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初心丨王洁:执笔笃行,她的直博“窗”口盛满星光!
翻开书,是文学
合上书,是人生
王洁在流泻的灵感下书写,在人间的烟火里慢行
如云卷舒,似风自由
温柔地蓄力,笃定地追光
在创作与科研中找寻自洽逻辑
这个在入学时就坚定深造初心的女孩,最终叩开我校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直博大门。
在不同的窗口书写温度
从文字本身的“辞藻与修辞”到文字背后的人与社会,王洁在大学探索文学鉴赏的新维度。“我们要爱具体的人,而不是抽象的人;要爱生活,而不是生活的意义。”以此自省,王洁开启新闻与文学创作的双重书写,用文字蓄力自我成长,表达对世界的关怀与认知。
从高中起,王洁便养成阅读新闻杂志的习惯,《看天下》《南风窗》《人物》《三联生活周刊》都是她观察社会的“窗口”。一步入人文学院,王洁便果断决定加入院融媒体中心,践行新闻写作。在张峻峰老师“写恰当深度新闻”的指导下,王洁带着“客观展现世界全貌”的思路去寻找新闻点。“新闻写作需要克制感性,保持敏锐。”而谈及最常接触的人物稿,王洁认为要从中传递应有的温度,“人物稿不是‘成功学秘籍’,我更希望通过对人物特性的挖掘,传递生命的温度,这更能打动作为普通人的读者”。
王洁在采访
三年,百余篇稿件,王洁在“浙师人文之窗”和学院网站记录了形形色色的“人文初心”:“研”途风雨中,保研人物与考研学子殊途同归,以不同姿态展现人文人“上岸”全貌;抗“疫”征程里,一线“守护者”与时间赛跑,用行动诠释人文人的责任与担当;各大赛事上,人文人展示师范技能与经典诵读本领,将耕耘的点滴谱写成共同荣耀。
人文学院融媒体中心合照(后排左六)
“工作有时也很辛苦,记者是随时‘待命’的。”从清晨奔赴会议现场,到凌晨接收“第十四稿”,王洁对紧锣密鼓的工作节奏习以为常。她时常以大二记者节时对自身立下的要求鼓舞自己:“书写他人故事的方式,也能反映一个记者观察、理解世界的心灵。作为一名记者,我的文字必须磊落而掷地有声。”
担任校刊《新黄金时代》采编中心副部长
偏向客观的新闻报道直击人心,主观色彩更浓重的文学创作则是王洁书写温度的另一形式。步入“新黄金时代”,王洁与编辑们相聚探讨刊物主题,交流板块编排,在读书会感受不同文化的文学风情。漫游“永无岛”,被“岛民”们积极的创作氛围感染,王洁开启童话、儿童小说、科幻小说乃至绘本的多元创作。她两眼放光地说道:“在创作班里,汤汤老师对童话写作的痴迷和对我们创作的关心总是那么令人动容!”在这段自由书写的日子里,王洁品尝到思辨与友谊的甘甜。
王洁的绘本创作(上下滑动查看)
打开全新的学术之窗
彼时,王洁尚未在考研、保研和直博中做出抉择,她将专业学习、阅读积累和科研竞赛作为深造准备的重中之重。那些埋首于纸本文献、行走在调研实地的光阴不断雕琢着王洁。一日日的积累静水流深。回首深造之路,她打趣道:“这些经历会让导师觉得你就算是‘朽木’也‘可雕’。”
在参与余凡老师“新世纪作家文论研究”课题的过程中,“学院批评”“作家批评”“创作谈”等概念和《中国现代思想史》《当代文学关键词》等学术著作,为王洁的学术探索之旅开启了新的窗口。“老师经常强调论文写作的逻辑和腔调,也常常让我们思考何为学术问题、资源、方法、意义等。”不断的阅读与反思,让王洁从关注文学意象、语言,转向关注“思想和它勾连的现实困境”。“就像老师说过的,这更有趣,也更体现道义与担当。”
“重绘失落的浙江记忆”团队合影(右四)
“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竞赛,是王洁做出的另一次尝试。大二时,出于对儿童文学的兴趣,王洁加入了“重绘失落的浙江记忆”团队。她坦言:“五十多篇论文、三十多本图画书、好几本厚厚的学术专著,我刚加入团队就要在短时间内消化大量的全新知识,这无疑是巨大的挑战。”浙江民间故事的宝箱被尘封于书架,图画书转化成了挖掘民间故事的“藏宝图”。为准备“寻宝”,王洁与伙伴寄身翰墨,在灰瓦红窗里品味坐拥书海的趣味。踏上寻宝之旅,她们一共走访了五家专业童书出版社、五个传承分享地、八个民间故事保护单位、五个非遗中心、多所出版社与小学。
