地区,让我至今感念不尽的是有关方面把我留在了金华,分到了金华师范学校(当时称“金华师专”)。后来遂昌划归丽水地区,如果此时分配,我就极有可能会被分到丽水或遂昌,这当然也好,但以后调到浙江师范大学几乎就不可能了。几十年来,有时回头想想,命运中偶然因素的作用确实不可小觑。


    我满怀期待到金华师专报到时,才发现原来它是戴“师专”帽子不久的中师,顿时心里凉了半截。还好,仍然有半截还是热的—总算是工作了,而且是为人师表,再就是可以拿工资了,可以自食其力了,可以给家里寄钱了。记得我第一次拿到的工资是41元,立即赶到邮局给家里寄了20元,自己的铺盖什么的,用的还是学校读书时的破旧东西。多少年来,我已成为习惯:每月一拿到工资总是先直奔邮局(后来调到金华一中则是蒋堂邮电所)给家里寄钱,只有我结婚那一个月例外,一直到我父母去世。


    我在金华师专教学工作是认真的:免费读中师、高师的感恩心,面对学生油然而生的责任心,都在促使我努力工作,备课、上课、批改都不敢马虎。师范的语文教学特别重视普通话,而这恰恰是我的短板。怎么办?自己先补课呗!记得当时为了分清前头翘不翘舌、后面是不是鼻根音,不知花了多少精力!效果当然还是有的,但后来离开师范不久多半就都忘了—此是后话。


    童:所谓“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年轻的小王老师,一定也是经受了很多考验吧?


    王:是的,工作之初,另一个抹不去的记忆是我常常感到肚子饿,相当难熬。记得来校报到安顿下来那一天去逛街,我嘴馋,看见糕点就想买,可是囊中羞涩,只能饱饱眼福。第二天,我们新来的几位老师商量了一下,就硬着头皮怯生生地问总务处能不能预支一点钱以应付急需,运气真好,果然就领到了钱,于是立刻兴高采烈地直奔食品店。万万料不到的是,就从这一天开始,买食品得同时付粮票,我们哪来的粮票?只得怏怏而归。


    粮票倒是很快发下来了,可哪里舍得去买糕点?!每月22斤,支援灾区1斤,就只有21斤。每月算30天,每天只有7两!我是这样安排的:早餐2两,中餐3两,晚餐2两。当时我刚二十出头,够什么?而且由于荤菜极少,有点油的菜一餐只供应一碗,所谓“无油菜”也不是无限量的。我饿,白天夜晚总是饿。另外我印象深刻的是,学校曾请地区科协的专家来给我们全体师生做了关于提高“出饭率”的学术报告,虽然我认认真真照着试了几次,疗饥的作用并不明显。


    快到中秋了,传来特大喜讯:有关部门给学校调拨了一批月饼,是苏式的,每人可买两只,不要粮票。分发月饼的事由学校小店实施。让我永志不忘的是,居然天上还连带着掉下了馅饼:一次,分明记得是在晚上,我和“共度时艰”的“同饥”或者说“饿友”张汉民兄一起到小店买东西。老板娘看看没有别人,就问我们:这次分月饼有一些月饼碎屑留下来,你们要不要?一斤一毛七。我们喜出望外,连连答应,二一添作五,我和汉民兄当场就平分了。我仔仔细细用纸包好(当时尚无塑料袋),捧回寝室珍藏着。每当实在饿不过、熬不住时,才小心翼翼打开纸包慢慢吃上一两口,后味绵长,其乐无穷!


    由老板娘的一问,我联想起王正明兄,因为同样惊心动魄。正明兄是我同届毕业的同学,还是同乡、同宗,分到金华师范学院工作。不久该学院解散,他分回老家遂昌工作。一次因事他来金华,我豪气冲天地请他下馆子,而且是去有名的清和园吃一碗肉丝面!按当时的规矩,吃一碗面(除了面钱,同时付粮票二两半)就可配给二两半黄酒,我和他都不喝酒,但是不要白不要(酒钱当然是要付的,只是不要酒票而已),当然要,当仁不让嘛。可是我们勉强喝了一口,实在没有兴趣,就放下了。这时正明发现邻桌一位中年顾客正在有滋有味地品尝那随面配给的酒,就和我商量把我们的酒送予他。我说,你把吃过的东西给别人,想讨打是不是?正明极有把握地说:“不会的。”一边说一边就站起来把酒送了过去,并说明了原委。我在一旁提心吊胆地看着,准备随时前去赔礼道歉。哪知那位客人竟毫不犹豫地接下了,而且还对我们千恩万谢。正明回到座位,颇为自得地朝我看了一眼。此后,我更佩服他了。—我现在年届八十,记起王栋生(吴非)兄曾多次批评我幼稚,可谓真知我者也。


