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十年过去,青年艺术市场如今走到了哪一步?

2017-08-08 刘龙 雅昌拍卖图录

导语:在近几年的现当代艺术二级市场中,以70、80后为主体的青年艺术群体一直是媒体和市场眼中的焦点。虽然这一板块的体量目前看来并不能对大环境构成多么重要的影响,同时因为青年艺术家天然的不确定性,致使风险较大,但其中蕴藏着的高额远期回报,以及发掘下一个“张晓刚”或“曾梵志”的致命诱惑,都不断驱使着各种类型的购买力参与其中。


留心市场动向的人或许已有所察觉,在经济持续放缓、世界政经格局存在大量不确定性、资本趋于保守的大环境下,2016年以来的青年艺术板块相比以往两年在声势和成交上都已大为减弱。曾经集体出场的 70、80 后艺术家行情出现沉淀和分化,其中部分艺术家的价格发生快速起伏,成长轨迹几乎复制了2005年至2008年间一些市场明星的套路,只是价格攀升和调整周期都被压缩得更短。而另一部分艺术家则出现市场流通量陡降,令人难以琢磨的局面。究竟青年艺术板块在本季发生了哪些深刻且重要的变化?其中又透出了怎样的市场信息?我们试通过近十年来的青年艺术板块走势,以及青年艺术拍卖排行TOP10的变化来进行对比分析。



图表1-2008-2017年青年艺术家(1970年以后出生)的年度成交额及成交量变化走势图

(数据取自10家样本拍卖行:苏富比、佳士得、北京保利、中国嘉德、北京匡时、北京诚轩、北京翰海、 保利香港、上海佳士得、北京苏富比)


如果我们以1970年后出生为界定青年艺术家的标准,那么中国二级市场对青年艺术家的想象和推荐,其实从未中断。早在2008年,北京保利和北京翰海就分别组织过“中国新锐艺术专场”和“中国新艺术:1975年后出生的一代”来大规模地推荐青年艺术家群体。但与今天不同的是,当时正处在第一个高峰期的中国现当代艺术市场,所推崇的青年艺术家面貌和今天差异较大。其中主要囊括了三部分力量:一是“后89”艺术潮流中的几位年轻人物,如尹朝阳、谢南星、李松松等;二是当时市场热捧的“卡通一代”,代表人物有高瑀、江衡、陈可、韦嘉等;还有一部分则是传统写实力量。


2010年尹朝阳的《天安门广场组画》在中国嘉德以1097.6万元成交,是青年艺术市场“第一周期”的最高价格。这一纪录直到2015才被贾蔼力再度刷新。


这一群体构成了2008年-2011年间的主要青年艺术市场,但由于经济危机、购买力洗牌以其自身风格取向等多方面因素制约,这一时期的流行作品在此后市场中逐渐隐没,能够持续有所作为的艺术家也大多经历了转型,所以先称之为青年艺术市场的“第一周期”,在此我们先按下不表。


更为我们所熟知是从2012年后逐渐萌芽的新一代青年艺术家,他们历经了“新水墨”、抽象、“新绘画”等热潮板块的更迭,其中的佼佼者如贾蔼力、刘韡、王光乐、仇晓飞、段建宇、谢南星、郝量等人逐渐成为当下市场的炙手可热新星,加之此系统中其他层级的青年艺术家,共同构成了当下青年艺术市场的格局,此为青年艺术市场“第二周期”。


郝量2009年的作品《移用解剖学系列》在北京匡时以575万元成交,是本季青年艺术家作品中的最高单件成交。


但如图表1所示,“第二周期”自2012年萌芽,经历了2013至2015年3年的连续攀升后,在2016年急速逆转,至2017年春拍同样延续了下滑的趋势。相较于“第一周期”在2008年后遭遇的全球经济危机以及国内外购买力更替等根本性的市场转变,“第二周期”所面临的环境相对平稳,近期的连续下滑是否意味着“第二周期”的终点即将来临呢?


图表2-“光环曲线”示意图


在IT技术领域,有一种“光环曲线”似乎可以帮助我们解释“第二周期”近些年的剧烈变化。“光环曲线”也称为炒作周期(The Hype Cycle)或技术成熟度曲线,是用来评估新科技成熟度,市场接受度和商业应用程度的工具。整条曲线涵盖了“萌芽期”、“过热期”、“谷底期”、“攀升期”(也称“复苏期”)和“成熟期”五个期段,各段之间并没有截然的分界线,而是一个渐进的变化过程。这种工具也大致符合人对新事物的认知规律。


图表3-2012-2017年青年艺术市场成交量和成交额走势曲线


如图表3所示,2012至2016年间的青年艺术市场走势基本符合了“光环曲线”的前三个期段,2017年由于只有一个季度的拍卖数据,并不能非常准确地反应当下的市场态势,但如果2017年秋拍并不发生大的行情变动,依旧延续春拍的局面,那么目前的青年艺术市场走势应处在谷底期和攀升期之间。


对于有志于青年艺术的收藏者而言,目前是一个比较不错的入场时机。从投资角度来看,除个别艺术家也还将有被挖掘、提升的余地外,整体增值空间较小,如2014至2015年那段“过热期”的整体大幅增长局面,应该很难再复现。


