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初心 | 李凯:蓄势凯旋,地平线外还有一片天
3月31日,李凯久违地更新了一则朋友圈,“让海天为我聚能量,去开天辟地。为我理想去闯,看碧波高壮,又看碧空广阔浩气扬,昂首挺胸作栋梁。”此刻,他已被武汉大学历史学院中国史专业拟录取。
知“耻”后勇,为时未晚
进入大学初,李凯对古代史更感兴趣,尤其是治世乱世交替、英雄辈出的时代。近现代史带来的压抑感,让李凯很难沉浸其中。大二上学期,自认为基础不错的李凯在中国近代史的期末考试中遭遇滑铁卢。他回忆到,回答“三国干涉还辽”的名词解释题时,自己“胡乱写了三个国家”,走出考场后羞愧不已。
李凯坦言:“混沌一年,今日知耻。”从那开始,李凯广泛阅读近代史学术著作,查漏补缺,完善知识体系。在认识历史、认识自己的过程中,李凯慢慢产生了对近现代史的兴趣,最后顺理成章地选择了考研。他认真阅读的第一本专著是茅海建先生的《天朝的崩溃》。“因为懒散太久,重新振作精神去阅读格外艰难。”坚持一个月后,李凯渐渐养成阅读的习惯,此后看书速度大大提高,知识也随着书山的堆叠而越积越多。
大三上学期,李凯选修了王荣华老师主讲的“民国社会与文化”一课。王荣华在课堂上鼓励同学们接触专著和史料,开具了详细的书单。一学期下来,李凯自主地研读了7本近代史专著。李凯真诚地建议,越早养成读书习惯越好,“如果没有养成,像我一样,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落日心沉,梦远天高
图文数字阅览室的162座位,一方小小的天地,见证了李凯一个又一个伏案学习的日夜。对于考研安排,李凯并没有细化到每天的书目页数或刷题数量。他将一天里三个整块的时间分别投入各科的学习,上午复习专业课,下午练习英语,晚上记诵政治或者其他科目。学得入迷时,李凯会适时调整计划。
在复习之余,李凯时常浏览知网上更新的学术期刊,阅读领域内最新的研究成果,学习史学研究的思路和脉络。他愈发觉得知识外延的世界广博无际,等待探寻的学术海洋不止于此。
漫长的战线、外界的诱惑,都会影响备战心态。因此,在枯燥中保持定力格外重要。李凯在考研期间经常与志同道合的研友交流,他笑言:“这不仅是学习上的互相帮助,更是心理上的彼此支撑。”偶尔感到枯燥时,李凯会去后山的共青林和新湖转悠,腾空大脑,为接下来的复习蓄力。
备考经验,前辈有言
考研是一场持久战,在收到拟录取通知之前,李凯不曾放松警惕,终是守得云开见月明。
收到拟录取通知后李凯发的朋友圈
李凯倾向于在七八月份通读一遍教材,将零散事件以时间或专题联系起来,在笔记中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暑假结束后,李凯将框架填充完整,逐一清晰事件的具体内容、前后联系、影响等知识点。李凯提示到,近年历史专业的统考题目将名词解释改为选择题后,考试内容不再是对史实的单纯了解、概括,更倾向于理解;论述题则更是对事件的深入考察。因此,他强调钻研教材的重要性:“万变不离其宗,教辅只是辅助,教材看多少遍都不为过。”
部分复习笔记
在公共课上,李凯尤其重视英语单词的积累,每天早上来到图文,他会先在三楼的落地窗前背上几个小时的单词。他建议减少每个单词的背诵时间,注重在次数上多背几遍,也可以利用扇贝、墨墨等软件合理规划。对于政治,李凯建议在前中期选择强化班网课,熟悉内容,后期的刷题和背诵,不必花费过多的时间。
复试情况因学校而异,心态十分关键。虽然初试成绩很好,但李凯还是戒骄戒躁,沉下心来准备复试,也寻找熟悉的前辈了解经验。“我们总对未知的事情感到恐惧,因此对复试了解的越多,心态就越平和,越镇定。”
王荣华老师有赠送课代表学术著作的惯例,以此希望同学们追求更高的学术目标。作为课代表的李凯,因疫情展开网课的缘故,也因他“自知没有资格”,一直未去领取赠书,而是暗下决心:考研成功后再去报喜。
2021年4月2日下午,成功“上岸”的李凯敲响了王荣华办公室的门。
王荣华老师赠与李凯的书
时隔一年,承诺的赠书承载着希冀,到达李凯的手上。这是学子对恩师殷切期盼的最好反馈,更是师生心愿达成、皆大欢喜的见证。
-融媒体中心 出品-
-用心刻录声音 讲好人文故事-
文字 | 周洋洋 王洁图片 | 由本人提供
编辑 | 胡晗韵责任编辑 | 王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