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传学古今|今夜月明人尽望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水调歌头》▪苏轼


又到一年月圆时,中秋这团圆的时节,已经传承了千年。“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一书,而真正形成全国性的节日是在唐代。对于现代人来说,中秋无非是放假时出去兜个风,或者走亲访友吃吃饭,喝喝小酒。可于古代人而言,中秋可是个非常讲究的节日。



让黄马甲带你穿越漫漫的历史长河,看看我们的先人们都是如何度过的吧。


唐朝——是女人就去拜月



在唐朝,到了八月十五这一天,最兴奋的就是广大妙龄少女。因为她们要去跪拜“月亮神”。唐朝的中秋节与现在的三八妇女节类似,是专属于女性的节日。唐朝人深信月亮上住着一位神仙——代表女性的太阴之神。特别是当“嫦娥奔月”的神话诞生后,嫦娥成了月亮女神的化身。少女渴望嫦娥能赐予美貌、爱情与家庭幸福,自然要拜月。

但是如果某位公子想在八月十五也去拜月,可是会被嫌弃的哦。男不拜月,女不祭灶,是古人一贯的规矩。现在东南亚的一些国家还延续着拜月的传统。


宋朝——中秋文艺晚会的鼻祖



宋代除了继承唐代女性中秋拜月的风俗外,当时的皇家还会举办“中秋晚会”。南宋宫廷的中秋宴,就摆在水岸边的香远堂(据说是一座水晶宫),里面的御榻、屏风、器具都是用水晶做成的。玲珑剔透,美不胜收。向外看去,池里风荷正举,好不壮观!看来皇室贵族对于赏月的地点还是十分挑剔的。

据说除了皇室,临安六品以上的官员都会参加中秋宴。坐定之后,太上皇赵构点歌,让贵妃用白玉笙独吹助兴。皇帝和百官们,在音乐伴奏下,一边赏月,一边享用丰盛的美食,直到深夜才结束。原来我们的老祖宗早已深谙娱乐之道~


元朝——月饼里的刀光剑影



元朝末年,兴起了一股风潮——送月饼,俗称为“走月”。趁着中秋月圆之际拜亲访友,馈赠糕点、鲜果等食品。相传由于蒙古人对民间集会控制极严,朱元璋便利用八月十五“走月”送月饼的习俗,将约定起义时间的纸条包在月饼里送出,从而完成了起义总动员。

当然,还有另外一说,送月饼“杀鞑子”,是吴王张士诚想出的主意。不管是谁的主意,原本养尊处优的月饼是一下子跌入了战场当中~


明朝——螃蟹登上历史舞台



明代是吃货辈出的朝代,当时人们置办宴席,饭菜倘若不够丰盛,事后有人会骂小气吝啬。花钱雇佣专业厨师的人不在少数,钟鸣鼎食,极尽奢华。到了中秋节,皇宫里的"吃货"搜肠刮肚地寻觅美馔,于是乎,螃蟹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螃蟹用蒲包蒸熟后,众人围坐品尝,佐以酒醋。食毕饮苏叶汤,并用之洗手。宴桌区周,摆满鲜花、大石榴以及其他时鲜,演出中秋的神话戏曲。宫中吃蟹当然得讲究个吃相。当蟹端上来时,先拿一只放在小方桌上,用锤具通体敲打一遍,再用圆头剪剪下蟹脚蟹螯,从脚吃起。蟹脚肉是活肉,虽然细,却尤为鲜美。吃起来必须用钎子。


清朝——一代网红兔儿爷



清朝中秋节,据说老百姓只过正节一天,皇帝一般过三天,而到了慈禧太后这里前后要过五天。可见清朝人也非常重视中秋。当时流行一种宠物——兔儿爷。有多流行?相当于今天的网红地位了。兔儿爷颜值很高,三片小嘴,脸上抹粉加上红色,外面穿上光彩夺目的盔甲,既可爱又有霸气。块头有大有小,大的有三尺高,小的一尺有余,最小的只有一寸。

一寸的兔儿爷基本没人买,但因为对手艺要求较高,很多做兔儿爷的手艺人很爱做这个,有点“炫技”的意味。一到中秋前夕,全北京城都在卖兔儿爷。“除四旧”时期,兔儿爷被当做神像,险些失传,还好靠着手艺人的坚持,才能让“一代网红“”活到现在。









穿越历史,朝代在变,庆祝中秋的方式一直在变,唯有中秋带给人们那份独有的情怀没变。俗话说得好,“月是故乡圆”。无论走到哪里,故乡都是永远的归宿


广西梧州市蒙山县


万水千山总是情,故乡的蓝天,白云,青山,绿水,总是让人无比沉醉。


@花花让我随意点


湖南株洲市


没有那么多的繁华也没有那么多的喧嚣,一切都合适得刚刚好,喜欢这个让自己舒服安心的小城市。


@SURPRISE


四川广元市


想回家吃肉。


@致舟


陕西汉中市


一江两岸。


@默笙


广西柳州市


故乡的夜,永远是我心里的明灯。


@安之


广西南宁市横县


回家就被骂,我想回学校。


@抠脚仙女




庆祝中秋的方式一直在变,唯有团圆与爱一直延续到现在。无论你是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度过,有家人陪伴的时光才是最美好的。在此黄马甲祝愿所有的同学们中秋节快乐,安康喜乐!


希望回家过中秋佳节的同学,珍惜与家人相伴的时光;独在异乡的同学,也不要忘了打个电话,即使三两问候,暖心,亦足够。



文案|网络  黄小燕

图片|网络  受访者提供

见习编辑|黄小燕

责任编辑|邓琳

审核|任靖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