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曹庆晖:数字展览资源(2010—2019)与中国现代艺术研究动向


内容提要:艺术展览,是美术馆等文化机构实现自身主体职能、展现艺术领域研究和介入社会文化建设的专门形式;数字展览­——本文所指主要是360°全景或3D虚拟在线展览——是通过计算机影像数字技术再现展览,以实现其长久留存和社会传播最大化的网络虚拟形式。数字展览不像实体展览那样,受真实世界时间和空间的绝对限制,而是可以随时登录上线浏览的“永不闭幕”的展览。这种全景再现和全时在线的特征,使数字展览成为有利于用户自主学习和研究的艺术资源。出于了解中国现代艺术研究现状的需要,本文就此方向下数字展览资源的搜索路径及其平台予以梳理、分析和评价,同时管中窥豹,就其中反映出来的研究动向予以把握和归纳。需要声明的是,本文对线上数字展览的采集和统计,截止2020年4月4日。


关键词:数字展览  搜索途径  中国现代艺术研究动向




数字展览资源的搜索与评价


研究,首先需要的是作品和文献等一手材料,而这些仅仅通过已有出版物的搜集和数据库的检索,实在难以满足专门研究对一手材料的需求。就中国现代艺术的主要研究对象而言,艺术家,即便是有广泛社会影响力的宗师级艺术家,他们的一手材料,从艺术博物馆学意义上的物证搜集与整理而言,大都也还处于需要继续整理、可以不断挖掘、有待补充完善的阶段,其他艺术家就更不必说了。近十年,文旅部持续倡导开展的“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项目”“国家美术作品收藏与捐赠奖励项目”等国家资助专项,民营机构在现代艺术家资源追踪和展览推广上的成果出版,以及拍卖公司在春秋大拍推出的某些重要的或稀缺的艺术品专题拍卖,殊途同归,都是对中国现代艺术作品和文献采掘、整理、保护、研究的行动。由此带动起来的展览,特别是那些基于文献和作品、主题和史脉的关系梳理与思考的展览,往往因其挖材料、捋史脉、有眼光的学术研究性和材料丰富性而引人注意。但这种富有逻辑的公示文献和作品的研究展,至多展览几十天。展览结束后,或许会有研究图录出版,但毕竟展览结束了,现场拆除了,实物归仓了,策划团队对作品和文献多手段综合调度所形成的丰富立体的现场对话关系消失了。数字展览的诞生——它目前在技术条件上已经可以充分实现对展览作品和文献依据策展逻辑在视觉空间里的篇章及组合关系的完整再现,可以充分实现微距局部浏览作品与文献的内容细节与物理形态——最终使展览在网络世界里永生不灭。数字展览,虚拟性地满足了用户对展览以及原作和文献等一手材料的占有,也满足了少数高级用户在展览和图录之间穿梭思考的需求。


将展览实现为数字展览——其在线形式主要是360°全景,另有少数为3D虚拟——大约是从2010年左右才开始出现在国内的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今日美术馆作为较早通过数字技术合作在线上保留和推广展览的美术馆,其所链接的数字展览的最早年份即2010年。迄今为止,笔者在网上尚未见到有早于这个年份的其他美术馆或艺术机构的数字展览。这也就是说,数字展览用于美术馆差不多也就是十年左右的时间。而这十年——2010—2019年——正是国内美术馆建设进入快车道高速发展后加快规范管理的十年,也是中国现代艺术研究开疆扩土、深耕细作的十年。身在其中,笔者可以明显感到通过展览这个纽带,有抱负的公私立美术馆和艺术空间,在将科研、传播、出版、市场等不同力量的整合协作上付出了很多辛劳和汗水,所策划展览的学术价值和社会影响亦大幅提升。水涨船高,择其要而保存而推广的数字展览逐渐有所积累,成为一种新的文化资源。而若从中国现代艺术研究的需要出发,则不难看到线上搜寻数字展览资源的途径大约有如下三条。


第一条,通过美术馆博物馆官网搜索。我们知道文旅部在2011年和2015年先后评定了13家美术馆为“国家重点美术馆”,分别是中国美术馆、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江苏美术馆、广东美术馆、陕西省美术博物馆、湖北美术馆、深圳市关山月美术馆、北京画院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浙江美术馆、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武汉美术馆和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进入其官网可以看到其中或以频道栏目方式,或以首页挂接方式,以数字美术馆、全景美术馆或虚拟展厅为名,或多或少在官网链接数字展览的有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浙江美术馆、北京画院美术馆、中国美术馆、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广东美术馆、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江苏省美术馆、湖北美术馆、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等共10家。重点馆以外的其他美术馆,除个别馆官网以无长期规划的状态链接少量数字展览外,一般很难看到有这方面的资源链接。然而,即便是实现数字链接的这10家重点馆,所链接的数字展览的年份也是有长有短,数量也是有多有少,高低起伏,悬殊极大,如果将其中链接数字展览尚不足十的重点馆进行四舍五入式的忽略不计,那么所剩有一定数量的5家重点馆还不到全数重点馆的一半,较明显地反映出各馆对此项工作在规划和认识上存在较大差异。是什么原因导致数字展览在国家各重点美术馆官网链接上如此悬殊不均?各美术馆是否应在官网持续链接其策划的展览以方便用户线上参观和学习?回答这些问题想必要牵涉出艺术管理与服务方面的很多现实话题,但这毕竟不属于本文切实关心的数字展览反映出怎样的学术研究动向之内的议题,故在此搁置不议,这里只将通过这一途径搜索到的数字展览资源略作报告如下。


如果以链接数字展览的持续年份和数量规模作为衡量标准,13家国家重点美术馆中当以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1]为最优,其官网链接2010—2019年数字美术展览121个,其中超过三分之一为中国现代艺术方向。浙江美术馆[2]、北京画院美术馆[3]官网链接2012—2019年数字展览分别为40个和25个,绝大部分为中国现代艺术方向,虽说总量不多,但持续年份却仅次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且持续未断。中国美术馆是人们心目中中国现代艺术展览的重镇,但官网只链接了2012—2016年的数字展览101个[4]。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2016—2017年数字展览40个)[5]、广东美术馆(2011—2012年和2017—2018年数字展览8个)[6]、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2013年及2015—2016年数字展览4个)也是这种情况,年份不全,时断时续。江苏省美术馆(2019年数字展览2个)[7]、湖北省美术馆(2019年数字展览1个)[8]、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2019年数字展览1个)[9]则仅链接2019年的展览且数量极少。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官网截图

