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第四极,四川正在崛起

德林爆语 尺度商业
2024-12-30


文 | 李德林  编辑 | 张佳儒


12月的成都,阳光洒落在院子里,人们穿着棉衣围炉煮茶,天南海北地摆龙门阵。穿过喧嚣的闾巷,大街上行走着时髦的女郎,不远处的玻璃幕墙里,各行的技术男正沉浸在另一个世界里,他们在打造中国人工智能第四极的道路上奔跑,奋力推动四川在战略腹地崛起。


战略腹地概念在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202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国务院就业意见等重要文件不断强调,要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将“建设国家战略腹地和关键产业备份”作为“健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制度”的重要支撑,“引导资金、技术、劳动密集型产业从东部向中西部、从中心城市向腹地有序转移”。


2024年1月18日,国务院批复了《四川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批复中明确提出:四川省地处长江上游、西南内陆,是我国发展的战略腹地,是支撑新时代西部大开发、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战略实施的重要地区。在国务院目前批复的28个省级国土空间规划中,四川是唯一一个 “战略腹地”。以人工智能为爆发点的四川,正走上崛起之路。



何以四川


中国正在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四川走到了历史的关键路口。


坐在茶馆里的成都人一口茶下去,满脸自信地说:想当年,深圳就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渔村,改革春风一吹,他们被批准为经济特区,迅速崛起为国际化大都市,现在咱们四川可是国家批准的战略腹地,肯定能在中国西部雄起。当年,深圳为首的珠三角、长三角东南沿海地区呈现人才、资本、技术百川归海的浩荡之势,现在四川能让东南飞的孔雀飞向西南吗?


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长三角为首的东南沿海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港口优势,抓住了经济全球化的机遇,充分利用人口红利和国内生产成本等要素优势,迅速成了承接了国际产业转移和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首选之地,无论是国内各地的人才,还是欧美日韩的资本、技术,大规模向东南沿海城市聚集,世界工厂光环下的制造业繁盛,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引擎。


随着全球老龄化范围从发达的欧美日韩向以中国为首的发展中国家扩大,而印度、越南等东南亚地区逐渐进入人口红利期,以及各种不确定的贸易摩擦、地缘政治冲突和科技革命等诸多因素的叠加,全球产业链的一体化网络开始撕裂,生产和贸易体系的调整会加快产业供应链的重构,那些曾经因人口红利而进入中国的欧美日韩等经济体的产业链开始迁移、回流。


摆在中国面前的一个现实就是在生产要素红利变化的过程中,快速地完成产业转型升级。珠三角、长三角为首的东南沿海地区在自然资源、人力等多重压力之下,产业链重构箭在弦上。国家在2023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强调,“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立”与“破”并行的过程中,谁能承接东南沿海转型产业备份的重担?


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珠三角、长三角繁荣的同时,中西部地区逐渐被边缘化,区域差距扩大,区域间的二元经济结构形成巨大的产业极差,经济结构失衡制约了中国国家经济的整体发展。在珠三角、长三角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期,拥有巨大产业承接空间的西部,尤其是国家战略腹地的四川能有效成为东南沿海产业转移、国家经济发展和产业安全的战略纵深区。


珠三角、长三角因地理位置和港口优势得以改革开放中迅速崛起,而作为国家战略腹地的四川与七省相邻,承华南,接华中、引西南,连西北,进出川48条通道南可构建面向东盟的国际大通道,东可对接融入长三角、珠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成都中欧班列联通境外112个城市,开行超过2.27万列,西北可衔接一带一路国际陆地贸易新通道,区位优势明显。



除了交通枢纽优势,四川的水、水能、矿产、生物等资源丰富。四川拥有132种矿产,种数占全国矿产的70%,其中33种矿产排位进入全国同类矿产查明资源储量的前三位,天然气、钒钛矿排名全国第一。2023年全省天然气产量居全国第1位,水电发电量占全国1/3,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大省。四川粮食总产量稳居全国第9位,生猪出栏量长年保持全国第一。



天府之国的自然资源禀赋为四川的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成都茶馆里那些大爷们引以为傲的还有新中国在成都制造歼击机的秘密代号132,从歼5到歼20都是从成都的歼击机基地出来的。现在四川不止有歼击机研制生产基地,41个工业、31个制造业大类全齐,从最先进的核工业、航空工业到精密制造,四川是全国为数不多拥有完整工业链的省份。


