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惊丨辽宁首次公开承认经济数据造假 财政部: 误导中央
今日大案:
【头条】大案原创丨2016年中国十大公益诉讼评选: 案例推荐邀请函
【二条】聚焦丨个案助推社会反思: 中国法治的敲门砖
【三条】震惊丨辽宁首次公开承认经济数据造假 财政部: 误导中央
【四条】锐眼丨C刊新目录公示,同济学报主编发文揭核心期刊之弊
震惊丨辽宁首次公开确认存在经济数据造假
来源:央视新闻 中新网 2017-01-18
1月17日,辽宁省十二届人大八次会议在辽宁人民会堂开幕。辽宁省委副书记、省长陈求发代表省政府,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中的一大亮点是对过去出现的问题、偏差,丝毫不回避。陈求发在工作报告中首次对外确认,辽宁省所辖市、县,在2011年至2014年存在财政数据造假的问题,指出在2011年至2014年“官出数字、数字出官”,导致经济数据被注入水分。
△资料图
2011年至2014年 辽宁多个经济数据造假
报告援引了国家审计署2016年的一份文件:“辽宁省所辖市、县财政普遍存在数据造假行为,且呈现持续时间长,涉及面广、手段多样等特点。虚增金额和比例从2011年至2014年,呈逐年上升趋势。记者从有关渠道获悉,虚增最高的年份是2014年,虚增比例高达23%。
财政数据造假问题,不但影响中央对辽宁省经济形势的判断和决策,还影响到中央对辽宁省转移支付规模,降低了市县政府的可用财力和民生保障能力”。除财政数据外,其他经济数据也存在不实的问题。
经济数据造假 前任给后任挖大坑
2014年,中央巡视组首轮巡视辽宁时严肃指出,“辽宁全省普遍存在经济数据造假问题”。“不客气地说,在经济数据上,前一任挖了一个巨大的坑。”辽宁一位地级市政府研究室主任痛心地说,“而且欠下了近万亿元的巨额债务,辽宁现在不是在平地起楼,而是在坑底爬坡。”
2014年以来,辽宁经济数据很难看。地区生产总值是负增长,财政收入一段时期两位数下滑,固定资产投资60%-70%的下跌。2015年辽宁财政收入增幅出现了两位数的下降。对此,辽宁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梁启东研究员直言,一段时期的这种断崖式下滑,很难用经济模型来解释。除了经济自身确实困难外,那只有一个可能,就是之前的经济数据不真实,存在大范围造假。
新一届辽宁省委:要追求实实在在、没有水分的发展
对此,辽宁省省长陈求发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解释,“我们顶着面子上难看的压力,认真地挤压水分,2015年夯实了财政收据,2016年以来努力夯实其他经济数据。”
面对辽宁的数据造假和部分干部忽悠作风,省委书记李希多次严厉告诫全省各市委书记和主要厅局负责人:哪位同志担任负责人,都想让本地区发展快一点,数据好看一点,这是一种担当。但我们要追求实实在在的发展,追求没有水分的发展,追求质量效益相统一的发展。“绝不能让忽悠成为文化,要让忽悠没有市场,让忽悠者没有前途!”。
经济数据造假 影响远不止经济领域
一个地方经济数据造假,首先影响对经济形势的判断,影响中央跟地方在经济相关利益上的分配,也会影响老百姓改善民生的实际收益。
但经济数据造假带来的负面影响,远远不止于经济领域。一旦一个地方的某些层级党政干部数据造假成为习惯,弥漫成风,不仅是数据造假,别的地方,很多需要公信力的地方也可以造假。如果大家认为数据造假是你睁一只眼,我闭一只眼的习惯,那这个地方的社风、民风,更关键的是党风政风就会发生扭曲。这个地方的党政干部就会失德,失规矩,最终这个地方的党委政府就会失去老百姓的信任。
解决数据造假:眼前很痛 长远利好
过去两年,辽宁当地在解决数据造假问题上一直在努力。在过去的两年里面,辽宁这届省委省政府一直在强调解决数据、挤水分的问题。在摘这颗毒瘤的过程中,辽宁省委省政府忍受了很大的疼痛感。
但是,眼前很疼,长远却是利好。我们注意到辽宁从2015年开始,在全国31个省区市中,GDP这样的核心数据上排名最后。尽管2016年全年的数据现在还没有完全出来,但是从前三个季度来看,辽宁恐怕也还是排在最后。增长速度排在全国最末,甚至可能是负增长。在这样的情况下,当地还在努力挤水分,不要面子上的一时好看,这是下了很大的决心,也承受了不小的痛感。
但是眼前的痛是为了纠正党风政风,眼前的痛不仅是让经济数据恢复真实,更重要的是让这个地方的政治生态能够恢复正常。
遏制造假靠决心 更靠有效机制
辽宁现在下了很大的决心来挤水分,决心还要长期保持,摘这个数据造假的毒瘤,挤掉数据当中的水分,端正党风政风,不仅是要靠决心,还要靠很多的有效机制。比如说经济数据要多路径统计;对统计队伍不仅要有横向队伍,还要有垂直管理的队伍;不仅是要看账面上的计算的数字,还要看一些可以用科学的办法,包括互联网系统可以实时跟踪的数据,像用电量、货运量这样的更精准的不容易造假的数据,而且还要制定更严密的机制,让那些假的数字在机制体系当中走不下去,任何一个假的数字一旦出现,在有效的机制面前,它可以被迅速发现并且能够做出严肃的追责,所以,有了足够的决心、有效的机制,再加上端正党风政风的长期、整体的努力,才能把这些“毒瘤”真正地摘掉,才能把曾经在这块土地上有过的“忽悠之风”真正地斩草除根。
财政部回应辽宁财政造假
据财政部网站消息,财政部有关负责人今日回应辽宁省财政数据造假问题时表示,财政部对此高度重视,将采取进一步措施,严防财政数据造假。