浙江美术馆官网截图

北京画院美术馆官网截图


美术馆之外,博物馆方面也有少数几家链接中国现代艺术方向数字展览的官网,如国家博物馆、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国家博物馆官网链接2013—2019年数字展览46个[10],其中七八个与中国现代艺术方向有关。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自2016年开馆以来在官网链接其2016—2019年数字展览54个[11],其中十几个为中国现代艺术方向。浙江省博物馆官网链接数字展览27个[12],其中四五个为中国现代艺术方向,内含常设在馆内的黄宾虹艺术馆[13]和常书鸿美术馆[14]的数字美术馆。


中国国家博物馆官网截图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官网截图


如此一捋,很明显的事实是,无论是在美术馆还是在博物馆,除个别如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北京画院美术馆、浙江美术馆、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等官网,能够对其策划中国现代艺术方向展览依年择要予以在线数字链接和传播,多数未健全或者缺席这方面的工作。因此,通过美术馆博物馆官网途径只能了解部分数字展览资源,是一个基本事实。


美术馆博物馆官网之外,能够搜索数字展览资源的另一条途径是企业建立的社会化网络服务平台。目前能够实现秒搜数字展览资源的社会服务平台是雅昌艺搜[15]。通过艺搜可以找到2012年至今链接在其门户的360°全景数字展览470余个,中国现代艺术方向为其大宗,其中既有上述国家各重点馆和博物馆在其官网链接的部分数字展览,也有在其官网未链接的部分数字展览(比如中国美术馆2017—2019年的个别展览),还有其他公、私立美术馆及画廊、空间等艺术机构的数字展览。这种数字展览来源的多样性,显然是由雅昌作为服务商向社会用户提供有偿数字技术和代理服务所决定的。雅昌艺搜之外,为笔者所注意的还有曾活跃于2009—2016年左右的今日数字美术馆[16]以及2016年成立的ARTEXB[17]。和艺搜兼容并包不同的是,它们在内容上偏重记录当代艺术家的展览,并且在这一定位和选择前提下各自体现出比较明晰的内容信息分类方法、比较开放的服务国内兼顾国际的视野以及希望建立可持续性数据媒体档案库的初心。今日数字美术馆在运营七八年后因故终止,数字记录的展览有200多个,ARTEXB迄今为止链接的数字展览有50多个,在这250多个数字展览中也不乏反映中国现代艺术研究动向的展览在列。另外,就是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发,人们不难注意到当前在针对移动客户端投放数字展览的方式也略有变化,即在美术馆利用自身公众号链接其数字展览向手机订户推送外,出现了支持手机用户线上看展的小程序。就全面了解数字展览资源而言,小程序链接的中国现代艺术数字展览也值得留意,尽管其数量还不多。


雅昌艺搜官网截图


ARTEXB官网截图


总的来说,虽然目前通过各馆官网搜索数字展览资源尚不充分,但各馆据其艺术宗旨对艺术资源的不同选择和开发策划——有的比较致力于昨日艺术的美好,有的则相对关注今日艺术的生机——实际上已为不同需求的用户进行了预分类,因而从长远来看,基于对各馆展览宗旨与方向的基本了解,有目的和有选择的登录其官网,浏览其数字展览资源,应是最方便用户按需所取的基本方式。企业服务平台如雅昌艺搜,提供的数字展览数量虽然较多,但内容因之也就庞杂,比较适合确知展览名称的主题词检索。若是想在漫无目的的翻翻捡捡中发现所需,要求用户的时间成本即刻升高不少。所以,作为搜索数字展览资源的主要途径,各馆官网平台和企业服务平台各有其特色,用户只有相互辅助,综合利用,才能对自身心仪的数字展览的大体状况有所了解。


除以上两条途径外,去年还出现了由政府主导建立的数字化专项服务平台,此即本文所说第三条搜索途径。这方面的案例即文旅部倡导实施了8年的“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项目”从2019年开始和人民网合作建立的“网上展示平台”[18],它要求各馆入选项目在落地开幕后,要以数字展览的形式链接到平台进行展示和竞争。作为体现国家促进美术馆事业发展的一个专项,它要求各馆入选项目要以馆藏为基础进行展览策划和研究,各个馆藏以中国现代艺术为主体的事实决定了该项目的主体方向,这从2019年平台展示的16家美术馆的数字展览亦可了然。在过去的8年里,该项目的优胜展览只有少数被其主办馆实施为数字展览,当前若能借助平台将其纳入,甚至查漏补缺予以完善,则对8年来各馆在馆藏整理和研究方面取得的基本进展有所明示和储备。随着平台建设和展览积累,相信它应该可以发展为集中检视我国美术馆馆藏品征集和展研水准的政府平台,同时也是了解中国现代艺术研究新动向的政府平台。


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网上展示平台截图


通过美术馆博物馆官网服务平台、企业服务平台、政府专项服务平台等途径,我们可以看到自2010年以来,特别是2012年以来,可搜索到的数字展览已渐有成就,而且一般来说,实施为360°全景或3D虚拟在线的数字展览往往是具有艺术史价值的重要展览,其中不少就是笔者前述所及的那类着力于作品、文献和逻辑的研究展。因此,将数字展览资源视为当下回顾和巡检十年来美术馆事业发展、美术收藏与研究基本进展的重要依凭和参考,是有其现实性和合理性的。但是从另一方面,也不得不说,目前获取的数字展览——本文特别关注的是中国现代艺术方向的数字展览——存在信息数据参差不齐的问题。那些仅仅是展览场景360°呈现而缺乏或缺席信息呈供的数字展览,或许在制作时有甲方实际的原因或其他考量,但无论于美术专门研究,还是于社会美育普及,其实都不能满足用户了解的一般需要。一般而言,展览的展件信息比较充分,界面浏览比较方便,便于从整体到局部了解展览内容,是用户体验较好的数字展览的共同特点,而这种共同特点在甲方为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北京画院美术馆、中国美术馆等机构给予信息保证的数字展览中都有相对稳定的体现。这一共同特点及其相对稳定的体现,在笔者看来,也就是用户评价数字展览使用是否良好的基准线。