四川从三线建设时期300多个以国防科技为主体的企业级科研院所,到现在全国高新技术企业1.69万家,高校137所,科研机构369家,国家级创新平台195个,国家大科学装置10个,位居全国第3位,区域创新能力位居全国第10位,跻身全国第一方阵。四川已经形成动力设备制造、航空装备研制、动力电池生产、清洁能源为主的全国重要4大基地。


珠三角、长三角为主的东南沿海地区经历了改革开放长期的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积累,作为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除了继续依托区域优势和政策优势推动中国对外开放和经济合作向更高水平发展,参与到全球经济治理与合作之中去,提升中国在全球经济格局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他们将通过技术、资金、人才参与到中西部区域协调发展的国家战略中去。


四川作为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数量西部第一的国家战略腹地,2023年GDP超过6万亿,排名全国第五,无论是在交通枢纽、资源禀赋、人才聚集,还是产业链布局等方面,都能承接东南沿海的产业转移。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四川正在全力以赴拼经济、搞建设,落地大项目,还提出了“西拓、南进、东接、北融”的方针,加快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开放新格局。


国之大者


2024年的冬天,四川已经拥有人工智能领域企业1100余家,想想满街飘香的火锅味,还有一条条街望不到头的茶馆,会不会让人意外?四川137所高校中,有27所开设了人工智能专业,构建起覆盖人工智能基础层、技术层、应用层的创新发展体系。当不少地方还在犹豫的时候,四川的人工智能产业前三季度营收已经超过969亿,全年有望超过1200亿。


四川人搞人工智能可不是茶馆里摆悬龙门阵。人工智能的基础是算力,现在国家超级计算成都中心、成都智算中心已经建成运行,中国除了上海,成都是第二个超算、智算“双中心”投运城市;四川还建成国家应用数学中心、智能协同计算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等技术层领域创新平台12个,在算法、机器学习、生物识别等核心技术领域实现创新平台全覆盖。


四川提出了以打造全国人工智能第四极的目标,聚焦算力供给、大模型开发、应用场景打造、人形机器人和无人机产业发展、龙头企业培育等关键领域,形成引领支撑未来四川发展的爆发点。四川规划以成都、绵阳为主要承载地,遂宁、内江、德阳等11个协同发展地,构建一个人工智能产业生态链,目前已经有10个场景入选国家人工智能“智赋百景”。


四川省将人工智能列为重点推进的15条产业链之首,在优化算力基础的同时,围绕防震减灾、智能制造、先进核能等重点行业,培育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本土大模型集群。四川的任务清单中,每年开放不少于20个政府管理职能相关的标杆示范场景,还要推动平台赋能升级制造业“智改数转”,布局智慧交通、应急指挥、智能电力等国家人工智能行业应用基地。


为了跟东南沿海地区产业形成协同发展效应,四川争取在国家的支持下,建设一批关键零部件、材料、设备等产业备份基地,包括高端芯片、先进材料、工业母机、工业软件、高端光刻机、高性能光刻胶等产品和企业。以人工智能第四极为目标的终极目标是让四川的工业为首的产业脊梁越来越坚挺,为国家战略腹地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


川军坚韧顽强,山止川行。


以人工智能为第四极的产业链转型升级,四川前10个月工业投资增长17.1%。四川希望培育壮大15条重点产业链,实施成都软件和信息服务、成德高端能源装备、成渝地区电子信息3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提升三年行动,新创建成渝地区生物医药、成德绵自凉航空航天2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大规模推动智改数转、设备更新、新型技改等行动。


效果立竿见影。2024年三季度以来,四川工业生产逐月回升,前10个月,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7%,高于全国0.9个百分点。其中,9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4%,分别较8月、7月回升2.3个、4.0个百分点。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先进材料、能源化工、食品轻纺、医药健康六大优势产业增加值增长6.9%,成为四川经济增长的强有力支撑。



四川经济持续增长跟重大产业项目推动了工业强筋壮骨关系密切。京东方国内首条第8.6代AMOLED生产线日前在成都全面封顶, 630亿元的总投资成为四川工业发展史上单体投资额最大的项目。前三季度,绵阳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6%。而宜宾仅用两年多时间就建成全国电池产能最大的城市,成为四川省首个完成光伏全产业链布局的城市。


国之大者,用实际行动担负起经济稳增长重任。在人工智能为首第四极目标引领下,工业新动能加快城市增强了四川经济上行动力。2024年前三季度,四川高技术制造业增速持续领跑规模以上工业平均水平,增加值同比增长8.5%;绿色低碳优势产业快速增长,动力电池、钒钛产业分别增长41.7%和18.4%,单晶硅、多晶硅产品产量分别增长71.9%和45.7%。