    话且说回来。说了月饼,再说馒头。


    话说月饼碎屑吃完,又过了好几个月,学期将要结束了,教工要举行大会餐。这一天,从早上起,全校就洋溢着喜庆的气氛。会餐菜肴不少,主食是馒头,是加拿大面粉做的,特别韧,特别香,照例要付饭票,一两一个。我反复盘算,今天菜吃得好,主食二两就减一两吧,下定决心只买一个尝尝。我真是过高估计了自己的意志力,哪里经得起那馒头的诱惑!稍一犹豫,就买了第二个。好吃,实在好吃!可今天营养已经够丰富的了,馒头已经吃了两个,没有理由再吃。理由?什么理由?!今天是会餐,一年才有一次,就不能破例多吃一个?而且仅仅只是多一个而已!于是买第三个的想法油然而生。


    我拼死挣扎着,抵抗着,而且发了毒誓:若再去买第三个,我就是一个没出息的东西!可是,事实证明,哎,我确实没有出息!一位教体育的年轻老师嘴里咬着一个,手上还拿了六七个,酒气熏天,冲着我说:“人生得意须尽欢哪,明日无米明日愁!老子今天就是要吃它一个饱!”他的豪情感染了我,天天挨饿,难道就不能饱它一顿?我终于开始后撤,但并没有完全投降。斗争良久,做出一个颇为大胆而且自认为富于智慧的战略决策:不是再买一个,而是两个;两个带来的满足感、喜悦感,一定可以抵挡吃第五个的贪婪之心。于是立刻付诸实施,几乎是跑步过去。“再来两个!”我一边拿出饭票一边说道,简直可谓“气壮山河”!


    两个很快下肚。我空前地体验到了吃的快感、幸福感!这是人生最大的快乐!天下第一的幸福!世上无双的高峰体验!淤积多时的饥饿感、屈辱感、窝囊感一下子全都像豺狼虎豹向我报复性地猛扑过来,我崩溃了,我胜利了,我疯了!我真的发了疯了,不管不顾,居然一连吃了十四个!十四个哪!根本未曾想过,寅吃卯粮,往后的日子怎么办?


    更要命的是,我没有一点后悔的念头!我问自己:我,还有救吗?好在后来粮食情况逐渐有所好转。


    王尚文先生近照


    02实用有效的“王尚文公式”

    童:您能不能跟我们说说您在中学任教期间语文教学上的一些管用的方法呢?


    王:我有常用的几招。第一招,虽然我英语、俄语都学过三年(每周几节课而已),但远远没有迈进门槛,尽管如此,对我们汉语虽然灵活但有欠严谨这一点,多少有点认识,深知遣词造句母本的特殊重要性,也就是学我们汉语,背功是最要紧的基本功之一。我发现,学生虽然背过一些课文,但“夹生饭”的多,于是我就要求他们重背已经背过的课文。在动员时,我在黑板上写了“王尚文公式”:


    9+0=0

    9+1=10


    并做了如下解释:你们以前花了不少功夫背得的课文,由于缺最后的那1分,现在基本上都背不出来了,正所谓“前功尽弃”,以前用的那9分功夫也付诸东流了。现在,我们就是要在以前背过的基础上再下1分功夫,以期功德圆满。


    所谓已经背过的课文,是从初中算起的,你现在高一,就背初中三年背过的;若是高二,就背初中三年加高一的,等等。时间?别担心,决不挤占你们课外的,我的语文课先不上新课,就给你们背课文。于是学生欣然同意。只要是语文课,我一走进教室,就说一个字:背!结果就是一片咿咿哇哇的读书声,好不热闹!读了一个星期,就要求学生按小组分头背,相互检查。


    童:好一个“王尚文公式”,确实有个性,接地气,同时也很有效。


    王:我也曾跟学生开过这样的玩笑——上课了,我走进教室,向学生正色道:“今天我要宣布高考秘诀,必须保密,你们把门窗关好。”学生真的把全部门窗都关得紧紧的。我又开门探出头去,左右看看,回来,说:“现在走廊上也没有人。我就要宣布了,大家准备好做笔记。”我向大家扫视了一眼,然后拿起粉笔,转向黑板,写了四个大字:多读多写!于是哄堂大笑。我说:“学语文哪有秘诀?真要有,就是多读多写!”