从数字展览资源看中国现代艺术研究之动向


给出数字展览资源的搜索途径、评价标准之后,这里拟重点谈谈十年来数字展览所反映的中国现代艺术研究动向。当然,从数字展览放眼研究动向,首先包含的是对展览—数字展览作为研究文本的认同,这在工作性质上即如同从十年期刊发表论文看中国现代艺术研究选题动向一样。其次是据此审时度势,自然也有其非常明显的局限性,这突出地反映在数字展览目前尚处于被接受和发展的过程中,并且它只是实体展览的一部分,基于部分而不是总体把握动向,其片面性自然会令人感到忐忑。不过,中国现代艺术数字展览——由上文各途径笼统估算约有四五百个左右——虽然未必能将富有策划逻辑和科研价值的展览悉数数字化,而且位列其中的数字展览也未必都能达到用户体验的好评标准,但却也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展览主办方对其策划展览在内容和价值上的肯定态度,否则也没有必要动用人力、物力将其数字化上传。因此,这一部分数字展览也可以说是各展览主办方自选精华展的数字展览集成。由此来把握这十年中国现代艺术研究的基本动向,虽然有其片面性,但却也是比较务实的选择和与时俱进的行动。我们已经步入展览策划与研究的时代,不可能置展览于研究之外,即便数字展览在总量上还比较有限,在年代时序上前少后多,但它作为目前最大化地突破个人属地观看局限性的展览资源来说,依旧是每个人能够一时获观的数量最多的展览所在。为此,以下将主要依托所见数字展览资源,同时兼顾一些重要但未被数字化的展览成果,谈谈由此反映出来的中国现代艺术研究之动向。


1. 对老一代艺术家的回顾、专研与发现展此起彼伏。


总览数字展览资源的一个突出感受,是老一代艺术家的回顾、专研与发现展此起彼伏。这些展览有的受惠于“国家美术作品收藏与捐赠奖励项目”的支持,有的借助于纪念艺术家诞辰的天地人和,还有的是得益于美术馆博物馆对20世纪艺术名家大家研究项目的推动,基本形成了对出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一二十年代、20世纪三十年代三代艺术家接连不断的展览回顾现象。其中,20世纪20年代前出生的艺术家多已仙逝有年,其中不乏成就已有公论的艺术大家,其展览研究相对历史化。而不少耄耋老画家的回顾展,意在纪念与总结的多,虽然个别也有聚焦其暮年砥砺探索的,但其在美术史上的位置和价值,还需要进一步的历史沉淀和选择。故此,这里还是将目光更多地偏向仙逝有年的艺术大家。其中,展时即引起社会关注的,如中国画方面的“朽者不朽——中国画走向现代的先行者陈师曾诞辰140周年特展”[19]“民族翰骨——潘天寿诞辰120周年纪念大展”[20]“倥偬的乡愁——张大千特展”[21]“穆如·晚晴——纪念陆俨少诞辰110周年专题展”[22]“百年雄才——黎雄才艺术回顾展”[23]“艺道长青——石鲁百年艺术展”[24]等;中西合璧方面的“悲鸿生命——徐悲鸿艺术大展”[25]“执手同道——吴作人萧淑芳合展”[26]等;革命美术方面的“以述为引——胡一川六件经典作品的现场”[27]“创新先驱之路——罗工柳百年诞辰纪念展”[28]“古元画展——纪念古元诞辰百年”[29]“永远的战士——纪念彦涵诞辰100周年”[30]“桃李桦烛——李桦诞辰110周年纪念展”[31]“理想与诗情——黄新波百年艺术纪念展”[32]等;雕塑方面的“刘开渠与20世纪中国美术”[33]“至爱之塑——雕塑家王临乙王合内夫妇作品文献展”[34]等;艺术多媒介运用方面的“张仃百年诞辰艺术展”[35]等;摄影方面的“静山远韵——郎静山艺术特展”[36]“光影见史——吴印咸诞辰115周年摄影艺术展”[37]等。这些展览多以艺术家经典名作的集中出场,难得一见的私藏公开,未被注意的作品与资料的发现与整合,超乎以往展览规模的内容扩大和充实,符合艺术家人生与作品气质的展陈设计,以及将艺术家置于20世纪中国社会与画坛变革的大背景中勾画框架见长,往往成一时之话题,亦成为艺术家研究学术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民族翰骨——潘天寿诞辰120周年纪念大展”数字展览截图

“悲鸿生命——徐悲鸿艺术大展”数字展览截图

“古元画展——纪念古元诞辰百年”数字展览截图


而较之艺术家回顾与研究的纷纷展开,专题研究的开展亦在如下两方面呈现出引人注目的推进。其一是北京画院美术馆基于馆藏齐白石藏品,持续数年开展的齐白石绘画题材分类专门展。如“可惜无声”之草虫[38]、“胸中山水奇天下”之山水[39]、“越无人识越安闲”之人物[40]、“我生无田食破砚”之书法[41]、“三百石印富翁”之篆刻[42]、“人生若寄”之手札[43]等。这些展览规模适当,议题集中,线索明确,加之美术馆协调各方供料精彩,藏品每有增补更新,故在引人入胜、入深和令人回味方面更胜一筹。其二是专门针对艺术家作品展开的专题展览研究。这方面的数字展览如“芳草长亭——李叔同油画珍品研究展”[44]“一丘藏曲折、缓步有跻攀——陆俨少杜甫诗意画专题展”[45]“大爱悲歌——周思聪卢沉《矿工图》组画研究展”[46]“一位艺术家的长征——北京画院藏沈尧伊《地球上的红飘带》连环画原作研究展”[47]“轻舟已过万重山——关山月与近代以来的江峡图景展”[48]“靳尚谊——向维米尔致敬”[49]等。其中,李叔同展由李叔同一件早期藏品带出对20世纪赴日留学西洋画的大景观勾描并在勾描中理解李叔同,关山月展由关山月的一件以长江为母题的山水画带出对长江历史文化图景的呈现并在呈现中回溯关山月,靳尚谊展由靳尚谊“临摹”维米尔的三件作品带出艺术家学习背后怎样激活传统经典的问题思考,都给人以点带面的历史开阔感和学术启发性。