成绩单的背后,四川完成了21家全国重点实验室完成重组,140家省重点实验室正在优化重组,4家天府实验室、4家国家创新中心已经取得实质性突破,区域科技创新综合实力跻身全国第一方阵、居西部首位,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提高到2.26%。18个创新主体揭榜8项国家全面创新改革任务。数据已经证明,科技创新让四川工业的脊梁越来越坚挺。


一往无前


改革没有浪漫曲,珠三角、长三角等东南沿海地区崛起形成的区域极差注定要通过区域联动,协调发展向中西部纵深推进,对资金、技术、人力资源、地域优势资源进行全面整合,对产业链进行整合重构,实现全国经济的一体化。四川作为国家的战略腹地,通过以人工智能为首的科技创新,2024年交出了令人欣喜的答卷,四川将如何在未来的路上持续领跑?


战略是发现智谋的纲领,是决定未来的策略,是实现全局的远大目标。


现在科技创新不仅是产业升级的核心引擎,更是重塑竞争格局的关键变量,成为引领未来发展的第一动力。四川定了一个战略目标,到2035年全面建成科技强省,努力实现四川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能力、科技创新国际影响力和引领力、高水平科技人才培养和集聚能力、科技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位居全国前列,建成西部地区创新高地。


2024年10月30日,四川省公布了产业新赛道名单,将人工智能、绿色氢能、生物技术、智能网联汽车、无人机纳入25条产业赛道重点培育。其中,成都涉及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18条赛道;绵阳涉及机器人、核医药等6条赛道;德阳涉及绿色氢能、信息系统密码及安全等5条赛道。工业元宇宙、脑机接口等19个新兴产业也将是四川重点发力的方向。


作为制造大省,创新资源丰富,发展新赛道基础很好。比如,2023年四川低空经济制造业产业规模达200亿元,已形成以成都、自贡、绵阳等为代表的产业集聚地,拥有无人机整机及零部件企业200余家,其中整机企业20余家,创新能力及产品规格种类均位居全国前列。而机器人相关企业数量位居全国第十,整机企业成长快,关键部件研制,应用场景潜力巨大。



想打造中国人工智能第四极的四川,提出到2027年实现“十百千万”发展目标,即打造10个以上具有全国影响力的行业标杆大模型,攻克100项以上原创性、颠覆性关键核心技术,培育壮大100家具有全国竞争力的领军企业,人工智能科技企业达到2000家以上,产业规模达到2000亿元以上,算力总规模突破40000P(1P相当于每秒1000万亿次计算速度)。


四川还在研究人工智能产业链图谱,想精准描绘出四川人工智能产业链“全身像”,重点聚焦成都、绵阳2个主要承载地和遂宁、德阳等11个协同发展地的芯片、算力、行业垂直大模型、机器人和无人机5大核心产业。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构建促进数字经济发展体制机制,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重构产业链。


在四川的规划中,产业新赛道主要聚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轻纺、能源化工、先进材料、医药健康等六大优势产业。不过,25条产业新赛道进行了分级。其中,人工智能、绿色氢能、生物技术、商业航天及卫星网络、智能网联汽车、低空经济及无人机等6条赛道被列为“主赛道”,先进存算、超高清视频显示、智能传感器等19条赛道被归为“快车道”。


理想很丰满,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基础研究却是根基,关键技术攻关将是一个巨大的考验。四川想通过评价体系和考核机制的创新,探索揭榜挂帅、定向委托、业主制、赛马制等模式,让创新创造源泉充分涌流。四川希望通过科技开放合作,区域协同创新,科技金融深度融合,深化国际交流合作,打造一流创新生态,让各类创新要素顺畅流动、高效配置。


战略腹地的四川要在未来的长跑中领先,不仅要吸纳包括珠三角、长三角为首的国内资金、人才、技术,还要面向世界。四川2022年率先成为中西部地区进出口总额超万亿元的省份,外商直接投资常年居中西部地区第一位,外资企业突破5000户、世界500强企业增至381户,自贸试验区实有企业数量超过24万户,综合保税区数量居中西部地区前列。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关键时刻,庙谟宏远,提出国家腹地战略,四川作为腹地战略的唯一省份,正在以打造人工智能中国第四极为目标,科技创新不断地推动四川产业链的转型升级,让工业强筋壮骨,四川正在产业转型升级路上崛起。未来的四川不止有火锅、盖碗儿茶,还有人工智能、生物制药、高端制造,它们是四川的希望,更是中国均衡发展的未来。


四川是中国的四川,也是世界的四川。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尺度商业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