    王尚文先生的读书笔记


    03王尚文先生经典语录

    ◎语文教学就是教师和学生交朋友,引领他们,和他们一起读经典,学写作,望星空,其乐何如?


    ◎汉语是我们民族的精神家园,是我们每一个人的精神之母,而不是可以随便丢弃或交换的什么“工具”。


    ◎五十年的教学生涯,我最大的感悟是:把自己教成了一个学生。


    ◎教师的角色,应由训诲者、传授者变成对话者,并成为其中的首席。


    ◎为了语文也得人文,为了人文也得语文!


    ◎所谓人文或人文性,就是把人当成人,使人成为人。在这个意义上说,教育,实际上就是人文,或者说应该就是人文。


    王尚文先生在查找资料


    -

    图书介绍



    《王尚文口述——守望语文的星空》

    作者:王尚文  口述  童志斌  整理

    定价:50.00元

    出版时间:2020年9月

    出版发行:广西教育出版社


    内容简介


    本书是“当代中国语文教育家口述实录丛书(第一辑)”中的一册,由王尚文先生口述,由童志斌记录整理,是王尚文先生首部口述作品。全书内容以对话的形式呈现,犹如与读者促膝长谈。作为语文教育的长期实践者与教育理论的坚定探索者,对于生活,对于教育尤其是语文教育,王先生言谈间流露出希望、欣喜、庆幸、执着、感激,也有彷徨、无奈、遗憾、忧伤、愧悔……徐徐铺展开来,令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本书堪称王尚文先生的生命之“书”,我们相信:打开它,您定能如沐春风,有所收获。


    作者简介

    王尚文,1939年生,1960年毕业于杭州大学中文系,此后在中师、中学任教语文28年,1988年调入浙江师范大学至今。浙江省功勋教师,2005至2015年曾任浙江省中语会会长。20世纪80年代以来,先后出版论著《语文教改的第三浪潮》、《语感论》、《语文教育学导论》、《走进语文教学之门》(合著)、《后唐宋体诗话》、《教育如天 语文是地》、《语文品质谈》、《人之初:现代蒙学四十六课》(合著)、《漫话文学语言》等10余种;主编《初中语文课本》(浙师大版实验本)、《新语文读本》等教材与读本。


    童志斌,1992年浙江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先后担任浙江省衢州第二中学语文教师、衢州市教研室高中语文教研员。现为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副教授,教育学博士,浙江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浙江省普通高中语文学科专业委员会成员,浙江省基础教育研究中心成员。主要著作有《文言文教学教什么》(合著)、《“文化取向”的文言文课程内容重构》等,发表《文言文教学“背诵热”的冷思考》《“文化取向”的文言文阅读教学》等60多篇论文。


    责任编辑想说的几句话

    王先生很可爱!与大师对话,很爽!爱学生、爱教育、爱语文是王先生的全部写照。


    这是我在编辑这部书稿的过程中最直接的感受。


    王先生的叙述,情感真挚,娓娓道来。他和蔼可亲,言语平实又幽默,令人感动,更让人对他生发钦佩之情。加上童老师层层递进的提问,王先生在拉家常的氛围中回顾自己的“语文人生”,读者能深切地体会到王先生的真情流露。有机会编辑这部书稿,我真是幸运。


    编校的过程中,对我提出的每个问题,王先生都耐心地进行解答;对一些年代久远的资料,我暂查不到,王先生也会想尽办法提供;分明是王老师被我打扰到,他还要对我说“谢谢”,这是王先生骨子里的谦逊;“虽未谋面,我们却已经是朋友了。我说的是心里话!”这是王先生发来的一则信息,让我很感动。


    王先生,我敬爱的老师,我亲爱的朋友,节日快乐!


    各位老师,节日快乐!


    王高阳2020年9月10日




    稿件来源丨阅读编辑部
    编辑丨梁礼曾
    校核丨罗晓莉、钱泓宇
    终审丨陆思成

    - THE END -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
    广西教育出版社竭诚为您服务

    地址:广西南宁市青秀区鲤湾路8号
    联系我们:0771-5865797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