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影杂谈丨从电影《罗生门》看文艺作品中的法律与现实
今日大案:
【头条】媒体观察丨初中生殒命 泸州政府辟谣为何效果不好
【二条】聚焦丨戴剑敏::于欢案关于事实的争论:法官审案与公众断案的区别
【三条】公益丨《今日说法》主持人起诉建行:全额计息方式不公平
【四条】书影杂谈丨从电影《罗生门》看文艺作品中的法律与现实
来源:“广州仲裁委员会”(gzac_gziac)微信平台
日本导演黑泽明的《罗生门》是电影史上的经典巨作,通过几位当事人对同一件事的不同陈述,描述了一个扑朔迷离的杀人案,也让罗生门从一个专有的地名(京都的南城门,又称罗城门)变成了事实模糊不清,当事人各执一词的指代。
电影《罗生门》改编自日本近代文学家芥川龙之介(1892~1927)的小说《竹林中》,芥川在日本文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如今日本文学界最有名的新人奖“芥川奖”即为了纪念他而命名,同时代的中国文豪鲁迅也给予了芥川很高的评价。有意思的是,芥川也写过一篇名为《罗生门》的短篇小说,然而讲述却是和电影《罗生门》完全不同的故事。
《竹林中》和电影《罗生门》一样,也不是通过线性的时间发展来讲述故事,而是通过数位当事人和旁观者的证言来还原一个已经发生的案件:有个衣着讲究的人被发现死在京都附近的山科街道,身上只有胸膛被刺穿一处刀伤。经查明,武士是若狭国(今日本福井县)的武士,事发当天带着妻子回家;嫌疑人是一个叫做多襄丸的大盗,这个多襄丸作恶多端,除了本案以外身上还背负着杀害妇女儿童的命案。
随着故事的推进,多襄丸因为坠马被捕,武士的妻子也被找到,再加上武士的灵魂附体在女巫身上,在办案人员(检非违使)的询问下,三位当事人就案发情况作出了三个截然不同的证词。
按照多襄丸的说法,事发当天他向武士夫妇诈称发现有大刀的古墓,将武士引诱至马匹不能前往的竹林中,通过偷袭制服了武士并将其捆绑在树上。随后他当着武士的面强占了武士妻子,后将已经被束缚的武士放开,两人来了一场“公平决斗”,并在决斗中将武士杀死。
按照武士妻子的说法,多襄丸将其强占以后就离开,她因为自身的贞洁观念以及丈夫对失贞后的自己的蔑视,不得不用小刀杀死丈夫后自杀,但她虽然杀死了丈夫,却始终未能自杀成功。
按照武士灵魂的说法,妻子在遭到凌辱后顺从于强盗,甚至怂恿强盗杀死自己的丈夫,强盗将妻子赶走后,割掉绳索解放武士,但万念俱灰的武士却用妻子留下的小刀自杀,在自杀尚未完全失去意识之际,感觉到小刀被人偷偷拔出。
从三方的陈述来看,我们可以大致还原出事实和争议焦点,可以确认的事实是:多襄丸诱骗武士,将其捆绑后当着他的面凌辱了妻子。然而在听取了当事人的陈述以后,到底是谁杀死了武士这一最大的争议焦点却让人更加摸不着头脑。
多襄丸和妻子都承认是自己杀死了武士,而武士自己却说是自杀。从理性人的角度来看,他们都作出了对自己不利的供述,是一件非常不可思议的事情,然而如果深入探究每个人的具体情况,却可以发现这种和常识相悖的供述,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对于多襄丸来说,他已经有命案在身,无论如何武士是否为他所杀,他都会被判处死刑,因此借机塑造一个在决斗中杀死武士的高大形象,对他显然具有相当的吸引力。
对于武士的妻子和武士本身来说,由于传统的贞洁观念的根深蒂固,使得自身或者妻子被凌辱的他们难免会受到社会上的风言风语,为了让自己的名誉保全(或者说止损),完全将过错推脱给罪魁祸首的多襄丸是不够的,还必须向世人证明他们的伴侣在对待这件事情上也有过错,因此,武士说自己是因为被妻子抛弃自杀,妻子则说自己是因为遭到了丈夫的轻视而不得不杀人。
从上面的分析来看,本案三个当事人——多襄丸、武士和妻子三人都有说谎的动机,甚至也存在三个人都在说谎的可能性。关于这一点,不少学者通过证据规则以及小说、电影里表现出的其他蛛丝马迹,已经进行了大量的分析。
作为一部开放结局的文艺作品,我们不可能指望作者在最后给我们一个准确的答案(事实上芥川也并没有把这个答案给我们),更不可能将现实中的证据规则硬套在虚构的文学作品上。但无论是小说《竹林中》还是电影《罗生门》所反映的现象却是在现实中合理存在的,无论是民事诉讼还是刑事诉讼,都有特定的证据规则,例如民事诉讼中的自认规则、原件规则等,都是人们通过实践经验以及逻辑法则总结出来的重要原则,但是作为裁判者,也必须注意到现实生活的多样性,结合具体的案件情况灵活适用这些规则,才能正确处理纠纷,从真正意义上实现定纷止争。
昨日大案:
【二条】媒体探访丨雄县警方带走一批炒房团 多名房产中介被控制
【三条】观察丨广东勾兑派律师周某与法院院长、检察长齐陷法网,被判11年
【四条】聚焦丨台北地方法院以“公民不服从”为由判决“太阳花学运”被告全部无罪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近期热文《聚焦于欢案丨毛立新:聊城中院一审判决的司法论证存在严重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