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初心,担使命 | 汇集百篇诗文——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汇集百篇诗文,弘扬红色文化:诗文是时代精神的象征。通过搜集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具有代表性的红色诗文或自主创作红色诗文,挖掘并展示诗文背后的故事与文化,开展红色经典诗文朗诵大赛,汇编红色诗文集,传颂党领导人民艰苦卓绝的斗争历程与党的光荣传统、宝贵经验和伟大成就,以红色诗文增强红色记忆,传递红色精神,筑牢红色信念。
《沁园春·长沙》
红色诗文解读优秀作品
解读人:张艺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沁园春·长沙》这首词作于1925年深秋,当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工农运动形势高涨,革命的发展势头异常迅猛。震惊世界的“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也遍及十几个省,各种形式的反帝反封建斗争正风起云涌地开展着。
一方面是工农革命运动的蓬勃发展,另一方面是反动势力为了维护其反动统治对革命力量的疯狂镇压,中华民族的命运将走向何方?是继续维护黑暗衰退的反动统治,还是冲垮黑暗统治走向兴盛进步?谁将成为主宰发展方向的力量?这些问题成为人们所关注的焦点。
1925年2月,毛泽东从上海回湖南开展农民运动,8月从故乡韶山到长沙,9月前往广州主持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逗留期间重游橘子洲,面对湘江美丽壮阔的自然秋景,联想起当时的革命形势,便以“长沙”为题写下了这首词。全词刚健遒劲,大气包举,情采飞扬,表达出青年毛泽东“改造中国与世界”的宏伟理想和乐观自信、魅力非凡的胸襟、气度,也显示出他诗词艺术的充分成熟和高度成就。
词的上半阙着重写景,景中寓情。发端“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三句,点明时地,时在深秋,地在湘江之中的橘子洲。一开始作者便把自己置于秋水长天的广阔背景之中,同时也把读者带进了一个高远的深秋境界。起笔平平,语气舒缓,实为下文蓄势。以“看”字领起的几句,是一组完整的领字长句,一气呵成,文势陡急,吐露出作者对眼前江山美景的极度倾倒。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既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又寄寓着诗人火热的革命情怀。红色象征革命、烈火与光明,“万山红遍”正是作者“星火燎原”思想的形象化表现,是对革命与祖国前途的乐观憧憬。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江面上,千帆竞发,百舸争渡,静中有动,生气勃勃。“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是作者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众多的排比句和对偶句使景物描写富有层次感:山是红的,水是碧的,色彩对比;山上的树,如朝霞一般的绚烂,江中的船,又如同群马奔驰喧闹,动静互衬;仰观鹰飞,俯看鱼游,视角转换,呈现出一幅色彩缤纷、生机勃发的湘江秋景图。
于是作者不禁发出“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由衷赞叹。一切有生命和无生命的物类,在这无边无际的宇宙中,自由自在,生存发展,这是多么令人向往的情景!
从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起,悲秋成了中国古代诗人墨客笔下的恒久主题;虽也有个别颂秋赞秋之作,如刘禹锡《始闻秋风》“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指秋风)扶病上高台”,感谢秋风使自己克服疾病,振作精神,在古代诗歌中已属凤毛麟角,但其境界和气魄,自然不能也无须与这里的“万类霜天竞自由”相比较。
毛泽东后来的咏秋词《采桑子·重阳》“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都反映出作者对壮阔寥远、自由矫健、劲拔爽朗的自然美的推崇与爱好。这句对秋景的礼赞,使词情趋于高昂。
然而,突发一问:“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由写景直接转入抒怀,自然带出下半阕的抒情乐章,全词词情达于高潮。“谁主沉浮”这个囊括悠悠时空、茫茫大地,涵盖人类历史、现实斗争的大问题,凝结着作者关乎时代、社会前途的深沉思考,烙印着他对民族、对祖国命运的关注与探求。
毛泽东从1921年夏天起,就积极献身于建党和各种革命群众运动。1924年冬返回湖南,在韶山等地组织“雪耻会”等,展开了一系列组织群众、宣传群众的革命活动。1925年秋,毛泽东离开韶山,取道长沙,南下当时的革命策源地广州,这首词即作于暂留长沙期间。
明乎此,我们就不难理解,作者不是以游赏者的闲适心境陶醉于自然山水之中,而是带着为民族争自由、为人民求解放的强烈使命感,寻找到与大自然的契合点。
“独立寒秋”的“独”,“怅寥廓”的“怅”,都在此词乐观、热烈、绚丽的基调之上,抹上了一笔独立绝行的迷茫冷隽之色,更增添了作品的厚重感和深沉感。特别是“谁主沉浮”一问,不啻抓住了当时革命斗争全局中的根本问题:中国的命运究竟由谁来主宰?
本篇似有问无答,实际上是有答案的。11年后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给出了答案:“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根本动力。
词的下半阕着重抒情,情中含景。“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以“峥嵘”形容岁月,新颖形象,将无形的不平凡的岁月,化为一座座有形的峥嵘的山峰,给人以巍峨奇丽的崇高美。
对长沙,对橘子洲,毛泽东有着太多的追忆。他曾在省立第一师范求学和进行革命活动长达5年之久,此后又多次居留长沙。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在岳麓山下,毛泽东发起成立新民学会,与蔡和森、何叔衡、陈昌、张昆弟、罗学瓒等“同学少年”或“书生”一起,立誓为国家民族服务。
在这峥嵘岁月里,新时代的青年从旧思想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拥有自由奔放的胸襟。“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面对“万山红遍”的美景,少年们既赞叹锦绣河山的壮美,又悲愤大好河山的沉沦。
毛泽东与同伴在长沙主编过《湘江评论》,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组织平民夜校和文化书社,他们评论时政,抨击黑暗,宣扬真理,发表激浊扬清的文章,写下了一篇篇慷慨激昂的宏文华章;袁世凯准备称帝,他们四处印发小册子,加以揭露抨击,把反动军阀看得如同粪土一般。
作者最后又以如椽大笔,突出描写了当年游泳的生活细节。
人们都知道毛泽东喜爱游泳,尤其擅长在大江大河中劈波斩浪。他的《水调歌头·游泳》有云:“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游泳”在毛泽东的作品中已成为具有某种象征意义的意象。正如他多次阐发的那样:“革命者不可能在温室中成长,要在大风大浪里锻炼自己”“人类社会就是从大风大浪中发展起来的”。
因而,“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使我们欣赏到一幅奋勇进击、劈波斩浪的宏伟画面的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和“百侣”一往无前、奋勇搏击的豪情壮志,使我们从诗人昂扬炽热的革命情怀中,汲取奋发前进的信心和力量。这昭示着人们:“主沉浮”的伟大革命理想的实现,必定需要这种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融媒体中心 出品-
-用心刻录声音 讲好人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