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内容因违规无法查看 此内容因言论自由合法查看
文章于 2020年12月9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大部分的抗洪抢险原本可以避免

徐昌生 人文学会 Today


作者:徐昌生(高级经济师)


抗洪抢险在中国是一件习见怪不怪的事情,几乎年年有,每隔几年就会有一次洪灾特别让人惊心动魄刻骨铭心。


现在,50年一遇的洪水是家常便饭,100年一遇的洪水稀松平常,1000年一遇的洪水,我们也有幸在22年里遇到了两次,一次是九八年,一次是今年。说好了是千年一遇,为什么22年间就遇到了两次,这说明情况变了。现在所谓的千年一遇的标准,实际上是根据历史上的水文资料总结的,说明过去很少发生像今年和九八年之类的大洪水,需要一千年才有一次,但现在,22年就有两次了,它预示着未来中国的水患会更大更频繁。


洪水凶猛,随随便便泛滥一次,损失便要以天文数字计算,今年,半个中国长时间泡在水里,损失更是难以估量令人痛心,所以,洪水问题必须要认真对待并深刻反思。


一、大洪水背后的水库产权机制


有没有办法从根本上消灭水患?或者说,至少不要再频繁地遇到所谓千年一遇的洪水?要弄清这个问题,首先要搞清楚洪水是从哪里来的。


在很多人眼里,洪水是自然灾害,历朝历代都有,无可避免,这几乎成了大部分中国人的思维定式。其实,真相并非如此,只有极少数和极短时间内的洪水属于自然灾害,大部分泛滥成灾的洪水都是人为造成的。


举个例子:一条大河,河道上如果不修水库,那么,即使暴雨来临,山洪暴发,河水猛涨,洪水可能会淹没周边的一些田地与村庄,但来得快也去得快,损失并不会很大。不过,如果我们在河道上某一段修了水库,问题就来了。暴雨前期,水库肯定要蓄水,并且要尽量多蓄,否则,以后水库就没有了发电或者卖水赚钱的源泉。但是,人算不如天算,很多时候水库蓄满之后,倾盆大雨接踵而来,水库就面临着两难选择:不开闸,上游一片汪洋,水库大坝也难以承受;开闸,下游千里泽国,它们本来就已经生活在水深火热里。


说到底,大洪水的一个主要因素就是水库造成的,越大的水库,造成的水患越厉害。不要相信修水库是为了防洪的说辞,它不仅不防洪,反而会在洪水来临时助纣为虐。


所以,要减少大部分洪涝灾害损失,要免除大部分抗洪抢险的辛苦,就不要去修建大型水库!


可是,“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这一点已经深入国人骨髓。没有了水利,遇到旱灾怎么办?岂不没有饭吃!其实,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没有错,可是,当农业不是国家的命脉的时候,水利它也就不是国家的命脉。


旱灾主要是影响农作物,而且危害来得慢,人们有足够的时间来调整行为趋利避害。何况,真有旱灾,指望遥远的大型水库来灌溉庄稼,跑冒滴漏效率低下不说,是否值得也是个问号。洪灾则不同,洪水过来排山倒海,房屋倒塌,财产尽毁,甚至躲避不及命丧其中的事也时有耳闻。旱灾造成直接损失与洪灾相比,简直连九牛一毛都算不上。


可能有人会说,蓄水可以发电,可以创造经济效益。作为水库单位可以这样说,但是,我们作为旁观者,千万不要被水库单位的美丽说辞所迷惑。


能够发电的水库必定是大型水库,而大型水库的移民成本、建造成本、维护成本及破坏成本,岂是发电能够挣回来的!比如移民成本,除了国家要拨付巨额的资金,成千上万的老百姓还要忍受永久背井离乡的痛苦,这种创伤要用多少钱才能弥补?比如破坏成本,除了造成泥土淤积、生态失衡之外,就凭它在暴雨时节拼命泄洪所造成的损失,那也不知道是发电效益的多少倍。


那么,问题来了,在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中国制造在蓬勃发展的时期,建造大型水库明摆着是一件得不偿失的事情,那为什么还会有大型水库在不断兴建?