齐白石绘画题材分类专门展“越无人识越安闲”之人物数字展览截图

“芳草长亭——李叔同油画珍品研究展”数字展览截图


与之同时,数字展览还提示我们注意各馆对被边缘或被埋没的艺术家及其价值进行发现和发掘的努力,这方面如“飞羽掠天——吴大羽的诗与画”[50]“得自蒲团——画僧懒悟的笔墨禅境”[51],以及没有实现数字在线的“南国——谭华牧的画日记”[52]。法国留学生吴大羽(1903—1988)和日本留学生谭华牧(1895—1976)都属于接受西方现代主义影响较深的艺术家,1949年之前他们都曾担任不同美术学校西画系的主任教授,画坛有名,但20世纪50年代后渐渐名声寂寥。懒悟(1901—1969)少年家贫,托身佛门,浸淫笔墨世界,不求闻达。艺术研究中的“发现”与社会文化语境转变引起的思想认识调整有关,但随着这种认识调整所看见的陌生与新鲜并不就等同于发现,其中的绝大多数会在常态化、开放性的审视后逐渐趋于日常和平庸,只有那些在艺术精神之旅中更纯粹更高级更有其精神格调的人和实践才会真正令人琢磨。吴大羽、谭华牧、懒悟等艺术家的“发现”,足以不断令人琢磨。


“得自蒲团——画僧懒悟的笔墨禅境”数字展览截图


2. 校藏与校史、教师与美育、留学生与留学等有关现代美育问题的研究趋于活跃。


中国现代艺术启动很大程度借步于美育实践,其中,出国留学、兴学办校是现代美育实践展开的主要内容。透过数字展览这扇窗,我们可以看到几年来美术界对校藏与校史、教师与美育、留学生与留学等有关美育问题的研究趋于活跃。


首先,不难注意到,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自2012—2016年先后推出5个与其校史有关的研究展览,包括数字在线的“馆藏北平艺专精品陈列西画部分”[53](中国画部分未实现数字在线)、“会师——从北平艺专、延安鲁艺到中央美院(1946—1953)”[54]“传统的维度——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央美院对民族传统绘画的临摹与购藏”[55]“从木刻到版画——中央美院版画专业初建(1953—1966)藏品藏书文献展”[56]。该系列展览的时间跨度从1918年诞生的“国立第一美术学校”北京美术学校开始,至20世纪60年代的中央美术学院为止,是中央美院第一次通过藏品和文献,对自身沿革来历、师资结构及其学科发展和精神传统进行的美术馆学和美术史意义上的梳理。为此,馆方为将校藏与校史的研究导向深入,还曾发动研讨并出版同名论文集《北平艺专与民国美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央美院美术馆的这一系列行动,极大地触动兄弟美术馆在馆藏资源方面开源导流,针对本地艺术校(系)创业和创作历程的梳理和讨论近年来亦纷纷展开。这方面如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主办“从广州到武汉——广州美术学院藏20世纪五六十年代作品展”[57](未数字化)、“向海洋——广州美术学院藏20世纪50—70年代“海洋建设”主题作品展”[58]“白咬着黑——新兴木刻运动中的现代版画会馆藏作品展”[59](未数字化),以及江苏省美术馆主办的“春风化雨——原中央大学的美术教育实践作品文献展”[60](未数字化)等展览。在5个校史专题展之后,中央美术学院依托美术馆馆藏和校史研究的基础,进一步加强对美术馆馆藏的梳理和利用,积极推进和实施以馆藏联系创作、教学和美育影响方面的研究展览,形成“历史的温度——中央美术学院与中国具象油画”[61]“大美之艺——中央美术学院的艺术创造与美育影响”[62]等以馆藏创作为中心,展现20世纪中国美术创作和美育发展历程的大型研究展览。而随着对美育建设的重视,以美育为逻辑线索回顾艺术家创作和教育贡献的展览也相继涌现。“丹心育美——姜丹书与近现代美术教育”[63]“丹青锦裳——郑锦与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64]“图案人生——中国现代设计教育奠基人雷圭元艺术回顾展”[65]“至诚无息——李瑞年与美术教育”[66]“花开敦煌——常沙娜艺术研究与应用展”[67]等,即反映了这方面的动向。


“传统的维度——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央美院对民族传统绘画的临摹与购藏”数字展览截图

“从木刻到版画——中央美院版画专业初建(1953—1966)藏品藏书文献展”数字展览截图

“丹心育美——姜丹书与近现代美术教育”数字展览截图


其次,也不难注意到,近年来以留学生与中国现代艺术为议题中心的展览逢展必热,引起美术界内外的普遍关注。反映这一动向的数字展览有:“归成——毕业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第一代中国建筑师”[68]“先驱之路——留法艺术家与中国现代美术(1911—1949)”[69]“20世纪中国美术之旅——留学到苏联”[70]等。此外,没有实现数字成果的“取借与变革——20世纪前半期美术留学生的中国画探索”[71],是以赴日中国留学生为考察对象的专题研究,它与展览同期发动并出版的同名研讨会文集,亦是构成此动向的重要内容。这些展览涉及20世纪至其60年代中国现代艺术留学的重要国度及留学生群体。其中,人员群体和留学状况比较明晰、留学物证和材料保留较丰富的是宾大建筑师展和留学到苏联展。留法留日艺术家展主要是借助国内公私藏品圈点留学生的艺术学习或实践,其实际文献与物证的缺席或匮乏对留学生艺术学习与实践转化的深入认识依旧有较大影响,但能将散落各地的留学生艺术家藏品汇聚一堂以为观瞻,亦是展览殊为难得的贡献。与之同时,在有留学或长期海外生活经历的老艺术家回顾展中,人们对于其海外学习生活表现出浓厚的求知兴趣,相关物证和资料的发现也经整理被辑入展览或展览的配套出版物中。如数字在线“人中奇逸——李铁夫艺术精品展”[72]及随展出版的《李铁夫研究文献集》、“至爱之塑——雕塑家王临乙王合内夫妇作品文献展”等,即在这方面多有反映。