那么,还有被挖掘和提升空间的艺术家究竟是谁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清哪些青年艺术家在以往几年创下了高价,而他们的价格变化过程又是怎样的。


相对于市场资历深厚的成熟艺术家,青年艺术家的作品并没有经过大量权威机构背书,价值受市场影响大,加之流通数量较少,价格也很容易出现快速波动。有时候一件作品以远超预期的高价拍出,在聚焦目光的同时,也能快速带动市场买气,并且由于国内市场跟风现象普遍,这种操作方法堪称屡试不爽。所以在二级市场中挖到“第一桶金”,几乎也可以看作是一位艺术家价格进阶之路的起点。


图表4- 青年艺术家们获得“第一桶金”时刻表(按成交时间排序)


在此之外,如图表4所显示的,作为2004年便首度推出了“中国当代艺术专场”的拍卖行,香港苏富比在中国青年艺术市场中的话语权同样是无与伦比的。如图表所列出的部分一线青年艺术家名单中,近半数是在香港苏富比取得了第一次拍卖价格的突破。


2012年香港苏富比春拍中贾蔼力作品《苍白的不只是你》的高价成交不仅使其一鸣惊人,也拉开了青年艺术家价格集体攀升的大幕


而且香港拍场诞生“曝光效应”也能很好地延续到内地市场中,使挖到“第一桶金”的艺术家们的市场价格快速成长,在接下去的每个拍卖季中均有明显增幅,并伴随着大量高价拍品的诞生,快速步入一个市场小周期中的“过热期”。虽然难免也有人会质疑拍场高价的真实性,但作为艺术圈唯一公开的市场数据,二级市场的成交记录仍具备非常显著的作用。


谢南星《无题 No.1》 布面油画 2006年作 2017北京保利成交价:161万元


在某些艺术家市场价格进入“过热期”,短时内再难有较大增长后,市场也会自我更新,去找寻新的增长点。对于目前正经历着“谷底期”和“攀升期”的市场而言,凭空造星的难度变大,市场更愿意在具备一定资历和创作厚度的艺术家中进行选择。标准大抵是具备一定流通基础,但数量不大,并且价格也未被拉升过高的人选。近两年相对热门的段建宇、黄宇兴甚至王音都是符合这些类型和特点的艺术家人选。而未来的热点人物也应是在这个范畴之内。


对于充满着不确定性的青年艺术市场,行情和现象时刻都在发生着变化,但市场运作的规律却几乎是不变的,始终无外乎作品数/质量、订价、藏家群铺垫与一、二级市场及经理人的推销手法这几个环节。因此,每年的高价拍品对市场仍具备着相当的指引能力。


图表5-2017年春拍青年艺术成交价TOP10


本季青年艺术家的上拍和成交量较少,除了王光乐、仇晓飞、谢墨凛、段建宇等少数艺术家有两幅以上作品成交,90% 以上艺术家仅有单件。而在TOP10名单中,除仇晓飞有两件作品进入榜单之外,其他8个席位各自归属于不同的艺术家,其中段建宇和王郁洋为首次进入榜单。段建宇成名很早,其作品曾被尤伦斯收藏,在近几年随着内地市场“新绘画”潮流的兴起,而逐渐被市场重视,是近两年内地市场广受追捧的艺术家之一。王郁洋虽然在一级市场沉淀已久,但此前并未有二级市场记录,此次其2007年作品《人造月》在保利尤伦斯专场中释出,而首次进入榜单。


仇晓飞作品《反复》在北京保利“尤伦斯男爵珍藏中国当代艺术”专场中以253万元成交,同场的另一件仇晓飞《奥特莱斯的维纳斯》则以149.5万元被同一藏家竞得。


王郁洋的《人造月》此前一直陈列在UCCA大厅中的,在本季北京保利的尤伦斯专场中释出,并创造了王郁洋作品的拍卖纪录


刘韡2015年的作品《无题》在本季北京保利的“尤伦斯男爵珍藏中国当代艺术”专场中以460万成交


除了目前已经站稳脚跟的艺术家,还会有新的70、80后“种子选手”逐渐进入视野,但究竟是哪些人和作品会胜出,现在还很难预料,就像市场对’85 和后 89 艺术家的认定一样,中间必然会经历起伏。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青年艺术似乎也并不会超然于这个规律。


结语:在青年艺术整体步入“谷底期”和“攀升期”的今年,曾经的集体出场,逐渐变为市场明星们的“个人战”。明星艺术家的背后,是金钱、人脉与操盘心机堆积出来的大道,但是这条看似康庄大道也可能因为某个微小的操作环节出错,迅速瓦解。市场做大做小,操作心态很重要,除非银弹充足,能在市场里当起巨鳄,优游其中进退自如,不然一味贪图眼前利益,起高楼的同时,也谕示楼塌的来临。青年艺术的整体行情是否已达“谷底”?究竟还需要多久,才能真正步入“成熟期”?观察仍将继续。




往期佳文回顾

亚洲摄影之父,张大千给他当模特
盘点 | 2017春拍佛像TOP10&唐卡TOP5

总结 | 徐悲鸿、林风眠“中西融合”精品背后的故事


(长按下载雅昌拍卖图录APP,了解最新拍卖信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