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对外高效畅达,对内便捷利民……几组数据读懂临港新片区交通提升三年行动计划

上海临港 2023-08-30









临港新片区近期发布《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交通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以下简称《三年行动计划》),旨在对标国际上公认的竞争力最强的自由贸易园区交通服务要求,建设并夯实临港新片区布局完善、立体互联的交通基础设施体系,进一步提升临港新片区交通发展水平和服务品质,尤其是骨干路设施体系,实现临港新片区运输高度开放目标。详见↓











临港新片区市政道路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


《三年行动计划》总体目标实现“对外出行快速化,内部交通便捷化”,打造“内联外通+便捷高效+智慧生态”的临港新片区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进一步提升对外出行条件和完善内部路网体系。 为实现“快速化”,《三年行动计划》将从全球、长三角、市域和新片区内部四个空间维度,构建起现代化、立体化综合交通体系,重点是对外交通系统和骨干网络。到2035年,基本形成“15、30、60、100”的交通出行能力(即从临港出发,至浦东枢纽、龙阳路枢纽、虹桥枢纽和临近省份,分别用时在15、30、60、100分钟)。组团内部通勤45分钟可达。



为达成“便捷化”,临港新片区计划到2022年,从市域层面上提高交通廊道的运输能力和水平,形成中心城区和重点地区、主要枢纽之间的集约化快速通道联系;从组团层面上构筑多层次、绿色化的交通廊道,加强临港新片区组团之间的畅通联系,实现多样化选择的路径;从内部层面上提供人性化、智能化、集约化服务,确保内部功能组团之间的互联互通,体现临港新片区交通特色。




【对外出行 快速化】


“3、6、1+1+N”

加强推进对外快速交通网络建设,加快研究完善并推动轨道交通规划方案落地。到2035年,具体包括:3条国铁(沪通铁路、沪乍杭铁路和沪舟甬铁路);6条市域铁(两港快线、轨道交通16号线、轨道交通21号线、曹奉线、奉贤线和南枫线,总长约100公里);1+1+N枢纽(浦东枢纽为主枢纽,四团枢纽等为地区枢纽,市域铁路相关站点等为组团枢纽,围绕组团枢纽布置中运量交通)。


 “1+2+2+2”

近三年,结合地区经济发展形势和要求,临港新片区将加强与铁路等部门联系,进一步研究明确轨道交通网络和对外干道交通规划,深化轨道制式比选,加快启动建设。到2025年,基本形成 “1+2+2+2”运输体系建设,即:1条轨道(两港快线),2个枢纽(浦东枢纽、临港枢纽),2条铁路(沪通铁路二期、浦东铁路复线及电气化改造),2条高快速路(S3、两港快速路)在临港新片区范围内,实现1小时通达重要对外交通枢纽,大大增强与上海市区以及长三角区域的联系。


★ 两港快线(自贸区快线)



★ 沪通铁路二期:北起太仓,南至四团站,全长118km。国铁Ⅰ级,双线,设计车速200km/h。


★ 浦东铁路复线及电气化改造:西起金山线阮巷,向东延伸至四团,单线改复线,在满足货运的前提下,每天开行60~65对市域铁路,与金山线并营,往北到莘庄新站和上海南站,增加与中心城联系的一条市域铁路通道。



★ S3公路



 两港快速路:即S3至大治河路段,全长约39公里,工程投资125亿元,中段2019年10月开工建设,北段计划2020年5月开工,西段计划与S3同步建成。



货运体系架构更明晰

结合产业发展要求和开发进度,研究明确临港新片区货运体系架构。到2022年,计划在G1503与S2以南区域,基本形成与产业布局一致的主、次两个层次的货运通道,减少“客货混行”对核心区的影响,提高交通出行安全和效率。一是由G1503、S2、两港大道‐G228公路等构成的主要货运通道;二是由林海公路、瓦洪公路、新四平公路、南芦公路、东港公路、平庄公路、随塘河路构成的次要货运通道。


同时,研究并充分利用沪通铁路、沪乍杭通道等铁路,重要干支线公路以及洋山深水港、上海南港等港口码头、机场航空条件,推进临港新片区多式联运发展。




【内部交通 便捷化】


路网供给定位更深化

网络层次上,临港新片区计划形成由高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等构成的网络层次分明的骨干道路网络体系,形成多层次通道,加强与长三角和中心城的快速联系。网络结构上,加强内部各功能组团之间的干线公路联系。到2022年,10万人以上组团/新市镇与核心区逐步实现一快一主联系,10万人以上组团/新市镇之间实现一主一辅联系,推动客货功能分流。服务要求上,道路优先服务公共交通、步行与非机动车,实施无障碍设计,中央活动区道路空间中慢行加景观整体控制在50%左右。