“归成——毕业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第一代中国建筑师”数字展览截图

“20世纪中国美术之旅——留学到苏联”数字展览截图


毋庸置疑,中国现代艺术留学问题成为热点话题与改革开放后的国际合作日益密切相关,以留学生调查以及留学生所在国美术学校与博物馆收藏研究为中心的国际合作亦在最近几年相继展开,专门通过学院收藏讨论法国学院和沙龙制度的展览也随之而来。分别在北京、上海举办的“学院与沙龙——法国国家造型艺术中心与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珍藏展”[73],“美术的诞生:从太阳王到拿破仑——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珍藏展”[74](未数字在线),实际为国内学者同步研究艺术留学问题提供了明确而具体的文化维度,即留学生曾经面对的法国美术学院制度史、收藏史和艺术史结构起来的文化空间。


“学院与沙龙——法国国家造型艺术中心与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珍藏展”数字展览截图


在留学话题持续热议、国际合作不断加强的氛围下,可以注意到一方面相应的美术史论研究与发表比较活跃。2019年由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主办,邀请国内外30余位学者参与的“中国近现代美术留学史料与研究国际工作坊”应运而生,其集中讨论中国现代美术留学欧美问题的同名论文集,亦在2020年由文化艺术出版社结集出版。另一方面也反促了对外籍在华艺术家及其艺术实践与贡献的追踪和研究,如“立体音符·城市景观——邬达克与近代上海建筑展”[75]即是这一动向的实际反映。



3. 整体上持续推进区域美术研究者,以广东最为突出。


近十年来,能够基于地方传统资源梳理文献和作品,又拓宽研究格局予以开放性和联系性地观察流派与现象,在整体上持续推进区域美术研究者,以广东最为突出。数字在线的4个展览非常清晰地反映了这一动向。它们是“曙色——二十世纪前期广东中国画变革之路”[76]“翰墨绘新图——岭南画派画家描绘新中国作品展”[77]“图绘新中国——广东国画的改造与转型(1949—1978)”[78]“其命惟新——广东美术百年大展”[79]。其中,岭南画派纪念馆2017年推出的曙色展,是以其2011年主办“岭南画派在上海”、2013年主办“国画复活运动与广东中国画”这两次国际学术研讨会暨文献展的作品典藏与文献整理为基础,对20世纪前期广东中国画变革之路给予的展览报告。这两次会议成果均有同名文集或文献展图录出版。给人耳目一新的是,无论是岭南画派在上海,还是国画复活运动与广东中国画,讨论话题都力图超越地域和宗派的成见,以更为开放的研究视野和更为多样的研究渠道,审视本地与外地在广泛的文化、经济联系中形成的区域美术发展动态,从而为曙色展探寻20世纪前期广东中国画变革之路,深思身处其中的主张不同的艺术家与流派实践的价值,提供了既聚焦中心又开放纵横的历史图景。


“曙色——二十世纪前期广东中国画变革之路”数字展览截图



翰墨绘新图展和图绘新中国展分别是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广东美术馆入选2019年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的项目,两个展览的主题立意比较一致。前者聚焦岭南画派第二代的关山月、黎雄才等人1949年后的艺术实践,反映其继承“二高一陈”的艺术革命精神所展开的与时俱进的题材拓宽和笔墨创新。后者通过自身馆藏并协调兄弟馆藏,力图反映1949年后三十年广东中国画家在为人民服务的中国画改造要求下,在题材、形象、思想、趣味上的改变和发展。这两个展览在主题和时代上都接续着曙色展,是对改革开放之前广东中国画三十年变革之路的呈现。


和曙色展、翰墨绘新图展、图绘新中国展专注20世纪广东不同时期中国画变革讨论不同,广东美术百年大展则是通过协调北京、广东、上海等地国画、油画、版画、雕塑藏品,以其命惟新为主题,按时代进程回顾广东美术百年思潮递变、创作变革的一次大规模阅兵点将式的展示。展览并不局限于广东本土艺术家,而是放眼全国,将在美术创作上有成绩有贡献的广东籍或生活在广东的艺术家一体纳入广东美术百年的范畴,特别评选李铁夫、何香凝、高剑父、陈树人、高奇峰、林风眠、关良、方人定、司徒乔、赵少昂、李桦、王肇民、胡一川、黎雄才、关山月、廖冰兄、赖少其、黄新波、罗工柳、古元、杨之光等21人为广东美术大家,并配套出版《其命惟新——广东美术百年大展作品集》《广东美术百年21大家》《广东美术百年大事记》《广东美术百年研究文选》《广东美术百年理论文集》《广东美术百年大展作品选》等书籍画册6种,从作品遴选、文献整理和理论积累上为广东美术百年研究建立了比较系统和完整的资料库。


“其命惟新——广东美术百年大展”数字展览截图


以上这些活动与展览连续形成的广东美术百年及研究的总貌,较之其他地区同一时期推出的展现本地美术创作和研究成绩的展览,明显具有纵横联系的历史视野和承前启后的战略雄心,在区域美术研究动向上显得一枝独秀。


4. 尝试概括和书写摄影在中国的历史进程。


目前在线能够搜索到的数字摄影展览总体不多,差不多10个左右,除摄影师作品的回顾展与馆藏展外,其余看似互不相干的摄影展览却呈现出内在诉求的相似性,即对摄影在中国的发生史实展开整理与收藏,并尝试概括和书写摄影在中国的历史进程。