财政部有关负责人就辽宁省财政数据造假问题答记者问,以下为财政部网站公布的答问全文:
问:近日,辽宁省省长陈求发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辽宁省所辖市、县在2011-2014年期间存在财政数据造假,请问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答:党中央、国务院一贯要求严肃财经纪律,确保经济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预算法》也明确规定,预算收入征收部门和单位,必须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及时、足额征收应征的预算收入,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多征、提前征收或者减征、免征、缓征应征的预算收入。辽宁省此前搞假数字、带水分的财政收入,严重违反了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以及预算法的规定,影响了中央对辽宁省经济形势的判断,误导了中央决策,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和威信;同时也影响到中央对辽宁省的转移支付规模,降低了市县政府可用财力和民生保障能力。此次辽宁省能够公开对外确认财政数据造假,直面问题,不遮丑,不护短,既是对自身的反省和鞭策,也可以对其他地区起到警示作用,值得肯定。财政部对此高度重视,将采取进一步措施,严防财政数据造假。
问:辽宁省有关市县财政数据造假有哪些方式?
答:经调查,辽宁省有关市县虚增财政收入的方式大致有以下几种:一是通过虚构应税事项和纳税依据,虚增耕地占用税、土地增值税等地方税收收入。如2012年,某县将原县委和县政府机关用地使用权及地上建筑物划拨给县政府融资平台公司,再由该公司对外转让,转让行为未实际发生,却对此征收土地增值税等5671万元。二是通过虚假拆迁或转让土地、使用财政资金缴纳国有资源有偿使用收入等虚增非税收入。如2012年,某县重复转让4家粮库土地,虚增国有资本经营收入6965万元。三是违反国家规定对企业税收实施先征后返。如2011-2013年,某县对33户企业以先征后返的方式返还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等2224万元。四是有的市县还通过违规编造、随意调整财政月报的方式虚增财政收入。
问:近年来,财政部在防止地方财政数据造假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答:近年来,财政部高度重视地方财政收入质量问题,综合施策防止地方财政数据造假。采取的措施主要包括:一是建章立制加以规范。在《国务院关于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决定》中,明确规定收入预算从约束性转向预期性,根据经济形势和政策调整等因素科学预测,弱化对政府收入预算的考核,为依法征收确保收入质量提供制度保障。在布置编制地方预算的通知中,也强调要依法组织财政收入,严禁采取虚收、空转等方式违规增加收入。二是建立健全“自动补偿”机制。以均衡性转移支付为例,如果地方虚增财政收入,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标准收支缺口自动缩小,中央财政对其均衡性转移支付规模也将相应减小。三是进行正向激励。出台《财政管理绩效考核与激励暂行办法》,把收入质量纳入考核范围并赋予较大权重,激励地方做实财政收入,提高收入质量。四是加强日常监管。把财政收入质量作为财政部驻各地专员办监管的重点内容之一,就地就近实施监管,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地方财政收入造假行为。
问:针对个别地方存在的财政数据造假行为,财政部下一步还将采取什么措施?
答:在已采取以上措施的基础上,下一步,财政部还将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督导辽宁省各级财政部门落实好各项整改措施,并形成长效机制。密切关注包括辽宁省在内的地方财政收入运行情况,进一步加强业务指导和监督检查。二是进一步完善财政管理绩效考核激励机制,加大对考核结果的应用,强化考核的正向激励作用,引导地方做实各级财政收入。三是继续将财政收入质量监管作为财政部驻各地专员办的日常监管重点,进一步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四是加大问责力度。督促地方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关于深化统计管理体制改革提高统计数据真实性的意见》,依法依规对弄虚作假的地区和人员进行问责,坚决防范和制止财政数据造假。
昨日大案:
【头条】大案原创丨张骐、吴革:坚守与坚持一一中国影响性诉讼评选解读
【三条】观察丨山东拆迁户丁忠汉抗拆连杀两人 被判死刑后发回重审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近期热文《大案原创丨张骐、吴革:坚守与坚持一一中国影响性诉讼评选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