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初心 | 王俏涵:“常新”姑娘的“打怪升级路”
有“颜”能“言”
善学善思
无限挑战欲中
不畏强压,焕发“新生”
她常说——
“我是常新的”
漫漫跨专业保研之旅
心怀严谨求学态度
赢得华东师范大学的青睐
让我们一起走近
汉语言文学181班王俏涵的故事
01
“新”路漫漫,须一步一个脚印
在奔赴华东师大之前,王俏涵也有过许多锤炼与抉择。
2021年6月,她获得参加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历史与文化研究院夏令营的机会。
王俏涵初至北师大夏令营
短短一周,她与来自北大、武大等高校的学生一同深入探究教育学的各个研究方向。
同一屋檐下,有人深谙“四书五经”,底蕴深厚;有人狂热爱好中国古代哲学,思维缜密。
王俏涵意识到,想要突破焕新任重道远,必须“步步为营”。
与夏令营老师同学的合影(第三排左一为王俏涵)
“教育史方向是教育学、历史学、文学三个学科的交融,是我所学的延伸,也包含许多我未曾涉足的崭新领域。”对于领域的“新”,王俏涵并不畏惧,反而满怀信心与期待。
夏令营期间,与营员们的探讨交流让她在教育哲学与教育基本理论、教育社会学与教育人类学等研究领域收获颇丰,凭借过硬的专业素质,她斩获“优秀营员”称号。
获得“优秀营员”只是个开始。在准备其他学校复试的阶段,她摒弃网上所谓的“必过技巧”,购置大量专业书沉心研读。对英语面试缺乏信心,她便采取日常记忆练习与临考反复模拟相结合的方式磨练口语。
王俏涵备考时的专业课书籍及复习笔记
9月,华东师范大学的橄榄枝如期而至。收到拟录取通知时,王俏涵的心中更多是踏实与宁静。她明白,有些故事,在三年前就已开始……
02
躬行“新”路,要沉下心打磨自身
谈及大学初印象,王俏涵笑着说,“那必须要提傅惠钧老师的现代汉语课”。
犹记得傅老师讲起“语音”“音节”的场景,那让她瞬间被语言学的系统美与逻辑美折服。
王俏涵的现代汉语课笔记
大学三年,王俏涵平均绩点达4.20,专业排名第二。
“积一勺以成江河,累微尘以崇峻极”,扎实的学业能力、大量文献阅读基础、密密麻麻的课堂笔记、字字推敲的读书报告……
如果说学习成绩是保研的基石,学科竞赛成果则是她“挑战欲”的体现。
“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金奖、 “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银奖等十余项奖项,王俏涵在专注投入的过程中不断发掘竞赛背后的意义。
田野调查、走访古村、整理鱼鳞图册、撰写调研报告……在“唤醒‘沉睡’的文书:鱼鳞图册复原于古城古村保护性开发”项目中,凌晨改稿、田间奔走几乎是日常写照。在李义敏老师的指导下,他们审核修改近两万字的调研报告,推敲每一个字符,“老师严谨的学术态度给我带来极大的震撼,让我意识到做研究不该放过每一个细节,应时刻细致、投入、注重逻辑。”
王俏涵参与“唤醒‘沉睡’的文书”项目实地调研
除了基础的学术研究,创新创业的路上,王俏涵也始终享受有序忙碌中的成就感。
在“点‘石’成金——石蛙规模化生态养殖精准扶贫领军者”项目组忙活的日子里,王俏涵“敢打敢拼”。
她在学业之余抓住时间空隙大量补充项目相关的生态学知识,从“中文”到“生化”大胆跨界;项目冲刺阶段,为追求上交视频中每一个细节的完美,她与成员在指导老师刘景弟的陪伴下,不间断工作十余个小时。
王俏涵参与的“裕蛙”项目获得“互联网+”国赛金奖
她回忆起“耳涡”盲人无障碍电影公益项目:项目斩获省赛金奖后,在国赛准备过程中。校内仅有三人为团队成员,她需要承担视频脚本编写、实地走访、文本撰写等一系列工作。
“有时候感觉自己‘住’在了会议室,那段日子也算是我的‘撕裂式成长’吧。”
王俏涵在“耳涡”盲人无障碍电影项目中
学科竞赛给予王俏涵的不仅是锻炼与荣誉。
对她而言,温暖与爱是她心中永远鲜活的记忆。“通过竞赛,我结识了许多来自各地的盲人朋友们,发现还有很多社会弱势群体缺乏大众关注。”
王俏涵回忆起在骆家塘从事盲人推拿工作的张美丽(化名),“她热爱生活、乐观积极,这种生活态度也给予我力量。”将情怀注入行动,幽幽长路自会生花。
03
唯爱“新”生,趁年华“打怪升级”
王俏涵笑称,自己想成为“六边形战士”。她曾同时加入演讲队、礼仪队,准备项目竞赛以及组织党家大小活动。
校党员之家的指导老师曾提醒王俏涵,锻炼自身能力的同时,也须读书充实自己,“眼界是靠读书来提升的”。
在面临保研方向抉择时,王俏涵徘徊在“学硕”“专硕”的十字路口,导师殷晓杰、学工办老师张健对她提出两问——“未来有读博打算吗?”“学术研究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在老师的点拨指引下,王俏涵重新审视自我,选择三年“学硕”道路。
王俏涵参加中华经典诵读大赛
王俏涵把自己大学三年视作“升级打怪之路”,但这条路上不仅有岔路口和需翻越的山岭,亦有野花与微风。
校党家的生活,是王俏涵大学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疫情期间筹备发展对象线上培训班事宜,她与同伴反复调试设备、演练流程,在活动场地排练至凌晨2点。
保研途中的郁结,一场与党家伙伴的聚餐团建、一通与党家密友的长电话足以纾解……党家成员以“家人”互称,奋斗途中有彼此相伴。
她感叹与“家人们”披荆斩棘的日子太值得怀念,党家是她第二个“家”,是永远的心灵港湾。
为党家伙伴们庆生的王俏涵
在个人社交平台上,王俏涵俨然一个积极向上的大学生模样。在网络空间里的她,没有“标签”“头衔”的依附,如向日葵般自在、蓬勃生长。
“生活本多彩,有太多美好等待被发掘。”提及师大里的美好,她谈到夏天初阳湖里的鱼、冬日党家会议室里的温暖、傍晚人文楼外墙上映着的夕阳……对于王俏涵来说,师大的一草一木、在人文楼度过的分秒,都值得热爱。
热爱摄影记录生活的王俏涵
幸运背后,不免全力以赴
深渊尽头,亦有前程万里
面对每一次挑战
她迸发能量,“焕新”无数次
在丰收季摘得硕果
也获得了一个
一往无前的王俏涵
-融媒体中心 出品-
-用心刻录声音 讲好人文故事-
文字 | 郭丽兰 王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