课题组在红楼阅读讨论(右二)
浙江少儿出版社的访谈之旅,使王洁重新思考绘本改版和面向儿童的文化传承:“民间故事的图画书转化,既要保留故事本味,又要让孩子们乐于接受,还要在合理的改编中平衡传统与现代的关系,这才是有意义的文化传承。”漫长的寻觅换来了不菲的收获,《龙船花》《张小泉剪刀》《鸡笼山竹》等生动活泼的民间故事在自制的图画书页上重新焕发光彩,承载它们的图画书也成为孩子们喜爱的宝物。
王洁代表课题组接受采访
图画书的性别刻板印象研究课题,再一次延续王洁与图画书的缘分。“性别刻板印象是不可忽视的教育问题和社会问题。我们借用图画书这一媒介,期望通过亲子共读和课堂教育纠正这些刻板印象。”回忆起授课中孩子们活跃的思维和灿烂的笑容,王洁内心充满育人的成就感,她肯定道:“文学与教育的价值正是在于让个人、社会和世界做出向上、向善的改变。”
性别教育课堂实践(后排左二)
于窗外风雨中自立自洽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王洁深厚的文学功底,出众的科研能力奠定了她直博的基础。
直博并非一日之功,实力与“运气”皆不可缺。关注到学校有关直博政策的文件发布,王洁立马抓住时机,着手联系导师。四处碰壁与志愿申请“夭折”的情况常有,在心理压力到达阈值的重压下,好友的鼓励和肯定给王洁许多精神上的鼓舞。与钱淑英老师的一次微信通话,让王洁吃了一颗“定心丸”,老师耐心的解答和由衷的建议为王洁拨云见月。蒋晓玲老师也温柔地鼓励王洁:“努力过就不会有遗憾。”这给她打了一剂强心针。联系付建舟导师时,王洁也曾高度紧张和自我怀疑,但导师的几通电话让她感受到:未来求学之路或许艰难,但会充满温暖。
直博录取通知
回顾大学三年,王洁提倡用反“内卷”疗愈精神内耗,对抗现实的“无意义”。最繁忙时,王洁同样经历过竞赛、学生工作、期末考试“撞车”的情况,凌晨每个时间段的浙师她都欣赏过。“大二那段时间打比赛,我常常穿梭在红楼、生化楼之间,有时等到公寓大门关闭了都还没回去。”王洁提到,是老校区的树林抚慰了她焦躁的心,“‘慢慢走,欣赏啊!’多留意师大的一草一木,会有意外收获哦”。
王洁并不认为“内卷”是学习之道。回忆起“台港文学研究”课后和倪玲颖老师交流论文的时光,王洁谈道:“我偶然发现课堂提到的两位作家代表文本之间的联系,想以此为切口写成论文。老师认真阅读了我的初稿,在深夜十点多与我通话讨论,这让我很感动。”与不同老师交流的种种经历让王洁感受到,努力是必要的,但对问题的敏锐度和对结论的感悟更加重要。比起死磕计划表,王洁更习惯在一个时间跨度较长的阶段内规划目标,再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细化、落实。
王洁的事项提醒日历和读书笔记(左右滑动查看)
“平凡人”是王洁对自己的定义。在王洁看来,高绩点也好,丰厚的奖项也罢,种种数据的堆砌也许能让人生锦上添花,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要追求的必需品。王洁认为,一个人的优秀和成功不该被单一的世俗标准量化。“我们要找到一种自洽的逻辑。登顶是漫长而遥远的目标,若不能实现,也无需自怨自艾;尽可能实现自己的价值,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就可以做到问心无愧。”成功不是趋同,平凡不代表平庸,正如她在大一新生演讲赛的《大国凡客说》中所言:“聚光灯可以打在任何人身上,只要愿意脱离平庸的昨天。”
《小窗幽记》有言:“风狂雨急时,立得定,方见脚跟。”如今风停雨霁,云开月明,这个女孩将怀一颗沉潜之心,攀登新的险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