专注摄影史实发生的数字展览主要有4个,分别是“百年光影——故宫老照片特展”[80]“世相与映像——洛文希尔摄影收藏中的19世纪中国”[81]“瓦尔特·博萨德与罗伯特·卡帕在中国”[82]“四月前后——1976至1986大型摄影文献展”[83]。其中,故宫和19世纪中国展展现的是中外机构收藏的摄影术传入中国之初由中外摄影师拍摄的照片;博萨德和卡帕在中国展呈现的则是两位外国摄影记者对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风貌的纪录,西方视角和战时摄影是这个展览中让人感兴趣的话题;四月展则是有关20世纪七八十年代“四月影会”和“现代摄影沙龙”成员作品的发现和收藏展。以上除故宫老照片展外,其余数字展的用户体验都不理想。场景式数字展览完全无视用户对作品与信息更多了解的愿望,使得及时搜集展览出版图录(如果有出版的话)依旧是了解和占有展览资料必须的途径。


“摄影术传入至今的中国摄影书写”数字展览截图


对摄影在中国的历史进程反映出明确的影史书写意图和方法的数字展览,目前主要有“摄影术传入至今的中国摄影书写”[84]这一个。该展览是中国美术学院2014年成立中国摄影文献研究所后,在不断推进以战争摄影为重心的影像档案收藏和影史事件挖掘的基础上,继续推动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在2018年建立摄影部之际举办的。展览以“中国摄影史”和“中国革命的视觉档案”作为基本结构,分别各有5个专门案例的研究成果回应影史写作和档案分析,比如影史方面的专案“1949:一个时刻和新中国摄影机制的形成”“佚名照——二十世纪下半叶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图像”,档案方面的专案“白求恩:从马德里到华北”“华北一个村庄的革命:柯鲁克档案”等,明确反映了主办方对中国摄影书写基于个案、档案以结构影史要义的历史叙述思路。同样体现对中国摄影回顾研究意识的展览还有“摄影180年在中国”[85]。尽管展览本身未被全景数字化,但主办方银川当代美术馆将展览的结构和采用的作品上传其官网,宣称展览“是国内迄今为止第一次将中国摄影的历史完整呈现出来的展览”,指出其目的是“回顾文明史、图像史以及以摄影为表现方式的艺术史”[86],并通过历史时间轴呈现摄影发生与潮流、观念递变的框架——晚清:原版的重拾,民国:摄影艺术的摇篮,纪实:从画意到新纪实,当代摄影:新理念——回应其宣称和目的。


显然,两个展览在对摄影历史书写的理解以及对相应方法的把握运用上多有不同,所形成的摄影在中国的纪程概括也并不一样,这很正常,也很需要,彼此不同,多多益善,慢慢沉淀,自会在比较中产生学界接受的中国摄影史写作方法与成果。


5. 1978年以来现代艺术潮流及艺术家实践的回顾展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在中国现代艺术纪程中,改革开放以来的艺术及其历程相较于1978年前,无论是从艺术外部,还是从艺术内部,都发生了非同寻常的深刻变化,出现了这一时代艺术家面对的问题和回应问题的时代弄潮儿。2018年,不仅是纪录改革开放条件下中国现代艺术历时40年的时间点,同时也是生逢解放思想和发展经济年代的艺术家——他们普遍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从国家工作岗位接近全员退休的年份。所以近些年来,特别是2018年以来,不仅有回顾改革开放40年艺术潮流与作品收藏的展览涌现,而且也出现了在现代艺术潮流中活跃的五〇后艺术家或群体采取“回顾以更新”的展览方式,重新理解其40年来艺术实践的思想和方法、意义和价值。可以这么说,1978年以来现代艺术潮流及艺术家实践的回顾展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中国新水墨作品展(1978—2018)”数字展览截图


数字展览对此有积极的反映。我们可以看到,面向潮流回顾与艺术收藏的数字展览主要有“中国新水墨作品展(1978—2018)”[87]“前卫·上海——上海当代艺术30年文献展(1979—2010)第一单元重启现代主义(1979—1985)”[88]“转折点——中国当代艺术四十年”[89]等。其中,中国当代艺术四十年展展示的是上海龙美术馆对1978年以来近百位潮流艺术家代表作的收藏,其中不乏独属于这个时代的扛鼎大作。上海当代艺术文献展聚焦上海,认为“作为中国现代主义的发源地,上海是中国唯一在20世纪没有中断现代主义的城市。”其第一单元梳理的是1978—1985年上海“从民国现代主义到六七十年代‘地下抽象’”这一现代主义线索上的作家(群体)和作品,文献编辑意识突出。第二单元前卫主义潮流(1985—1992)、第三单元走向当代艺术(1993—2010)未实现数字展览。新水墨作品展是国家艺术基金2018年资助项目,主办方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共协调了全国十余家美术馆以及众多艺术家、收藏家的藏品资源,分“新中国画”和“新水墨”两部分梳理和讨论1978年以来以水墨为媒介的绘画发展。其在“新”这一冠名前提下区分“中国画”和“水墨”的想法和做法,从历史逻辑上来说,依旧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贯穿百年的中与西、传统与现代的文化冲突在当下的生长和反映。同样基于潮流回顾的研究展览还有未实现数字化的“星星1979”。主办方芝加哥艺术中心聚焦中国现代艺术中的著名事件,借助文献与作品,以概念性历史重构的方式“回到现场”,讨论改革开放之初星星这一群体的文化处境及其艺术反应。


“思想与方法——徐冰个展”数字展览截图


与整体上的现代艺术潮流回顾与艺术收藏展览相伴随的,是尤仑斯当代艺术中心、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武汉合美术馆等机构,开始自觉地对已届耳顺之年的新潮艺术家开展个案研究。这方面的数字展览如“思想与方法——徐冰个展”[90]“体系的回响——隋建国作品展”[91]“多重叙事:张晓刚艺术档案(1975—2018)”[92]“深度阅读——毛旭辉文献展”[93]“王广义——存在与超验”[94]等。这些展览以多样的方式呈现艺术家几十年来的代表性创作实践,而丰富的个人文献在辅助说明其创作实践的因果逻辑时,也为其实践在场的艺术潮流提供了具体丰富的视觉资料。但是,艺术家和策展人在回顾以往时,明显都不满足于将艺术家的创作成果盖棺定论为一种潮流遗产,他们的展览主题本身都已经非常明确地含有一种意识,即艺术家以个人全部储备重新“复活”那些代表性创作的目的,并非进行二度艺术审美,而是一种深度阅读、是多重叙事、是再创作。因为在不同以往的艺术语境和展览空间的创作“复活”中,再度回响的思想与方法绝非对过去的重复,这其中包含了对自我的审视、对现实的反馈、对文化的回应等诸多复杂而新鲜的因素,艺术家和策展人就是要在这些交缠中重新清理内存,赋予其新的思考和理解,而这和艺术家正在着手或计划的艺术实践是普遍联系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回顾展本身也是一件新作。这种“回顾以更新”的逻辑明显和前述老艺术家回顾研究展不同,它从荣誉性质中解放出来,成为适用于成熟艺术家在总结中前进的常规研究方式。


