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 | 毛寿龙:数说“国家账本”中的赤字和债务风险
【头条】重镑提案|蒋洪委员:民主法治是根除腐败的良方
【二条】政能亮 | 黑龙江矿工被欠薪,省长陆昊为何轻易被骗
【三条】观察 | 毛寿龙:数说“国家账本”中的赤字和债务风险
【四条】分享 | 最高法、最高检工作报告点名23件案例,为何是它们?
作者:毛寿龙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
来源:毛寿龙 微信公号 3月10日
本文经作者毛寿龙教授授权大案(mycase)发布
《2016年国家财政预算报告草案》发布后,各方面都非常关注这个国家“大账本”。关注的热点也很多,其中预算收入增长率3%和赤字占GDP比重为3%,最为吸引眼球。
2016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上年增长3%,是GDP的规划增长率的一半以下,这说明2016年的财政政策核心之一是通过减税降费来刺激经济增长,这可以说是供给边经济政策在公共预算收入领域的具体体现。在过去很多年里,财政收入的增长一直超过GDP的增长率,现在财政收入增长低于而且大大低于GDP的增长率,这说明供给边的政策的确得到了具体的实施,而且中国经济的确到了新常态理论所说的下行压力比较大的阶段。
不过,3%的赤字,从国际上来看,可以说已经到了警戒红线。而且有人计算,因为中国的财政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的公共财政,有些财政实际上是在表外运作的,所以有些因素可能会让实际赤字要比名义赤字看起来高一些,用现在的新词来说就是隐性赤字,或者“或有”赤字,也就是看不见的赤字,以及可能有,但不知道多少的赤字。比如政府基金性赤字就不在里面,如果计算在里面,赤字实际上已经到达了3.58%。而由于有些财政资金当年度安排了项目,账面上发生了支出,但实际上却没有真正支出,这些就是假支出,所以实际赤字规模也可能小一些。当然假支出的规模要远远小于看不见的或者“或有”的赤字规模,所以有些人认为中国2016年的赤字规模很可能超过国际警戒线。
对这一点,很多专家认为财政赤字风险值得警惕,但也有很多专家认为,即使突破了警戒线,由于中国累积赤字规模并不是很大,CPI指数才1%多一点,而PPI指数已经出现负数,这个时候适度突破赤字警戒线,其风险是可控的。更重要的是,现在实行供给边的经济政策,增加的赤字中5000多亿并不是直接用来增加支出,而是用来降低税收和减少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其中1000多亿用来降低产能以及由此引起的职工安置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增加的赤字不会直接导致通货膨胀的问题。何况和美英美法日比,中国的赤字占GDP的比重还相对较低。不过,无论如何,保持警惕,保持审慎,严格防止滞涨问题的产生,依然是正确的选择。
另一个大家比较关系的是政府债务问题。前面关注的赤字是没有收入的支出,是凭空产生的,相当于印钞票,所以赤字大了,肯定就是直接增加货币供应量,而且直接用于公共消费,这显然会直接与通货膨胀联系起来。债务是借来的,也就是说政府向市场借债,这会减少市场的投资量,或者减少社会的消费量。政府工作报告说,2016年安排地方专项债券4000亿元,继续发行地方政府置换债券。建立规范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对财政实力强、债务风险较低的,按法定程序适当增加债务限额。这说明,不仅中央政府可以依法举债,地方政府也可以继续举债。
政府债务问题大家很关心,但是无论是政府工作报告,还是财政预算报告,对这个问题,都没有一个准确的总量数据和2016年的增量数据。这说明,这个数据在法定预算里面是很难表述清楚的,甚至是很难计算的。因为它很大一部分其实是一个各级政府的市场行为问题,而不是预算行为问题。在这个领域,过去一般认为中国个人负债比较少,存款率比较高,存款量很大,在这种情况下,多一些政府债务,没有什么问题,而且和世界各主要经济体相比,中国债务总量,包括政府债务、企业债务和个人债务占GDP的比重要少于美国和日本等国,应该总体上是安全的。
不过,国际上对中国政府的信用评估已经开始从积极向负面转变,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负债额越来越大,而且加上社保基金的可能债务,很多方面已经开始关注中国可能发生的债务危机问题。这些问题,加上中国最近若干年来迅速增长的个人债务,以及逐步减少的储蓄率,中国债务危机问题不能不让人重视。尤其是政府债务,很多都投入到了没有及时产生现金流的公共设施上,其债务违约可能性尤其让人担心。在这个问题上,学习美国的经验,发展债务市场,让市场来分散债务风险,并对负债信用进行分散的市场化的评估,是值得关注的。
尤其重要的是,发展债务市场,还可以从金融角度把债务资产化,并且还可以把赤字从简单的增发货币转变为把政府信用资产化,这对于减少赤字的通胀风险,也是非常重要的选择。
【头条】搜狐评论 | 最高法报告:改革纵深推进,司法理当自强(附报告全文)
【二条】财新 |【解读最高检工作报告】点名周永康、令计划、苏荣等12人(附报告全文)
【四条】疯狂动物城:乌托邦神话与畸形民主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近期热文《大案关注|人大代表助推"律师调查令"制度,谙合业界多年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