这就涉及一个产权机制的问题。大型水库都是由国家投资的,但受益的却是水库的管理单位。作为国家整体层面来看,兴建水库是亏本的,但是,对于水库的管理单位来说,修建了一造大型水库,那是一件旱涝保收一劳永逸的大好事!至于国家为什么要投这么多钱,甚至年年投钱,而让一个水库管理单位受益,这个问题实在是有些烧脑。


最要命的是,水库管理单位不仅享受水库发电的收益,还不需承担造成洪涝灾害的成本。现阶段,如果因为水库蓄水或者泄洪造成上游或者下游损失,要么是属于自然灾害,要么是国家买单。死了人,那大概率只能算死者倒霉!


这样的产权机制会没有洪涝灾害吗?


再倒过来想一下,如果修建水库的移民成本、建造成本、维护成本和破坏成本都由私人买单,蓄水泄洪造成的损失也由私人赔偿,并且出了人命要追究私人投资者的刑事责任,这个世界上还会大型水库吗?就算有,还敢初期拼命蓄水而不顾上游、后期拼命放水而不顾下游吗?


二、大洪水背后的政府抗洪策略


不过,我还要特别强调一点,即便是在现行体制下大洪水不可避免,但如果政府的抗洪策略得当,大部分的抗洪抢险仍然是可以避免的,这种避免是指政府免受抗洪抢险之苦,百姓却能享受减少洪灾损失之福。换句话说,现在很多地方政府的抗洪抢险其实是劳民伤财。


我来说一个道理给大家听。我把现在的抗洪抢险情形与我假设的抗洪抢险情形做一个对比。


现在的抗洪抢险策略是确保一座圩堤不倒:汛情来了,雨越下越大,城乡全面戒备,河道两边的堤坝也在不断堆土加固,出现险情立即全力以赴,无论繁华都市,还是穷乡僻壤,大家都在拼命对洪水围追堵截,以前甚至还发生过用人的身体来阻挡洪水的荒唐故事。20天后,水越涨越高越积越多,抢险越来越难,最后,堤坝轰然坍塌,洪水巨浪滔天汹涌而至。这个时候,洪水威力已经不可阻挡,肆虐的范围不仅仅是农村,城市也必定深受其害,损失自然也就不可估量。初衷是一座不倒,最终可能就是一座没倒。


假设我们换一种顺其自然或者提前人为决口的抗洪策略:汛情来了,雨越下越大,城市全面戒备,农村顺其自然,很快有的河堤就会崩溃,或者干脆由国家补贴灾民而提前决口。洪水在第一天就找到了突破口,连续20天放水,后期还会有前面描述的那种汹涌澎湃的滔天巨浪吗?即使有洪水,水位也不会很高,浸泡的时间也很短,淹没的范围也没有那么广(很多的农田在抛荒),它甚至可能冲不垮房子,冲不走小车。更重要的是,一个地方受损,其他的地方却压力骤减,甚至因此而免除了洪灾之苦。


汛情的一段时期内,水的总量是一定的,前文两种方案哪个造成的损失更大?也许有人会说,假设的方案是肯定受损,而现实中的方案万一抗住了,不就没有损失吗?这叫异想天开。因为,这种方案的抗洪抢险,时间长,范围广,耗费的人力物力同样惊人,其最终消耗可能远不止补偿溃堤处农民的损失。最重要的是,水,终究是要找到出口的,即使有的地方因为日夜奋战守住了堤坝,另一些地方就会因此遭受更大的损失,结果保住了穷乡僻壤,却淹没了繁华都市,合算吗?到了慌不择路的时候,只好选择炸坝泄洪,无论炸与不炸,损失已成定局。


作为国家整体一盘棋来思考,政府在掌握了天气汛情之后,应当考虑采用后一种策略来抗洪。当然,中央政府要统筹,否则,地方政府哪敢!其实,这样做并不难,只要国家把这些年改造农田的钱、加固圩堤的钱、抗洪抢险的钱,把这些巨额的资金拿出一部分给灾民,让他们或投农业保险,或把房子搬迁,灾民得到了补偿肯定就不会反对。正是因为政府多年来一直坚持不倒一座堤坝的僵化抗洪策略,才造成了农民在低洼处住家生活而对危险浑然不觉的现状,相反,如果我们改变抗洪策略,不仅农民会搬迁高处而逐步减少损失,各级政府也将从疲惫不堪和财力不济的窘迫中解放出来。至于具体如何实施,这里就不详述了。


总之,水库的产权机制不改,大洪水就不可避免;抗洪抢险的策略不变,损失只会越来越大。忠言逆耳,我的话,不知道各级领导能不能听得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