结束语

以上从搜索、评价到动向研判,对中国现代艺术数字展资源的分析和讨论,仅是笔者一家之言。内中所谈展览,特别是在京举办的展览,出于教研或其他需要,笔者多有现场观摩,而且其中也不乏笔者参与策划的展览。在行文将止之际,笔者想补充说明的是:


①数字展览只是有效“复盘”或弥补现场观摩不足的辅助途径,而现场观摩才是有效理解数字展览的唯一前提,这种本末关系——特别是对有科研诉求的用户来说——绝不能颠而倒之。


②本文梳理的数字展览主要是目前在技术应运上比较广泛、真实反映展厅空间布局关系的360°全景及少数3D虚拟,但就此并不认为主办方对展览涉及的海报、藏品、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信息内容上传就是过时的,可以被淘汰了。恰恰相反,展览信息的分类给予、充分给予,应该从多方面、多形式予以规划和保证,经年累月,必将有助于未来对今日之一馆与数馆、一方与一时的展览史书写和建构。


③作为一种新艺术资源,数字展览对第三方用户而言弥补了因故无法现场观看展览的遗憾,同时也给予了其在现场观展时未能及时获得和占有更多材料信息的方便,于学习和研究而言都极为有利;对于出品机构等甲方来说,数字展览的出现在从根本上解决了展览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受限问题,也为更完整地建立独属于自己的数字资料档案馆乃至展览史创造了条件。对于技术支持的乙方来说,中国在网络普及程度与技术升级速度上的优势,使其在数字知识资源的开发利用上,无论是深度还是广度都有较广阔的前景。基于此,单纯从用户角度来说,希望甲乙双方全面深入合作,为用户建立更方便高效的平台,提供更多便于搜索、体验良好、内容优质的数字展览资源,以期在未来的研究动向把握中获得更完整充实的信息和内容。至于其中涉及的知识普及与版权保护、知识获取与数据付费等问题,也需要加快规范,依法推进,为保障和升级数字展览资源服务形成法律制度层面的保证。


④数字展览的意义和价值不仅仅是对展览的复制和保留,即如本文借助数字展览去把握研究动向,本身也已说明数字展览具有多重意义和价值。对于数字展览多重意义和价值的实现和探讨,是美术馆学而不仅仅是美术馆发达与否的一种体现。21世纪以来的20年,美术馆虽然在中国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但业界对美术馆学的理解和认识的程度,整体上依旧处于基础起步阶段,数字展览的良莠不齐及其在国家重点美术馆的悬殊链接也从一个局部反映了这一点。相对于欧美发达国家美术馆在美术馆学上的积累和深耕,国内美术馆与之差距巨大,尽管我们在某些硬件更新和网络新技术使用上并不逊色甚至引以为傲。他们在美术馆学意义上开展的数字成果的深度沟通和知识再生,对于中国美术馆学的发展极具启发。




曹庆晖/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教授

原文曾发表于《美术》2020年第6期



注释


[1]https://www.cafamuseum.org/exhibit/digitalmuseum 

[2]http://www.zjam.org.cn/Site/Exbition/DigitalMuseum.aspx 

[3]http://www.bjaa.com.cn/pubn.html?hcs=11&clg=172

[4]http://www.namoc.org/zsjs/zxzl

[5]https://www.artmuseumonline.org/art/art/visitGuide/xnyl/sjz/2016/index.html?tm=1565926825280

[6]http://www.gdmoa.org/Exhibition/Online_Exhibition/

[7]http://www.jsmsg.com/vrzt/vrzt.aspx

[8]http://www.hbmoa.com/index.php/index-show-tid-8.html

[9]https://www.artvrpro.com/exhibition/6798/detail?artvrpro_=03d22edge87ba1a3b281fbdg7b750f8g

[10]http://www.chnmuseum.cn/Portals/0/web/vr/

[11]http://www.artmuseum.tsinghua.edu.cn/cpsj/zlxx/szzt/index_3.shtml

[12]http://www.zhejiangmuseum.com/zjbwg/exhibition/zpmonline.html

[13]http://www.museum24h.com/360/hbhmozhuzhan/index.html?tdsourcetag=s_pcqq_aiomsg

[14]http://www.museum24h.com/360/gushanguan/changshuhong/

[15]http://artso.artron.net/

[16]http://www.vrdam.com/

[17]http://www.artexb.com/

[18]http://art.people.com.cn/GB/41385/429326/index.html

[19]https://exhibit.artron.net/ce/48535(中国美术馆2016年)

[20]https://exhibit.artron.net/exhibition—50758.html(中国美术馆2017年)

[21]https://exhibit.artron.net/exhibition—45450.html(成都博物馆2016年)

[22]https://exhibit.artron.net/exhibition—66279.html(龙美术馆西岸馆2019年)

[23]http://www.namoc.org/quanjing/2012/20120812_bnxclxcyshgz/index.html(中国美术馆2012年)

[24]http://www.chnmuseum.cn/portals/0/web/vr/2019ydcq/(国家博物馆2019年)

[25]https://www.cafamuseum.org/exhibit/detail/582(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2018年)

[26]http://www.artexb.com/pano/wuzuoren001/(中国美术馆2018年)

[27]https://exhibit.artron.net/exhibition-67234.html(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2019年)

[28]https://www.cafamuseum.org/exhibit/detail/519(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2016年)

[29]https://www.cafamuseum.org/exhibit/detail/644(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2019年)

[30]http://www.namoc.org/quanjing/2016/20160825_yh/index.html(中国美术馆2016年)