2020年,临港新片区骨干道路计划开工40公里,2021年开工25公里,2022年及以后开工新建道路45公里,累计投资超过230亿元。



骨干道路:“二横二纵一射”+“七横十纵”

到2035年,临港新片区将基本落实骨干道路建设,形成“二横二纵一射”、总里程约150公里的高快速路网,“七横十纵”、总里程约400公里的干线公路网。通过加密局部路网、引导绿色出行,实现核心区(105地块、103地块)路网密度达到10km/km²;居住区路网密度达到8km/km²。产业和物流园路网密度达到6km/km²。



“654321→提升公交服务水平”

通过设施改造进行微枢纽建设,逐步建立符合临港新片区实际的公交客运服务体系和管理机制,提升公交服务水平。



近三年,将抓紧组织中运量公交规划编制并实施,推进“654321”+“3个一批”公共交通重点工作:


“6”为加快6条中运量线网的专项规划报批完成(2020):临港新片区一期“6线成网”约105km。


“5”为落实规划、建设芦潮港、顶科社区、产业区、综合区、杭湾路5个公交枢纽站。


“4”为落实规划、建设4个停保场:

主城区公交停保场新选址落实规划(2020)并开工建设(2021)

产业区公交停保场方案储备(2020),立项建设(2021)

古棕路临时公交停车场转为永久落实规划(2020)

杭湾路公交停车场争取落实规划(2020)


“3”为从三方面提升常规公交服务水平(对外补缺、对内加强、局域加密)。力争到2022年,产城融合区公交线网密度增加20%,500米站点覆盖率提升20%,公交到达机场门户时间缩短50%,内部组团间公交通勤时间缩短20%,中运量公交建成30km以上。


“2”为建设实施至少2条30km中运量示范线:T1、T6示范线争取立项(2020);T1、T6线开工(2021);T1、T6竣工运营并T2开工(2022)。近期考虑形成“1+5”布局的规划方案,总长105公里。



“1”为试点推进1条无人驾驶示范应用公交线。


“3个一批”公共交通重点工作:统筹整合一批共享班车,制定完善一批公交行业管理制度,逐年改造完善一批公交相关设施。


“停车管理系统 逐步强化

经过三年优化策略,临港新片区逐步健全停车管理体系:“提标准”,配建指标提升15%;“促开放”,20%新建泊位对社会开放;“定导向”,从需求驱动供给向限制和引导并重;“调价格”,发挥价格调节作用;“强监管”,加大事中事后停车综合治理力度;“补短板”,科学规划,资源共享;“保重点”,多措并举增加供给,大型旅游功能性项目停车供需矛盾趋于缓解;“优服务”,推进停车规范经营,提升信息服务水平。到2022年,形成基本平衡的静态交通服务状况。



“交通运输 更加智慧化”

交通设施上,夯实“智慧化”能力基础。到2022年,临港新片区着力推动核心区路口信号灯联网控制和交通诱导系统建设,提升智慧道路水平,试点发展“无人清扫”道路。推进核心区停车诱导系统建设,发展智慧停车。


公共交通上,提升“智慧化”服务水平。临港新片区加快公交智能调度、信息化站牌建设,实现公交实时信息查询,落实智慧公交服务。到2022年,公交站点智能化覆盖率增加30%以上,力争无人驾驶公交应用在临港新片区先行先试。


运输管理上,打造“智慧化”高效平台。全面结合港口集疏运系统和物流园区建设,支持智慧物流APP开发和智慧物流体系建设。在管理上形成统一的综合交通信息智慧平台,实现信息采集、信息发布、电子警察等各类交通信息一体化,提供一站式智慧出行等服务。力争至2022年,建设形成无人驾驶集装箱运输通道,促进保税物流与国际贸易融合发展。


四个“一批”更有力保障计划落实

建立市政交通类建设项目协调机制。按照“建成一批、开工一批,储备一批,谋划一批”要求,进一步细化计划节点目标,进一步加大项目储备力度。聚焦方案落地、动迁腾地、项目审批等关键环节,加大协调力度,狠抓项目开工和建设进度。建立《三年行动计划》滚动编制机制,根据实际需要适时调整行动计划,并组织实施,以保障项目高质高标高效地落到实处。



文   字:张   颖

编   辑:赵   盼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