[31]https://www.cafamuseum.org/exhibit/detail/581(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2017年)

[32]https://exhibit.artron.net/exhibition-46641.html(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2016年)

[33]http://new.artmuseumonline.org/360/zhysg/web16/pano.html(中华艺术宫2016年)

[34]https://www.cafamuseum.org/exhibit/detail/580(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2017年);

http://www.namoc.org//quanjing/2016/20160411_wlywhn/index.html(中国美术馆2015年)

[35]http://szzt.artmuseum.tsinghua.edu.cn/show/2017—12—13/1513135857132.shtml(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2017年)

[36]http://www.namoc.org/quanjing/2013/20131122_jsyy_ljssyystz/(中国美术馆2013年)

[37]http://www.namoc.org/quanjing/2015/20150818_wyx/index.html

[38]https://exhibit.artron.net/exhibition—37285.html(北京画院美术馆2015年)

[39]https://exhibit.artron.net/exhibition—58562.html(北京画院美术馆2018年)

[40]https://exhibit.artron.net/exhibition—65526.html(北京画院美术馆2019年)

[41]https://exhibit.artron.net/exhibition—55290.html(北京画院美术馆2017年)

[42]https://exhibit.artron.net/exhibition—17203.html(北京画院美术馆2012年)

[43]https://exhibit.artron.net/exhibition—23414.html(北京画院美术馆2014年)

[44]https://www.cafamuseum.org/exhibit/detail/235(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2013年)

[45]https://exhibit.artron.net/exhibition—65178.html(陆俨少艺术院2019年)

[46]https://exhibit.artron.net/exhibition—36126.html(北京画院美术馆2017年)

[47]https://exhibit.artron.net/ce/46730(北京画院美术馆2016年)

[48]http://quanjing.artron.net/scene/E723jgfujjeg8SrRzGscV1bk4bz1GEyY/gsy/tour.html(深圳市关山月美术馆2019年)

[49]https://www.cafamuseum.org/exhibit/detail/368(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2011年)

[50]http://quanjing.artron.net/scene/1X4zd6oLbcJGGrk8Rp5F8knIdBybSNyg/wudayu/tour.html(北京画院美术馆2016年)

[51]https://exhibit.artron.net/exhibition—66775.html(中国美术馆2019年)

[52]何香凝美术馆2018年。

[53]https://www.cafamuseum.org/exhibit/detail/231(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2012年)

[54]https://www.cafamuseum.org/exhibit/detail/480(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2014年)

[55]https://www.cafamuseum.org/exhibit/detail/508(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2015年);

https://www.cafamuseum.org/exhibit/detail/572(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2017年)

[56]https://www.cafamuseum.org/exhibit/detail/551(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2016年)

[57]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2016年。

[58]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2019年,四维看展 小程序。

[59]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2019年。

[60]江苏省美术馆2019年。

[61]https://www.cafamuseum.org/exhibit/detail/492(太庙艺术博物馆2015年)

[62]https://www.cafamuseum.org/exhibit/detail/639(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2019年)

[63]http://www.zjam.org.cn/visual/jds/_flash/index.html?scene_id=32170356(浙江美术馆2019年)

[64]https://exhibit.artron.net/exhibition—61463.html(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2019年)

[65]http://szzt.artmuseum.tsinghua.edu.cn/show/2017—4—2/1491109322594.shtml(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2017年)

[66]https://exhibit.artron.net/exhibition—60915.html(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2019年)

[67]https://exhibit.artron.net/ce/49889 (中国美术馆2017年)

[68]http://szzt.artmuseum.tsinghua.edu.cn/show/2019—9—19/1568901265447.shtml(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2019年)

[69]https://www.cafamuseum.org/exhibit/detail/625(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2019年)

[70]http://www.namoc.org/quanjing/2013/20130301_lxdsl/(中国美术馆2013年)

[71]何香凝美术馆2016年。

[72]https://exhibit.artron.net/exhibition—60916.html(北京画院美术馆2019年)

[73]http://www.chnmuseum.cn/portals/0/web/vr/2018xyysl/pc/src/index2.html(国家博物馆2018年)

[74]上海博物馆2019年。

[75]上海市历史博物馆2019年,四维看展小程序。

[76] https://exhibit.artron.net/ce/49895(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2017年)

[77]《疫情期间,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群线上展览汇总》,2020年1月29日,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微信公众号。

[78]https://www.artvrpro.com/exhibition/6519/detail?artvrpro_=1a786acg92fgef398cb561593934c29b&hallId=71(广东美术馆2019年)

[79]http://www.gdmoa.org/Exhibition/Online_Exhibition/Virtualexhibition/vtour_bj/tour.html(中国美术馆2019年)

[80]https://exhibit.artron.net/exhibition—61112.html(故宫博物院2015年)

[81]http://szzt.artmuseum.tsinghua.edu.cn/show/2019—8—19/1566224358354.shtml(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2019年)

[82]http://szzt.artmuseum.tsinghua.edu.cn/show/2019—12—11/1576039414344.shtml(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2019年)

[83]https://exhibit.artron.net/ce/43777(映画廊2016年)

[84]http://360.7mphoto.com/20190422nsmysyz/index.html(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2019年)

[85]银川当代美术馆2019年。

[86]http://www.moca—yinchuan.com/view.asp?newsid=557&aid=13(银川当代美术馆2019年)

[87]https://exhibit.artron.net/exhibition—61126.html(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2018年)

[88]https://exhibit.artron.net/exhibition—54691.html(上海明圆美术馆2017年)

[89]https://exhibit.artron.net/exhibition—57832.html(龙美术馆2018年)

[90]https://www.artexb.com/pano/xubing004/(尤仑斯当代艺术中心2019年)

[91]https://exhibit.artron.net/exhibition—64599.html(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2019年)

[92]https://exhibit.artron.net/exhibition—60922.html(合美术馆2019年)

[93]https://exhibit.artron.net/exhibition—59308.html(合美术馆2018年)

[94]https://exhibit.artron.net/ce/48063#page1(合美术馆2016)




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  微信公众平台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  官方微博账号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  抖音官方账号

Cafam

< 官方网站

www.cafamuseum.org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